汉初的“黄老无为而治”具体指什么

作者&投稿:幸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汉初年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具体效果是什么?~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谛造了西汉初年的强盛,而汉初强盛的同义词就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局面的产生,与汉初几十年坚持贯彻“黄老之术,清静无为”的政治路线紧密相联。“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它使西汉的政治和经济等得到了飞速的恢复与发展,

面对秦律严苛,汉朝统治者吸取了教训之后,采用相对宽松的政治。另一方面,经过统一战争和秦朝的残暴统治,整个天下处于一种衰败的情况下,所以整个社会非常需要休养生息。因此追求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就受到了当时汉朝统治阶层的欢迎。

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 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 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

说简单点
黄,就是皇帝,老,就是老子,黄老之术指的是道家的方略,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皇帝则是道家的源头

西汉初年,由于暴秦之后,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当时的统治者顺应历史要求,以黄老清静之术治理天下,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于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蔚然大兴,盛极一时。当时以研究黄老之学而著名的人物有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时、司马谈等人。此时的方士们也喜欢研究黄老,如司马季主、严君平等,都是以方士身份而研究黄老之学的人。(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说:“(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依老子、庄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他们不但研究黄老,还以老庄之书教人,这是方士们和黄老之学相结合的开始。不过此时的道家及黄老之学,基本上仍是一种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从这时的《黄老帛书)、(淮南子)、(老子指归)、(论衡)之中可以证明。西汉政权巩固之后,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不再为统治者所用,汉武帝改为“独尊儒术”,但是黄老之学此时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此时的汉武帝既崇尚儒术,又崇尚神仙。这时的治黄老学者转向从事道家学术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以维护其发展。这时儒家有神化孔子的趋向,谶讳学说也随之兴起。黄老学者与方仙道的方士结合,开始神话黄帝,宣扬神仙之学。从此之后,讲神仙之名皆托于黄帝,而老子仍属道家。

到了东汉,黄老之学演变成为黄老崇拜、(后汉书·楚王英传):“英晚节更喜佛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他沼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此时的黄老,己经近于宗教信仰,与西汉的黄老之学大不相同。东汉桓帝延熹八年中(158一166),桓帝事“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又说桓帝为相信黄老道的缘故“悉毁诸房祠”,黄老道的名称始见于此时,黄老之学也在此时正式发展,成为黄老道,(后汉书·祭祀志)中说:

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周为坛,饰淳金知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也。

(隶释)卷三有延熹八年(165)的(边韶老子铭),其中说当时信道的人附会了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和“谷神不死,是谓玄化”的话,说老子“离合于混浊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设,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度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御览)第一也引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具。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更将老子说成了是“道”的化身。当时的黄老道是己经将老子作为他们的教主了。此时的黄老道,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崇奉黄老的基础之上公认老子是他们理想的教主,老庄之书便是他们的经典。他们就是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信仰集团,东汉末年所兴起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它的流派。据(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证明早期道教组织太平遭系由黄老道演化而来。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以《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经典。

道教兼重黄老,试图以黄老的源流证明道家为中国上古文化传系之正统,以与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相对抗。但是为何不将黄帝奉为道教的教祖,而将老子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黄帝为儒家“三皇五帝”之中的一位先祖,儒家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若将黄帝立为道教教主,势必与“敬天法祖”的儒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史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也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又史载老子“最知其所终”②, (后汉书·襄楷传)中襄楷上桓帝书说:“最言老子入夷而胡”。因此,只有将老子奉为道教教祖。而将黄帝搁置一边,才不会与儒家发生冲突。又因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也可说明道教地位不在儒教之下;同时又以老子化身而为佛陀的传说,说明佛教亦为道家的分支。这样,就能在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之中,借道家始祖老子的身份,而为道教争取相对有利的地位。老子被神化之后,黄帝的地位虽相对减弱,但仍为道家宗祖。道经之中托名黄帝的著作仍旧保存不少,比较重要的是中医方面的著作。由于传说(素问)、(灵枢)为黄帝所留,因而为(道藏)收入。据统计,有关中医的道经在(道藏)之中共有14种。

所以,黄老之学发展成为黄老道,黄老道又演变成为道教,可是道教并没有将黄老道视为自己的母体,而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视为自己的母体,“老子之道”成为道教“最高信仰”;道教除了以神仙信仰为特征之外,同时还信仰老子之道,因此道教的信仰似乎是一种交叉信仰,这一点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在道教历史上,道教对道家的承袭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之中。汉末道教以神化(老子)为主,汉代以后又神化(庄子)。至唐代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其经)、(列子)为(冲虚其经)、(文子)为(通玄其经)、(庚桑子)为(洞虚其经)。宋代以后编纂(道藏),几乎把先秦以来的道家著作网罗无遗,统统纳为道教经典,而将(老子)始终奉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历代注解和诠择(老大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度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御览)第一也引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具。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更将老子说成了是“道”的化身。当时的黄老道是己经将老子作为他们的教主了。此时的黄老道,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崇奉黄老的基础之上公认老子是他们理想的教主,老庄之书便是他们的经典。他们就是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信仰集团,东汉末年所兴起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它的流派。据(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证明早期道教组织太平遭系由黄老道演化而来。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以《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经典。

道教兼重黄老,试图以黄老的源流证明道家为中国上古文化传系之正统,以与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相对抗。但是为何不将黄帝奉为道教的教祖,而将老子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黄帝为儒家“三皇五帝”之中的一位先祖,儒家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若将黄帝立为道教教主,势必与“敬天法祖”的儒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史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也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又史载老子“最知其所终”②, (后汉书·襄楷传)中襄楷上桓帝书说:“最言老子入夷而胡”。因此,只有将老子奉为道教教祖。而将黄帝搁置一边,才不会与儒家发生冲突。又因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也可说明道教地位不在儒教之下;同时又以老子化身而为佛陀的传说,说明佛教亦为道家的分支。这样,就能在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之中,借道家始祖老子的身份,而为道教争取相对有利的地位。老子被神化之后,黄帝的地位虽相对减弱,但仍为道家宗祖。道经之中托名黄帝的著作仍旧保存不少,比较重要的是中医方面的著作。由于传说(素问)、(灵枢)为黄帝所留,因而为(道藏)收入。据统计,有关中医的道经在(道藏)之中共有14种。

所以,黄老之学发展成为黄老道,黄老道又演变成为道教,可是道教并没有将黄老道视为自己的母体,而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视为自己的母体,“老子之道”成为道教“最高信仰”;道教除了以神仙信仰为特征之外,同时还信仰老子之道,因此道教的信仰似乎是一种交叉信仰,这一点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在道教历史上,道教对道家的承袭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之中。汉末道教以神化(老子)为主,汉代以后又神化(庄子)。至唐代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其经)、(列子)为(冲虚其经)、(文子)为(通玄其经)、(庚桑子)为(洞虚其经)。宋代以后编纂(道藏),几乎把先秦以来的道家著作网罗无遗,统统纳为道教经典,而将(老子)始终奉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历代注解和诠择(老大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度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御览)第一也引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具。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更将老子说成了是“道”的化身。当时的黄老道是己经将老子作为他们的教主了。此时的黄老道,没有什么组织,也没有什么更多的宗教色彩,只是在崇奉黄老的基础之上公认老子是他们理想的教主,老庄之书便是他们的经典。他们就是这样在当时的社会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信仰集团,东汉末年所兴起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它的流派。据(后汉书·皇甫嵩传):“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证明早期道教组织太平遭系由黄老道演化而来。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以《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经典。

道教兼重黄老,试图以黄老的源流证明道家为中国上古文化传系之正统,以与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相对抗。但是为何不将黄帝奉为道教的教祖,而将老子捧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方面黄帝为儒家“三皇五帝”之中的一位先祖,儒家已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若将黄帝立为道教教主,势必与“敬天法祖”的儒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史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也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又史载老子“最知其所终”②, (后汉书·襄楷传)中襄楷上桓帝书说:“最言老子入夷而胡”。因此,只有将老子奉为道教教祖。而将黄帝搁置一边,才不会与儒家发生冲突。又因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也可说明道教地位不在儒教之下;同时又以老子化身而为佛陀的传说,说明佛教亦为道家的分支。这样,就能在儒、释、道三教的斗争之中,借道家始祖老子的身份,而为道教争取相对有利的地位。老子被神化之后,黄帝的地位虽相对减弱,但仍为道家宗祖。道经之中托名黄帝的著作仍旧保存不少,比较重要的是中医方面的著作。由于传说(素问)、(灵枢)为黄帝所留,因而为(道藏)收入。据统计,有关中医的道经在(道藏)之中共有14种。

所以,黄老之学发展成为黄老道,黄老道又演变成为道教,可是道教并没有将黄老道视为自己的母体,而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视为自己的母体,“老子之道”成为道教“最高信仰”;道教除了以神仙信仰为特征之外,同时还信仰老子之道,因此道教的信仰似乎是一种交叉信仰,这一点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在道教历史上,道教对道家的承袭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之中。汉末道教以神化(老子)为主,汉代以后又神化(庄子)。至唐代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其经)、(列子)为(冲虚其经)、(文子)为(通玄其经)、(庚桑子)为(洞虚其经)。宋代以后编纂(道藏),几乎把先秦以来的道家著作网罗无遗,统统纳为道教经典,而将(老子)始终奉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且历代注解和诠择(老大庄)等道家经典的著作,亦一概纳入道经的范畴之中。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道教文化是道家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分支。因此老庄之“道”家学说,为道经之中道学的来源之一。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无为的思想我就不用多解释了,楼上的几个人都说了
我说说具体的吧
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他所面临的是国家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严峻局面,惟有实行清净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才能维护国家稳定,这是由社会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你可以想想,百姓经过秦后的暴政,再经过楚汉之争,百姓唯一想做的就是想过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个时候,你如果还对外战争,或者频繁的更换命令和制度,百姓怎么适应的了,这样是极端不稳定的.
再比如说在立法指导思想方面“轻徭薄赋”、“约法省刑”。这些都是无为而治,与人为善的道家思想.
如果说你要文具体是指什么的话,可以答1轻徭薄赋 就是减轻赋税徭役,2约法省刑 把刑罚放宽. 3不对外战争 4不大兴建宫殿皇宫 5 皇家用度不奢侈......

黄是假托黄帝,老是老子。黄老思想实际上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它在政治上强调"寂若无治国之意,漠如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即"无为而治"。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形势是处在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之后,人口散亡,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采纳了陆贾的建议,以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指导,在政治上基本沿用秦的中央集权制,在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遵循老子、庄子的中庸学说,不求更大的发展,守住旧有的体制。
这里有个典故:汉初高祖刘邦和丞相萧何死后,曹参任丞相,但他整天无所事事,汉惠帝以为曹参在欺负他年幼,有点不高兴。就令曹参的儿子曹窋私下里劝劝曹参。曹参没有听儿子的谏,还打了儿子200大板。后来汉惠帝就责问曹参为什么打了曹窋。曹参没有直接回答皇帝,而是反问汉惠帝:“陛下和先帝谁更圣明?”汉惠帝说:“我怎么能和先帝笔呢?”曹参又问:“我和萧何萧丞相谁更有才能?”汉惠帝说:“你好像也不及萧何。”曹参说:“高祖和萧何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很完善了,现在陛下做皇帝,我做丞相,按照高祖和萧何(等前人)的法令,治理天下,不就可以了吗?”汉惠帝认为不错,是这样。

哪个时期接近无为而治?
答:问题一:哪一个历史时期最接近道家的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从西汉建国到文景之治大约60年的时间。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自刘邦统一,历经孝惠、高后、文景,其间君臣多好黄老之术,治道贵清静宽舒。因此,执行与民生息的“无为”统治术,成为汉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西汉的统治...

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是道家的什么思想
答:就是黄老思想,老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不知国,只知道家,也有的是所小国寡民。总之就是统治者最少的插手民众事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折腾”

汉朝初年为什么会实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汉初几代统治者常常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于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汉书》说:“孝惠...

道家的“无为而治”怎么理解?
答:道”中的规律)治国,用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汉朝初期黄老之术如何影响社会政治并促成“文景之治”?
答:在社会政治的探讨中,黄老之术的核心理念是道生法,坚持认为世间的是非应以法度评判,强调以法为准则和决策依据。其政治主张中,君主被提倡实行无为而治,削减繁苛事务,减轻赋税,避免干扰民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时间,保持公正无私,生活节俭朴素,且倡导贵柔守雌的态度。这种“无为”并非消极,而是通过减少...

汉初文景二帝为什么要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如何评价...
答:相传汉初名臣曹参在齐国做丞相时,向黄老学者盖公请教治国安民之道。盖公告诉他:“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家”。于是曹参拜盖公为师,以黄老术治理齐国九年,百姓安集,称为贤相。后来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中央的宰相,仍然无为而治,所以政事都遵循萧何所定的法规,无所更改。他选择的部属都是些不善言辞的老实...

汉初黄老百年旺,大业急功临终亡,复兴尚且三步走,前人何贪后人凉?意义...
答:汉朝建立初期,中原经过战争的蹂躏,百废待兴,所以汉初统治者实行的的政策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也就是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再加上世道相对太平(文景之治),汉朝逐渐恢复元气,称得上国强民富。因为前期的无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奠定了汉朝富国强兵,扩大疆域的基础。所以第一句说“汉初黄老百年旺”。

西汉初年受什么学说影响实行休养生息?
答:西汉初年受黄老学说“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影响实行休养生息。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与先秦及秦朝时的道家思想既有继承更有新的发展,汉初的黄老思想是博采先秦时儒、法、道等各家之长,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能“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

汉初时期,为什么盛行“黄老道德之术”?
答:经历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战争之后,汉初统治者迫切要求“休养生息”,遂假借黄帝之言,以黄为本,以老为宗,宣扬无为而治的经世治国术。此时,推崇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为使道家在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孟儒家相抗衡中取得优势,便把黄帝抬出来,排在首位,把老子作为黄帝“修德振兵...

汉初盛行的“黄老学说”怎么理解
答:黄老之学是除老庄学派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两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