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千古不变定律有哪些?

作者&投稿:挚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定律有哪些~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却更善于“包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的书中看来的。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 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历史从未改变,历史只在反复,很多未来的答案都是历史里,读懂了历史,就读懂了未来。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定律,始终保持不变。

1、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自"赴火而死"。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么?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

《左传·?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

2、兔死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仲、范蠡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和励精图治,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仲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仲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仲,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同样的事情,汉五年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汉六年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汉十年,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浩叹。

3、包围定律

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鲁迅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后来听说瑞典国王出门不带护卫,上班自己骑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4、敌戒定律

敌戒定律是指不管是国还是个人,虽然敌人对于我们来说都希望没有,但是敌人会让我们不断的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小心行事,戒骄戒躁努力的超过敌人比敌手更强,从而自己更加的优秀更加成功。然而如果没有了敌手,我们的警戒心一下子就松懈下来了反而容易失败。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翻译如下:

人们都知道敌人对自己是有害处的,躲都来不及但是柳宗元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敌人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是对自己有利的秦国在与六国对抗的时候。为了能打败敌手而富国强兵,然而当把六国打败后却因为没有敌人而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富国强民而开始衰败下来晋国打败了楚国。认为这是晋国的祸患,晋国的国君不听范文的劝告因为打败了敌国而不强盛自己的国家了结果引起了全国怨声载道。孟庄子讨厌臧孙纥,臧孙纥死后,孟庄子很伤心认为治自己病的药物没有了自己也会在不久后死掉。聪明的人知道,敌人存在的时候我们会戒娇戒燥不会自满,小心敌人不至于得意忘形。然而在敌人消失或不存在时,我们往往会过于骄傲会得意忘形,会自满,会不注意自己的行事。慢慢的,我们就会因为这些而招致祸患会尝到失败和灭亡的结果。警惕疾病的人,会延年益寿而。自认为自己强壮的人,反而会突然死亡。

5、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的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的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体系。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二,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志同道合和趣味相投的同志关系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用得好,前途无量。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能看到忙着拉结,就像一只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略。因为网略越大,越结实,捕获的就越多。

6、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规律:史上各种改不止一次,但每次改后,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局限性,平民的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7、五世而斩定律

《孟子·离娄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泽”是指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意谓断了,没法再继承。

有俗语称: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五代,说明社会情态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流转的规律。也有说法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虽然也曾出现过稳定繁荣的局面,它们被称为治世、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但除汉、唐有些个别,其他各代都概莫能外,逃脱不了历史安排。

汉朝第五任皇帝是汉武帝,汉武晚年昏聩,不但民间反对情绪溢于言表,就是上层也被汉武的胡作非为所激怒。不过,汉武毕竟不同一般的帝王可比,他很快察觉了自己的危险的处境,勉强维持了免于崩溃的命运。

比之唐代,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武则天再到唐玄宗,这里面经历了七任,和前汉相捋。但是,唐高宗中后期,实际是武则天在执,而唐中宗、唐睿宗的时间不但短暂而且了无新意,其中中宗本人也被韦后所害,唐睿宗的皇位来自儿子。

五代十国结束,中原以北宋为正统,北方则先后有辽、金崛起,西部则以党项建立的西夏为主。北宋前五任皇帝分别是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到了宋英宗执政期间,北宋的衰落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宋英宗一死,宋神宗就公开打出改良的旗号。

金的前五任皇帝分别是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到了金世宗末造,金章宗即位后不仅没有纠正金世宗弊政,反而掩耳盗铃,坐视蒙元的崛起。

元、明、清三朝是封建社会走向烂熟的最后阶段,其中元世祖改蒙古为“大元”,这是元朝名实俱在的开端。忽必烈一死,也就过了短短的三十多年,这个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天下第一王朝也就随之覆灭。明朝的衰落也不过五任皇帝,从蟋蟀皇帝朱瞻基时代也开始了它的前行路程。朱瞻基死后,明英宗即立,土木之变不久发生,明朝就此步入中衰。清朝如果从第一代算起,第五任皇帝恰好就是乾隆帝。

8、皮毛定律

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举世一致,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中国历史千古不变定律有哪些?
答:敌戒定律是指不管是国还是个人,虽然敌人对于我们来说都希望没有,但是敌人会让我们不断的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小心行事,戒骄戒躁努力的超过敌人比敌手更强,从而自己更加的优秀更加成功。然而如果没有了敌手,我们的警戒心一下子就松懈下来了反而容易失败。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中国千古不变的定律有哪些 兔死狗烹
答: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定律有哪些
答: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这是一种规律,有人...

“兔死狗烹”千古不变的定律,卫子夫失宠后,卫青何以善终呢?
答:卫青是武帝朝非常杰出的军事新秀,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横扫匈奴,为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被后世之人誉为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也有人说卫青靠着他姐姐卫子夫升官发财,如果不是他的外戚身份,可能很难从一位骑奴的身份逆袭成功。然后很多人却疏忽了一点,卫青晚年他的姐姐卫子夫失宠,加之他功高盖主多次...

千古不灭的因果定律都有哪些
答:1.“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即说一切事相都不离因果,这本身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2.“因果通三世,转变由心”即说因果要从过去世(过去前还有过去)、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来看才能讲得通,也就是这生的果报可能是前世所造的因,今生造的因,果报多数在后世。所以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弱肉强食是万古不变的残酷铁律、铁血法则,不要说什么可怜弱者,人,要么...
答:还是根据弱肉强食铁律把我们吃掉了呢?如果我们有了孩子,我们是用爱心把孩子养大,还是根据弱肉强食的定律把孩子吃掉呢?所以弱肉强食,不是铁律,而是畜生道众生有的现象,当然畜生道众生也有吃草的素食动物,也不会吃弱小的动物,即使是狮子老虎肉食动物,也不会吃自己弱小的孩子,我们做为人,也...

千古不变!古代汉家王朝为啥一直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答:如果没有制度,那么皇子们都可以出来争夺皇位,这对统治的稳定是极度不利的,而且政局也会变得非常混乱,所以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对古代君王的统治以及皇位稳定具有一定必要性的。尽早培养接班人帝王之家的皇位继承人尽早确定其实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如果没有确定继承人,那哪个皇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

成王败寇,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是吗?
答:回答:这不是中国的遗留传统,而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家心里,是不是都有一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想法呢? 不以成败论英雄体现的是一种客观,这样的人很多,比如司马迁为项羽写“本纪”。比如鲁迅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正名,说他“至少是一个英雄”。

邪不胜正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吗?
答:正义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产生邪恶,邪恶发展的极点就会衍生正义!两者是在循环出现的,不是吗?其实就是轮回!正义与邪恶是同时存在的!两者只有达到平衡,社会才会有序发展,否则,一旦偏向某方,就会出现极为混乱的时期,历史上这类事,不是不计其数嘛!弱内强食,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这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