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太君的人物剖析

作者&投稿:琴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太君的人物作用~

贾母的这种“屏障”作用不仅施之于家族内部她的嫡亲孙儿贾宝玉,而且还及于她的丫鬟鸳鸯。在前八十回中,我们看到贾母大发雷霆有两次:一次是上面提到的向贾政动气,为的是宝玉;另一次是向贾赦动气,为的是鸳鸯。贾政、贾赦都是她的儿子,但所作所为往往有悖于人子之道,违忤了老太太的心意。贾政素称孝顺,但因教子太狠,伤害了老太太的心头肉,气的登时要南归;贾赦一向荒唐,竟然看中了贾母的丫鬟,强要作妾,更气的贾母浑身乱战。“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老太太简直气糊涂了,以至把一家大小连与此毫不相干的王夫人等也怪下了。贾母留下鸳鸯,当然并不是为这个丫头的终身打算,而是因为离了鸳鸯寸步难行。老祖宗的起居饮食脾气性子贾府上下唯有鸳鸯料理得清,连玩乐斗牌饮酒行令离了鸳鸯都不成。贾母教训邢夫人说;“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没得缺了,也没气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他那么一个真珠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般。”在这里贾母固然是为自己打算,贾赦更是为了满足一己兽欲,然而从宗法关系的大道理讲来,留下鸳鸯便是侍奉贾母、尽了孝道,强娶鸳鸯便是违忤尊亲、有悖孝道。因此理直词严的是贾母,自讨没趣的是贾赦夫妇。尽管贾母并不反对儿子买婢纳妾,但在这一特殊条件下却反对儿子纳鸳鸯为妾,从而遏止了贾赦的凶焰,回护了鸳鸯。可见,贾母这个老太君凭借她在宗法家庭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可以成为弱小者的屏障,她的存在客观上发展了宝玉离经叛道的个性、成全了鸳鸯抗暴自守的志向。然而对于弱小者是屏障的到了权欲狂那里便成了拉大旗的虎皮、作威福的护符。只要看凤姐与贾母的关系便可了然。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说得好,这位琏二奶奶“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凤姐能够当家理事威重令行诀窍就在搬了老祖宗作靠山,真有“挟天子令诸侯”的味道。她的聪明智巧很大程度上用来讨取贾母的欢心,就连贾母特意命众人凑趣为她做生日的时候,也“只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一旦遇着贾母生气,只有她能用巧言戏辞逗老太太发笑。这一切做得那样纯熟巧妙,不由得贾母不夸赞,“到底是我的凤姐儿向着我”。对于凤姐来说,贾母是“上头三层公婆”的最高一层,她深知要营私弄权,必先取得“最高”的宠信。在这个宗法家庭里,上上下下对凤姐的邀宠卖乖即使心里明白,也是敢怒而不敢言的,因为凤姐的这些作为还顶着行孝知礼的美名。君不见“王熙凤效斑衣戏彩”么!“斑衣戏彩”又名“老莱娱亲”,原是封建社会妇孺皆知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七十多岁的老莱子还要穿上色彩斑烂的衣裳,拿着玩具装模作样地学小儿嬉戏使双亲欢娱。可见,不管是矫情的、做作的、虚假的、丑恶的,只要能博得尊亲的欢心便都是子媳晚辈的孝行。我们今天也提倡孝亲敬老,只是摒弃这类愚妄虚伪的感情。整个贾府,从贾赦、贾政以下,有谁能及得王熙凤这一手呢!小说关于贾母和凤姐关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宗法家庭的这一侧面,设若没有这个老祖宗,王熙凤这个人物便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精彩。 在《红楼梦》的整个形象体系之中,贾母诚然不是一个主要的人物,但她对于书中主人公如宝黛以及重要人物如凤姐等等说来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取消贾母这个形象,那么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将无从展现。由于她老太君的地位,中国封建宗法家庭中各种复杂的关系得以在她周围展开。她并不仅仅是一个供奉起来的偶像,而是在现实的人间关系中时时起作用的因素,往往成为这个家庭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调节器。如在上述贾政和宝玉父与子、贾赦和鸳鸯主与奴之间的尖锐冲突中起到某种缓冲的作用。处于宗法家庭金字塔的顶端,“老祖宗”更多的是以仲裁者的姿态出现。试看贾琏偷情风姐泼醋那一场轩然大波,最后也告到了贾母那里才得收场,不过是戒饬贺琏、慰问凤姐、安抚平儿(鲍二媳妇的死活自然是不管的),于是各有面子、天下太平。其实贾母的“仲裁”被众人接受主要在于她的地位,而不在那裁决本身。连贾赦都认为老太婆“偏心眼”,中秋家宴所说的笑话便是有意无意的流露。在各房争权夺利的争斗中贾母并非超然,事实上向着凤姐、王夫人一边,是当权派的后台。不过贾母毕竟已不当家理事,只是因为封建宗法家庭的看重亲权,因而她的言行具有维系和调整贾府那个“虽未甚倒”的架子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了贾母,便没有了洋洋大观的贾府,也便没有《红楼梦》了。以上旨在说明贾母这个人物与书中其他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依存关系,但决不意味着这个人物只是为了构成主人公活动的典型环境而存在,除去“陪衬”别无作用。实际上史太君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有它自身性格的历史,有它独特的典型意义。单就篇幅而言,全书中有关史太君的描写也很可观,约略算来,前八十回贾母出场有将近一半回数,其中有重要描写或简直以她为主的约廿回上下,也算得一个基本上贯串全书的人物。至于后四十回似乎强调了她的冷酷无情,与前面不甚协调,但也还有某些符合她性格逻辑的描写。以下就来谈谈第二个方面。粗粗看去,贾母的确是一个有福有寿诸般如意的老封君。其实,在她丰足奢华恣情惬意的享乐生活背后,埋藏着一种深深的隐忧。这种隐忧愈到后来愈藏不住,七十五回写到甄家获罪抄没,贾母闻知心中不自在,却道“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经。”她何尝没有预感、不知焦虑?只是不愿说出不敢捅破,此刻只有强打精神抓住眼前的繁华热闹尽情一乐,以填补空虚的心灵和冲淡不祥的预感。已届垂暮之年的贾母,比谁都更害怕贾府的衰落、担心那树倒猢狲散的结局终有一天会降临。如同漫长的封建社会已经老天拔地,贾母的“晚福”也带有“末世”的特点,虽则繁华热闹却已是回光返照了。在贾府这个赫赫扬扬已历百载的贵胄之家里,亲见过当年的盛况、领略到缔造的艰辛、缅怀着往昔的荣耀的,唯贾母一人而已(焦大虽则“老资格”,然而是奴才)。从老太君八旬寿日的庆典里,还可以看到那全盛时代的余辉。寿庆之期荣宁两府筵宴齐开连绵八日,自皇亲驸马王公诰命以至大小文武官员无不亲来上寿。更有礼部亲赐贺仪,元春专送寿礼,那排场势派确非寻常可比。与此相连属,平时应候宫内呼唤听命朝廷宣诏,对贾母来说也非止一次,此中升沉变幻利害荣辱深所知晓,因此每当太监来临便心神不定惶恐不安,可见身虽显贵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面对着子孙的不肖,她曾抚今思昔深为感慨:“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从没经过这些事”。续书写贾府得罪抄家灾祸陡起,也只有老太君倒箧翻箱筹措家计,颇有临危视事的气度,“你们别打谅我是享得富贵受不得贫穷的人哪!”她从自己走过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从所阅历的各种各样世态人情中经验到,“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这也可以看作是贾母从她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的一种顺天安命的人生哲学。不同于那些固守一隅的土财主或张牙舞爪的暴发户,贾母性格所包涵的东西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遥想贾母当年,何尝不是“金陵十二钗”那样的人物,她当家理事的才干魄力不会弱于凤姐,她不是说过:“我如今老了,……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单就才干而言可以这样认为,其实凤姐和贾母是很不相同的,如果要在金陵十二钗里找贾母的影子,恐怕薛宝钗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些。贾母曾不止一次地称赞薛宝钗,夸她“受得富贵耐得贫穷”,她对湘云说:“你宝姐姐生来是个大方的人,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事实薛宝钗也是薄命司的人物,她性喜素净不事雕饰,并不合贾母的心意,似乎是福薄之兆。但就主要方面说来,她待人接物循理有节,颇有老太君的风范。设想宝钗如果生逢其时,赶上贾母那个时光,几十年工夫不也是俨然一个薛太君么!宝钗的安分随时同贾母的顺天知命颇有相通之处,在那个封建宗法和礼教占据统治地位的环境里,她们都如鱼得水十分谐调。贾府素称宽柔待下,贾母不失为一个豁达大度的长者,小说中那些苛虐下人的情节几乎都与贾母无关。诸如塞了焦大一嘴马粪的是宁府众小厮;用“香闺刑具”一丈青乱戳小丫头的是大丫头晴雯,对清虚观那个剪烛花的小道士扬手劈脸一巴掌的是凤姐,倒是贾母连忙止住道,怪可怜见的,叫人给钱买果子吃,别难为了这小孩子。类似这样的描写应当说切合贾母的性格和身分。列宁很欣赏屠格涅夫笔下“文明的人道的”地主形象,“在我们面前出现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地主,他举止文雅,态度和蔼,有欧洲人的风度。……例如,他是那样的人道,竟不愿亲自到马厩去看看是否很好地处理了鞭挞费多尔的事。他是那样地人道,竟不关心鞭挞费多尔的棒条是否用盐水浸渍过。他这个地主自己对仆人不打不骂,他只是远远地‘处理’,他不声不响,不吵不嚷,又不‘公开出面’……真象一个有教养的温和慈祥的人。”过去有的评论也尝引用列宁的这段话,并且直指贾母就是这样的一个“伪善人”。这种分析似乎失之简单。如果顾及艺术形象的实际,就不能完全套用列宁的这段分析,把贾母就看作是葛伊甸式的地主。但是我们完全应当由列宁的话得到启发,懂得地主当中有粗野的、有文明的;有残暴的、有人道的;有的分明是虚伪、两面三刀,有的则自守清操笃信慈悲然而其实质仍然是虚伪的。贾母恐怕是真心诚意想积善修福,她恐怕也的确不曾动手打人滥施刑罚,然而她的这些善行并不能丝毫改变主与奴之间严峻的阶级关系。何况她在急怒之时也专横的可以,宝玉中了魇魔法命在旦夕,贾母一叠连声只叫把做棺材的拉来打死,宝玉为黛玉要南归这句玩话迷了本性,贾母连忙诅咒“林家的人都死绝了。”一次袭人热孝在身,逢到喜庆之日不能伺候,对此贾母大大不以为然,因为“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可见贾母行善也是有限度的,主奴关系大于一切,就连封建阶级素所提倡的孝也因有碍主子而非取消不可,足见奴才对主子的依附关系。贾母房中作粗活的那个傻大姐,只因心性愚顽一无知识,竟作为一个发笑的玩物、解闷的工具供奉太君。至于刘姥姥的作为女清客,也具有同类的性质。在这里,作者完全不需要也不可能去写什么贾母个人的劣迹,只消依照人物性格的逻辑给以合情合理的刻 画和描写,这个老太君的形象就是有深度的、充分典型的了。

史湘云,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她那阳光灿烂的笑脸对每一个读者来说都充满了诱惑。她那自由奔放的灵魂给女儿国那漫长而刺骨的寒冬,带来了灿烂的阳光。然而在那“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群芳髓(碎)”的《红楼梦》中,女儿国的春天是那样地姗姗来迟,却走得那样地脚步匆匆。诸女儿又有谁不命苦?史湘云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史湘云却活得那么飘逸洒脱,放任自然,实在值得我们深究!
  史湘云是金陵显贵史侯家的遗孤,贾府老祖宗贾母的孙侄女。由于她“襁褓之中父母违,”而颇受贾母爱怜,从小就在贾府里住,与宝玉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建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情。她的“本色”也是在那时形成和发展的。根据张爱玲的看法,早本的《红楼梦》是从史湘云小时候在贾府和宝玉一起住开始写起的!后来为了内容和结构的需要才修改了的。
  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曹雪芹用浓墨重彩塑造了喜着男装,顽皮淘气,豪迈爽直,有英气,喜饮酒,诗思敏捷,才情超逸的史湘云这一典型的个性化人物。他对史湘云这一典型的个性化人物的写作手法和传统人物的写作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就是在《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找不到相似的写作手法。史湘云是在元妃归省后,繁华已过时出场的。在《红楼梦》中,一位重要女主角的出场是如此的平静,却又如此的突兀!然而我们却能在如此突兀和平静的出场中,了解了史湘云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了史湘云的性格。在那万人称赞的“爱哥哥”声中,史湘云的到来使黛玉两面吃醋,与宝玉发生争吵。并通过语言的描写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刻画的丝丝入扣。次日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只见他姐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副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肩窝疼了。”这里通过史湘云和林黛玉睡态的描写,表现了她们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湘云的一出场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副人物关系图,我们借此也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的塑造及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曹雪芹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让她于妩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性风采。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的膻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真是豪爽不羁,胸怀坦荡,气概万千!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而且还给她后来收了的葵官以男装作小童之状貌,又给葵官取名叫“韦大英”。盖明喻“惟大英雄能本色”一语,她自己有英雄气概,也希望别人能似她。这也造就了她豪气肝胆,敢抱打不平的性格。比如当她听到那邢岫烟受了亏待,马上拍案而起,要去质问迎春,黛玉嘲笑她:“你又充当什么荆轲、聂政!”同样的作为客人,在对待贾府主子们态度上,史湘云是表现出一种不卑不亢,与人为善,却从不巴结攀附的风格,也只有她敢于动气,把一腔怒火发泄出来,要分出个是非曲直,理出个黑白两道来。如此之胸襟又岂是书中其他人物可比哉!
  史湘云的胸襟不单止以上的表现,还有她的心直口快和平等待人也是难得之胸怀。有一次大家一起看戏,凤姐当众说台上演小旦的:“这个孩子扮得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薛宝钗明知道,却“只一笑不肯说”,贾宝玉“亦不敢说”,只有湘云心直口快,她接着笑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结果引发了宝玉与黛玉的争吵。而当时,史湘云因宝玉对她“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便回头叫翠缕收拾包袱要回去,因为她不愿在此“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也只有她敢于说黛玉毛病“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会辖制你的人”。还有在宝琴他们刚来的时候,湘云就直接跟他们说;“别的地方只管顽笑吃喝,就太太屋里别去,那屋里的人多心坏是要害咱们的”。如此的心直口快,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在红楼诸女中,这种自然、纯真、善良的个性, 史湘云对任何人态度都表现出一视同仁,与人为善的性格特点,即使在丫鬟婢妾们的面前也是如此。如在教香菱做诗时,她“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其诲人不倦的精神可与黛玉比美了。她和自己的丫鬟翠缕论阴阳,就像朋友间说家常一样。这那里像侯府的千金小姐,如此之平易近人,怎不令人喜欢!
  这就是史湘云的“是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也,岂是那些世俗的迂儒腐士所能理解和相比的!
  为了使湘云这一艺术形象更丰满,作者还表现了湘云超逸的才情和敏捷的诗思。芦雪庭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出了她那潇洒跌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被评为压卷之作。写菊花诗时,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这样的诗句,俨然以隐士自居。芦雪庭联诗,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的既多且好,竟出现了宝琴、宝钗、黛玉共战湘云的局面。众人都笑道:“这都是那块鹿肉的功劳。”其实,联诗联得如此舒展随意,收放自如,这都是她那超逸才情和敏捷诗思的表现。
  湘云不但会写好诗,而且她本身就是一首好诗,一幅好画。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那是一首青春的赞歌,生命的乐章,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地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而酒洌,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宜会亲友。”……这是画,这是诗,是诗情画意化的史湘云。面对这样的一个人物,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
  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湘云的曲文云:“襁褓之中父母违。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史湘云的境遇与林黛玉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父母早逝,同样在小时寄居在贾府,都和宝玉的关系良好。比如她对黛玉说的:“我也和你一样”,“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就说明了这种情况。然而,在性格特征上,史湘云豪爽开朗与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适成鲜明的对比。且不说史湘云一出世就尝到了父母双亡的辛酸。又有谁会理解一个侯门的千金小姐,尖尖十指阳春手,竟然要拈针带线做工到天亮。在大观园里短暂的生活,是湘云最快乐的时光。可是,当她不得不回家时,回身嘱咐宝玉要记得提醒史太君常常接了她来。那时,史湘云将哭而不敢哭的情形,在我的心中,那才是真实的史湘云,那才是尝尽人生苦楚的史湘云。可怜的女孩,连哭都有那么多的顾忌,在那封建礼教的风刀霜剑的氛围笼罩之下,史湘云失去了发泄痛苦的权利。比起林黛玉那尽情的眼泪来,湘云不是更要令人可叹吗?然而她为什么能够很快忘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继续和姐妹们“大说大笑”,还是那般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呢?原来她是“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也就是说,这种性格是天生而成的,也就是作者赋予她的。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封建礼教的不屑,对痛苦的蔑视,对自然、纯真、善美等美好个性的追求

史太君的“会享福”除去有其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作为物质基础而外,就还包括着这种“精致的东西”。这些东西,在那“新荣暴发之家”例如孙绍祖、夏金桂那样的人家是不会有的,只能产生于诗礼簪缨之家,只能同出身名门历经盛世的史太君这样的身分和教养相适应。她的“幸福观”与今人当然大不相同,然而同那时世俗的“地主婆”相比较也颇有些两样的,除去儿孙绕膝、金银满箱、爵禄高登之类,还追求一种更为高雅精致的情趣,贯串在起居、饮食、宴享、游赏各个方面。只消看元宵开夜宴之时摆设在贾母花厅上的那一副“慧纹”璎珞,便可窥见其欣赏趣味之一斑。绣手是姑苏女子、书香名宦之家的小姐,不仅绣工精巧、格式雅致,且已成了“绝活”,世间罕有,进上所余,不飨宾客,只在高兴时自己赏玩。这同那恶俗富丽只知炫耀的人家相比,格调自有高下之分。贾母平日居室高大势派,在刘姥姥眼中只见“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对于布置姑娘的闺房贾母又是内行,“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包管又大方又素净”,送了宝钗三样体已摆设,果然不俗。她对什么“霞影纱”、“软烟罗”的辨识连管家的凤姐也闻所未闻。居处如此,饮食更精。大厨房里天天按水牌轮转着给贾母翻新花样,各房还要额外孝敬,务求新鲜别致。书中用“特写”介绍的“茄鲞”和“莲叶羹”之类更是别出心裁,独具风味。所谓“茄鲞”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请刘姥姥吃的一道菜,普通的茄子倒要十来只鸡来配,程序繁复,工艺严格,怪不得有人说中国菜怎样才算臻于妙境?曰:荤菜做来象素菜,不腻;素菜做来象荤菜,不涩。或近此义。莲叶羹是宝玉点名想吃的,也是贾府的一项发明,所用的银模子“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用它作面印子,借新荷叶的清香作成汤。连薛姨妈都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若不说出来,我见这个也不认得这是作什么用的。”可见,饮食在这里不光是为了饱口腹,还要看着新巧、闻着清香,都快成一件艺术品了。
西方人曾迷恋于所谓“中国固有文明”的魅力,陶醉于费数千年光阴建造起来的所谓“支那生活的美”。对于那些在旧中国的人肉筵宴上肆意啖食的帝国主义分子来说,他们的赞赏是可诅咒的,鲁迅当年曾狠狠的诅咒过(见《坟·灯下漫笔》)。如果是朋友,他们的赞赏和悦服怀有真诚的好意,那倒应当使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应当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包括生活习俗当中发现那些精致珍贵的东西给以保存和发展。《红楼梦》当然不是什么菜谱、戏单、园林学、服饰史,然而它所提供的要比这些生动、丰富的多,不仅给人以知识,而且给人以智慧。
听戏、说书、观景、游宴等等都是富贵人家的赏心乐事。贾母从她长期艺术欣赏的实践中,体会出一套颇为得法的经验。她以为鼓乐之声“借着水音更好听”;戏曲清唱自有雅趣,“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一节可以看作她“艺术批评”的特写。贾母实在也是个“戏油子”了,那些老一套的书和戏听得她耳朵起了茧,看头知尾。因此她对“凤求鸾”之类作品的评论虽然反映了她在男婚女嫁问题上的封建正统观念,但从艺术批评的角度看则切中要害说到了点子上,“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那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胡编乱造,先言不搭后语”,用今天的话说就叫做公式化、不真实,不是颇有见地的吗!七十六回写到凸碧堂月夜品笛,虽则氛围凄清,但那境界出神入化。这一次也是贾母的主意,说是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笛子远远吹起来就够了。果然众人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上,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赏听。怪不得大家赞叹悦服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的确,在艺术欣赏问题上,贾母较贾政、王夫人之辈要高明得多,她常常感到贾政在场大煞风景、拘束儿孙,因而索性把他支走好使大家随心畅意说笑取乐。可见老太太的情趣同这些青年人反倒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史太君似乎还有一种调理女儿的擅长。袭人、晴雯本是贾母的丫鬟,紫鹃也是从贾母这里出去的,鸳鸯、琥珀一直在贾母身边更不必说。主子小姐之中第一个“元春自幼亦系贾母教养”,这是书中明白交代了的;以下迎、探、惜姐妹都放在贾母这边,后来的钗、黛诸人也都归在一起,虽说是委托了李纨管带,但余风所及,处处仍体现了老太君的意旨风范。大观园这样一个女儿世界,是不是同贾母本人的教养情趣有一点关系呢? 保龄侯史公,生贾母(即史太君,长女)、史氏(长子);
保龄侯长子,生三子:史氏(史湘云之父,长子)、保龄侯史鼐(次子)、忠靖侯史鼎(第三子)。 (一)
贾太公生二子:长子宁国公贾演、次子荣国公贾源。
(二)
1.宁国公贾演生四子:长子贾代化、其余三子不详;
2.贾代化生二子:长子贾敷(早夭)、次子贾敬;
3.贾敬生贾珍(长子)、贾惜春(长女);
4.贾珍生贾蓉(长子),贾蓉不是尤氏所生,尤氏仅是贾珍的继室;
5.贾蓉配秦可卿,秦可卿与公公贾珍关系暧昧。
(三)
1.荣国公贾源生贾代善(长子);
2.贾代善配贾母(即史太君),生贾赦(长子)、贾政(次子)、贾敏(长女)、贾氏(次女)、贾氏(第三女)、贾氏(第四女);
3.1.贾赦生贾琏(原配所生的长子)、贾琮(庶出次子)、贾迎春(庶出长女);
3.2.贾政生贾珠(王夫人所生的长子)、贾元春(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王夫人所生的次子)、贾探春(赵姨娘所生的庶女)、贾环(赵姨娘所生的庶子);
3.3.贾敏配林如海,生林黛玉(长女)。
4.1.贾琏配王熙凤,生巧姐(长女)。
4.2.贾珠配李纨,生贾兰(长子)。
5.巧姐配王板儿(刘姥姥的外孙,王成之孙、王狗儿之子)。



郑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浅谈贾母的人物分析 是个怎样的人
答:浅谈贾母的人物分析 是个怎样的人 贾母人物分析 《红楼梦》中关于贾母的描写颇多,但是其人物形象的主题色彩并不是很复杂的,主要还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长的形象。贾母在《红楼梦》中可以说是见证了贾府的兴盛到衰亡的整个过程,因而她的身上也有很强的沧桑感。关于贾母人物分析,一直以来都不在少数。 新《红楼梦》贾...

红楼梦史太君的人物介绍
答:《红楼梦》作者之写贾母,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她不是一般母亲,而是地位更高层环境更复杂的老祖母;第二,他说明了一个女家长在中国社会上的权和才能;第三,他塑造成中国大家庭老太太最完整最形象化的典型。《红楼梦》宝黛恋爱或其他的许多故事都不能离开贾府这个舞台。对于这么个宗法家庭的支派体系...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和评价
答:5、贾母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儿孙媳妇。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红楼梦简介如下:《红楼梦》,中国古典...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答: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4、贾母 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儿孙媳妇。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贾敏相关人物
答:贾代善是荣国公贾源的长子,他的婚姻对象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即我们熟知的贾母。贾母的夫家是史家,与贾代善共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贾赦,次子贾政,以及他们的妹妹贾敏。史太君即贾母,出身于金陵四大家之一的史家,她与贾代善结婚后,为家族增添了贾赦和贾政两位公子,以及才女贾敏。贾母...

红楼梦中重要人物简介
答:5、史太君 贾母——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了王夫人、王熙凤。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6、王熙凤 王熙凤—...

红楼梦里比王熙凤还精明的人都有谁呢?
答:红楼梦里比王熙凤还精明的人都有谁?可以说在《红楼梦》里比王熙凤精明的人大有人在,不说男的,就是女的里面就有不少,但是如她一般精明和泼辣的人那就非常少了。也就是说王熙凤的精明还带着威势,是老虎。这样看来比她厉害的人物:贾探春、王夫人、史太君。若论精明,金陵十二钗里的绝大多数都比...

红楼梦主要人物分析
答:5、贾母 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了王夫人、王熙凤。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6、晴雯 荣国府的丫鬟。她长...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答:什么狠心的事都做得出来。5、贾母即史太君,来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主持荣国府家政,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儿孙媳妇。她是贵族的代表人物,享尽一生荣华富贵。

红楼梦主要人物的经历
答:红楼梦主要人物的经历,(贾宝玉,贾母,贾政,金陵十二衩。。。)都要啊比如香菱原是甄士隐的女儿,因为什么事嫁给了薛蟠,及最后大夫人死了,她最后都当了大夫人。。。还有... 红楼梦主要人物的经历,(贾宝玉,贾母,贾政,金陵十二衩。。。)都要啊比如香菱原是甄士隐的女儿,因为什么事嫁给了薛蟠,及最后大夫人死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