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价值论的发展

作者&投稿:萧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效用价值论的介绍~

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在说明价值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使后来的经济学家抛弃了他的效用的使用价值内涵,逐渐发展起一套主观效用价值论。但他的生产三要素论却被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推崇和应用。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经济学著作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和充分的发挥。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指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意大利经济学家F.加利亚尼(1728~1787)是最初提出效用价值观点的人之一。他指出,价值是物品同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决定。
效用价值论在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期处于踏步不前状态。产业革命的实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古典经济学建立劳动价值论和以它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客观前提。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A.斯密和D.李嘉图在阐述劳动价值论过程中,对效用价值论作了有力的批判。在这一时期,尽管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英国的罗德戴尔伯爵(1759~1839)和法国的J.-B.萨伊,仍然坚持效用价值观点,但他们并没有给这种理论增添新内容。
19世纪30年代后,在对抗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 (1795~1852) 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先驱者之一。他在1833年指出,商品价值只表示商品的效用,不表示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以及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化,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他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这两个概念,而且暗示物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与此同时,爱尔兰经济学家 M.朗菲尔德 (1802~1884)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指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
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1810~1858)是边际效用论的主要先驱者。他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重申了效用价值论,同时提出了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从而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三条定理是:①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边际效用价值论完成于 19世纪 70年代初。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同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中提出了类似的理论;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经济学纲要》(1874~1877)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这三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们同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
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论的发展形成为两个支流,一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一是以洛桑学派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奥地利学派以门格尔和他的两个继承者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洛桑学派以瓦尔拉斯和他的继承者V.帕累托为代表。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一起通常被看作数理经济学派的代表。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存在了200多年,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可谓“学派林立,相互混战”。究其原因,是学界没有把“价值”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哲学的价值与经济学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学的价值是用货币度量的,货币是价值的尺度。哲学的价值是主观评价,与货币无关。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把经济学的价值与哲学的价值混为一谈,牵强附会,自欺欺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引入了歧途。所以,我们必须澄清劳动、效用、边际与价值的关系,正本清源。
实际上,劳动决定产品的产值(产量),不决定产品的价值(价格)。即投入的劳动越多,产品的产值越多;投入的劳动越多,产品的价值不一定越高。产品的价值是由成本决定的,成本是由五种生产要素(劳动、技术、资源、资本、制度)价值组成,这五种生产要素价值共同决定产品的价值,劳动价值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王氏政治经济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创立了“社会产能理论”,为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现了“价值恒等定律”,即生产要素价值恒等于产品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价格形成和变动的逻辑性问题。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揭示了政治经济活动的本质及规律。

效用价值论的发展
答: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经济学著作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和充分的发挥。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指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

效用价值论发展
答:意大利的F.加利亚尼则提出主观效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物品与个人需求的比例,由效用和商品稀有性决定。然而,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期,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停滞不前。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劳动价值论成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如英国代表人物A.斯密和D.李嘉图对效用价值论进行了...

西方效用理论发展的三条主线?
答:从西方效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看,大体上有三条主线贯穿始终,即:从绝对效用价值论到相对效用价值论,从主观效用价值论到客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理论到序数效用理论。值得注意的是,效用理论发展的三条主线不是不同时期相互独立的,而是在各个时期三条主线有叠加、并存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着理论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

效用价值论的产生
答:把商品交换的基础归结为物品效用的观点,在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教会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已见端倪。

效用价值论
答:效用价值论是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效用价值论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一、简要介绍 创建人:亚里士多德 领域:微观经济...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介绍
答: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其特点是以效用解释价值形成过程,指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

正确理解萨伊效用价值论及其历史影响
答:1.它否定了效用价值论,肯定劳动价值论。因为上述生产创造效用的观点,无限地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把赌徒、资本、自然力的作用都看作是“生产劳动”,这显然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

关于marginal utility和demand curve!!!
答:1. 令D = 12解出来的P就是marginal utility 因为他愿意付出的价格等于他的marginal utility 第二题也一样,就是令S = 12 total utility的可以一个一个算出来 当然也可以只算需求曲线跟纵轴和横轴和p = 刚才算的mu 这么几条线围成的梯形 ...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答: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在说明价值上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使后来的经济学家抛弃了他的效用的使用价值内涵,逐渐发展起一套主观效用价值论。但他的生产三要素论却被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推崇和应用。

边际效用学派的相关资料
答:人们评论道:在相距甚远的伦敦、维也纳和洛桑几乎同时出现这种边际效用理论是令人惊异的,因而必定有当时的若干条件促成了这一发展。标准的历史著作通常还包含这样的评论: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开端,因为它把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从成本(或更偏重于劳动成本)转向边际效用以说明价值,并且,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