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历史背景?

作者&投稿:宦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峡》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北魏宣武帝时期,作者来到三峡地区,被三峡壮丽的山水美景所吸引, 那儿的山高大雄伟,水湍急迅猛。 然而当作者听到凄惨的猿鸣,心情也变得寂寞凄凉起来, 又得知三峡地区关税沉重,渔民的生活十分悲惨、艰险和痛苦, 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篇。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扩展资料此文是一篇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区区两百字的篇幅,即描写出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
第一句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从第二段开始写水,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
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
“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
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
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
第三段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参考资料:三峡-百度百科

《三峡》选自《水经注》。
写作背景: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注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写下了其中著名的《水经注》,其中记录了上百条大小河流,包括三峡。

  三峡工程建设历史之背景
  在很早以前,长江还只称“大江”或“江”,但却以源远流长闻名世界。长江源起叫沱沱河,接下来称通天河,再往下又称金沙江,途中融入雅龚江。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峰雪岭间走来,穿行于崇山峻岭,弯弯曲曲,在一个名叫石鼓的地方,由原来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突然成锐角折转向东北流去。这就是著名的令水利专家痴迷的“长江第一湾”。
  长江在汇聚了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四水之后,浩浩荡荡冲进三峡峡谷,然后直奔东海而去,扑向大海的怀抱。
  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交错,水系发达,覆盖中国中南部11个省市,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长江年产水量9600亿立方米,内河航运发达,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1.97亿千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作中国的“黄金水道”。
  但是,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配不均,受到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影响。洪涝旱灾情时常发生,特别是洪水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威胁最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巨大。所以,流域内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治理开发长江,兴建三峡工程有着十分逼切的愿望

  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中国历史写下了最屈辱的一页。侵略者火烧圆明园,“万国之园”遭到空前的抢掠和焚烧,留下的斑斑残迹就成为有五千年文明古国“国耻”的象征。
  在这无比沉重的苦难岁月里,多少革命者为“振兴中华,挽救时局”而奔走,为之而奋斗不息。正由此,中国开始从贫弱走向强盛之漫漫征途。
  公元1919年,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实业计划》(物质建设)第二计划的第四部分提出:“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其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资其水力。”
  孙中山先生这一设想,萌发于1894年,即28岁时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表述对电能的认识与作用,陈述实业救国的理想。然而,政治上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丧权辱国,从王室到达官贵人,生活穷奢极欲,根本无心搞实业。在这种政治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任何理想和追求终究难以实现。孙中山“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能有不为者乎?”洋洋八千余言之建国谋略石沉大海。
  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同步发展。17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迅速在世界上建立起来,而18世纪中叶后期兴起的“工业革命”浪潮,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以更加猛烈发展的形势向海外扩张。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在英、法、美等新兴资本主义逐步替代了日趋衰退的老牌殖民主义帝国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地位,并开始主导世界。然而,一个拥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却依然受着落后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闭关自守,完全与世界文明隔绝。历史事实证明,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是伴随着殖民掠夺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是受殖民主义掠夺最为严重的亚洲国家之一。鸦片战争爆发前,清王朝闭关锁国、政治腐败、生产落后、国库空虚,根本无法与西方工业国抗衡。1840 年,当英国殖民主义者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大门时,满朝文武一愁莫展,只能俯首称臣,只好割地、赔款,竟使偌大一个中国成了“洋人的朝廷”。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客观上扼杀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发展。据资料可证:从1840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外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的战争,用了 34年时间。至于赔款更是惊人,从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中国实际支付超过9亿海关两白银,仅《马关条约》就付给日本国的白银高达 2.3亿两,这相当于日本全国4年的财政收入。“量中国之国力,给与国之欢心”、“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正是清王朝对外屈辱的写照。
  鸦片战争的爆发,一方面引发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大震荡;另一方面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小生产状态,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发。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注中国的这场战争。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是“极端不义的战争”,恩格斯在《波斯和中国》一文中指责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行为:“是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造成了这一所有中国人普遍奋起反抗所有外国人的局面,”使我们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894年11月,孙中山就在夏威夷组织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表示要“振兴中华,挽救时局”。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联合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示要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属于中华的共和国。要说28岁的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时,对清朝政府还抱着一线希望,那么“富国强兵”之理想正是孙中山在政治上更为成熟的表现,认清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治才能建立一个民主的、属于中华的共和国,实业救国之理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1911年清王朝灭亡。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正式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公元纪年。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从辛亥革命胜利后,到北伐战争,中国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军阀混战,政治失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沉沦的局面跌到了历史谷底。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孙中山开始深入探索。他回到上海,闭门著书,总结“奔走国事三十余年”之经验与教训。他心中仍然有一团不灭的火,以 “忧国忧民之心,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犹所不辞”之志,希望利用西方战时大规模的机器设备和人力技术发展中国的实业,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定国安邦之道。
  “窃文籍隶粤东,世居香邑,曾于香港考授英国医士。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
  泰西之儒以格致为生民根本之务,舍此则无以兴物利民,由是孜孜然日以穷理致用为事……格致之学明,则电风水火皆为我用。以风动轮而代人工,以水冲机而省煤力,压力相吸而升水,电性相感而生光,此犹其小焉者也。至于水作汽以运舟车,虽万马所不能及,风潮所不能当;电气传邮,顷刻万里,此其用为何如哉!然而物之用更有不止于此者,在人能穷求其理,理愈明而用愈广。如电,无形无质,似物非物,其气付于万物之中,运乎六合之内;其为用较万物为最广而又最灵,可以作烛,可以传邮,可以运机,可以毓物,可以开矿……然而取电必资乎力,而发力必藉于煤,近又有人想出新法,用瀑布之水力以生电,以器蓄之,可待不时之用,可随地之需,此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也。”
  以上这段对电能知识的论述是孙中山《上李鸿章书》的表述,表明孙中山早期萌发的实业救国思想之形成,证实孙中山从1894年《上李鸿章书》到建国方略,到“民生主义”第三讲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不仅是孙中山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果,而且是其“实业救国”与“振兴中华”思想的演变过程。
  1919年2月已完成用英文撰写的《实业计划》各篇。于同年8月1日,他又亲自在上海创立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理论刊物《建设》杂志。月刊由廖仲恺、朱执信等主编。主要撰稿人有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胡汉民、戴季陶、汪精卫、林云陔等人。月刊宗旨:“鼓吹建设之思潮,阐明建设之原理,冀广转吾党建设之主义,成为国民之常识,使人人知建设为今日之需要,使人人知建设为易行之事功,由是万众一心以赴之,而建设一世界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孙中山所撰发刊词也表示对“富国强兵”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华民国成立八年来,国际地位犹未能与列强并驾,国内犹是官僚舞弊,武人专模,政客捣乱,人民流离,原因在于‘革命破坏之后而不能建设也,所以不能者,以不知其道也’”
  由于该刊把“建设”当成中心任务,一般避开谈民主革命问题,又不批评时政,缺乏革命的战斗精神,1920年11月后停刊。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宣传“ 富国”之阵地,孙中山将其《实业计划》英文稿译成中文,陆续在《建设》杂志上发表,如《国家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计划之方法》等文,并将这部分汇集成《建国方略》一书,于1921年10月10日出版。随后又将《建国方略》改名为《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第二计划第四部分“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论述:
  “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三十英尺),最深有至三十寻者,急流与滩石、沿流皆是。”
  “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改。”
  此文发表后,英国工程师波韦尔于1919年八、九月间,经实地考察长江后,提出一个《扬子江三峡水电开发意见》。
  孙中山设想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最早提出时间,现根据收入《中国三峡建设年鉴·1997卷》南京档案馆朱琪、郭必强两人考证资料,确切时间应为1919年2月1日。
  考证资料首先考察了孙中山《实业计划》思想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考察孙中山《实业计划》形成过程,再来考察《实用计划》公诸于世的最后时间。
  “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当时产生了一个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状况的初步设想。以后10余年中,孙中山先生游历美日英诸国,使他的‘ 振兴实业’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摈弃了‘实业救国’口号的非政治倾向,提出了‘振兴实业’,实现国民经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方案。而《实业计划》的问世,则标志了孙中山先生‘振兴实业’的思想已进入了成熟阶段”。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大事典》等文献资料载:1917年6月19日,即孙中山先生在沪策划反对张勋复辟,领导护法运动期间,在上海就发表了英文《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计划》(即后来的《实业计划》)的第一计划,详细论述完整的系统的使中国步入现代强国的方案,但未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注意。”
  孙中山在上海用英文发表的《实业计划》仅是第一计划,而第二计划才涉及到开发三峡水力电力资源的设想。因此,应以第二计划的草拟完成或公布时间为重点考察。
  “据《总理全集》记载:《实业计划》系孙中山先生用英文著述,第一计划于1917年6月19日发表。辞广州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以后,1918年6月 26日抵上海,孙中山先生继续完成《实业计划》的另外5个计划。1919年1月中旬,孙中山先生将写好的《实业计划》大纲英文本委托美国驻沪总领事转交美国驻北京公使芮恩施,2月1日芮恩施收到此大纲。”
  这是最早公布于世的《实业计划》全部内容。
  “同年3月20日,孙中山先生又将《实业计划》大纲寄赠其英国老师康德黎的夫人与英国内阁的阁员,5月寄美国商务部长刘飞尔、意大利陆军大臣嘉域利亚等人。”
  1919年8月1日,孙中山指定胡汉民、汪精卫、戴季陶、廖仲恺、朱执信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社,出版《建设》杂志月刊。他自己亲自为刊物撰写发刊词,并开始将《实业计划》译为中文公开发表。
  “据《总理全集》记载:1921年10月10日,孙中山先生又将手书中文版《实业计划》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孙中山《实业计划》著述出版的最初时间。
  南京档案馆《关于孙中山提出“改善川江航道开发三峡水力发电”设想的时间的考证》的结论:
  “综上所述,早在1894年孙中山先生就已萌发了《实业计划》的初步构想。1917年6月19日《实业计划》第一计划的发表,表明了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思想的成熟,并付诸于文字的著述。1919年1月中旬,《实业计划》大纲英文稿完成,同年2月1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正式收到《实业计划》大纲英文本。1919年8月1日起,《实业计划》中文本由朱执信翻译,连载于上海《建设》杂志。可以认定,《实业计划》第一计划并未涉及长江三峡水力电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后来由于政治形势的动荡,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著述中断,1918年6月才安定于上海继续《实业计划》的著述。而1919年1月中旬《实业计划》大纲英文稿的完成,表明涉及开发三峡水力电力资源设想的第二计划也已归于大纲之中。是年2月1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收到《实业计划》大纲,应视为是正式向外界公布的时间。即孙中山先生提出“改善川江航道,开发三峡水力发电”设想的时间,应为1919年2月1日。”
  五年后,1924年8月17日,他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又进一步作了如下闸述:“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注:相当于2100万千瓦,即现在葛洲坝与三峡之和,这是何等惊人的预测)。象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面对长江三峡能够第一次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设想,真不愧为“ 伟大的先行者”。
  1925年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成疾,不幸溘然辞世。一代伟人长逝,举国上下为之哀痛。先师遗愿,万民景仰;千秋伟业,世代相传。
  二十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民国政府也曾一度热心三峡工程,做了初步研究。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赢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全面反侵略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资料统计,八年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伤亡21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耗资1000亿美元。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1944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大国联盟,继签订《开罗宣言》后又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在中国及太平洋战场上遭到惨败,宣告了日本侵略军末日。
  为中国战后经济的复兴,重庆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战后五年工业发展计划。在此前的1942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电业处已拟定全国水力开发概要,并提出计划总表。其中对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开发,准备邀请美国内务部垦务局总设计工程师、世界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萨凡奇接受了中方邀请,于 1943年12月28日致函资源委员会,提出在来华前中方应准备的大型水电开发资料。

三峡是指长江在重庆市境内的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三峡地区也是历史名人与文化古迹的聚集地。在三峡地区,曾经繁荣的楚文化、巫族文化与夷文化,交织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古代时期,三峡经常是军事战略要地,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荆轲刺秦和谋杀项羽,唐朝时期的黄巢在此留下了他的战争遗留。到了20世纪,三峡开始变成了工业区,以电力工业为主。197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了“三峡工程”的计划,旨在解决长江流域以及中部地区的防洪问题,同时开发产生更多的电力资源。经过了多年的筹备和建设,三峡工程于2008年取得了圆满结束的第三阶段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是中国重大的水利工程,还成为了中国新时期重要的里程碑和发展标志。

三峡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楚国和巴国在这里争雄,形成了著名的“巫峡围楚”和“荆楚大战”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荆州、巴州两郡,成为了战略重镇。汉代时期,三峡地区先后归属于江夏郡、南郡、河东郡等地方政区。到了唐代,三峡地区先后设有湖北观察使、荆湖北道等地方政府,并于唐末时期形成了以长江三峡为中心的农耕文明。明清时期,三峡地区成为一处重要的商贸重镇和文化中心,居民以渔楼上楼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开始形成。而在现代历史阶段,三峡地区曾多次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摧毁。最近的历史事件是2003年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赞美三峡……………………………………

三峡的历史背景?
答:三峡是指长江在重庆市境内的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长江流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三峡地区也是历史名人与文化古迹的聚集地。在三峡地区,曾经繁荣的楚文化、巫族文化与夷文化,交织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古代时期,三峡经常是军事战略要地,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春秋...

《三峡》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答:《三峡》写作背景: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出处】《三峡》——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

从《三峡》中得知三峡的背景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答:最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领衔的“长江三峡河谷发育与环境演变研究”课题组经过4年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建立了完整的三峡地区长江阶地年代序列,并认定长江三峡形成于200万年前。研究指出,长江东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三峡河段的贯通是长江演化历史中的一个重大地质事件。该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三峡地...

三峡 郦道元 写作背景
答:《三峡》写作背景: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出处】《三峡》——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

《三峡》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答:创作背景:北魏宣武帝时期,作者来到三峡地区,被三峡壮丽的山水美景所吸引, 那儿的山高大雄伟,水湍急迅猛。 然而当作者听到凄惨的猿鸣,心情也变得寂寞凄凉起来, 又得知三峡地区关税沉重,渔民的生活十分悲惨、艰险和痛苦, 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篇。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三峡》的作者、朝代、背景是什么
答:《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 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的《三峡》只用不到200字的篇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品原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1)七百...

《三峡》的写作背景
答:写作背景:北魏宣武帝时期,作者来到三峡地区,被三峡壮丽的山水美景所吸引, 那儿的山高大雄伟,水湍急迅猛。 然而当作者听到凄惨的猿鸣,心情也变得寂寞凄凉起来, 又得知三峡地区关税沉重,渔民的生活十分悲惨、艰险和痛苦, 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篇。《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

《三峡》背景资料
答:背景资料:《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

郦道元写三峡的背景
答: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三峡工程和长江三峡是不是一回事?
答:到了1947年,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节节败退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终止。长江三峡 三峡 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