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出过什么杰出人士或名人?

作者&投稿:舒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地质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本人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7级本科生,很荣幸为你回答这个这个问题。
说到地大的名人,或许大家知道的不多。(毕竟地大出来很多都是地球科学的领域的专家,名气当然没有商业等有名气) 不过俺们地大毕业的大佬还是特别多的。下面我就介绍几位。


一.和蔼可亲的温总理


温总理1960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他在地大生活学习了很长时间。其中他的《地质笔记》描述1968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以及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很值得一看的哦。
二.腹有书香气自华--张弥漫院士

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该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各大洲遴选出的5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消息中说,张弥曼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新观点。
82岁的张弥漫院士,1953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温文尔雅张弥漫先生的在古生物领域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数十载如一日,为国家科研发展呕心沥血。其实早在2016年张弥曼先生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饱读诗书、气质佳人是我对这位先生的评价。

此外,地大还走出了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还有鸟巢的总设计师李久林.......从地大走出的地质大师数不胜数,当然也有很多在平凡岗位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普通地质工作者。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美国的地球科学类专业,不包括那几个只重视石油的特殊名校,
根据我的感觉,只考虑学术科研实力的话,
大概形容一下,如果是满分100,
综合实力能过95的:
Stanford,MIT,UT Austin,Caltech,Penn State
在90到95这个区间的:
U Michigan,Harvard,UW-Madison,UAZ,Berkeley,Columbia,USC,Cornell
在85到90这个区间的:
CU Boulder,UCLA,U Washington,Virginia Tech,Arizona State,Princeton,UF,UChicago,Oregon State,UC San Diego,UCSB,UIUC,CSM,Syracuse,TAMU
在80到85区间的:
Oregon,Yale,Brown,Georgia Tech,Northwestern,JHU,UNC,Rice,Ohio State,UMinn,Boston College,Boise State,UC Davis,UC Santa Cruz,UC Riverside,IndianaU,Purdue,Maryland,UofUtah,WashU,SUNY SBU,SUNY Buffalo,Kentucky,WVU,Baylor,Pittsburgh,U Nebraska Lincoln
接下来就有断崖式的差距了。
按这个比例,60到80分几乎得空出来(唯二能勉强打到70分左右的是GMU和Alabama),然后才有之后的大学,
矮子里面拔高个的比如USF,UTEP,UNLV,NM Tech,U Wyoming,U Idaho,Cincinnati,Colorado State这种。然后再低的就多了。
石油的话,单说,La Tech,LSU,U Arkansas,Kansas State,U Kansas,U Tulsa,U Oklahoma,Okla State,Wichita State,Texas Tech,Texas State等等。
以上只供参考

杨遵仪教授(1908.10—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1939年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9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地质学院。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编;九三学社中央顾问;美洲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美国耶鲁大学Sigmay Xi荣誉会员;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委员。

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古生物学》和《古生物地史学》教材。其中1980年与郝诒纯教授合作再次主编的《古生物学教程》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程裕淇、王鸿祯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外学者四人合编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环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对比》(英文)先后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还著有《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合著《南祁连山三叠系》(1983)、《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1987)、《桃李满天下》(1993)等9部专著和60余篇论文。

80年代初与殷鸿福、张克信、吴顺宝等合作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限层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为国际“金锤子”获2001年国内科技十大新闻。

参加编著的《中国地层概论》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的《南祁连山的三叠系》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生物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何梁何力科技进步奖。被录入《中国科学家传记大词典》和《中国科技名人录》。
王鸿祯教授(1916.11— ),男,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顾问。

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出版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在大地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方向,主编出版了《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994),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
赵鹏大教授(1931.5— ),男,满族,辽宁清源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1995),地质勘探学家、数学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名誉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地质勘探、矿业、石油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九屇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定量地层委员会表决委员,IAMG杂志《不可再生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编委及IAMG杂志《计算机与地学》(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讯编委,《中国地质大 学学报——地球科学》主编。曾任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国际数学地质协会专门委员。�

他建立了我国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开创了“矿床统计预测”新学科,提出了“地质异常”、“地质体数学特征”、“三联式”成矿预测、非传统矿产资源新研究、新概念、新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在这些学科的发展前沿上培养了2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宁芜地区铁铜矿床统计预测”,作为“宁芜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研究”组成部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20万图幅矿产资源总量预测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矿带铜镍金资源量预测研究”获地质矿产 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矿产统计预测》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以他为首的科研集体近年应用地质异常理论和矿产统计预测 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区发现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2条,在东准噶尔发现金矿带1条。

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教育研究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9部,主持撰写大型科研报告10余部,其代表作有《矿床统计预测》、《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勘查与评价》、《试论地质体数学特征》、《初论地质异常》、《高等地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Mineral Deposits Prediction in large Scale》、《The Geological Anomaly and Mineral Prediction》等。

他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界先进工作者,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
於崇文教授(1924.2— ),男,生于上海,祖籍宁波,1978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学动力学家。1950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热力学与动力学数据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顾问。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顾问。

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与地质科学相结合,促进地质科学向精确科学发展,先后开拓出五个创新的学术领域。(1)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用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多组分多因素地质系统的数值和几何学特征,并用随机过程和随机场研究地质过程和地质学场。(2)区域地球化学。用非平衡、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研究成岩、成矿过程,并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提出区域地球化学理论。(3)成矿作用动力学。将矿床形成机制研究提高到动力学的水平,使矿床成因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静态上升到动态。(4)成矿系统的复杂性。提出新的成矿理论与方法论---“成矿动力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 在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方面将常规矿床学提高到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的层次。(5)地质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地质系统的自组临界过程动力学-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地质科学新理论,将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高到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的层次。发表论文约50篇,出版专著6种。培养了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生11名,博士生12名,博士后2名。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88),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0),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二等奖(1985,1990,1997)、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地质科研工作奖(1991),高校科技工作成绩奖(1990)及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1990)等奖励。
翟裕生教授(1930.2— ),男,河北文安人,中共党员,1980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长期从事矿床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系和矿产三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和北京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组评委、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国际地质学史研究会理事、《地学前缘》主编等职。

在矿田构造学、金属矿床学、区域成矿学和地化学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研究成果。已培养博士生23人,硕士生14人。参加主编的《矿床学》获地质矿产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持的《宁芜中段铁、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合著的《宁芜玢岩铁矿》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主持编写的“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和《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等科研项目获地质矿产部科技二等奖。“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矿田构造”专著获湖北省科技一等奖。以他为主还著有《矿田构造学概论》、《矿田构造与成矿》、《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成矿系列研究》、《区域矿床学》等专著。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997年获第五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999年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张本仁教授(1929.5— ),男,安徽怀远人,中共党员,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1 952年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地质矿产部壳幔体系组成、物质交换及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地质矿产部“地球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现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委员。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和部委系统重大攻关、重要基础和基金项目共10余项,获得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以他为首出版了《豫西卢氏-灵宝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陕西柞水-山阳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和《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等专著4部,主编《地球化学论文集》3部,主编《地球化学》教材1部。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他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21名,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 学术论文100余篇。于1989年被授予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杨起教授,男,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

早年于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6年北京大学地学部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5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创建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专业,是我国煤田地质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从事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变质作用、盆地热史演化、煤中有害物质、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以及煤层气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杨起教授著作多次获国家级与部级奖励。他提出的中国煤的多阶段演化和多热源叠加变质理论解决了“中国煤级偏高”的难题,阐述了煤种分布规律,并且对我国煤田预测、沉积盆地有机质热演化、煤层气远区评价、煤成烃生成与赋存规律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招收博士生的方向:
(1)煤层气地质; (2)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工程。
招生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研究方向: (1)煤层气地质
(2)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工程
刘光鼎院士,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长期领导中国沿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积极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近年来,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出名的地质学家都那那的

中国地质大学知名校友
答:欧阳自远1956届,地球化学家及天体化学家 ...(详细列举了其他18位院士校友的生平、籍贯、毕业时间和成就)其他知名校友温家宝(1968届硕士,曾任国务院总理)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校长)张宏仁(现任国际地质科学联盟主席)...(列举了其他政治、学术、体育等领域的重要校友及其职务和成就)中国地质大...

中国地质大学院士名录
答: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术成就显著,汇聚了一批杰出的院士人才。在校中国科学院院士有8位,其中包括赵鹏大、金振民、殷鸿福、翟裕生、於崇文、张本仁、莫宣学和高山,他们在地质科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该校也有4位院士:杨遵仪、赵鹏大、汤凤林和桑隆康。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仅赵鹏大一人,...

中国地质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答:1.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中国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2.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3.李久林: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4.王安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市长。5.张宏仁:国际地质科学联盟主席。6张一伟:原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多少位在1991年当选的院士?
答:刘宝珺: 沉积学家,1953届校友,1991年当选院士马宗晋: 构造、地震地质学家及减灾专家,1955届,1991年当选孙大中: 前寒武纪地质学家,1955届,1991年当选欧阳自远: 地球化学家及天体化学家,1956届,1991年当选傅家谟: 有机地球化学家及沉积学家,1956届,1991年当选张弥曼: 古生物地层学家及古脊椎动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有哪些院士担任过教研室主...
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院士,他们在地球物理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刘光鼎院士</,作为原海洋物探教研室主任,来自山东蓬莱,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包括《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进展》的主编,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哪些校友担任过政府要职?
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的校友群体中,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温家宝,1968届硕士毕业生,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和国务院总理,是中国政坛的重要人物。赵鹏大,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双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是中国科学...

河北地质大学有哪些有影响力的知名校友
答:武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强长期从事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教学和科研工作。 王光远,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常委、福建省工商联主席。我国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哪些知名校友或者有影响力的人物?
答:4、李久林:1993年1月,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工程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从事建筑工程勘察、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管理和科技开发管理等不同工作,作为技术中坚加入“鸟巢”的建设大军。5、欧阳自远: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

学贯中西科教双馨的地质大学———贺王鸿祯教授华诞
答:王先生是热忱的教育家,经历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几个阶段,67 年来终身从教,备极艰辛,既曾主持校务,又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培养了几代地学人才。他讲授过多种课程,我们的 《地史学》课就是王先生教的,内容新颖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听他的课是一种...

地质大学出过什么杰出人士或名人?
答:历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地质系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古生物学报》的编委,《地质学报》、《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的副主编和《Strati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