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卧薪尝胆纸上谈兵望梅止渴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作者&投稿:雕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望梅止渴、精忠报国、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四面楚歌 的主人公是谁?~

望梅止渴——曹操
精忠报国——岳飞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四面楚歌——项羽

项羽 勾践 刘备 王羲之 赵括 曹操 廉颇 江淹

四面楚歌卧薪尝胆纸上谈兵望梅止渴的主人公分别是:项羽、勾践、赵括、曹操

1、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

读音:sì miàn chǔ gē

释义: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项羽被困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用法:作定语;含贬义。

例句: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2、卧薪尝胆 

读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释义: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译文:勾践回国后,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我们要学习古人卧薪尝胆的精神,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3、纸上谈兵

读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译文:现在有这样的诗人在这里;却天天去空谈理论。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大家动手干吧,不要纸上谈兵,浪费时间了。

4、望梅止渴

读音:wàng méi zhǐ kě,

释义: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 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曹操行军途经安徽省含山县梅山村,士兵口渴难熬,曹操站在山道上指着前面遥远的地方说:“前有大梅林,梅子酸甜可以解渴。”士兵听了口水都出来了,争先恐后地前进,很快有了充足的水源。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如果现在丢开这些基本的书籍不认真苦读,一心想找秘本,只恐望梅止渴,无济于事。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的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越王勾贱
现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传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纸上谈兵讲赵括.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望梅止渴
曹操
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
士兵们全军都很口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四面楚歌主人公是项羽、卧薪尝胆主人公是勾践、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赵括、望梅止渴主人公是曹操。

四面:项羽;
尝胆:勾践;
纸上:赵括;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纸上谈兵、乐不思蜀、卧薪尝胆、七步之才、望梅止渴和指鹿...
答:四面楚歌——项羽、纸上谈兵——赵括、乐不思蜀——刘禅、卧薪尝胆——勾践、七步之才——曹植、望梅止渴——曹操、指鹿为马——赵高

请问四面楚歌,指马为鹿,完璧归赵,卧薪尝胆,闻鸡起舞,班门弄爷,负荆请罪...
答:四面楚歌-项羽、韩信 指马为鹿-赵高、嬴胡亥 完璧归赵-蔺相如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闻鸡起舞-祖逖 班门弄斧-鲁班 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 毛遂自荐-平原君、毛遂 望梅止渴-曹操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纸上谈兵-赵括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的主人工是谁
答:四面楚歌:项羽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穷途末路的形象在描写中呼之欲出。【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

纸上谈兵、四面楚歌、乐不思蜀、卧薪尝胆、望梅止渴、指鹿为马 有关...
答:四面楚歌 项羽 纸上谈兵 赵括 乐不思蜀 刘禅 卧薪尝胆 勾践 望梅止渴 曹操 指鹿为马 赵高

望梅止渴、精忠报国、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四面楚歌 的主人公是谁?
答:望梅止渴——曹操 精忠报国——岳飞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四面楚歌——项羽

...三顾芧庐()入木三分() 望梅止渴()卧薪尝胆()纸上谈兵()
答:你好:如下 四面楚歌:项羽 韩信 初出茅庐: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曹丕 围魏救赵: 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卧薪尝胆 :勾践、夫差 纸上谈兵:赵括 白起 指鹿为马:赵高 入木三分:王羲之 ...

四面楚歌卧薪尝胆纸上谈兵望梅止渴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答:四面楚歌卧薪尝胆纸上谈兵望梅止渴的主人公分别是:项羽、勾践、赵括、曹操 1、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sì miàn chǔ gē 释义: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纸上谈兵、四面楚歌、乐不思蜀、卧薪尝胆、望梅止渴、指鹿为马 有关...
答:卧薪尝胆指的是勾践,当年勾践亡过后,发誓要复国,就隐姓埋名做了车夫,后来他利用了西施帮她复国!望梅止渴说的是曹操,当年曹操带兵走到无水的地方,当时所有士兵都快支持不住了,曹操就说他记得前面有一棵梅树,说树上的梅子41有多么美味,所有的士兵都被吸引了,争先恐后的向前走,终于走出了...

望梅止渴、精忠报国、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四面楚歌 的主人公是谁?
答:望梅止渴·刘义庆 四面楚歌·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三顾茅庐( )四面楚歌( )乐不思蜀( )七步之才( )望梅止渴( )指鹿为马...
答:三顾茅庐--诸葛亮 刘备 四面楚歌--刘邦 项羽 纸上谈兵--赵括 乐不思蜀--刘禅 卧薪尝胆--勾践 七步之才--曹植 望梅止渴--曹操 指鹿为马--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