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判断句

作者&投稿:一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判断句

〔副〕

(1) 也;也是 [also]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亦许(也许);亦然(也是这样)

素:

一向,向来。古文中常后跟事实表肯定。

“单于素闻广贤”

“且相如素 *** ”

“匈奴素闻郅都节”

“延年素轻霸为人”

“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史素贵,常凌折之。”

即:就是。

例句:

那就是说,那就是 [that is;namely]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即是

2. 文言特殊句式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 ***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⑺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 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 【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怎么看啊

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是”充当谓语的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是”充当定语的如:“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4. 文言文判断句详细

判断句是古汉语中的常见句型,这种句子常用来表示判断,且是指在归类、原因、评价等方面作出判断。

这些判断主要不是在陈述事实,而主要是在表述一种认识的结果。一、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判断句的主语,并不是行为、变化等陈述的对象,而是论断的对象,即是一种认识的对象。

这种认识的对象既可以是人、物等事体,也可以是行为、事实等,所以句子的主语既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等。2、判断句的谓语是判断的结果,即认识的结论。

这个结论既可以用体词性词语来表述,也可以用谓词性词语来表述,所以论断句的谓语同样既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乃至于介词短语和副词加“也”构成。3、为了表示是判断,而不是客观的叙述,这种句子最常在句末使用助词“也”,有时还可以在句首使用“夫”等助词。

4、否定性的论断句中常用副词“非”,肯定性的论断句中,有时可以用“必”等副词。二、判断句的分类 根据主语、谓语的不同,判断句可以分为三类:归类句、释因句和评议句。

以下例句的翻译和分析均为个人意见,仅供学习参考!!(一)归类句 归类句主要是从归类、等同等方面对前项加以介绍、解释,表示比喻、列举和词语的释义等也归入此类。注意1:在表示归类或等同时,主语常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则常由具体名词性词语充当。

例如:○《礼记·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本例中的体词性联合短语“越棘、大弓”做主语,定中短语“天子之戎器”,加决断词“也”组合充当谓语,对主语所述事物的不同例举,作出归类介绍,并构成归类句。

其中:主语“越棘、大弓”是体词性词语,而谓语“天子之戎器”是具体句词性词语。○《史记·河渠书》: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本例中的数量短语“四渎”加助词“者”组合充当主语,体词性联合短语“江、河、淮、济”加决断词“也”充当谓语,对主语所述的事体作出等同介绍,并构成归类句。注意2:有些归类句表示某种关系,很难简单地从逻辑关系上说明。

例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作战:凭的是勇气。)

本例中的主语和谓语间很难简单从逻辑关系上说明,但它们间存在一种联系。而谓语则是对主语所述之事,进行归类解释。

○《左传·昭公四年》:《七月》之卒章,藏冰之道也。(《七月》最后一章,讲的是藏冰之道。)

本例中的主语和谓语间很难简单从逻辑关系上说明,但它们间存在着一种联系。而谓语则是对主语所述之事,进行归类解释。

注意3:在判断句表示比喻、例举及释义时,充当主语和谓语的词语可以是多种实词性词语。例如:○《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

(赵衰,是冬天的太阳) 本例中定中短语“冬日之日”加决断词“也”充当谓语并表示比喻,主语和谓语的词语都是名词性词语。则谓语则是对主语所述之事,进行等同比喻,并构成判断句。

○《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本例是例举。

谓语是形容词,加决断词“也”。而谓语则对主语所述之事作出六个方面的归类例举,并构成判断句。

(二)释因句 释因句主要用来说明原因、目的,这种句子主语所表示的前项是解释的对象,常由主谓短语、谓词性词语或之字短语充当,这样的主语主要是表述事实、变化或事件。谓语所表示的后项是评释的内容,主要由抽象名词性词语、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或介宾短语等构成。

以下从解释原因和说明目的的两个方面说明释因句。1、解释原因 释因句常用来解释原因,这种句子的谓语,常由四种形式构成,主语常见的形式一种,以下分别说明。

注意1:谓语常用由抽象名词“故”作中心词构成的定中短语充当。例如:○《左传·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晋,诸侯贰故也。

(秦军、白狄攻打晋国,由于诸侯对晋国有了二心的缘故。) 本例中的抽象名词“故”作中心词,构成定中短语“诸侯贰故”,加决断词“也”后充当谓语,对主谓短语“秦人、白狄伐晋”,充当主语所述之事的原因作出解释,并构成判断句。

(注意:主语“秦人、白狄伐晋”是主谓短语,并没有加结构助词“者”来改变词性。) 注意2:谓语还常用由“为”、“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充当。

介宾短语的宾语之中,可以用“故”,也可以不用“故”。例如:○《史记·刺客列传》: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太子丹”后,用抽象名词“故”,加决断词“也”组合成谓语,对所字短语“秦所以尤追燕急”充当主语,所述之事的原因作出解释,并构成判断句。

(注意:本例中的主语“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中所宾短语“秦所以尤追燕”充当小主语,而形容词“急”充当小谓语,与结构助词“者”构成复指短语充当主语。其中主语中有“所以”一词,已经构成释因判断句。

同时还应该注意:以宾短语“以太子丹”作谓语“故也”的状语,表示原因的范围。) 注意3:谓语前加用助词“盖”,也可以用来说明原因。

例如:○《史记·外戚世家》: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

5.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文言文判断句是什么?
答: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是指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判断主语的句型。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1)用“者”“也”表示判断。例如:“……也”句式。例如:夫战,勇气也。(初中《曹刿...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答: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如下:1、“……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也”例如:张良者,悉达光明也。3、“……者也”例如:四人者,庐陵欧阳修也。4、“……也”例如:夫战,勇气也。5、“……,……”例如:刘备,天下枭雄。6、无标志,但在叙述时用“乃”、“即”...

文言文怎么才是判断句
答:都是判断句的标志,楼上的胡说八道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 者,。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

初中的判断句文言文
答:内容过多,只能复制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

语文的文言句式怎么判断?例如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答:一、判断句:1、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一.“……,……也”的格式。如:①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周密...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
答: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

文言文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文言文判断句
答:文言文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句子,按照谓语的性质,一般可分为叙述句(多为动词性谓语),描写句(多为形容词性谓语),判断句(多为名词性谓语)。文言文中的叙述句、描写句的结构形式与现代汉语没有很打的差别,而判断句的差别却较大。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里的被动句、判断句是什么意思?
答: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承担者,这种句型是被动句。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判断主语的句型。一、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

判断句文言文标志
答:都是判断句的标志,楼上的胡说八道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第一、“。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

初中文言文乃判断句
答:1. 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 我一共发了两个 这是第一个 、判断句 古汉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等判断词表示。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