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解放军所谓的几纵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雪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辽沈战役解放军共伤亡各是多少人?~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关门打狗”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的127万人增加到280万人,且装备大为改变,攻坚能力有了提高 。而国民党军总兵力则有战争开始的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其中用在第一线的只有174万人,且被我军分别牵制在东北、华北、华中、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困守重要城镇,陷入被动的局面。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卫立煌集团总兵力虽有55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内,处境非常困难 。与其相反,东北我军已达70万人,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超过100万人。特别是加强了炮兵、坦克、骑兵和铁道兵能特种兵的建设,使东北我军的攻坚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解放区的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使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 。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是我军经济力和军力超过敌军的唯一战场,已经具备了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以大城市为主的战略要点的守备,确定东北作战要“集中兵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利巩固华北 。卫立煌依据这一战略企图,采取“重点守备”的方针,将兵力仍集结在沈阳、锦州、长春三点,求得吸引、牵制东北我军不能迅速入关作战,伺机扭转战局。
9月,中共中央于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从 1946年7月起,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总任务,决定我军第三年(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9月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指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恒 :必须集中主力于北宁线作战,“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并强调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既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调动主力从长春、四平等地南下北宁线,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我军首先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路分散守备之敌,先后占领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等地,切断关内外敌人的联系;又以渗透战法,割裂锦北防御体系,占领葛王碑、帽儿山等主要阵地,封锁了锦州飞机场,切断敌人的空运,并于10月1日攻克义县,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在义县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朱瑞光荣牺牲。
10月2日,蒋介石见东北局势严重,亲飞沈阳,组成援锦“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夹击我军。范汉杰依据上述部署决定”死守待援“。
10月4日,东北野战军指挥所迁往锦州附近,林彪、罗荣恒、刘亚楼在锦州前线的照片和罗荣恒同志用过的皮夹克、望远镜。根据锦州守敌防御部署和地形条件,东北野战军确定了攻锦部署:以第2、第3纵队及第17师、炮纵主力并配属坦克15辆,由城北向南担任主要突击;以第7、第9纵队附炮一部由城南向北突击;以第8纵队有城东向西担任辅助突击,第1纵队在高桥担任总预备队,策应锦州和塔山两面作战。馆里陈列了参战部队主官的照片和部分文物。从10月9日起,我军对锦州外围守敌发起攻击,至13日,先后占领合成燃料厂、配水池、亮马山、炮台山、罕王殿、紫荆山等据点,控制了锦州外围有利地形。
10月10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这一时期的战局,“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即使一切其它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胜利”。
10月14日,我军集中25万余人的优势兵力,向锦州城发起总攻。经过31小时激战,至15日18时,全歼锦州10万守敌,活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关键性胜利。
在我军夺取锦州的同时,敌“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也开始行动。从10月10日起,敌“东进兵团”迫近塔山,与我第四纵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敌在飞机、重炮和舰跑的掩护下,纠集11个师的兵力,曾几次变换招法对我阵地实施集团冲击,均未奏效。蒋介石“14日拂晓拿下塔山,12时进占高桥,黄昏打到锦州”的命令在我军顽强的阻击下,只好变成一纸空文。我军第四纵队在第11纵队的配合下,经过六昼夜路战,歼敌6000余人,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此同时,敌“西进兵团”被我军第5、第6、第10纵队诱阻在彰武、新立屯地区,不但没有起到援锦的作用,反而为我军歼该敌造成了有利的态势。馆里陈列了塔山阻击战和彰武、新立屯阻击盏参加主官的照片和部分文物。
我军攻克锦州,是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月15日,蒋介石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向沈阳突围。然而沈陷重围逃跑绝望的长春守敌,在我军争取下,曾泽生首先率领第60军于17日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被迫率部投降,我军兵不血刃解放长春。至此,辽沈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0月18日,蒋介石为挽救东北财局偕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明第三次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令廖耀湘“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向南,在锦葫“东进兵团”策应下,“规复锦州”,然后掩护沈阳敌军经北宁路撤入关内;以第52军抢占营口,以备廖耀湘部西进受阻,即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蒋介石恐卫立煌不执行上述计划,以杜明改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这一撤退行动。
19日,中央军委致电东北我军指出:“如果在长春事件之后,蒋介石、卫立煌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种情况下,你们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甚为正确”。同时强调,必须以一部兵力控制营口,“堵塞沈敌向营口的退路”,“只要此招成功,敌无逃路,你们就在战略上胜利了”。
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在得到沈阳重炮、装甲部队和新民207师第3旅加强后,由新立屯等地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我第10纵队等部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打垮了敌整营、整团的多次冲击,有的连对只剩下十多人,仍与敌顽强搏斗,经5天激战,终于守住了阵地,取得了黑山阻击战的胜利。馆里陈列了黑山阻击战参战主官的照片。
25日,廖耀湘兵团正面进攻受挫后,得知第52军已占领营口,于是改变夺回锦州的计划,取道台安向营口撤退。我军第7、第8纵队立即从右翼于回敌人侧后,与第5、6纵队实施钳形夹击;第1、第2、第3、第10纵队从正面突击,在运动中求歼敌人;独立第2师由营口附近向台安以北地区急进,断敌退路。26日,我军将进至大虎山地区之廖耀湘兵团分割包围,并在黑山、大虎山、新民120平方公里地区对敌展开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全歼廖耀湘5个军、12个师及特种兵部队共10万人,其中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1军主力和新6军全部,俘虏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10月30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飞离沈阳,将残部约14万人交由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统一指挥。31日,我军第1、第2纵队由辽西战场迅速东进,会同进至沈阳以南、以东的第12纵队及6个独立师包围了沈阳。11月1日,我军发起总攻,战至2日,全歼沈阳守敌13.4万人,俘虏周福成,解放沈阳。与此同时,我军第7、第8纵队和独立第2师等部于10月31日解放辽阳、鞍山、海城、直逼营口。同日,第9纵队进抵营口附近,11月1日晚突入市区。2日,在独2师协同下,解放营口,共歼灭1。4万人。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9日,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共歼灭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取得了伟大胜利。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568a2838b713c224b8998fc2.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2a490a46203c95096b63e5c2.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278b4b36a88b05dda3cc2bc2.html

  1、纵队,相当于后来的军。

  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军队有27个野战纵队及 6个野战旅 。

  一个纵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

  1948年11月起,全军的野战纵队统一改称军。如东野的2纵,后来改称为39军。

  2、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

  东野兵强马壮,一个纵队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有的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

  所有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就是第几纵队,纵队大约等于军的编制规模。

纵队,和一个军差不多,但是又比一个军多点,因为解放军是共产党的部队,没有正规军的编制和军衔,所以叫纵队不叫军。

军级单位,叫法不同,当时我们编制不规范。

辽沈战役简介 辽沈战役是在哪一年发生的
答: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

谁能介绍一下辽沈战役?
答:至辽沈战役进行时,东北野战军已有十二个步兵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共六十余万人,加上机关和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达一百余万人,东北地区敌我兵力对比,我军已占相当大的优势。东北解放区已拥有全东北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土地,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并控制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铁路线。为了就地全歼东北之敌,中央军委...

辽沈、淮海、平津三在战役的战略战术原则及简单的过程
答: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

辽沈战役时锦州炮战,解放军出动了哪些重炮?
答:这个可以参考当时的回忆录和各纵队在辽沈战役后调出的火炮状况 按照炮纵的回忆,当时最大口径的是日式96式150要塞炮,为了移动还专门配了铁轮子 还有日式150口径的三八野 100口径的92加 75毫米的有90野,38野,41山和大正6年式 缴获的美协有105榴和75山,155榴是消灭廖耀湘后缴获的 此外,根据回忆...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答:21日廖耀湘兵团对黑山,大虎山攻击受挫后改变作战计划,率部向营口方向前进,企图从海路撤退。遭到东北野战军合围,廖耀湘兵团陷入恐慌,溃不成军。直至28日,辽西会战结束。解放沈阳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

整个军已确定集体转业,瘸子军长突接令赴朝参战,并打出国威军威_百度知 ...
答:第42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是 历史 最为年轻的部队之一,它的前身为1948年春由三个独立师改编而成的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刚改编时全军3.6万余人,归东北野战军建制。万毅为首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 1948年9月至10月,第5纵队参加辽沈战役,先在彰武以南阻击国民党...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答: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

辽沈战役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答: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塔山阻击战解放军那支部队打的.
答:解放军参与塔山阵地防守的是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四纵的前身是山东胶东军区地方兵团进入东北以后扩编而成的。《东北解放战争资料》一书对四纵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四十一军(四纵)作风勇敢,不太讲究战术,过去战役中参加进攻及攻坚战役较少,担任阻击、打援、防御之艰苦的战斗任务较多。参战次数...

辽沈战役解放军共伤亡各是多少人?
答: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