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作者&投稿:靳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祖国到处充满了希望的阳光,也为每一个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机遇。但是,良好的外部条件并不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能够顺利成长的唯一条件。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要想立志成才,思想上、心理上还必须有一种“忧患”意识。要经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要经受得住各种风浪的锻炼,要经得起各种挫折坎坷的磨炼。不仅能在顺境中生活而且也能在逆境中成长。要做到这一点的的确确是不容易的。它不仅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不能应对人生旅途上沟沟坎坎的人,是很难成为有用人才的。所以,我们每一个要立志成材的青年学生,从现在起就应该培养一种“忧患”意识,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千难万险不怕难,泰山压顶不弯腰”、有坚强毅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青年。

  具有“忧患”意识是立志成材的必要条件。《孟子·告天下》中讲:“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个人的成长不外乎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一个是客观因素,二者不可偏废。主观因素是讲人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客观因素包括客观的物质条件和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客观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固然很重要。但是,它往往不能由个人主宰,在个人成长中它只是鸡蛋与温度的关系,鸡蛋能否成为小鸡起主要作用的在于鸡蛋而不在于温度,温度再适宜石头蛋也不会变为小鸡。所以,在人成长中主观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则起着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它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进行忧患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加大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忧患意识的培养。忧患意识培养教育不足就会使人在学习工作中失去明确的前进目标,情绪冲动时缺乏理智的控制,遇到挫折时便悲观失望,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或盲目骄傲,经常使自己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犹豫、暴躁、怨恨、猜忌等困惑的不良情绪之中,不能作到“胜不骄、败不馁、顺不浮、逆不衰”,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前进的步伐。一个人缺乏忧患意识就会对自己的思想素质、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产生不利影响,这样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也很难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具有“忧患”意识,必须具备自立自强的精神。国际歌中唱到:“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切全靠我们自己”。要培养忧患意识,首先从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开始。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市场经济的规则讲究竞争,特别是实力的竞争。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从计划分配转向个人和市场双向选择,就业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占主要成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他们都是生活在激烈的竞争中,社会上以成败论英雄的现实告诉人们,要在竞争中站住脚自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实力。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从现在起就要有紧迫感、危机感,树立只争朝夕、自立自强的精神,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在拼搏奋斗中培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不能高枕无忧,舒舒服服,一味地享受父母给我们创造的幸福条件,应该把父母给我们的亲情当做我们自立自强的动力。

  具有“忧患”意识,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在身心、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是个体走向社会、独立承担社会重任的准备时期,是人才成长、心理成熟的黄金时期。所以,它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当珍惜在大学的黄金时间,从多方面、多角度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心理的承受能力。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基础。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忧患意识多一分,他的成长和发展的希望就大一分,他的生活和事业成功的把握就多一分,他对社会的贡献就多一分。我们要自觉地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我们全面发展的必修课,作为我们学习成才的前进的动力,作为我们走向社会的必要精神准备。作为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舒适的社会、家庭环境之中,从小到大在父母等亲人呵护下成长,人生经历中没有多少坎坷、痛苦和磨难,缺乏必要的磨炼,生活的无忧无虑,学习的一帆风顺,使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困苦的考验。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锻炼,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通过学习锻炼使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坚强毅力,勇于奋斗的拼搏精神,敢于吃苦的艰苦奋斗作风。这样就可以在人生的征途中“任凭风浪起,稳做钓鱼台”。从容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达到光辉的顶点。

事实警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忧患意识与承受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忧患意识挫折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作用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和承受挫折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深刻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基本内涵。�
1.1忧患意识使人担忧愤闷,能正确正视自己,激励寻找不足。忧患小则忧虑自身、自家,大则忧虑国家、民族。正确对待能鼓起奋进的勇气,振动奋飞的翅膀;挫折能使人清醒,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砥砺人的意志和性格,变得聪明睿智。�1.2忧患与挫折是一剂良药,可以医治身心的“营养不良”,精神上的虚妄症。遭受挫折,可使人不断走向成熟,变得更加坚强。生活中往往有一些学生不能或者不敢正视现实,只喜欢听奉承话语,甚至讳疾忌医。对这类学生,我们采用奉为至尊的道理说服、情感教化等全法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若遇到现实挫折的打击,他(她)便会幡然醒悟,渐趋成熟。�1.3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可塑性强,经受些忧患挫折磨励,可以塑造坚定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人生在世,时时事事处处如意的景况是极少有的,“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但长辈造就的温馨环境使有些人长期不能自拔,一接触现实便怨天尤人,动辄悲观失望。他们老是回味生活中那曾“闪光”的历史,或羡慕别人更美好的环境,或嫉妒他人更优越的条件,其实谁都知道放弃个人的努力是不可取的。处于成长发育期的中学生,若能具有忧患意识,经受些挫折磨练,就可以逐渐形成坚定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作到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指南。在顺境中能永往直前,即使在逆境中也能镇定自若、砥励意志、积极进取。�
1.4忧患与挫折是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人面临的一种挑战。如果说当今社会是以人才竞争和以人的素质为基础工业科技竞争的社会,那么未来社会将更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高科技、优秀人才竞争能力社会,竞争将表现出愈来愈激烈的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缺乏忧患意识,缺少挫折的磨励,就会缺少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就会因缺少运筹帷幄之策,
而坐失良机,一蹶不振。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独立个性,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有情感控制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这一教育措施,必须及早从中学抓起,从入学开始抓起。�2.增强忧患意识和挫折能力的对策�2.1学校应着力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历史长河中卓越人才饱经忧患、磨难成长的事屡见不鲜;前辈英烈为共和国的建立,艰苦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事迹举不胜举。这些都可成为中学生活的教材,使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曲折前进的发展规律。�
2.2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判断识别事物能力及情感控制、实践创新能力。我认为:①学校可定期组织一定的军训野营、爬山等活动或在节假日让学生参加义务服务队,以此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豁达的气质。②学校应经常和学生家庭沟通,建立家校互联互教机制,使有些溺爱子女的家长认识此举的错误,认识怎样才算对子女是真正的爱。�
2.3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家庭应联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定期聘请知名人士开展理想信念专题辅导,邀请本校或外校已成才的学生讲自己为理想而奋斗的历程等。�
2.4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民意国情和社情,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感知忧患意识,承受挫折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之,中学生承担着继往开来的重任,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忧患和挫折教育,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兴国战略,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在加强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他们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郭子娟 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 摘要: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却存在中学教学中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现象。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应是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直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了解国情,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忧患意识 教学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伟大的实践。纵观古今,横观中外,实践充分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示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而多种矛盾凸显的新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本意是忧虑患难,是指人们在对所处现实进行否定性、批判性思维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危机的一种自觉感受和预知能力。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又包括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与预知能力。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双方相生相灭、相互转化。我们要把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哲学思考,并用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二、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他们关怀苍生,胸怀天下。[1]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征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折射出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并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合作。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2]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已经实现之时,我国仍然需要具备忧患意识。但是,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淡化了忧患意识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中过多地颂扬祖先的业绩和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而对祖国曾遭受的灾难,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或是避而不谈,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我国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同时,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却充分认识到了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新加坡就把忧患意识奉为国魂,日本把忧患意识作为自己重要的民族精神,不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是德国,都在提醒国民注意自己所处的劣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灌输危机意识,促使青少年产生深刻的使命感,推动本民族的不断进步,从而在忧患中奋进,保持自己的世界强国地位。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独立,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从个体看,忧患意识还包括个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它与享乐意识相对。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总是从事物的不合理性来看待现存事物,揭露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危险,并产生要消除这种危险的强烈愿望,以获取更大的成功,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质上说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是生活的勇士和强者。今天,中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易堕入自我中心,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患得患失,难以拓宽视野从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其忧患往往局限于一己之私。对此,通过忧患教育可以使其更多关心自身之外的问题,当个体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作出正确选择。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其学业的提高。高中三年,大多数学生在此阶段迈进了成人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并得到强化。独立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担当、对家庭的担当、对个人前途的担当已是他们日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必然要求加强对他们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教育,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在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独特的优势。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4]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中生进行系统的忧患意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应加强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育呢?我认为,在当下多元文化共生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对忧患意识的理解应包含三个层面: (1)在宇宙自然和大化流行中思考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中探寻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3)在各种生存压力与多元选择境遇中反思个体生存与发展问题。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已有的关于中学生忧患教育的论述中,论者多从第二层面展开,这是存在明显缺失的。忧患意识是人类自觉反思能力的体现,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基于现实关注与思考对人类、国家、民族及自身生存发展中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它不仅针对盲目乐观,而且指向过度悲观等消极情绪,是在审慎的前瞻思维下形成的理性反思心理。当代,忧患意识的范围包括政治忧患意识、经济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理想信念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忧患教育时,应注意兼顾以上几方面,将集体忧患与个体忧患并重,贴近学生思想与心理实际,引导其思考自身生存与发展中可能面临的诸种问题。 三、加强对中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应是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力推进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课教学角度进行探析。 1.抓好课本知识与忧患意识教育的契合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是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等,《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来文化入侵现象的分析等知识都可成为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 2.充分利用好时事背景材料。 政治课教学必然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和世情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我国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在世界形势的分析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3.开发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如开展专题报告会,对目前学生关心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进行“活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心,以激发爱国热情。也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 5.开展多种有效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渠道。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在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的责任,以及对职业、对集体和对世界的责任。这些责任都离不开学习责任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2)以境育情,利用好情境教学,激发忧患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电教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感染学生。教师可搜集一些关于忧患意识的报道,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视频、纪录片,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给学生展示、观看,为忧患意识教育提供翔实可靠的素材。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再现具体感人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3)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者转变为引导者。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教师让出讲台一角,给受教育者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培养。 (4)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现代青少年应该具有国家、社会的未来的属性。中学生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还应该具备两个能力:一是劳动实践能力,首先学会自理意义上的劳动,进而独立顽强地生存;二是秉承科学和美德,进而影响社会的能力。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只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而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是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忧患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通过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的科学培养,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且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存在意义,达到思政课知识和德育目标的统一,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 [2]张希舜.爱国主义纵横谈[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99-101. [3]陈晋,周艳,章晓宇,孙岷,崔文华.大国崛起[J].乌蒙论坛,2009,(04):25.[4]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在高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那么要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倾向,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答:各个科目的学习如此,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要达到以上要求,政治教师就要从高中政治课本身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政治教材特点入手,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一方面,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答: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学生们学习不只是在课堂,同时老师们要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们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以下是我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之论文范文。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有效性教学越来越...

如何强化高中政治课堂的育人功能
答:我们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应承担起这“三德”教育的责任,做好对学生“三观”教育的正确引导,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立身,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辨证地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而不是随波逐流,让学生懂得他们也有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渗透“三德”教育呢?首先,...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答: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程内涵,向学生们传授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的义务和责任,需要遵守的道德、法规和纪律以及行为规范。2.加强思维逻辑的培养和引导 思想政治课堂主要就是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思维逻辑进行培养,学生是否能通过学习形成良好...

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面
答: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改革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将复杂转化成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全面结合,融兴趣能力于一堂。

怎样教学生学好高中政治
答:学好高中政治,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一、教师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政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幽默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个严肃古板的教师是学生们都不喜欢,尤其是政治教师。适当地运用幽默轻松的语言教学,会很好的调节课堂的气氛,使教学局面变得轻松...

如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困生进行有效辅导
答: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困生的智能也有优势一面,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优势,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信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了解,造成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困难的原因,综合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对政治课学习信心不足、没兴趣、基础差、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等。应该说,学生政治“弱科”现象的...

如何指导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
答:第三,辅助文阅读。这些内容虽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也是可讲可不讲,但是辅助文大多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阅读,以便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拓展思维层面。二、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很难...

如何提升高中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应用能力
答:为了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性,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政治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政治课堂进行探究性以及实用性改进,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用性。1.以社会为导向,基于学生,提高教材结构和内容议论性、实用性 要提高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的探究能力以及对政治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