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投稿:骑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课题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藏族服饰半边袖就与青藏高原的高山气候有关,惠安女的服饰与讨海劳动有关等等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日用品,纵观人类发展史,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用树叶,动物的皮毛遮蔽身体,保暖防守之用,在此时期,已为以后的服装发展奠定了基础,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用麻,线纺织出了布料衣物,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气发展为一个繁荣时期,而在中国,更可见其辉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不均,形成了全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而我国民族服饰也如同花海中的花朵,各有风姿,各有千秋,各自闪烁着光彩,散发着其独特的民族气息,民族服饰,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各具特色,就地取材,有其独特文化历史渊源,因地制宜的服饰。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地形复杂多样,各地形区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服饰,其中我国较为典型地区为东北地区,高原地区,西南这三个地区。东北地区地处在中高伟地区,气候较为寒冷,人们冬天常穿皮衣,除毛皮具有良好的防御保暖性能外,更因当地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气候条件下,兽类的皮毛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例如,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食肉寝皮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毛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鞋袜,乃至各种寝具、生活用品,都多用毛皮为原料,因为“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熊皮等兽类皮毛。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人以捕鱼皮,兽皮。因此,他们的衣服多由鱼皮制成,由以上例子,我们可知,服饰的特征与当地的气候,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也难怪,东北地区的居民总是给我们一种十分厚重的感觉。东北这样的平原地区尚且这么寒冷,更何况高原地区,而高原地区特有的服饰,也为中国的民族服饰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高原上的民族,都有穿皮长袍的习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所以常常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来形容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高原上的牧民,多穿着皮制长袍,既耐严寒和飞沙走石的 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的夜间当防寒的铺盖,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他们的服饰主要是长袖,宽腰大襟,即使在夏天也多穿长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干脆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位于西北地区的蒙古高原上住着善于骑马的蒙古族,他们的服饰以长袍为主,袍的腰身肥大,男女长袍都不开叉,以利于骑时,护膝防寒,衣袖俏长,骑马持缰绳时,冬季可御寒,夏至季可防蚊咬。蒙古人穿的皮鞭,有翘头的适宜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因此,我们可知蒙古人们的服装设计主要与骑马和防寒有关。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区,因此,民族服饰多种多样,因他们的生产、生产方式、文化因素而各不相同。彝族不同支系服装各异,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凉山地区彝族男子保有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们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凡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西南地区还有一个很具地方特色的民族,就是哈尼族,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装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哀牢山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哈尼族服饰的款式设计也以适应梯田农耕生产为主要原则,其男子的服饰以紧身短衣宽松衣裤,短衣斜襟无领月夜下一扣紧衣,外配一坎肩,坎肩无扣,长裤为大腰,大裤脚,直筒裤,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中的生产,体现出哈尼族对于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哈尼族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与银饰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可见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上述例子中,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服饰,生产生活影响,也共同见证了人类服饰的繁荣,以及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应将其发扬光大,促进其进一步繁荣与辉煌。

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1、服装的构成要素,颜色、结构构成、样式、搭配原则等。2、当地的环境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风俗、信仰等。从以上两点入手,研究服装要素、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个人观点,希望能够帮到你

一、是什么?这个课题是什么二、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三、怎么样?出现后以后会怎么样四、怎么办?我们怎么解决或发展可以围绕这几个步骤展开,一般情况下不会错的

满族人穿衣服与地理有哪些联系
答: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20多年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1. “白山黑水”的地貌形态带来了便于骑射的服饰特征 满族和它的先人长期在我国东北地区活动,这一地区主要有三种各异的地理环境类型:大兴安岭西部的草原地理环境;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及北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山水交错地理环境...

中国不同地理风貌对人门的服装有影响吗,
答:肯定有 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 先说帽子、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陕北...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地理位置的不同,造就了温度的不同,如生活在北方的人的衣服就很厚,生活在南方的人的衣服就很薄。所以民族服饰与地理有很大的关系

蒙古族的服饰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蒙古族的服饰与其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亚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蒙古族的服饰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首先,蒙古族生活在高纬度的草原地区,气候寒冷,因此他们的服饰以保暖为主。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长袍、头巾、头带、马靴等,这些...

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答:地理环境、气候风土,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每一个民族的产生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无不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史前时期,人们的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农业在发展进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服装作为民族文化中一个可视...

各民族之间差异他们所在地理环境有关吗?
答:各民族之间差异与他们所在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系。就我国来讲,我国民族众多,国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地理环境差异巨大。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区域中,身着这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色和民族风情。就民族服饰来讲总体可以概括为北方长南方短,...

民族服饰色彩与地域之关系
答:一、民族服饰色彩的地域分析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物种丰富,在祖国美丽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55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具有显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在特定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和演变。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地理环境中,于不同的...

中国民族服饰与地域的关系
答:2010-11-26 课题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69 2013-11-01 求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4 2013-05-25 请详细介绍一下我国民族服饰和地域环境的关系,谢谢 1 2008-12-16 中国民族服装的简介 122 2013-12-08 中国民族服饰的特点 77 2011-11-10 中国民族服饰的特点 42 2013...

文山苗族服饰的地理环境对其多样性有何影响?
答:苗族服饰,作为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审美内涵。文山地区的俗语“苗族住山头”揭示了苗族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服饰不仅是民族识别的标志,也是审美观的体现。文山苗族分为白苗、青苗等,服饰类型多样,如马关式、邱北式和开远式,各自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应性。马关式分布在炎热的...

谁有地理与服饰的资料啊,越多越好。要分类整理哦!
答:布依族服饰文化凝聚了布依人民智慧的精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适应。随生产力的发展,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服饰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由“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演变而来,主要居住在贵州黔南、黔西南州,安顺的关岭、镇宁、紫云等县以及贵阳、六盘水、黔东南的部分地区,人口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