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极射线实质是由一种什么组成?它来自什么?

作者&投稿:葛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阴极射线的本质是什么~

阴极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电子通过外加电场的场致发射、残存气体中正离子的轰击或热电子发射过程从阴极射出。
阴极射线是在1858年利用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的。1897年J.J.汤姆孙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子,12年后R.A.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
阴极射线应用广泛。电子示波器中的示波管、电视显像管、电子显微镜等都是利用阴极射线在电磁场作用下偏转、聚焦以及能使被照射的某些物质 如硫化锌 发荧光的性质工作的。高速的阴极射线打在某些金属靶极上能产生X射线,可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阴极射线还可直接用于切割、熔化、焊接等。
资料二:克鲁克斯阴极射线管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阴极射线是一种什么射线呢?阴极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J.普吕克尔在1858年进行低压气体放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稍后,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实验室里研究闪电现象时,也发现了这种射线。当装有2个电极的玻璃管里的空气被抽到相当稀薄的时候,在2个电极间加上几千伏的电压,这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壁上闪烁着绿色的辉光,可是并没有看到从阴极上有什么东西发射出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种现象引起许多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当在阴极和对面玻璃壁之间放置障碍物时,玻璃壁上就会出现障碍物的阴影;若在它们之间放一个可以转动的小叶轮,小叶轮就会转动起来。看来确实从阴极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而且很像一种粒子流。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这种射线的庐山真面目之前,只好将它称为“阴极射线”。
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当时在国际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英国物理学家(如J.J.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电的粒子流,因为它可以被电场或磁场偏转。汤姆孙等英国物理学家由实验中还测得阴极射线速度比光速小2个数量级。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由实验中得知,阴极射线甚至可以穿透薄金属箔,据此他们认为阴极射线不可能是粒子流。
在阴极射线是不是带电这个问题上,开始时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做了同样的实验,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我们来听听汤姆孙本人对这一段经历的回忆吧:“我使阴极射线偏转的第一次尝试是使它通过固定在放电管内的2个平行板之间的空间,并且在平行金属板之间加上一个电场。结果没有产生任何持续的偏转。”
对于这样一个同样的实验结果,赫兹简单而错误地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阴极射线是不带电的。而汤姆孙没有简单从事,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在《回忆与感想》一书中继续回忆说:“偏转之所以没有出现是由于气体存在(压力太高),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获得更高度的真空。而这一点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得多。”
汤姆孙继续对阴极射线进行深入的研究,1897年终于完成了他那闻名于世的实验。图2.3就是汤姆孙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的简图。
阴极射线由阴极C发出,通过狭缝A和B将阴极射线约束成细束,然后穿过D、E之间的空间,最后达到右边带有标尺的荧光屏上进行观察。当D、E充电,阴极射线束会向上或向下偏转(方向取决于D、E的极性)。汤姆孙根据实验中阴极射线偏转的方向确定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然后他又在D、E之间换成用通电线圈加上一个方向与简图平面垂直的磁场。磁场也使细束发生向上或向下的偏转(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有关)。阴极射线细束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也证明阴极射线束所带的电荷是负的。接着汤姆孙巧妙地使磁场产生的偏转正好抵消电场所产生的偏转,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阴极射线细束的速度。然后分别从电场和磁场单独产生的偏转幅度,再计算出细束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荷质比)e/m。汤姆孙求得的阴极射线的荷质比e/m,比在电解过程中测得的氢离子的荷质比eH/mH大将近2000倍。因此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由比氢离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所组成。他把这种粒子称为“微粒”,所带的电荷(代表电荷的基本单位)称为“电子”。后来人们直接将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本身称为“电子”。阴极射线束就是电子束,这是射线大家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资料一:阴极射线cathoderay从低压气体放电管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的电子流。阴极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电子通过外加电场的场致发射、残存气体中正离子的轰击或热电子发射过程从阴极射出。
阴极射线是在1858年利用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的。1897年J.J.汤姆孙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子,12年后R.A.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
阴极射线应用广泛。电子示波器中的示波管、电视显像管、电子显微镜等都是利用阴极射线在电磁场作用下偏转、聚焦以及能使被照射的某些物质 如硫化锌 发荧光的性质工作的。高速的阴极射线打在某些金属靶极上能产生X射线,可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阴极射线还可直接用于切割、熔化、焊接等。
资料二:克鲁克斯阴极射线管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阴极射线是一种什么射线呢?阴极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J.普吕克尔在1858年进行低压气体放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稍后,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实验室里研究闪电现象时,也发现了这种射线。当装有2个电极的玻璃管里的空气被抽到相当稀薄的时候,在2个电极间加上几千伏的电压,这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壁上闪烁着绿色的辉光,可是并没有看到从阴极上有什么东西发射出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种现象引起许多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当在阴极和对面玻璃壁之间放置障碍物时,玻璃壁上就会出现障碍物的阴影;若在它们之间放一个可以转动的小叶轮,小叶轮就会转动起来。看来确实从阴极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而且很像一种粒子流。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这种射线的庐山真面目之前,只好将它称为“阴极射线”。
关于阴极射线的本质,当时在国际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英国物理学家(如J.J.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电的粒子流,因为它可以被电场或磁场偏转。汤姆孙等英国物理学家由实验中还测得阴极射线速度比光速小2个数量级。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由实验中得知,阴极射线甚至可以穿透薄金属箔,据此他们认为阴极射线不可能是粒子流。
在阴极射线是不是带电这个问题上,开始时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和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做了同样的实验,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我们来听听汤姆孙本人对这一段经历的回忆吧:“我使阴极射线偏转的第一次尝试是使它通过固定在放电管内的2个平行板之间的空间,并且在平行金属板之间加上一个电场。结果没有产生任何持续的偏转。”
对于这样一个同样的实验结果,赫兹简单而错误地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阴极射线是不带电的。而汤姆孙没有简单从事,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在《回忆与感想》一书中继续回忆说:“偏转之所以没有出现是由于气体存在(压力太高),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获得更高度的真空。而这一点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得多。”
汤姆孙继续对阴极射线进行深入的研究,1897年终于完成了他那闻名于世的实验。图2.3就是汤姆孙实验中所使用的仪器的简图。
阴极射线由阴极C发出,通过狭缝A和B将阴极射线约束成细束,然后穿过D、E之间的空间,最后达到右边带有标尺的荧光屏上进行观察。当D、E充电,阴极射线束会向上或向下偏转(方向取决于D、E的极性)。汤姆孙根据实验中阴极射线偏转的方向确定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然后他又在D、E之间换成用通电线圈加上一个方向与简图平面垂直的磁场。磁场也使细束发生向上或向下的偏转(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有关)。阴极射线细束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也证明阴极射线束所带的电荷是负的。接着汤姆孙巧妙地使磁场产生的偏转正好抵消电场所产生的偏转,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阴极射线细束的速度。然后分别从电场和磁场单独产生的偏转幅度,再计算出细束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荷质比)e/m。汤姆孙求得的阴极射线的荷质比e/m,比在电解过程中测得的氢离子的荷质比eH/mH大将近2000倍。因此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由比氢离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所组成。他把这种粒子称为“微粒”,所带的电荷(代表电荷的基本单位)称为“电子”。后来人们直接将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本身称为“电子”。阴极射线束就是电子束,这是射线大家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低压气体放电管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的电子流。阴极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电子通过外加电场的场致发射、残存气体中正离子的轰击或热电子发射过程从阴极射出。 阴极射线是在1858年利用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的。1897年J.J.汤姆孙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子,12年后R.A.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 阴极射线应用广泛。电子示波器中的示波管、电视的显像管、电子显微镜等都是利用阴极射线在电磁场作用下偏转、聚焦以及能使被照射的某些物质,如硫化锌发荧光的性质工作的.高速的阴极射线打在某些金属靶极上能产生X射线,可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阴极射线还可直接用于切割、熔化、焊接等。

用阴极射线管得到的阴极射线,其实质是高速电子流。



雷达是谁发明的
答: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1897年汤普森(J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1904年侯斯美尔(Christian Hülsmeyer)发明电动镜(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

计算机基础知识
答:1834年,巴贝奇又设计出分析机,这个由存储数据的“仓库”、数据运算的“工厂”和调度机器运算的“控制桶”构成的设计,已经奠基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框架,因此,巴贝奇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新武器研制中的弹道问题涉及许多复杂运算,急需一种能高速、自动计算的机器,因此,在美国陆军部的资助下,由...

高中化学 自然科学问题
答:例如,他认为水是由1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组成的。这祥,根据当时拉瓦锡(A .L. Lavoisier,1743~1794)对水的重量分析的结果,以他选择的氢原子的相对重量 为1做基准,算得氧原子相对重量为5.5。 1803年10月21日,道尔顿在曼彻斯特的 “文学和哲学学会”上阐述他的原子论观点时,第一次公布了6种元素的原子相对重量...

计算机的历史与未来
答:1904 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极管的专利权,为无线电通讯建立基础。 1906 年 Lee de Foredt 加了一个第三活门在Felming 的二极管, 创制了三电极真空管。 1907 年唱片音乐在纽约组成第一间正式的电台。 1908年英国科学家 Campbell Swinton �述了电子扫描方法及预示用阴极射线管制造电视。 1911年 ...

示波器原理及使用
答:注:若为同步显示的波形出现走动状态,此时应调节:扫描步长,整步方式(一定打在“内”),“电平”位置。3.利萨如图形 利萨如图形形成实质:沿Y轴方向的简谐运动与沿X轴方向的简谐振动合成的一种合运动。利用利萨如图形测定未知信号的频率 公式:式中的 、 分别为利萨如图形于X、Y轴的切点数。4....

电脑装系统的完整步骤是什么?
答:5.如果你想在安装过程中格式化C盘或D盘(建议安装过程中格式化C盘),请备份C盘或D盘有用的数据。二、用光盘启动系统: (如果你已经知道方法请转到下一步),重新启动系统并把光驱设为第一启动盘,保存设置并重启。将XP安装光盘放入光驱,重新启动电脑。刚启动时,当出现如下图所示时快速按下回车键,否则不能启动XP系统...

液晶的显示器有哪些实质性的优点?
答:真空阴极射线管固有的几个重大缺点导致CRT显示器越来越难适应消费者对显示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这时候,平板显示器件异军突起,其中最有可能取代CRT显示器在PC显示终端垄断的地位就是液晶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显示原理与CRT显示器迥然不同。相对CRT显示器来说,液晶显示器天生有拥有以下绝对优势: 1、零辐射...

请问:大家所称的电脑辐射实质上是指显示器的辐射还是主机的辐射?_百度...
答:此外,茶叶中含有胡萝卜素,它在肠壁和肝脏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具有滋养眼睛、缓解眼睛疲劳、预防夜盲症的作用。 使大脑更敏捷 不久前,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喝茶可以阻止人体中一种酶的合成,这种酶会破坏脑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媒介乙酰胆碱。因此,喝茶对常用电脑的上班族来说,又多了项使大脑更敏捷的...

手机屏幕nit是什么意思?
答:根据上述所说,8bit就是2的8次方,有着256个色阶,而当三基色混合成彩色时,增加1 bit就意味色彩数增加8倍。因此,10bit就相当于有1024个色阶。同时,这也意味着10bit就相当于1024的三次方——1073741824,约为10.7亿色,远大于8bit的1670万色。而从下面这张对比图来看,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