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弟一部兵书是巜太公兵法》对吗?

作者&投稿:播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为什么说它与其他兵书有所不同?~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100余字,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内容丰富,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①强调民本 、 兵本 思想,注重收揽人心、民心。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开篇即指出: 夫主将(治理、统率)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摧毁)。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这里的 英雄 指德才杰出的文臣武将, 通志于众 的 众 指民众、庶民。它不仅强调收揽英雄之心,同时指出君主的意愿要与民众相贯通,强调上下要同心,体现了它的 民本 思想。
  《三略》认为: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它还指出: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这里的“贤”也即 英雄。《三略》十分重视收揽 英雄之心,民心对于 英雄,它认为不仅要 使贤如腹心 ,而且要 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 ,依功进行封赏,并且 赏功不逾时 ;对于庶民百姓,它强调要广施恩惠,爱护民众,具体应做到: 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 ,这样既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国力。

  《三略》还引用《军谶》: 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 的思想,强调富国先富民,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克敌制胜。从注重收揽人心的角度出发,《三略》指出治国统军的根本在于 察众心,施百务 ,即体察各类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列举出20个心态各异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办法,总的原则是,消灭怀有敌意的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三略》的 民本 思想体现在军略上,即是 兵本 思想,强调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 并指出 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被称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孙武,字长卿,齐国人,后归吴,与伍员助吴攻楚,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例。《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传世。卷上: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译本。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4卷,失传1000余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经整理得11000余字,30篇。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吴子 战国吴起(?—前381年)撰,计二卷。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今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6篇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主要内容。《吴子》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韬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计六卷。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贯不祥,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辑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万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砺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粮、略地、火战、虚垒、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军事专著。

  尉缭子 战国尉缭撰,计五卷。尉缭的身世说法不一。一说是秦国大臣,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游说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为国尉,因此称尉缭;一说是魏惠王时人,善于军事韬略。《尉缭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如“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主张实行“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司马法 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穰苴姓田,齐景公时尊为大司马而改氏。《司马法》为齐威王时诸臣追辑而成,称为《司马兵法》。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言大抵据道、依德、本仁、组义,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并以夏、商、周三代议例设天子统帅军队、军队内部制订爵位阶级、严肃军纪、善于用众。《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的全称是《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论次军事攻守战取之法,颇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虎钤经 《虎钤经》为宋代许洞所撰写,全书20卷,共120篇。它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书注重实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七大军事著作。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宋神宗元丰时颁布列此7种兵书为武学。南宋初,宋朝政府曾指定这7部兵书为选拔军官的考试内容之一和入武学学生的必读书。自宋以后,“武经七书”遂成为古代军事著作的主要内容,一直沿袭到近代。

  孙子兵法 见“十大兵书”。

  吴子 见“十大兵书”。

  司马法 见“十大兵书”。

  六韬 见“十大兵书”。

  黄石公三略 传为黄石公撰,计三卷。黄石公,又名圯上老人,身世不祥。据传说,张良刺秦始皇失败后,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一老人于圯桥上。老人给张良《太公兵法》1部,自称:13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13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一黄石。张良不忘老人知遇之恩,死后与黄石一起入葬。后世流传兵书《黄石公三略》,便传为黄石公撰。

  尉缭子 见“十大兵书”。

  李卫公问对 全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别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撰,实际出自唐末宋初人之手,计三卷,记述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封卫国景武公)有关军事问答言论98次,1万余字。《李卫公问对》大抵采贞观遗事,附益《通典·兵典》而成,包括作战与训练等内容。对战争的攻守原则、阵形变换与兵力指挥等战术,以及军队教阅等问题,多有精辟论述。对于前人的军事理论,也有一些独到的解释,是研究唐代军事思想的参考资料

中国第一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 又称《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或《孙武兵书》

一般认为《孙子》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被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其实,在孙子以前,我国就有大量兵书出现。明代人叶子奇著《草木子》一书中说“黄帝为兵法始祖”,但是这一说至今尚无佐证。以实物和文献记载为据,殷商时代,每当遇有征伐、祭祀、巡狩等大事,巫、史都要替天子向上天和鬼神卜问凶吉,并把卜辞和占卜结果刻写在甲骨上。
  商周时代,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军事与战争的内容。古书《尚书》中有许多篇章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兵”字在我国古代有兵器、军事、战斗等含义,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古代军事著作统称为兵书。
  中国古代有许多人对军事研究作出了不朽贡献,因而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也十分丰富,大致包括:用兵谋略、兵制、阵法阵图、水攻、水战、车战、兵器、器械、用间(侦察和瓦解敌军)、委积(储备),以及马攻、军医、占卜等。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大都自幼就熟读兵书。其中曹操还编写了《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研究古代兵书心得体会的论著。唐朝名将李靖,从青年时期就重视研究兵法。公元625 年,李靖率轻骑3000,西行数千里,斩首万余,俘兵10万,生擒敌酋颉利可汗,一举讨平突厥。他曾经将一生研究兵书,以及将兵书理论用于戎马生涯的经验编著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我国近代军事家蔡锷于1911年春赴云南任职,奉命为部队编写训练教材,他辑录了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兵的言论,名为《曾胡治兵语录》印发部队,并用于操练,这使滇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在反袁护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兵书不但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颇负盛名。几部重要的兵书很早以前就传到了国外,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俄等文字出版。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很多人多习我国明代赵本学的《孙子注》。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战阵中手不释卷地披阅《孙子兵法》。德皇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看到《孙子兵法》曾感叹说,如果在20年前读到这本书,就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的确,我国春秋末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孙子》,可以说是我国兵书的代表作,《孙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赢得了举世推崇,在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兵经”的地位。孙武曾经以自己的兵书指导军事训练。孙武担当过吴王的军师。吴王首先考察他训练军队的实际才能,特意调集宫中180 名柔弱娇艳的美女,让孙武现场操练。孙武指挥笃定、调度有方,而且立斩了两名深受吴王宠爱的不听号令的宫女,这群嬉嬉嚷嚷的美女,很快被训练成部伍整齐、进退有序的队伍,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成为显赫一时的霸主。
  

不是的,是<<孙子兵法>>,

不是 是孙子兵法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兵书是什么?
答:《太公兵法》

张良得到的兵法书名字叫什么?
答:《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又称《六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典籍,也是兵家的重要著作。书中涵盖了军事理论、战争策略、指挥艺术、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兵家之宝典。张良是秦末汉初的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在秦朝灭亡之后,张良因...

历史上第一部兵书是哪部书,是谁写的,是江子牙还是孙武?谢谢!_百度知...
答:第一部应该是孙武的孙子兵法吧,至于姜子牙的兵书,好像是后人假借他的名字写的,叫太公兵法,或者叫阴符篇,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就是这个.

传说中姜子牙写了部兵书叫什么?
答:太公兵法,有个成语叫做孺子可教,说的是张良与一位老者的故事,后来老者赞张良孺子可教,赠予一本兵书《太公兵法》。后张良学习成功,辅助刘邦打下天下。

中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是什么?
答:中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是《孙子兵法》,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孙武撰,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

我国弟一部兵书是巜太公兵法》对吗?
答:中国第一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 又称《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或《孙武兵书》一般认为《孙子》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被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其实,在孙子以前,我国就有大量兵书出现。明代人叶子奇著《草木子》一书中说“黄帝为兵法始祖”...

晚辈请教一下姜太公注有一本兵书,叫什么名字?还有关于兵书的一些资料...
答:这本书的名字叫《太公兵法》,又称《六韬》、《太公六韬》、《素书》。该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相传为太公所著,也有人认为是后人著作,这本书的内容,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彼...

张良的师傅真名叫什么名字?给他的书是姜太公六韬?还是黄石公三略...
答:张良的师傅据传是黄石公,相传他给张良一本兵书为《太公兵法》,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姜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相传是黄石公做的兵法,但据后人考证,这部书的成书时间应该在于汉朝中期,所以不太可能是黄石公所做,而太公兵法根据后代学者观点,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是姜太公所做,古代一些智慧...

太公兵法是本什么书?
答:《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或六韬,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著名的兵书。旧题周朝的姜尚(姜太公),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

我国古代有两部著名的兵书,一部叫什么,别一部叫什么?
答:《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