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资源地理环境分布

作者&投稿:姜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源分布~

以下主要分含气大区、盆地、盆地区带、含煤层系、埋藏深度及地理环境等几个方面论述全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
(一)煤层气资源大区分布
我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及南方等四个大区,其展布具有以下特点:
东部区煤炭资源量为16 702.87×108t,煤层气评价面积100 434.93km2,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13 183.70×108m3,资源丰度1.13m3/km2,可采资源量43 176.69×108m3,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30.75%和39.72%,是我国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区。
中部区煤炭资源量为20 627.95×108t,煤层气评价面积128 530.41 km2,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04 676.36×108m3,资源丰度0.81m3/km2,可采资源量19 981.32×108m3,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28.44%和18.38%。
西部区煤炭资源量为18 622.33×108t,煤层气评价面积101 334.21 km2,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03 592.06×108m3,资源丰度1.02m3/km2,可采资源量28 583.20×108m3,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28.14%和26.29%。
南方区煤炭资源量为3 568.17×108t,煤层气评价面积44 052.89km2,煤层气地质资源量46 621.85×108m3,资源丰度1.06m3/km2,可采资源量16 963.68×108m3,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12.26%和15.61%。
本轮资源评价首次评价了青藏盆地群中的扎曲—芒康和昌都含气区带内煤层气地质资源,在该评价区内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2 198.2km2,煤炭资源量为2.26×108t,评价含气面积约601km2,由于勘探程度太低,区内的煤炭资源不明确,仅估算该评价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44.34×108m3,未评价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图6-1、表6-2)。

图6-1 全国煤层气资源量大区分布直方图

表6-2 全国煤层气资源大区分布表


(二)煤层气资源盆地分布
全国42个含气盆地(群)按照煤层气资源量的规模分为四类(图6-2,表6-3):地质资源量大于10 000×108m3的为大型含气盆地(群)共有9个,依次为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天山和海拉尔盆地(群);地质资源量在1 000×108~10 000×108m3之间的为中型含气盆地(群),有川南黔北、豫西、四川等16个盆地(群);地质资源量在200×108~1000×108m3之间的为中小型含气盆地(群),有阴山、湘中、滇中等6个盆地(群);地质资源量小于200×108m3的为小型含气盆地(群),包括辽西、敦化—抚顺、冀北等11个盆地(群)。
煤层气资源量盆地分布具有3个特点:
1.资源集中分布在大型含气盆地(群)
地质资源量大于10 000×108m3的9个大型含气盆地(群)累计地质资源量为309 699.49×108m3,累计可采资源量为93 226.58×108m3,分别占全国的84.13%和85.76%,是煤层气资源分布的主体(图6-3,表6-3)。
表6-3 全国含气盆地煤层气资源分布表


续表



图6-2 煤层气资源盆地分布直方图

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资源量最多,达98 634.27×108m3,占全国的26.79%;地质资源量超过30 000×108m3的盆地(群)还有沁水、准噶尔和滇东黔西,分别为39 500.42×108m3、38 268.17×108m3和34 723.72×108m3,占全国的10.73%、10.40%和9.43%。可采资源量最多的是二连盆地,达21 026.38×108m3,占全国的19.34%;可采资源量超过10 000×108m3的盆地(群)还有鄂尔多斯、滇东黔西和沁水,分别为17 870.59×108m3、12 892.88×108m3和11 216.22×108m3,占全国的16.44%、11.86%和10.32%。

图6-3 主要含气盆地煤层气资源分布直方图

2.其他含气盆地(群)煤层气资源规模较小
除去地质资源量大于10 000×108m3的9个大型含气盆地(群),其余32个盆地(群)累计地质资源量为58 418.83×108m3,累计可采资源量为15 478.30×108m3,占全国的15.87%和14.24%(表6-3)。其中中型盆地(群)共有15个,包括川南黔北、豫西、四川、三塘湖、徐淮、太行山东麓、宁武、三江—穆棱河、冀中、大同、京唐、柴达木、浑江—红阳、豫北—鲁西北、河西走廊盆地(群),累计地质与可采资源量分别为54 838.09×108m3和14 070.03×108m3,占全国的14.90%和12.94%;中小型盆地(群)包括阴山、湘中、滇中、萍乐、苏浙皖边、桂中共6个盆地(群),累计地质与可采资源量分别为2 909.98×108m3和1 114.18×108m3,占全国的0.79%和1.02%;小型盆地(群)包括辽西、敦化—抚顺、冀北、长江下游、依兰—伊通、扎曲—芒康、松辽、浙赣边、蛟河—辽源、延边、大兴安岭共11个盆地(群),累计地质与可采资源量分别为670.76×108m3和294.09×108m3,仅占全国的0.18%和0.27%。
3.各类盆地(群)的资源丰度与可采系数差异较大
42个含气盆地(群)的煤层气资源丰度相差较大,大同盆地的资源丰度最大,达2.99×108m3/km2,最小的如扎曲—芒康、松辽、浙赣边等盆地,资源丰度只有0.07×108m3/km2。盆地资源量大于10 000×108m3的大型盆地(群)的资源丰度平均为1.32×108m3/km2,中型盆地(群)的资源丰度平均为1.40×108m3/km2,中小型盆地(群)的资源丰度平均为0.59×108m3/km2,小型盆地(群)的资源丰度最小,平均只有0.33×108m3/km2。
资源丰度大于1.5×108m3/km2的盆地有大同、吐哈等11个盆地(群),在0.5×108~1.5×108m3/km2之间的有沁水、海拉尔等15个盆地(群),小于0.5×108m3/km2的有塔里木等15个盆地(群)。
42个含气盆地(群)的煤层气可采系数区间范围为12.96%~81.45%,可采系数最大的是二连盆地,达81.45%,最小的为松辽盆地,为12.96%。可采系数大于50%的盆地有二连、辽西等14个盆地(群),小于50%的有浙赣边、长江下游等27个盆地(群)(表6-3)。
(三)煤层气资源区带分布
42个含气盆地共分为121个区带,地质资源量大于1 000×108m3的区带资源量分布列于表6-4。煤层气地质资源量最大的是沁水盆地沁水区带,达36 171.39×108m3,其次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西缘和中部这三个区带,地质资源量分别是34 332.66×108m3、34 174.08×108m3、23 419.10×108m3;地质资源量大于10 000×108m3的区带还有吐哈盆地的吐哈、准噶尔盆地的准南、二连盆地的霍林河周缘、滇东黔西盆地(群)的六盘水、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天山盆地(群)的伊犁、滇东黔西盆地(群)的织纳、准噶尔盆地的准东及海拉尔盆地的伊敏等13个区带(图6-4)。而地质资源量在1 000×108~10 000×108m3之间的区带有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准噶尔盆地准北等29个区带。
表6-4 全国主要含气区带煤层气资源分布表


续表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最大的是二连盆地霍林河周缘区带,达15 663.98×108m3,可采资源量大于7 000×108m3的区带还有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滇东黔西盆地六盘水和沁水盆地(群)的沁水区带;而可采资源量在1 000×108~5 000×108m3之间的区带有准噶尔盆地的准南、塔里木盆地的南缘等20个区带。

图6-4 主要含气区带煤层气资源分布直方图

(四)煤层气资源层系分布
我国煤层气资源以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煤层气为主,新生界古近系和新近系的煤层气资源较少。中生界煤层气资源量最为丰富,其地质资源量为205 107.36×108m3,可采资源量为61 588.82×108m3,分别占全国的55.72%和56.66%;上古生界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162 648.99×108m3,可采资源量为46 908.85×108m3,分别占全国的44.18%和43.15%;新生界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61.97×108m3,可采资源量为207.22×108m3,仅占全国的0.10%和0.19%(表6-5,图6-5)。
表6-5 全国煤层气资源层系分布表


续表



图6-5 全国煤层气资源量层系分布直方图

全国各大区的煤层气资源层系分布不均衡,且资源的分布特点因地而异(表6-5)。其中,东部区煤层气资源集中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质资源量分别占东部区的59.17%和40.66%;中部区煤层气资源只分布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质资源量分别占东部区的46.74%和53.26%,可采资源量分别占65.66%和34.34%;西部区煤层气资源集中分布在中生界,地质资源量占西部区的99.62%,上古生界的煤层气只占0.38%;南方区煤层气资源基本上分布在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煤层气资源所占比例很小,只占南方区的0.67%;青藏区煤层气资源基本上分布在上古生界。
(五)煤层气资源深度分布
在本轮煤层气资源评价中,按照埋深从风化带~1 000m、1 000~1 500m和1 500~2 000m三个水平分别统计和计算煤层气资源量(表6-6、图6-6)。从深度分布看,我国煤层气资源埋深小于1 000m的浅层资源量较大,资源赋存条件较好。其中,风化带下限~1 000m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42 707.99×108m3,可采资源量62 713.27×108m3,分别占全国的38.77%和57.69%;1 000~1 500m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06 111.73×108m3,可采资源量45 991.60×108m3,分别占全国的28.83%和42.31%;1 500~2 000m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19 298.60×108m3,占全国的32.41%,在此深度范围内不计算煤层气的可采资源量。
表6-6 全国煤层气资源深度分布表



图6-6 全国煤层气资源深度分布直方图

全国各大区的煤层气资源深度分布各有差异(表6-6)。其中,东部区煤层气资源在浅层分布较多,风化带下限~1 000m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54 207.62×108m3,占东部区的47.89%,1 000~1 500m和1 500~2 000m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相当;中部区埋深1 500~2 000m的煤层气资源比例较大,占41.43%,风化带~1 000m和1 000~1 500m的地质资源量所占比例接近,分别为29.73%和28.84%;西部区以埋深1 500~2 000m的煤层气资源最多,占38.23%,其次是1 000~1 500m的煤层气资源,占33.89%,1 000m 以浅地质资源量最少,占27.89%;南方区煤层气资源以风化带下限~1 000m的为主,占南方区的61.03%,埋深1 000m以深的资源量所占比例小于40%;青藏区煤层气资源基本上分布在1 000m以浅的范围。
(六)煤层气资源地理环境分布
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于平原、高原、丘陵、山地、黄土塬、沙漠和戈壁等7类地理环境,且分布不均衡(表6-7、图6-7)。资源量集中分布于丘陵、山地和黄土塬地区,其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22 773.71×108m3、63 192.35×108m3和80 441.95×108m3,分别占全国的33.35%、17.17%和21.85%;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8 631.57×108m3、31 251.69×108m3和14 787.01×108m3,占全国的35.54%、28.75%和13.60%。而平原、高原、沙漠和戈壁等4类地理环境煤层气资源相对较少,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总和分别为101 710.31×108m3与24 034.61×108m3,占全国的比例为27.63%和22.11%。
表6-7 全国煤层气资源地理环境分布表


续表



图6-7 全国煤层气资源量地理环境分布直方图

从大区来看,煤层气资源量具有不同大区不同地理环境集中分布特征(表6-7)。东部区煤层气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的最多,其地质资源量为49 357.99×108m3,占东部区的43.61%,但可采资源量仅占28.18%,山地地区的地质资源量为32 040.10×108m3,但可采资源量达到23 101.79×108m3,占东部区的53.51%;中部区煤层气集中分布在黄土塬地区,其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分别占该区的76.07%和73.29%;西部区以戈壁和丘陵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两者的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西部区的76.60%和80.51%;南方区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南方区的77.61%和80.26%;青藏区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地。
(七)煤层气资源类别分布
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煤层气资源以Ⅱ类为主,其次为Ⅰ类,Ⅲ类最少。Ⅰ类、Ⅱ类和Ⅲ类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29 294.07×108m3、220 372.95×108m3和18 451.30×108m3,占全国的比例为35.12%、59.86%和5.01%;可采资源量分别为46 467.44×108m3、56 318.92×108m3和59 18.53×108m3,占全国的比例为42.75%、51.81%和5.44%(表6-8、图6-8)。
表6-8 全国煤层气资源类别分布表


就大区而言,东部区煤层气资源以Ⅱ类为主(表6-8),其地质资源量为73 314.53×108m3,占东部区的64.77%,Ⅰ类占34.50%,Ⅲ类资源量最少,仅占0.72%;中部区煤层气只有Ⅰ类和Ⅱ类,且Ⅰ类资源在各大区中最大,达40 240.12×108m3;西部区的Ⅲ类资源是各大区中最多的,达17 584.58×108m3,占西部区的16.97%;南方区的Ⅰ类和Ⅱ类资源分别为20 912.23×108m3和25 705.05×108m3,分别占44.86%和55.14%,是Ⅰ类和Ⅱ类资源量比例最为接近的大区。青藏区只有Ⅲ类资源。

图6-8 全国煤层气资源类别分布直方图

张新民、庄军和张遂安结合我国煤层气实际资料和工作程度,建议按煤层气大区、含气区、含气带、气田4个级别进行煤层气资源分布区划。煤层气大区是煤层气一级资源分布区域,主要体现中、新生代以来现代板块构造对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影响。全国共划分为4个大区,分别以地理位置命名为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南部区等。含气区是煤层气区划的二级单元,以近东西向展布的几条大地构造分区边界与近南北向构造的纵横交切而成的“块”来划分,重点反映古生代以来板块构造,通过对聚煤作用、煤变质作用的控制而影响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分布。含气带是煤层气区划的三级单元,在含气区内进行划分,主要依据煤层气分布情况和含气性划分。煤层气田是指同一地质时代的若干个煤层气藏的总合;单个煤层气藏也可构成煤层气田。煤层气田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煤田地质界所称的“煤产地”(矿区)。所谓煤产地是指“煤田中由于后期构造影响而分隔开的一些单独部分,或是面积和储量都较小的含煤盆地”。由于我国现阶段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刚刚开始,我国还没有一个正式开发的煤层气田[116]。沁水盆地南部虽是“九五”期末发现的大型整装煤层气田,但尚处于商业化开发试验阶段。
(一)煤层气资源大区分布
我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及南部等4个大区(图6-1)。

图6-1 全国各大区煤层气资源分布图[117]

东部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113183.70×108m3,可采资源量43176.00×108m3,分别占全国的30.75%和39.72%,是我国煤层气资源最丰富的大区。
中部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104676.36×108m3,可采资源量19981.32×108m3,分别占全国的28.44%和18.38%。
西部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103592.06×108m3,可采资源量28583.20×108m3,分别占全国的28.14%和26.29%。
南方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46621.85×108m3,可采资源量16963.68×108m3,分别占全国的12.67%和15.61%[117]。
(二)煤层气资源含气区(盆地)分布
在全国42个含煤层气盆地(群)中,地质资源量大于1×1012m3的大型含气盆地(群)有鄂尔多斯、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天山和海拉尔盆地(群)等,累计地质资源量为31×1012m3,累计可采资源量为9.3×1012m3,分别占全国的84%和86%,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的主体。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资源量达9.9×1012m3,占全国的26.8%;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分别为3.95×1012m3、3.83×1012m3和3.47×1012m3,占全国的10.7%、10.3%和9.4%。可采资源量最多的是二连盆地,达2.1×1012m3,占全国的19%;鄂尔多斯、滇东黔西、沁水的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8×1012m3、1.3×1012m3和1.1×1012m3,占全国的16%、12%和10%(图6-2)。其中,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最有利区。目前沁水盆地是我国煤层气勘探投入最大、勘探程度最高、勘探开发活动最活跃、勘探成果最显著的地区,已实现小型商业化生产。全国大于5000×108m3的含煤层气盆地(群)共有14个,其中含气量在5000×108~10000×108m3之间的有川南黔北、豫西、川渝、三塘湖、徐淮等盆地。

图6-2 主要含气盆地煤层气资源分布图[117]

(三)含气带分布

图6-3 主要含气区带煤层气资源分布图[117]

我国42个煤层气含气盆地共划分为121个区带,煤层气地质资源量最大的是沁水盆地沁水区带,达36171.4×108m3;其次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西缘和中部3个区带,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4332.7×108m3、34174.1×108m3和23419.1×108m3;地质资源量大于10000×108m3的区带还有吐哈盆地的吐哈、准噶尔盆地的淮南、二连盆地的霍林河周缘等13个区带(图6-3)。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最大的是二连盆地的霍林河周缘区带,达15664×108m3,其次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滇东黔西盆地的六盘水和沁水盆地的沁水区带。
(四)煤层气田
沁水盆地南部是“九五”期末发现的大型整装煤层气田,总面积3523.32km2,估算煤层气资源量6807×108m3,煤层气埋深200~1500m。南部煤层气埋藏浅,小于600m。以寺河断层为界,东侧煤层气勘探程度高,是煤层气探明储量分布区,也是目前煤层气开发的热点地区;西侧煤层气探明程度较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和亚美大陆煤炭公司正在进行煤层气勘探作业[115]。目前,该区有6个开发项目正在进行,包括潘河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项目、端氏煤层气开发示范项目、对外合作项目———柿庄南煤层气开发项目和寺河煤层气开发项目、大宁煤矿煤层气地面开发项目和樊庄煤层气开发项目。
除此之外,我国在陕西韩城、吴堡也发现了大煤层气田,其中陕西吴堡发现了储量160×108m3的煤层气田,韩城已探明储量4080×108m3,开发潜力巨大。目前这两地均处于勘探阶段。
我国现有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为1023×108m3,煤层气可采储量469.57×108m3。其中地面开发煤层气探明储量754.44×108m3,面积346.4km2,位于沁水盆地南部。煤矿区煤层气探明储量268.64×108m3,分别位于铁法矿区和阳泉矿区,面积分别为135km2、94km2(表6-2)[118]。从煤层气探明储量来看,我国煤层气勘探程度还很低,约占煤层气资源总量的0.3%。要实现煤层气产业化,国家还要加大煤层气勘探力度。
表6-2 我国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一览表[115]


(五)煤层气深度分布
在当前的勘探开发技术条件下,适合煤层气经济开采的深度约在300~1500m之间。从煤层气资源的赋存深度来看,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的67.6%分布在埋深小于1500m的范围内,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比较有利。在新一轮煤层气资源评价中,按照1000m以浅、1000~1500m和1500~2000m评价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煤层气资源地质总量的38.8%、28.8%和32.4%。从深度来看,1000m以浅、1000~1500m和1500~2000m的煤层气资源量分别为142708×108m3,106112×108m3和119299×108m3(图6-4)。1000m以浅和1000~1500m的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62713.3×108m3和45991.6×108m3,所占比例分别为57.7%和42.3%,1500~2000m深度范围内不计算煤层气可采资源量。
我国煤层气资源大区的深度分布不同。其中,东部区煤层气资源分布在浅层较多,1000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54207.62×108m3,占东部区的47.89%;中部区以1500~2000m深度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较多,占中部区煤层气资源总量的41.43%;西部区以1500~2000m深度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较多,占西部区的38.23%;南部区以1000m以浅的煤层气为主,占南部区的61.03%。

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于平原、高原、丘陵、山地、黄土塬、沙漠和戈壁等7类地理环境,且分布不均衡(表5-7、图5-7)。资源量集中分布于丘陵、山地和黄土塬地区,其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22773.71×108m3、63192.35×108m3和80441.95×108m3,分别占全国的33.35%、17.17%和21.85%;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8631.57×108m3、31251.69×108m3和14787.01×108m3,占全国的35.54%、28.75%和13.60%。而平原、高原、沙漠和戈壁等4类地理环境煤层气资源相对较少,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的总和分别为101710.31×108m3与24034.61×108m3,占全国的比例为27.63%和22.11%。

表5-7 全国煤层气资源地理环境分布表

续表

图5-7 全国煤层气资源量地理环境分布直方图

从大区来看,煤层气资源量具有不同大区不同地理环境集中分布特征(表5-7)。东部区煤层气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的最多,其地质资源量为49357.99×108m3,占东部区的43.61%,但可采资源量仅占28.18%,山地地区的地质资源量为32040.10×108m3,但可采资源量达到23101.79×108m3,占东部区的53.51%;中部区煤层气集中分布在黄土塬地区,其地质资源量与可采资源量分别占该区的76.07%和73.29%;西部区以戈壁和丘陵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两者的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西部区的76.60%和80.52%;南方区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南方区的77.61%和80.26%;青藏区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地。



评价内容
答:6.评价的资源系列 本轮资源评价的资源系列包括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7.评价的资源类别 本轮资源评价依据单层煤厚、含气量、煤层埋深、煤层渗透率和煤层压力特征等五项参数将煤层气资源类别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8.评价地理环境 本轮资源评价的地理环境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沙漠、黄土塬、...

中国沁水盆地南部
答:山西组、太原组含煤层段共发育煤层8~16层,其中山西组3#煤、太原组15#煤单层厚度大、分布稳定,是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二)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古地理 根据沉积特点,沁水盆地南部主要成煤时期的沉积环境类型为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及陆表海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1.碳酸盐岩台地体系 主要分布于本溪组...

侏罗纪煤层气盆地评价
答:位于华南板块的川北盆地,川北甘南盆地群,秭归、当阳、鄂中盆地,赣北景德镇盆地,湘中南盆地群,桂东北盆地群,闽浙盆地群,以及位于喜马拉雅板片的藏南定日盆地等,分属于前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及主动大陆边缘(岛弧型)盆地,其中大多属小型断陷盆地,面积狭小,分布零星,含煤岩系较差,均属寻找煤层气藏的不利地区。 分布...

开平向斜煤层气地质
答:开平向斜资源量测算,参算面积1259 km2,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287×108m3,资源丰度为(0.73~4.03)×108m3/km2,平均丰度为2.61×108m3/km2。 参见《中国煤层气盆地图集》“开平向斜煤系构造图”、“开平向斜煤层气勘探井位分布图”、“开平向斜晚石炭世太原早期岩相古地理图”、“开平向斜晚石炭世太原晚期岩相古地理图...

含煤—煤层气盆地形成的古气候条件
答: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全球湿度不断增加,中侏罗世又重新出现干旱环境,赤道为宽阔的干旱带,向两极为潮湿带,聚煤作用集中在45°~70°纬度范围。白垩纪,聚煤作用主要在高纬度带,蒸发岩分布在低纬度带,其分界线较侏罗纪时期纬度偏高,为45°~55°。第三纪,全球温度逐渐降低,老第三纪北半球气候温暖...

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
答:摘要: 寻找煤层气富集高产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规律及开发潜力进行分析,为煤层气有利开发区的优选提供依据。本文从沉积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三个方面,对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山西组 3#和太原组 15#煤层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区块内 3#煤层顶板...

(四)彬长勘探区煤层气地质勘探
答: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在3100 km2勘探区范围内,大于0.8 m厚的8煤面积为577.39 km2,煤炭储量(B+C+D级)达62.8×108t。1996年华北石油局与路伟尔公司合作,在长武亭口和正宁相公施钻HWB1和HWB2二口煤层气勘探井,并对勘探区进行了煤层气勘探前景初步评价。 彬长勘探区含煤岩系为中侏罗统延安组,自下而上分为三段。

含煤—煤层气盆地形成的古构造条件
答:塔里木盆地晚古生代所处古构造条件较为稳定,有较开阔的陆表海域但未能形成聚煤好的盆地,除未形成良好的古地理环境,成煤期短暂造煤物源不足等成煤先决条件更为重要,说明古构造与古地理条件控制因素并不是惟一的,更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中新生代含煤盆地是在中国古大陆基本拼合后形成和演化的,随着...

我国西南主要煤田分布情况
答:我国煤田分布特点 一煤炭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分布在目前经济还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 它们的煤炭资源总量为4.19万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2.8%;截止1996年末煤炭保有储量为8 229亿t,占全国煤炭...

黔西地区水城矿区煤层气赋存主控因素分析
答:本文主要介绍黔西地区水城矿区区域地质背景及特征,分析研究了水城矿区煤层气赋存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 区域上水城矿区煤层气赋存主要受向斜构造影响,层域上主要受沉积环境及层序体系域影响,具体煤层气赋存主要受小构造、盖层、煤层赋存状态及煤质等因素控制。研究成果可为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