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发展阶段和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

作者&投稿:并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与特点~

一、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
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开始在此基础上改观,设计了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五脚基”,进入福建后,开始称为“骑楼”。
骑楼,约在鸦片战争后就传入鼓浪屿和厦门,接着又传入金门。所以说,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传入厦门后,又与厦门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骑楼街市。

二、东南亚建筑的特点
(1)东南亚的建筑文化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以佛教为主,所以各国在宗教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a、印支半岛——中南半岛上的5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建筑样式是佛教宽顶多角塔楼。
b、马来半岛上的马来西亚和印尼、文莱等建筑风格以伊斯兰教尖顶塔楼。 印尼有自己的印尼风格,跟泰国样类似。
c、菲律宾、东帝汶和越南建筑样式是西方格调。菲律宾的建筑风格是西班牙和美国想融合。越南是法国同中国样式想结合。东帝汶是葡萄牙风格搀杂了印尼风格。

(2)崇尚自然、健康、休闲的特质
园林景观和家居在华南地区很受业主们的青睐,有大行其道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崇尚自然、健康、休闲的特质,风土人情与周边环境的融为一体,以及浓郁、绮丽、浪漫等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混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于东南亚地处多雨富饶的热带,南亚家具大多就地取材,比如印度尼西亚的藤、马来西亚河道里的风信子海藻等水草以及泰国的木皮等纯天然的材质,散发着浓烈的自然气息,因此在色泽也表现为以原藤原木的原木色色调为主,或多为褐色等深色系,在视觉感受有泥土的质朴原木的天然材料搭配布艺的恰当点缀,,非但不会显得单调,反而会使气氛相当活跃。南亚家具的设计往往抛弃了复杂的装饰线条,取而代之以简单整洁的设计,为家具营造清凉舒适的感觉。

(3)建筑外形和内部的特点
a、建筑外型上追求大坡屋顶,大屋檐,主要是满足降雨,遮荫,常常还会有将建筑首层提高半层,建筑之间采用连榄连起来,这些都是考虑挡雨以及通风的作用;
b、在建筑内部,一般也都采用大开间,而且南北通透,这个可以满足通风以及防潮的作用,而且在东南亚的夏天,潮热的时间很长,人呆在这种环境下,容易沉闷和压抑,大空间可以让这种压抑得以释放;
c、建材及家具,长期的贫困和地处热带亚热带区域,树木以及藤类作物自然成了最好的建材,如果布置得当,建材和家具材料的多样性可以给建筑添色不少。

(4)建筑的颜色
在建筑里面,颜色是最能满足心理需求的元素,心理的自尊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逃离使得他们希望采用夸张艳丽的色彩,不管是建筑外面还是内部,都采用了斑斓的色彩,其实这个在心理色彩学上并不值得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发展阶段特征
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①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科技文化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秦汉时期,因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对外交往扩大,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地位,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思想上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局面。“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③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士族政治的黑暗,故有反映这一特征的文化,那就是佛教盛行,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石窑艺术的繁荣和《神灭论》的问世。此时期中数学与农学取得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成就,南方田园诗与北方民歌对后世影响甚大。
④隋唐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许多方面在世界领先。它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而且译被深远,在世界文明史上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⑤宋元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和对外交往更加频繁,我国科技文化达到高度繁荣水平,三大发明在此完成和外传教育、史学和文学发达,绘画和书法艺术也取得一定成就,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闭关锁国。这样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文化领域里专制色彩浓厚,出现八股取士、文字狱、教育专制、书院官办等现象。同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主流,很多作品具有反封建色彩。

在对外交往方面,东南亚大陆在这一时期与中国的交通便利与经济上的交往的密切程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它与南亚的交往,但从文化影响上看,南亚的斯里兰卡在这一时期特别是16世纪前仍然是为越南以外的大部分大陆东南亚国家提供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其根本原因是,这一时期的缅、泰、老、柬等国所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与前一时期已经接受的宗教文化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更能适应东南亚封建领主制国家和村社居民的需要。

同时,位于大陆东南亚西部和中部的这几个国家,由于相似的气候、土壤,类似的农艺技术以及相似的社会结构,以及只拥有较小的人口密度(大约只有越南中北部人口密度的四分之一),它们的农业文化与村社传统也有相似之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更为强盛的封建国家的出现,西部大陆的缅甸和中部大陆的泰、老、柬之间的交往也更为频繁,尽管这种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战争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的(仅仅在缅甸与泰国封建王朝之间,在16~18世纪就发生过20多次战争),它们在艺术、文学、法律、君主制度等方面的共性以及从相互接触中发展出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纽带有所加强。

纵贯南北的山系和伊洛瓦底江、湄南河和湄公河虽然造成了大陆东南亚东西走向交往的困难,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与深受中国制度和文化影响的大陆东南亚东部的越南有较大的不同之处。除了这些共同的文化传统,地理因素对南传上座部佛教诸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缅甸和泰国这两个当时主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这两个国家中心地区的周围都有高的山地,主要的交通有赖于两条纵贯南北的大河伊洛瓦底江和湄南河,南部则都是海岸,从而形成了对外交往较多、商业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与农业较为集中而商业较落后的北方的竞争和冲突。

这种南北竞争和统治集团对统治中心(首都)的选择,对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湄南河流域的古代泰国经历了从素可泰到阿瑜陀耶再到曼谷王朝的发展,其政治和经济重心、中心总体上看不断南移,本身的政治融合过程更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更多地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缅甸,在蒲甘王朝瓦解后政治重心在灌溉农业发达的北方和南方沿海地区之间摇摆,持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由于缅甸的基本经济区一直在从曼德勒到蒲甘一线依靠水利灌溉而获得稳定的农业(主要是稻谷)收成的中部,它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段还是在中部地区,在18世纪最终还是落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中部的阿瓦(曼德勒)。

相对于中部干燥地区来说,包括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在内的下缅甸虽然有更充足的降水,但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治理大面积沼泽地区和抵抗热带疾病能力都较为低下的古代,当时大量的泥土淤积、频繁的洪水泛滥以及严重的疟疾都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也使得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区还难以得到开垦、发展。而缅甸沿海地区的商业虽然也有所发展,但由于不在东亚一南亚—西南亚一欧洲贸易或者说丝绸之路的主航道上,其发展水平和规模一直相当有限,远远不能同泰国的阿瑜陀耶相比。

因此,在稻作业和控制劳动者的规模成为国力强弱的古代,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就自然成为缅甸政治权力的中心。但是,阿瑜陀耶在农业基础以及海洋上的优势的结合使得它超越了南北对立的局限。阿瑜陀耶王朝和曼谷王朝便利的海外交通条件和对外贸易,它的政治经济也更加依赖海洋贸易,其上层文化与缅甸宫廷相比也更加外向和开放。18世纪晚期以及19世纪初期,华人的迅速增加以及华人主导的经济迅速增长也有助于曼谷王朝经济实力的壮大,甚至使它改变了历史上对缅甸的军事弱势地位。

由于曼谷王朝把它的首都从中部的阿瑜陀耶迁移到沿海的曼谷,19世纪以后它时断时续地扩大了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而退居内陆的缅甸则更趋向于内陆地、依靠传统的制度和国家组织的权势,在19世纪初就仅保持了盛极一时的外观,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后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越南古代历史不同于缅、泰等国,它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主要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尽管也不能忽略了印度文化、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在10世纪成为独立的封建国家后,它的政治制度、上层文化以及社会结构中的中国色彩进一步增强,与“印度化”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

在越南封建王朝的统治扩展到现在越南中部原来的占婆和南部原来的高棉人王国以后,主要在中国文明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越南传统文化在这些地区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即使在19世纪初,由于占婆人、高棉人、山地居民以及非中国化的越人的影响,越南社会文化甚至物质文化保留了一些东南亚的特色,包括文身、斗鸡、嚼萎叶、干栏式房屋。越南古代描绘各民族的彩图(印本),(高脚屋)、形式多样的先神崇原件藏于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拜、较为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影响、自古流传的民族精神等。它们大有超越官僚体制之势。因此,无论是把越南当作一个整体还是将南北分开看,它的基本地缘政治条件和中国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这些不同之处包括:越南和它的附属王国加起来面积和人口都不大、远离游牧民族、越南式的村社的长期存在、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海洋经济程度日深的依赖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将越南与东南亚联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使越南不同于中国。然而,越南文化虽然带有一些东南亚文化色彩但较中国文化色彩淡薄得多,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至于占婆,作为深受印度文化影响而又与独占婆雕刻。越南毗邻的东南亚国家,虽然在地理上同处于大陆东南亚东部,但3世纪以来占婆主要受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的影响,13世纪后又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在经济上,占婆虽然有山地、平原与海洋经济,但土地贫瘠,农业资源不足。这两个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都很大。两国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紧张,封建帝王都要扩张自己的势力,占有更多的资源,这就使得它们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的结果,是在政治、军事组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等方面都有优势的越南最终兼并了占婆,从而把它的制度和文化扩展到了整个大陆东南亚东部,尽管越南中部仍然保持了众多占婆文化的遗产和影响。

随着西班牙的殖民征服,天主教在16世纪以后传入菲律宾。西班牙在菲律宾传播的天主教也只是作为基督教分支的西方宗教,而且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置于西班牙教会的统治下,具有浓厚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抓手”,还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宗教文化。正如《牛津基督教史》所指出的:“主教、西班牙政府和强有力的修会构成的三重复杂关系,使本地有影响力的神职人员很难脱颖而出。菲律宾人鲜有加入修会的机会,即使是在没有什么特权的教区神职人员中,他们的地位也往往非常低下。菲律宾人从总体上被认为不适宜成为修会成员,因为他们的神学院教育水平比较低。

至于修会,它们无意同不忠于西班牙的人分享政治权力。这种情况引起了菲律宾人的极大不满,尤其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受过教育的菲律宾神职人员的不满。但如果人们试图获得平等的地位,就要被当作是犯上作乱。”因此,如果说早期国家时期的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化和印度的佛教、印度教文化与当地族群、国家政权的上层结合。

当地各具特色的制度与文化都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程度,那么这一时期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越来越趋向于地方化、多样化和民族化,这种民族化在大陆东南亚国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其主要特点是这些国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外来宗教、文化与当地主体民族的文化深度融合,为这些民族(越族、泰族、缅族以及佬族、高棉族)的几乎全体居民所接受,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即使在海岛地区,也出现了伊斯兰教与马来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天主教与菲律宾中北部民族文化的结合。



  • 70万年前—公元前2700年,早期人类活动时期

距今260万年前,在今天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陆地,称为巽他古陆,今天的南中半岛与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爪哇岛、巴厘岛、明打威群岛和寥内群岛等连为一体,其与今天的菲律宾群岛也有地峡相连接,与今天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组成的莎湖古陆隔海相望。早期人类有非洲沿海岸线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东南亚最多早的古人类是距今70万年前的爪哇人,发现于今天印尼的爪哇岛。不过爪哇人并非现代人类的祖先而是一种已灭绝的古人类。现代人的祖先晚期智人大约在距今3万年前迁徙到东南亚,并可能通过小型船只迁徙到了莎湖古陆。距今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冰川大量消融促使海平面上涨,海水淹没了巽他古陆地势较低的地区,东南亚的大陆和群岛地区被大海分隔开。各地的古代人类从事狩猎场采集活动以谋生,这一时期人类聚落大多沿海岸线和河流入海口地区分部,古人从水中捕鱼作为食物补充。

巽他古陆与莎湖古陆

  • 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1100年,早期农业时代

大约公元前2700年左右,农业从中国南部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开始出现早期农业聚落。东南亚以种植起源于长江流域的水稻为主,但也有起源于黄河流域是粟等作物,此外也有一些作物如菱角等可能是在东南亚本土所驯化的,狗也从中国传入。随着农业的发展,古人类聚落开始向内陆蔓延。这一时期作为定居农业的副产品,陶器也在东南亚普及,这一时期东南亚本土开始出产一些较为精致的陶器,墓葬中随葬品的增多也体现出社会财富的增长。


khok phanom di出土的墓葬与陪葬品


  • 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500年,青铜时代与早期社会分化

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从中国传入东南亚地区,由于东南亚地区铜矿和锡矿丰富,青铜冶炼技术迅速传播,不过这一时期青铜用品以武器为主,包括手斧、短剑等。我们并不清楚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能是因为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青铜时代早期的居民的财富极速增加,且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在富有者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用贝壳、大理石和青铜等制作的装饰品,其中不乏一些跨区域交易获得的物品,其中包括大量的手环和脚环,于今天东南亚本土居民佩戴的首饰颇有类似。人类聚落进一步向内陆发展,考古遗迹向北延伸到泰国中北部地区,但同时在山区狩猎采集社会直到公元后1000年依然普遍存在。

ban non wat出土的随葬饰品


  • 公元前500年—约公元1年,铁器时代与原始国家

公元500年左右,铁器在东南亚出现,取代了青铜成为了生产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但同时青铜铸造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用来制作更加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考古文化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他们制造带有复杂纹饰的青铜鼓。这一时期的青铜鼓在东南亚地区分布极广,在中国南部多个省份都有发现,且东南亚各国除了菲律宾以外都发现了类似的青铜鼓,包括远在海上的爪哇岛也有发现大型的青铜鼓,说明这一时期有一种文化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但船舶的原因我们并不清楚。这些青铜鼓带有复杂的纹饰,且有一些还有青蛙的形象,这些青铜鼓很可能是宗教礼器,可能代表了一种信仰的普及。而同时还出现了大量青铜小人和青铜牛的形象,以及其他奢侈品和珠宝,如玉髓珠子、玉石首饰等。根据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来看,这一时期东南亚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以酋邦为代表的原始国家形式,但由于文献缺乏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不甚明了。

东山青铜鼓


  • 约公元1年—约400年,成熟国家形成与印度化时代

公元前1世纪以来,罗马人对丝绸的渴望刺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罗马上传开始涉足印度洋寻求东方的奢侈品,并开始于南印度的居民接触,受到罗马贸易的刺激,南印度商人开始频繁在东南亚活动,印度商人带去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婆罗门教的君权神授、祭祀万能论,佛教的因果轮回论迎刚好满足了东南亚地区原始国家君证明和维护其统治的需求。因而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地方君主与印度精英联合统治的几个印度化的早期国家,分别是在今天湄公河下游的扶南国、今天下缅甸的直通王国,今天马来半岛东北部的狼牙修国,爪哇岛西部的达鲁玛王国,婆罗洲东北的库泰王国,越南中部的占婆国,印度文化以这几个国家为核心开始向四周传播扩散。其中在扶南国的遗迹中发现有罗马的金币,以及来自印度和中国的货物,这反映了了东南亚地区因贸易而繁荣的社会。

Óc Eo遗址,扶南国的港口城市遗址


  • 约400年—802年,早期国家发展时代

这一时期是东南亚地区各国成熟的时代,随着航海技术的提升和人们地理知识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开始脱离大陆沿岸的港口,航路开始难移到婆罗洲北部并下马六甲海峡,不再经过湄公河下游沿岸地区和克拉地峡,因此原本靠贸易起家的扶南国衰落,由于代表区域霸权的扶南国衰落,南中半岛陷入了政治真空,各地小国割据。取而代之的是在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逐渐形成了以控制海上贸易而强大的室利佛逝王国。这一时期印度教和佛教在东南亚进一步发展,各地开始出现早期的大型宗教建筑,各国君主利用宗教强化自己的统治,要求臣民宣示对自己效忠,并通过喝符水、立碑诅咒背叛者等方式恐吓臣民。同时东南亚的君主也君主开始将神化,他们往往以湿婆、毗湿奴、佛陀和菩萨自居,形成了具有东南亚特色的神王一体崇拜。

Sambor Prei Kuk遗迹的真腊时代神庙


  • 802年—1275年,印度化帝国全盛时代

这一时期是东南亚印度化国家全盛时期,而东南亚彻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中南半岛上以水稻种植为主,控制水利的农业帝国,即高棉帝国,我们也称之为吴哥王朝,这一时期吴哥王朝几乎称霸整个中南半岛,因而我们一其兴衰的年代作为断代标准,在西面的缅甸也兴起了蒲甘王朝。吴哥王朝不断修建大型蓄水池,出了宗教含义外,也处于对于灌溉水利的控制,此外寺庙也会修建一定的水利设施,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以寺庙为中心的农耕社群,贵族集团通过对寺庙管辖来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

另一部分是马来群岛地区形成的,因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这一地区的海上帝国强盛,包括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王国和爪哇的马打蓝王国、谏义里王国。室利佛逝因扼守马六甲海峡而垄断了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这损害了南印度霸主朱罗王朝的利益,后者分别于1025年和10637年两次远征室利佛逝,使其一度沦为朱罗附属国,抑制了室利佛逝的扩张。这给了东方的爪哇以机会,找达到因岛上覆盖火山灰而土地肥沃,从而农业十分发到,加上其扼守东方马古鲁群岛的香料贸易而迅速崛起。

这一时期随着神王一体崇拜的成熟,东南亚古代大型建筑兴建的高峰期,统治者通过兴建大型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印尼的婆罗浮屠就完工于这一时期,此外柬埔寨的吴哥窟的兴建与缅甸蒲甘诸多佛塔的兴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诸多印度化帝国的强盛。

吴哥窟


  • 1275—1511年,大分裂时代

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的主题是分裂割据与传统社会的崩解,13世纪初以素可泰王朝为首的泰人国家的崛起打破了吴哥王朝的霸权,此后双方战争不断,高棉失去了稳固的大陆霸权,其霸权逐渐向泰人诸国过度。1277年至1287年的元缅战争导致了蒲甘王朝的崩解,缅甸陷入大分裂,此后缅甸分裂为北部的阿瓦王朝、南部的勃固王朝、西方的阿拉干王朝,以及一系列效果。在越南北部新兴起的越南逐渐蚕食南部的印度化的占婆国,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高棉北部,高棉为了对抗西方素可泰和大城王朝的压力,支持当地的泰人建立了澜沧王国,是今天老挝的雏形。随着高棉为中心的国际体系的解体,中南半岛原来有寺庙为核心的农业社群逐渐解体。新兴的国家开始封建化的过程,其中以泰人的大城王朝为代表,大量封赐土地予贵族,并将土地上的农民交由贵族管理,从而将大量农民固着于土地之上。文化上,来自斯里兰卡的南传佛教逐渐取代了东南亚原来的大乘佛教和印度教成为中南半岛的主流信仰。

南岛地区14世纪爪哇的满者伯夷一度称霸,它通过军事威慑力强迫周边小国崇拜化身为神的国王,从而推行曼荼罗式霸权。但这一时期穆斯林主导印度洋贸易,南岛地区的各小国为了吸引更多穆斯林商人而达到贸易的繁荣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并大肆修建清真寺。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导致了以印度教信仰为基础的爪哇曼荼罗霸权的彻底崩解,各个小苏丹国如雨后春笋在南洋诸岛建立。其中最著名的是15世纪建立的马六甲苏丹国,但同时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和华人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马六甲苏丹国过于忽视这些非穆斯林群体的利益导致了国家内部的矛盾。这一时期西方人开始向东南亚渗透,1511年葡萄牙人攻破了马六甲苏丹国首都马六甲城标志着西方人正式插手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从而开启了新的时代。

重建的马六甲苏丹国王国

  • 1511年—1680年,大陆霸权与南洋贸易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东南亚历史的黄金时代,在南洋地区虽然西班牙和葡萄亚等西方国家开始向东南亚渗透,但是同时它们对于东方货物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东南亚贸易的繁荣,一些新的贸易国家如亚齐苏丹国、特尔纳特苏丹国、班查尔苏丹国等国家陆续兴旺,这些国家开始与西方的殖民者争夺海上贸易的霸权,并一度与西方殖民者分庭抗礼。然而南洋地区的贸易繁荣比不过没有促进这一地区的原始资本积累,西方殖民者将大量财富转移到了西方世界。文化上伊斯兰教彻底传遍了整个南洋诸岛,仅有巴厘岛保持了印度教信仰。

在大陆泰国和缅甸随着封建化系统的成熟和官僚制度的完善,逐渐成长为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从而开启了大国军师争霸的序幕。15世纪泰人的大城王朝彻底打败了高棉人称霸东南亚大陆地区,但不久西方的缅甸也统一于东吁王朝,这导致了泰缅两大国对于陆上霸权的长期争夺,东吁王朝在莽应龙统治时期长期占据上风,一度吞并大城王朝,但不久之后大城王朝一度复兴。在东方越南因分裂而放缓了扩张的趋势,但在此期间越南依然不断蚕食南方与西方的领土。这一时期老挝的澜沧王国虽然经济不发达,但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力量,勉强可以与强大的东吁王朝相抗衡。与南洋地区一样,这一时期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在中南半岛也彻底消失,南传佛教深入到社会的各方各面,僧侣集团逐渐强大,并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社会的发展。封建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虽然稳定了泰国和缅甸内部局势,但也严重限制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缅甸的莽应龙的雕像


  • 1680年—1945年,西方殖民时代

17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转型,为了将东南亚打造为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以荷兰人和英国人为代表的殖民者开始加紧了对东南亚的侵略。荷属东印度公司和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南洋地区大肆扩张,到20世纪初荷兰几乎完全占领了南洋地区的诸岛,而马来亚地区则由英国控制。在大陆地区,缅甸、泰国和越南三国持续进行着军事争霸,而衰落的高棉和分裂的澜沧王国成为待宰的羔羊,他们都丝毫没有注意到西方的渗透。这一时期由于英国对印度的统一,将法国彻底赶出了南亚地区,法国转而谋求在东南亚立足。18世纪英国以英属印度为根据地入侵缅甸,这引起了法国的恐慌,为了防止英国在东南亚的一家独大,法国加速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活动,通过利诱拉拢长期受泰国和越南欺凌的柬埔寨和老挝诸国,而后又通过中法战争占领了越南。而东帝汶和菲律宾早年已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占领,至此东南亚地区除泰国外全部被殖民者占据,泰国因作为英法两国的缓冲区而得以幸存。在西方的殖民活动下,资本主义得以在东南亚地区渗透,但大陆地区严格的封建制度以及南洋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东南亚社会发展十分缓慢,造成了东南亚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东南亚由于远离欧洲,各国对于其殖民地的控制能力有限,二战爆发后,西方在东南亚的殖民体系因为二战中日本的侵略而解体。

殖民下的东南亚(未画东帝汶为疏漏)

  • 1945年—今天,民族独立与发展时代

由于二战导致了西方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解体,东南亚也不例外。因此1945年后东南亚的民族独立活动声势浩大,此后东南亚十国先后独立,东帝汶因遭印尼吞并,直至2002年才于联合国斡旋下独立,至此形成了11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独立后的东南亚各国皆百废待兴,本土的传统经济尚未解体,因而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古代社会以来的各国的冲突依然在延续,加上美国的干涉,自独立以来东南亚军事冲突不断。为了应对现实的种种阻碍,1967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此后除东帝汶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也陆续加盟,加速了东南亚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同时东南亚诸国也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

东盟旗帜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发展阶段和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
答:”因此,如果说早期国家时期的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文化和印度的佛教、印度教文化与当地族群、国家政权的上层结合。 当地各具特色的制度与文化都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程度,那么这一时期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越来越趋向于地方化、多样化和民族化,这种民族化在大陆东南亚国家中表现得...

求有关中古时期的东南亚历史详细资料
答:中古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14世纪之间的一段时期,是东南亚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涉及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下面是有关东南亚中古时期的详细:1. 印度尼西亚公元7世纪开始,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尼西亚传播。8世纪时,爪哇岛上的孟加罗王国成为东南亚的重要政治、...

东南亚地区诞生过哪些强大的古国,文化发展怎么样,出现过哪些有记载的...
答:东南亚历史上出现过一些强大的政权,不过其影响为地区性的:1、越南李朝。李朝时代,越南的空前强盛,使得其出现了自认为和宋朝是南北朝关系的心态。李朝统治者名义上接受宋朝的册封,“交趾郡王”、“安南国王”等,但实际则以“大越皇帝”自居。在南宋被蒙古所灭后,李朝的继任者越南陈朝更是在诏书...

东南亚文化的特点?
答: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

关于东南亚文化圈的资料
答:一、东南亚基本历史文化简介 (九千多字)东南亚地区深刻地受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印度、中国、伊斯兰、西洋的影响。首先,最早对东南亚产生影响的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语文、风俗习惯、法政等可能在公元前就已经传到东南亚部分地区。东南亚许多地区都有印度教、佛教影响之下所产生的文物,如高棉吴哥...

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与特点
答:一、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 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

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与特点
答: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与特点 1. 印支半岛:中南半岛上的5个以佛教为主的国家,建筑样式是佛教宽顶多角塔楼。2. 马来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尼、文莱等建筑风格以伊斯兰教尖顶塔楼。3. 菲律宾、东帝汶和越南:建筑样式是西方格调,受到欧洲影响。欧洲建筑风格特点及代表 1. 罗马式(罗曼式建筑):中世纪时期10~...

东南亚经济与殖民历史
答:1. 东南亚,这一地理概念指的是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地区。该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等五个陆地国家,这些国家拥有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人文历史,深受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2. 以越南为例,这个国家在1858年之前是大清朝的附属国。然而,由于清朝的闭关锁...

东南亚建筑文化历史与特点
答:东南亚的建筑风格在历史上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英国殖民者在18世纪后半期的影响。这些英国人,长期习惯于凉爽气候,为了适应热带气候,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了带有前走廊的设计,以遮挡炎热,创造凉爽的居住环境。这种被称为“外廊式建筑”的样式很快被广泛接受,并从单边外廊发展到了双边、...

东南亚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答:就目前的情况看,三个10十1中进展最快的是中国东盟自由区;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看,东盟与韩国的自由区将排在第二,日本与东盟自由区将在最后建立。至于10十3,有两种渠道,一是三个10+1建成后合并,二是中日韩三国建成自由贸易区后再与东盟合并。中国在未来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