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为什么具有王者统治地位?讲点深刻的

作者&投稿:羊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思想文化为什么在占中国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这是根本统治阶级需要在思想上禁锢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正适合他们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这是根本
  统治阶级需要在思想上禁锢人们的思想
  儒家思想正适合他们

儒家思想为何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产生背景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学术与言论的开明为儒家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兴起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而汉朝在汉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

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汉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汉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汉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董仲舒是汉朝的一个儒生,他年轻的时候就苦心钻研《公羊春秋》,到了汉景帝时候,因为学问渊博当上了博士。董仲舒这个人研究学问不藏私,他跟祖师爷孔子一样,招收了很多学生,给他们授道解惑。只是有一点比较独特,就是上课的时候他是在帷幕里面的,很多学生都没见过师父的模样。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等汉武帝继位以后,下令天下推举有才学的人进京,董大儒理所当然的就在推举人选之中。为了看看这些人的本事,汉武帝就问他们:听说上古的五帝和夏商周的开国君主们,他们都制定了制度来约束子民的行为,创造音乐来统一百姓的思想情操,所以天下不用怎么治理就能安定顺延下去,他们的后世子孙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接管天下的。

可我不懂的是,制度还是那个制度,音乐也还是那个音乐,为什么他们的国家就越来越不行了,国家那么一天天的衰败下去,直到新的政权接替上台,这种颓势才被止住扭转过来。这究竟是之前的制度和音乐的传承有问题,还是老天就希望看到新旧政权的交替,那么这些新政权取代旧政权的依据又是什么?

▲汉武帝刘彻,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我是很想让国家富裕,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到底我该怎么做才能得到老天的眷顾,如愿以偿?你们都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希望能把你们的见解告诉我,大家不要顾虑,想怎么说就怎么写,这个答案只有你知我知。

董仲舒的对答是这样的:陛下所问的这些问题,我也没办法具体回答,我就讲一些我知道的吧。根据《春秋》里记载的事迹来看,老天和人是有互动的。如果国家发生道德败坏的事情,天就会降下灾害来提醒它;如果大家不知道醒悟,老天就会把一些异象降临下来恐吓它;如果这还不能让大家悔改,那这个国家就会被毁灭了。所以说,老天还是希望保全当前政权的,只要当国君的好好治理国家,不作死,国家是不会灭亡的。

说到治理国家了,音乐这个工具的作用很显著。一般的国君功成名就了,就会制作音乐来给自己歌功颂德,因为这个音乐的制作就是有针对性的,本身就带着和谐的气氛,所以很容易感染大家,让大家统一感觉统一认识,统一了对君主和国家的接纳和认可。所以就算圣明的君主去世了,他的子孙后代还是可以继续把国家治理下去,就算后来国家不行了,音乐还是可以流传下去的。

说到如何好好治理国家,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往哪里吹,草就往哪里倒。当初尧舜实行德政,那百姓就仁慈长寿,桀纣实行暴政,人民就贪婪短命。君主就好比陶匠,人民就好比放在模型里的泥土,最后能制作出什么样的器具,完全取决于陶匠的手艺。

汉武帝看了董仲舒的对答以后,觉得这个人真是见解独特一针见血,不过他没有着急表扬他,而是继续考大家:我听说舜当家作主的时候,经常在宫殿的走廊里散步,也不怎么做事,可是天下却很太平;周文王当国君的时候,一天从早忙到晚,这才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这些帝王治理国家的方式很不同,难道说治理国家的方式有很多种吗,这两个人的辛苦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呐?

商朝为了治理百姓,制定了五种刑法,还有很多是伤害身体的;等到了周朝的时候周成王和周康王四十多年都没用过刑法,可国家几乎也没有犯法的;到了秦朝的时候,就开始大肆使用刑法,结果犯法受刑的人又很多。这治理国家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我现在每天晚睡早起的琢磨,该怎么治理这个国家,我感觉想让国家好,就该搞好农业生产,多任用有用的人。所以我就亲自下地耕田给天下人做榜样,鼓励大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重有德行的人。可我感觉这些都没有多大的效果,现在社会上坏风气依旧在,老百姓生活还是不好,人才还是得不到,我这才把你们找来,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给我一些好的建议。

对于汉武帝的这些问题,董仲舒是这样对答的:我听说当年尧掌管天下以后,没有坐在宝座上享受,他诛杀、放逐了搅乱国家的大臣,又费尽心思找来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帮他治理天下,又经过很多年以后,这才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后来的舜也是继承了尧的方针,这才能什么都不干就让天下得到治理。可到了夏桀和商纣的时候,他们自己昏庸,又残害忠良,像姜子牙这样的能人宁可躲起来都不愿意做官,当然最后他们的国家都灭亡了。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是这样对待人才的,对于年纪大的,就给他们职位来观察他们的办事能力,对于年轻的就先教他们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在用职位和俸禄培养德行的同时,也要用刑法来禁止他们作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教化出懂得礼义廉耻的人民。

如果像秦朝那样,只是用严刑酷法来约束大家,结果大家个个都表面上老实却内心刻薄恶毒,这也是秦朝最大的败笔。所以孔子说,用法令来要求人民,用刑法来制裁人民,人民只会苟且的希望免受责罚,而没有羞耻之心。

陛下说到希望得到人才,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人才这个东西不是凭空就会有很多的,您应该从根抓起,先培养人才,所以希望陛下能兴办太学,聘请高明的教师来培养人才,这样天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国家所用。

汉武帝和董仲舒类似上述的对答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本来汉武帝在继位之前,就对儒家学说很感兴趣,经过董仲舒这个细致的梳理分析之后,他更深刻的感觉到儒家的理念对于治理国家是大大的有益,所以他就更卖力气的向天下宣扬儒家。所以说,儒家能对今天的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董仲舒功不可没。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因为它确立了统治者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有王者统治地位,儒家思想肯定了君主皇权制封建思想,也控制了社会秩序,成为统治者最好的武器。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由孔子孟子等人提出并加以完善的,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忠君忠国仁义道德。就从这一点上来说,历代君王从汉朝光武帝开始,叫罢处百家独尊儒家,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帝王的封建统治。而后历代帝王都是遵循这种思想来统治国家的,这就是儒家在中国思想界具有王者统治地位的最关键的部分。

诸子百家学说兴起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讲究的是治国兴邦之理念,实践中,以汉朝独尊儒术为先导,是君王定国安邦的良方,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与时代相契合的成熟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宋明以及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怎么样...
答: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

汉朝尊崇什么思想
答:汉朝时期,思想界比较繁荣和多元。以下是关于汉朝主要尊崇的几种思想:1、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道德伦理、君臣父子等观念。汉朝通过选拔儒家学者进入官场,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在汉朝成为了主流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

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什么?
答: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家思想能否适应当代社会?
答:儒家是我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兴起的学说派系,其奠基人是至圣孔子,在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遭到重大损失,但是在汉武帝大一统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始了儒家思想统治古代中国思想界两千年的历史。其主要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人要有君子之德行,其中就是“仁”和“德”被...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当然是因为“新儒学”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董仲舒,叔孙通等人改造的儒学,本来就是为了巩固统治,应运而生。它是君王奴役百姓,打压思想界的一大“法宝”。我们都知道,儒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深深的镌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时至今日,仍然有着蓬勃...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该思想对当今世界有何借鉴意义?_百度...
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其身后才产生深远影响。回答:(1...
答:(2)中庸之道。 (3)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儒家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孔子的儒家思想,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更是被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规定为正统思想,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其实,儒家思想在孔子所处的年代并不受欢迎,甚至汉高祖刘邦还特别讨厌儒生,曾经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后来文帝、景帝在位,黄老之学被尊奉为正统,百姓在...

儒学为什么可以脱颖而出成为正统,有什么特殊之处?
答:因此,后来雄踞在主流思想界正统地位的,是西汉董仲舒,叔孙通等人改良的“新儒学”。他的特征,是以儒家的外表;以法家思想为精神内核。君王的统治权威也不再是来源于百姓和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的授意,至高无上,不容侵犯。因此,这样的儒学,得到了皇帝们的青睐。不过,他们自己倒是也不...

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答: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养生学、中华武术、茶道等也有巨大影响,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至于中华武术,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响,国际功夫大师李小龙,就曾在他的毕业论文中讨论过道家思想与中华武术的紧密关系。二、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1、对社会的影响。伦理学上儒家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