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计是什么?

作者&投稿:山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第一计是什么?最后一计是什么?~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
第一篇:用计篇
第二篇:作战篇
第三篇:谋攻篇
第四篇:军形篇
第五篇:兵势篇
第六篇:虚实篇
第七篇:军争篇
第八篇:九变篇
第九篇:行军篇
第十篇:地形篇
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第十三篇:用间篇
以下是三十六计
第一计:满天过海
第二计: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第五计:趁火打劫
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七计: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度陈仓
第九计: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至于你说的是三十六计中的:
第一计:满天过海
最后一计是: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第一计是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 :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清代无名氏将“瞒天过海”收进其所编《三十六计》中,并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而“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最先使用,应不晚于明代末年。
  三十六计: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 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第一计是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 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 宴饮甚乐。

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孙子兵法的精髓:

1、以强胜弱,而不是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主张要会“算计”,要从“道、天、地、将、法”中来把握整体的大局,通过王道、天时、地理、将领、制度来整体统计国家实力。国力强盛,才能胜算高,既然打仗就一定要赢,这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必然打有准备的仗。

2、即是能打赢,也要算代价

任何战争,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就代价太大了。所以孙子提出“上兵伐谋”,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最大的保全自己,并取得最大的利益。

3、先自胜,后战胜,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提出善战者,必然以强胜弱,只有先自强,在国力、政治、将领、制度、兵卒都取得优势下,再打败敌人,这样的胜算就非常高了。要先自强,才求战胜,而不是在战斗中靠机会求胜。

4、学会忍耐,等到时机出现

《孙子兵法》提出打仗的基础就是要做到以强攻弱。但国力、兵力相当或弱小的情况下,该如何面对强敌呢。《孙子兵法》告诉我们要耐心等待,不要犯错误。只要对方开始焦躁,总会露出破绽,则可一击获胜。



【始计第一】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
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
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
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
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
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
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
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
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第一】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
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
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孙子兵法是战略思想类的,讲的是怎样行军用兵之法,重要思想就是“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它的第一篇是“始计第一”。而《三十六计》才是计谋类,共六套,第一套是“胜战计”
第一套的第一计是“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
原文是: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孙子兵法》第一计是什么?
答:第一计是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

孙子兵法第一计是什么 孙子兵法第一计资料
答:1、孙子兵法第一计是“瞒天过海”,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2、《瞒天过海》选自《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

孙子兵法36计中第一计是哪一计?
答: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

《孙子兵法》第一计是什么?最后一计是什么?
答:第一计:满天过海 最后一计是: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孙子兵法》有三十六计,第一计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答: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

《孙子兵法》有36计?那么第一计是哪一计?
答:回答: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第一集:上屋抽梯 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立,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36计的第一计是什么?
答:《孙子兵法》36计的第一计是瞒天过海。“瞒天过海”的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而“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

你知道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什么吗
答:《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

孙子兵法里面的36计按顺序都是哪些?
答: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哪些
答: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