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作者&投稿:宰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此问有误,张良是汉初二十九侯中第二批第三位,第一批封侯具有一定的宣传导向作用,是为刘邦封赏功臣定基调的,第二批才真正是大腕云集。张良在第二批位列第三,排在其前面的是仅仅是吕氏兄弟两人,而萧何、周勃、樊哙、灌婴等大碗都在其后。所以说张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且人家是万户侯,汉初万户侯只有三位!他们是曹参、张良与萧何,其中萧何初封八千户,刘邦走后门给这老伙计加了两千户,这才跻身万户侯,而刘邦令张良在齐地任意挑选三万户,张良不愿成为众矢之的,因而自降至万户,是实打实的万户侯!

汉初首封十侯


西汉开国后,七年时间内共封了一百四十三位功侯,奠定阶级基础和统治架构的当属初期分封的二十九侯。即从汉六年十二月甲申日首封的平阳侯曹参开始,到汉六年正月戊午日的东武侯郭蒙结束(秦汉以十月为岁首,这里不是时间错误)。此阶段完成后,由于“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直到该年三月,刘邦与张良商议后,才继续分封,可以说二十九侯之后的分封,很大程度上还参考了张良意见。


先说汉六年十二月甲申日分封的十侯,从前到后分别是平阳侯曹参、信武侯靳歙、清阳侯王吸、汝阴侯夏侯婴、阳陵侯傅宽、广严侯召欧、博阳侯陈濞、曲逆侯陈平、堂邑侯陈婴。这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的分封顺序,此顺序并不代表功劳大小,但绝对代表着刘邦平衡各派系的意志,我们来一一解析:


首批十侯中,第一位曹参、第四位夏侯婴属于从龙最早的沛县嫡系;靳歙、召欧、陈濞属于外县将领,但跟随刘邦时间长,我们暂称外县嫡系;这里陈平比较特殊,他是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才归顺的,此后在出关的统一战争中担任“地下工作者”,他的代表性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工作性质。王吸、薛欧属于刘邦老家丰县子弟,刘邦起事后,从家乡投奔刘邦,这帮人代表刘邦的老乡;傅宽是韩信手下得力干将,陈婴则是西楚投降过来的代表人物。这十个人的分封,为之后的分封奠定了基调,后来基本上是按照这个体系分别照顾各派势力的,势力照顾到后,分封的标准就是功劳大小。


所以这十人的分封可以看成刘邦要传达给各功臣的信号,起到宣传导向作用:


曹参是沛县子弟中战功最高的,这个是可以量化的, 如《史记》记载的“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所以首封曹参意味着沛县从龙者,应该属于首先考虑的封赏对象,这是给刘邦起事儿时候的老伙计一个交代,别着急,慢慢来,以后封侯首先还是咱们沛县的难兄难弟!而且第一批分封中还以战功列席了夏侯婴,十人之中沛县老伙计入列两人,而且曹参万户侯,夏侯婴六千九百户,二人封赏位居前两名,代表沛县子弟不仅封赏比重大,且得到的“好处”最丰厚!其实对刘邦而言,稳住了沛县子弟,就相当于是稳住了汉庭的根基,因为此时他们很多人手握重兵。


靳歙是第二位封赏的,他虽来自外县,但属于早起跟随刘邦起事的中流砥柱,相比较沛县老伙计的亲近关系,这帮人差点意思,但相比较丰县老乡,这帮人又更接近嫡系。他们随着刘邦南征北战中立下战功,忠诚度值得信赖,又属于汉军主力,所以靳歙排在第二,同时封赏了召欧、陈濞,代表着中流砥柱的重要性,这些人基数较大,所以有三人入列,表示刘邦不会忘记半路跟随自己的功臣。


王吸位列第三,则代表丰县老乡的地位,刘邦将老乡排在第三,我觉得还是受到当年丰县兵变之事的影响,否则较亲疏远近来说,这部分人的待遇应该比半路投奔的强。但这场危机被化解之后,刘邦宽容的接纳了这批人,在日后的征战中,丰县子弟也踏踏实实的跟随刘邦,并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刘邦还是将丰县老乡加入了核心团队,并放在第三的位置。王吸、薛欧二人则代表丰县子弟所占比重。


傅宽是位列第五,按派系划分,则属于第四梯队要考虑的,即大将军韩信一派。楚汉争霸期间,这些人立下战功自不必说,但他们是韩信的嫡系,而非刘邦的嫡系。韩信索要“假齐王”一事对刘邦还是有影响的,这批人很有可能成为韩信“造反”的主力军。若不分封则会激起更大的反对意见,所以刘邦分封傅宽意在维稳,此时的傅宽已经是齐相,封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可是傅宽只获两千六百户的封赏,在首批封赏里倒数第三,这与战功其实不符,或许也有敲打之意。


陈平属于“地下工作者”,投靠刘邦后几乎干的都是特务工作,离间、行贿、打探情报这些工作无法用战功衡量,但作用又很大,且由于工作性质的隐秘性,在核心集团里不显山不露水,所以刘邦特意照顾了这个群体,让他们名垂青史。陈平的五千户不算低了,这也是给幕后工作者一个交代,表示刘邦不会抹杀这些人的功劳,一定会有重赏。


陈婴是首批最后一位列侯,且是食邑最少的一位,他是西楚降汉的代表人物,他随箱梁、项羽多年,直到项羽死后才归顺汉军,但由于此人政治立场有值得“争取”的地方(较拥护楚怀王、楚元王),所以刘邦给奠定了基调,对投降者,政治立场比较“正义”的,还是会封的,只不过这些人跟错了人,所以封赏不会太高。

汉初第二批封侯


如果说首批封侯是定基调的,那么第二批封侯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表彰!但在第一批封侯时很可能是漏掉了吕氏家族,所以在汉六年正月丙戌日加封了吕后的两位兄弟,即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之,随后才开始按照基调封侯。所以可以说张良是第二批第三位,也可以说是第三批第一位。在补充分封吕氏兄弟之后,刘邦于汉六年正月丙午日分封了十六位列侯,其中便是以张良为第一席。


此批封侯顺序:留侯张良、射阳侯项缠、酂侯萧何、曲周侯郦商、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颖阴侯灌婴、汾阴侯周昌、梁邹侯武虎、成侯董渫、蓼侯孔聚、费侯陈贺、阳夏侯陈豨、隆虑侯周灶、阳都侯丁复、新阳侯吕清、东武侯郭蒙。

  • 按照首批十侯的派系划分来对号入座:


周勃、樊哙属于第一梯队,是沛县嫡系武将;郦商、灌婴、周灶属于第二梯队,是外县投奔的武将,亦视为嫡系;第三梯队的丰县老乡在这一批未得分封;孔聚、陈贺、陈豨都是大将军韩信体系下的重要人物,属于第四梯队;武虎、董渫跟陈平的性质相当,属于第五梯队的幕后功臣;项缠(项伯)、吕清皆是第六梯队的西楚降将;丁复、郭蒙则是吕泽从属,也就是汉六年正月丙戌日补充分封的吕氏派系。


以上人员分封与首批封侯的原则是吻合的,且每个人都能量化军功,如周勃“入汉,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侯,八千一百户”。再如灌婴“入汉,定三秦,以车骑将军属淮阴,定齐、淮南及下邑,杀项籍,侯,五千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灌婴是刘邦派往北线辅助韩信的将领,并不是大将军体系下的将军,他是从刘邦亲兵成长起来的将领,隶属关系当是刘邦嫡系。这些量化的军功都能转化成对应的封赏,而有些功劳是无法量化的,比如项伯这种,刘邦只能特意点出他在鸿门宴上助其脱身的功劳。


除了上述人员外,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萧何、周昌、张良这三人,他们是刘邦的核心智囊,而功劳也不可能向军功一样量化。张良的封赏被记载为“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没有具体的功劳描述,但“常计谋平天下”这句话的上限足够高,万户之赏也压过了周勃这类将领。萧何的封赏被记载为“佐上定诸侯,为法令,立宗庙,侯,八千户”,也是一个上限很高,很笼统的概括,但八千户之封赏仅比周勃少了千户,比樊哙的五千户还多了三千。


周昌的提拔源于其哥哥周苛,刘邦做泗水亭长时,这二人都是泗水卒吏,也算沛县嫡系,只不过二人都是搞文职工作的,荥阳之围时,周苛宁死不降,被项羽煮了,所以周昌接替哥哥当了御史大夫。说到这里就得提一下汉政权的领导班子了,刘邦立为汉王后,他的辅政体系就是丞相萧何、太尉卢绾和御史大夫周昌。待韩信加盟后,大将军进入核心体系,在军事上与卢绾“分庭抗礼”,相互制衡。张良在刘邦集团内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重要谋士,却游离于几大势力之外,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张良在汉王处的任职,所以张良在第三批第一位封万户侯,是刘邦给予的特殊嘉奖,不牵扯派系的照顾。

张良排名六十二的说法


由上文可见,张良在汉初分封时食邑万户,封侯顺序位列第三批第一位(或者说第二批第三位),初封食邑仅次于曹参。既然武将是以军功定食邑,那么文臣当然以功劳比战功,所以汉初给文臣封侯时会说“功比某某”,张良能得万户,也就是以文臣之首来对比曹参的。不过这里有可能是刻意压低萧何,抬升张良,毕竟萧何是丞相,张良无实职,而实际上二人的功劳难分伯仲。那么这个第六十二的排名打哪来的呢?

“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 七,蛊逢十八。 ”——《史记索隐》


刘邦白马之盟时确实做过十八侯的排名,《汉书》载为“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但《索隐》中的排位是否为白马之盟时的排名呢?《汉书》只是提了这个事儿,并没有实际名录,所以这个排名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吕后时期,也令陈平“尽差列侯之功”,这个时期的排名政治意义就很大了,毕竟吕后封了异姓王,比如刘邦封的周吕侯吕泽,被吕后追封成悼武王,其长子吕台封吕王,建吕国。所以吕后时期的功臣排名定会偏向吕氏家族,比如“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

“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候籍。”——《汉书》


到了文帝时期,刘氏重新掌握权力,也开始了对诸吕的清算,所以这个排位必然会改动,诸吕在这次改动中一个席位都没有了,亲吕的大臣如张买、冯无择也一并被除名。那么张良的席位被推后就可以理解了,毕竟当年他帮助吕后保太子位,对吕后临朝称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这次改动的主观性太强,若按照汉初刘邦分封来看,列侯食邑前十位分别是曹参、张良、周勃、萧何、丁复、夏侯婴、陈平、樊哙、王陵、灌婴。


综上所述,张良在刘邦时期已经得到应有的褒奖,所谓的功臣排名只不过是后人政治博弈的结果。而且由汉初封侯顺序、食邑来看,张良的分量超过了那些沛县老伙计和丰县老乡(除封王的以外)。不过“汉初三杰”中,韩信虽封了王,却难以保全;萧何虽为丞相,却陷入迫害功臣的政治斗争中;唯有张良领了万户全身而退,结局是最完美的。






刘邦分封时,让张良在齐国自选三万户,但是张良太了解刘邦了,想要保命就不要那么贪婪。所以是他自己选择在贫困的留县要了一万户,最终占赏赐的62名,但这样不至于自己锋芒毕露,也不至于引起他人的猜疑和惦记,张良心甘情愿。

不知道你这个排名哪来的?按姓氏笔画排的还是按封侯顺序?哈哈
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高祖让他自选封邑三万户,他拒绝掉了,只要了万户。包括封地爵位都是他自己提的,他的封邑是最多的),以张良的聪明,是不可能会去争逐这些虚名的,所以你们给他搞的这个排名,张良看了可能会笑!

因为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张良虽有才能,但军事上没做出过过大贡献,张良做出的贡献不如前面那些。

因为张良很低调,想明哲保身,所以他只要了一点封赏。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答:张良在刘邦集团内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重要谋士,却游离于几大势力之外,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张良在汉王处的任职,所以张良在第三批第一位封万户侯,是刘邦给予的特殊嘉奖,不牵扯派系的照顾。 张良排名六十二的说法 由上文可见,张良在汉初分封时食邑万户,封侯顺序位列第三批第一位(或者说第二批第三位),初封食邑仅次于...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啥论功行赏却排名六十二位
答:这是因为在论功行赏之前,张良向汉高祖刘邦请求,不要对自己分封功名,即便是对自己有所封赏,也不要超越其他人,自己宁愿排名靠后。张良无意功名,他明确地与汉高祖刘邦声明自己只想得一个候位,其他的别无所求,并且在此之后,云游四方,远离权力中心。这是张良的自保之方。在当时的朝局之下,他...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啥论功行赏却排名六十二位?
答:这是因为在论功行赏之前,张良向汉高祖刘邦请求,不要对自己分封功名,即便是对自己有所封赏,也不要超越其他人,自己宁愿排名靠后。张良无意功名,他明确地与汉高祖刘邦声明自己只想得一个候位,其他的别无所求,并且在此之后,云游四方,远离权力中心。这是张良的自保之方。在当时的朝局之下,他...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答:张良对刘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平时称呼起来也是“子房长子房短的”。但张良还是明白君臣之别的,因此,作为62侯的他已经足够被刘邦信任了。历史上也十分重视他,就连太史公也为他单独作传。这也正归于他的聪明才智,是他既能从纷乱的权力斗争中全身而退,也能在历史中留下一章值得赞美的人生传奇。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答:了。如果按这个比例来算,如果张良在汉初有三万户,那他的后人如果不犯错,就将是拥有十万户的超级大侯国了。只不过,张良自知何时该收敛光芒,所以才只要了个留侯的爵位,适时的低调才是生存的根本,张良深谙此道。所以,永远不要拿那个排名来评价韩信、张良这种大牛,政治很多时候是没法进行排名的。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呢?_百度...
答:张良是汉初三杰,也是刘邦重要的智囊。可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张良排名却仅仅在开国功臣中排第62位,这是为什么呢?刘邦离不开张良,但是却给了这么低的排名,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公平。不过刘邦这么做,肯定是有他的原因,让樊哙、周勃这些排在张良前面,自然是有道理的。一、张良长期吃两家聘礼,逼不得...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答:张良、萧何、韩信被后世誉为“汉初三杰”,对大汉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三人,但是在《史记.高祖功臣年表》中记载,萧何排名第一、曹参次之,张良却排名六十二。难道张良的功劳真的不大?非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这是高祖对张良的...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呢?_百度...
答:第一个权利最大的肯定是韩信,因为韩信是被封王的。张良和萧何都是侯爵,他们是没有办法给王比的。不过韩信这个王是他给刘邦讨要的,当时刘邦正在和项羽打仗,若是刘邦不封韩信为齐王,他就不出兵。不出兵刘邦就打不过项羽,为了彻底打败项羽,刘邦就给韩信封了齐王。齐国有七十二座城池,非常的富庶,...

张良因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答:张良:智谋与忠诚的汉初三杰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张良,字子房,文成谥号,以其卓越智谋与忠贞不渝而闻名于世(生于新郑的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一段传奇始于刺秦未果后的隐匿,他因暗杀秦始皇失败而改名,然而,这并未掩盖他的光芒(为躲避追捕,他选择改变身份)。在刘邦的阵营中,张良成为了...

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三杰”,为何张良排在第一位,韩信却排最末呢?_百度...
答:汉初三杰中,智商最高的人一定是刘邦,其实从高渐离事情就可以看出来,汉高祖绝不是一个可以天下共主得人,这一点,在很久以前刘邦就已懂了。因此在礼贤下士时,汉高祖要为刘邦齐地三万户的封地,刘邦却回绝了。齐地是当年经济发展更为发达地区,而且还是军事重地,那时候排第一的萧何也不过一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