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概况和地下水分布

作者&投稿:关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

向斜地质构造发育地下水,背斜地质构造储存石油、天然气等

全国地下水资源
  一 《中国地下水类型分布图》依据地下水的赋存、分布状态分类,结合我国地下水的赋存、分布特点,并考虑分类描述的通俗性编制而成,将全国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平原—盆地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岩溶地区地下水和基岩山区地下水四种。   平原—盆地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和固结程度较低的岩层之中,一般水量比较丰富,具有重要开采价值,分布于我国的各大平原、山间盆地、大型河谷平原和内陆盆地的山前平原和沙漠中,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江汉平原、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以及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等地区。我国平原盆地地下水分布面积273.89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8.86%;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686.09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47.79%。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第一大地下水富集区。评价区面积24.13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2.6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73.37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10.58%,范围包括北京市南部、天津市大部、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三江-松辽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地下水富集区。评价区面积34.2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3.7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306.4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8.68%,范围包括黑龙江省的大部、吉林省西部、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   黄土地区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是平原-盆地地下水的一种,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即日月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黄土塬区,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塬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具有供水价值。评价区面积17.1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1.81%;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97.44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3.0%。    西安地面沉降图
岩溶地区地下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岩(石灰岩)的溶洞裂隙中,其赋存状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我国碳酸盐岩分布较广,有的直接裸露于地表,有的埋藏于地下,不同气候条件下,其岩溶发育程度不同,特别是北方和南方地区差异明显。我国岩溶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约82.8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8.73%;岩溶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870.02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26.7%,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   北方岩溶区主要包括京-津-辽岩溶区、晋冀豫岩溶区、济徐淮岩溶区,分布与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天津等省(市、区)的部分地区。北方岩溶地下水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往往形成大型、特大型水源地,成为城市与大型工矿企业供水的重要水源。南方岩溶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和广东、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南方岩溶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地下暗河系统里,地下水补给充沛,但地下水地表水转化频繁,岩溶地下水难以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往往形成“一场大雨遍地淹,十无雨到处干”的特殊干旱局面。   基岩山区地下水。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以外的其它山地、丘陵区,地下水赋存于岩浆岩、变质岩、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等岩石的裂隙中,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一种地下水类型。基岩山区地下水只有在构造破碎带等局部地带富水性较好,大部分地区水量较贫乏,一般不适宜集中开采,但对山地丘陵区和高原地区的人、畜用水有重要作用。山区地下水分布面积约574.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评价区总面积的60.60%;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971.67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27.54%。 二 地下水的天然形成能力,用单位面积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补给模数)来反映。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是指自然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中参与现代水循环的可更新地下水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水的补给来源,如降雨量大小、降雨时空分布、河流湖泊状况等;二是地表的入渗条件,例如沙土地比粘土地的入渗条件要好些,石灰岩地区比花岗岩地区的入渗条件要好些;三是地下蓄水能力,包括含水层的孔隙性、裂隙性、地下水埋藏深度等。受自然条件、地质结构、蓄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下水产水能力的地区性差异较大。   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面积914.97万平方千米,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9234.72亿立方米/年,平均补给模数为10.09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我国地下水资源补给量具有从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减少的规律,海南、广东等省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最大,在5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以上,新疆、内蒙古自治区最小,不足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中国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分布图》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以单位面积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依据编制而成,用个五级别来反映地下水补给的丰富程度。   地下水补给丰富区。单位面积地下水补给量大于5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部分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省、台湾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有零星分布。地下水资源补给丰富区的面积约18.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96%。   地下水补给较丰富区。单位面积地下水补给资源量20—5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分布在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江苏省、重庆市、山东省、辽宁省、北京市、湖南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分布。地下水资源补给较丰富区的面积约137.6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51%。   地下水补给中等区。单位面积地下水补给资源量10—2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黄淮海平原区、南方地区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等地的岩溶石山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平原河谷地带也有分布。地下水资源补给丰富区的面积约178.3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79%。   地下水补给较贫乏区。单位面积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小于5—1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内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范围几乎涉及全国所有省份,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的丘陵山区,其它省份也有零星状分布。地下水资源补给丰富区面积约236.0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4.87%。   地下水补给贫乏区。单位面积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小于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分布在我国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南的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山西省、河北省、西藏自治区的也有分布。地下水资源补给丰富区面积约378.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39.87%。   三 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3527.79亿立方米/年,现状(1999年)实际开采量1058.33亿立方米/年,地下淡水剩余量为2469.45亿立方米/年。从全国总的来看,地下淡水剩余量还比较多,占可开采资源量的70%。但地下淡水剩余量的分布极不均一,北方地区剩余量为744.77亿立方米/年,南方地区余量为1724.69亿立方米/年,分别占全国地下水淡水剩余量的30.2%和69.8%,占当地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48.5%和86.8%。   《中国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图》根据全国地市级行政单位的统计结果编制而成,划分为六个潜力等级,基本反映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的总体规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的许多地区地下水超采;“三北”地区北部的广大地区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小;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巴颜喀拉山区、以及南方的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潜力中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或大。    地下水
超采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小于0,需要采取调整开采布局、调引客水补源、推行节约用水等措施,缓解地下水紧张矛盾。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上海市、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辽宁省的营口、铁岭等地区及台湾省。地下水超采区面积62.3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6.6%。   基本平衡区。地下水开采潜力0—1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不能盲目扩大开采。北方地区应该把这部分水留作生态用水。主要分布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北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甘肃省的酒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省、陕西省、湖北省、江西省、福建省的部分地区。地下水采-补平衡区面积273.6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8.8%。   开采潜力较小区。地下水开采潜力1—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区,可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重庆、福建的大部分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松嫩、松辽平原区,以及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小的地区面积429.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45.3%。   开采潜力中等区。地下水开采潜力5—1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地下水开采强度,减少地表水的利用。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包括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的大部分地区,北方地区仅在三江平原等局部地区分布。地下水开采潜力中等区面积100.5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0.6%。   开采潜力较大区。地下水开采潜力10—2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区,应该鼓励开发利用地下水,充分利用地下水水质优良、动态稳定和多年调节的特点。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淮河沿岸和华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广东、海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也有零星分布。地下水开采潜力较大区面积47.7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5.0%。   开采潜力大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大于2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的小部分地区。虽然这些地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大,但由于降水充沛,地表水丰富,社会经济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不高,地下水开采潜力的实际价值不大。地下水开采潜力大区面积4.82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0.5%。备注:   1、地下水资源及其开采潜力的分布,主要依赖于不同级次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条件与开采状况,按照行政单位进行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其结果难免有与局部地区事实不相符的地方。   2、地下水是一种就地资源,在一个区域内往往是超量开采与资源剩余并存,区域平均结果有时掩盖了一些地方局部剩余与局部超采的客观实际,希望在使用这张图时有所辨别,以免产生误解。   四 地下水按矿化度划分为四类:(1)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2)微咸水,矿化度1-3克/升;(3)半咸水,矿化度3-5克/升;(4)咸水,矿化度大于5克/升。   淡水分布区。分布于我国的广大地区。地下淡水分布区的面积约810.6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85.3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为3527.78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94.67%。   微咸水分布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山西省、陕西省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区。地下微咸水分布区的面积约53.9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有的5.68%;地下微咸水可开采资源为144.02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3.87%。   半咸水、咸水分布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许多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的部分地区,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的滨海部分地区。地下半咸水、咸水分布区面积约84.7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有的8.93%;可开采资源量为54.46亿立方米/年,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总量的1.46%。

8.5.5.1 地质构造

祁连山区是地质构造强烈上升带,地势高,是中、下游盆地松散碎屑物质的来源区。平原区的构造-地貌盆地呈南北两排展布。南部的张掖、酒泉盆地地势较高,海拔1300~1700m,有大型洪积扇分布。盆地南缘与祁连山山区之间多为断层相接,压性断裂与祁连山麓中新生代褶皱一起构成阻水屏障。古近系或白垩系构成盆地基底,其上沉积了数百米乃至千余米厚的洪积-冲积相第四系松散物,其间赋存丰富的地下水。

北部金塔-花海子盆地,地势较低,海拔1100~1450m,盆地边缘分布大断裂,基底为古近系。与南部盆地比较,北部第四系沉积厚度较小,一般小于400m,受到基底断块升降运动的控制。

额济纳盆地内发育的NE、NW及NNE向断裂构造,将其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棋盘格式地块,凹陷与隆起相间分布,盆地中心地带地势低洼,地面海拔890~910m。第四纪以来,区域地壳比较稳定,额济纳平原是缓慢隆起带内的沉降区,相对沉降幅度不大,而且沉降不均匀。

中新生代以来,祁连山继续强烈上升,进入了以强烈的差异性断块为主的构造运动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升和相对沉降,走廊盆地相对下降,在上升和沉降过渡带形成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一系列NE、NW向大断裂和沿断裂所产生的断块差异,将黑河流域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构造-地貌单元,这种断块的差异性升降,形成了祁连山及众多小型山间盆地、走廊南北串珠状盆地及北部山区,中游为张掖盆地和酒泉盆地(称为南部盆地),下游为额济纳盆地(称为北部盆地)。

由于南部山地强烈上升,岩层受到风化剥蚀,为南部各盆地第四系沉积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走廊盆地相对下降,又为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南部盆地第四系发育,厚度较大(表8.8)。

表8.8 黑河流域第四系的分布与岩性特征

中部山地和北部山地上升幅度较小,相对稳定。北部盆地的第四系松散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部盆地,厚度较薄,沉积颗粒较细,磨圆分选性比较好。

黑河流域各盆地第四系松散层的基底,分别为下古生代以前的变质岩和火成岩组,侏罗系至上古生界碎屑岩组,古近系、白垩系以泥岩为主的细粒岩组。在大多数地区,其基底为古近系或白垩系。

8.5.5.2 地下水分布

受地质和地形地貌的控制,黑河流域不同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各异,气候、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导致地下水赋存和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根据流域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流域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1)基岩裂隙水。受地质构造和区域气候的控制,流域周围的山区分布有基岩裂隙水。南部祁连山区构造裂隙发育,由于山区降水量大,基岩裂隙水比较丰富,矿化度较低;而在北部山区,由于降水量很小,基岩裂隙水贫乏,矿化度较高,对流域内各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意义不大。

在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3800m以下的中高山区,含水层岩性为古生界至中新生界的浅变质岩和碎屑岩,受构造和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各地段岩层的富水性极不均一,单泉流量0.01~12L/s,集中出露于裂隙发育的构造破碎带。在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基岩裂隙水贫乏,仅在大断裂或局部变质岩和岩浆岩的强烈风化段存在矿化度较高的裂隙水,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m3/d。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在祁连山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砾岩、砂泥岩和泥岩。二叠系-侏罗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中高山区,单泉流量0.01~0.2L/s,水质较差。白垩系-古近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山前地带,富水性较差。下更新统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前褶皱隆起带浅部,富水性较差。

在走廊北山,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砂砾岩、砂岩和泥岩中,孔隙、裂隙发育极不均匀,由于降水稀少,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小于100m3/d。走廊北山同时也构成隔水层,阻隔中游盆地地下水侧向流入下游盆地。

3)松散岩类孔隙水。在祁连山区,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间断陷盆地,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砂砾岩和砂砾卵石,含水层厚度在100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8m,富水性较弱至中等。

在走廊北山,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各冲沟沟谷中,呈股状不均匀分布,在中高山区的沟谷中,含水层厚度4~10m,岩性为第四系砾石和卵石,水位埋深1~2m,单井涌水量5~350m3/d。低山丘陵沟谷中,含水层厚度2~6m,岩性为第四系砾石和卵石,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质较差。

流域各盆地多为冲洪积平原和细土平原,分布巨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游盆地的第四系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1000m,向北厚度逐渐减小。下游北部盆地第四系沉积物厚度一般在50~500m,自南向北逐渐变薄。

中游盆地主要包括张掖盆地和酒泉东盆地。张掖盆地的南缘与祁连山北缘以断层接触(图8.8)。这种压性断裂带连同祁连山北麓中新生界褶皱一起构成阻水屏障,使祁连山区的地下径流很难直接进入盆地;北缘与走廊北山和东侧与大马营盆地均以断层接触,西侧与酒泉东盆地接壤,榆木山-高台隐伏隆起构成张掖盆地与酒泉东盆地的分界。

受构造和地貌的制约,盆地第四系含水层的分布在空间上变化很大,总的特点是自山前至盆地内部含水层的厚度逐渐变大,颗粒渐细,由岩性比较均匀且粒度较粗的单一潜水含水层逐渐变为砂层、黏性土层相间的潜水-承压水多层含水层。含水层的厚度以盆地中部为最大,可达500~1000m,向南、北两侧渐薄,递变为100~200m。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张掖盆地南部地下水为单层结构潜水系统,北部为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

图8.8 张掖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祁连山山前至冲洪积扇扇缘,主要为单一含水层结构的潜水系统。扇群带的地下水,受构造、地貌的控制,水位埋深变化大,总的趋势是自山前至盆地内部,地下水埋藏深度逐渐变浅,并在北部细土平原区出露泉水。山前洪积扇顶部地带,地下水埋深大于200m,最大达500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粗颗粒的砂砾卵石,渗透系数达100~400m/d;扇中地带,地下水埋深一般为50~100m,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和中粗砂;扇缘地带,含水层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位埋深逐渐变浅,一般仅为10~20m,在张掖-临泽一带,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溢出,含水层结构由单一潜水系统逐渐变为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

在泉水溢出带以下的细土平原地带,含水层系统为多层结构的潜水-承压水系统,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各含水层之间没有稳定的隔水层,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含水层岩性主要以亚砂土、亚黏土和砂砾石互层为主,含水层单层厚度20~30m,上部第一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在10m左右,承压水头一般高于潜水位1~2m,并随着顶板埋深的增加而升高。

溢出带及细土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5m,在细土平原的沟壑和洼地,有成片泉水出露。在临泽的农场-小屯一带承压水井为自流井,地下水位高出地表0.3~3m。

在扇缘地带黑河河床附近,在140m深度以内黏性土层缺失,为单一岩性的含水层,隔断了细土平原北半部承压水区,而使张掖与临泽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承压水地段,如图8.9所示。

张掖盆地的富水性主要分布在黑河-梨园河洪积扇中下部,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祁连山前洪积扇群带和黑河沿岸,单井涌水量在3000~5000m3/d;细土平原,单井涌水量在1000~3000m3/d。

酒泉东盆地南部与祁连山区以断层接触,东侧与张掖盆地相接,西部以嘉峪关断裂和文珠山隆起为界,与酒泉西盆地接壤。酒泉东盆地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层结构与张掖盆地基本相似,冲洪积扇缘以南为单层结构潜水系统,北部为细土平原多层结构潜水-承压水系统(图8.10)。

图8.9 明海—临泽-张掖水文地质剖面图(据钱云平等,2008)

图8.10 酒泉东盆地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酒泉东盆地南部山前冲洪积扇带,分布着中、上更新统80~200m厚的卵砾石含水层,渗透系数为100~400m/d。在北部细土平原,含水层厚度仅50~100m,渗透系数为10~80m/d。盆地含水层的岩性自南向北,从西到东由卵石和砾石渐变为砂砾石、砂及粉砂,因而盆地南部、西部单一含水层透水性和富水性远比北部多层含水层大。细土平原多层含水层的岩性主要为砂砾石、中细砂、亚砂土和亚黏土,黏性土隔水顶板埋深10~15m。

在山前地带,地下水埋深一般较大,最大可达300m,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水化学类型大多为HCO3型水。在戈壁带前缘,地下水埋深变为10m左右;到细土平原带,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5m,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矿化度一般为1~3g/L,局部地区如盐池附近,矿化度大于3g/L,水化学类型大多为SO4·HCO3型或SO4型。

下游盆地包括鼎新盆地和额济纳盆地。鼎新盆地属金塔-花海子盆地的一个子盆地,为NW走向的狭长形断陷盆地,含水层为冲洪积卵砾石层,厚度100~160m。南部合梨山将鼎新盆地与张掖盆地分割,两者间水力联系微弱;北部由地湾东梁隐伏隆起和东西两端基岩残丘与下游额济纳盆地分隔,地湾东梁北缘-咸水井断裂为一活动断裂,使地湾东梁隆起。隆起南侧鼎新盆地地下水埋深较浅,一般为3~10m,而隆起北侧,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埋深较大,一般大于30m,鼎新盆地的地下径流以地下跌水的形式进入额济纳盆地。鼎新盆地地下水包括潜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在鼎新盆地的黑河两岸狭长地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夹砾石为主。

额济纳盆地位于黑河流域北部,盆地南与甘肃省鼎新盆地相邻,西以马鬃山剥蚀山地东麓为限,东接巴丹吉林沙漠,北抵中蒙边境。额济纳盆地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厚度为50~500m,自南向北渐薄,盆地内部基底以侏罗系地层为主。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内广泛分布有比较丰富的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中下更新统松散沉积物。自南向北,含水层岩性颗粒逐渐变细,含水层层次增多,地下水位埋深变浅,富水性变差。盆地中部狼心山木吉湖北东向隆起带控制了盆地含水系统的分布和岩性特征。长征站-赛汉桃来-额济纳旗一带第四系厚度达200m,赛汉桃来沉降中心厚度超过300m;盆地东南部古日乃地区第四系厚度大于150m,中部含水层厚度较大。

在额济纳盆地,以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一带为界,以南主要为单一的潜水,向北及向东逐渐过渡为双层或多层含水层(潜水-承压水)系统。图8.11和图8.12分别为额济纳盆地南北向和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额济纳盆地南部为单一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砾石或粗砂,厚度大于70m。向北至老西庙及木吉湖,含水层以中细砂为主。向北至赛汉桃来和额济纳旗,含水层为粉细砂或粉砂,至北端的居延海,含水层以粉砂和含泥粉细砂与黏土互层。盆地潜水埋深自南向北逐渐变浅,在盆地南部,狼心山以南,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0~30m,至老西庙、木吉湖一带由5~10m变为1~3m。在索果淖尔苏木以北,潜水位埋深一般3~5m,黑河沿岸为1~3m。

图8.11 额济纳旗盆地南北向地质剖面图(据钱云平等,2008)

北部居延海至中蒙边界一带,含水层组成以冲、洪积物为主,南部地区洪积和冲洪积物交叉堆积,岩性变化相对复杂,主要为砂、黏性土、黏土,基底为砂岩、泥质砂岩,含水性较差。由南向北,含水层厚度由大变小,富水程度由好变差。在古日乃湖区一带,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和粉细砂。古日乃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3m,在地势低洼处有泉水出露。

图8.12 额济纳旗盆地东西向水文地质剖面图(据张光辉等,2005)

在湖西新村、白墩东梁一带,为盆地冲洪积扇的顶部,地下水水量丰富,钻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向北至赛汉桃来和额肯查干牧场,以及向东至古日乃,钻井涌水量1000~3000m3/d;向北至额济纳旗城关和古日乃以西,钻井涌水量较小,涌水量为100~1000m3/d。在盆地北部的八道桥和天鹅湖一带,钻井涌水量为10~100m3/d。

盆地承压水广泛分布在盆地的北部,在老西庙、闫家井及木吉湖、梭梭头一线以东和以北地区,相对隔水层主要由黏土、亚黏土组成,厚度为5~15m,分布稳定,埋深一般30~50m不等,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00~200m,含水层岩性在水平方向的变化与潜水一致,自南向北由砂砾石、粗砂、中细砂逐渐过渡到细砂、粉细砂。由南向北,亚黏土、亚砂土夹层增加,含水层厚度减小,含水层的富水性由强变弱。隔水层的分布在水平、垂直方向极不稳定,没有稳定的区域隔水层,潜水与承压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存在着由下向上的越流补给。在黑河尾闾居延海一带,地势低洼,深层承压水水头最高可高出地面1m,有自流井。

黑河来水是下游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盆地南部,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径流到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一带后,地下水流向多层含水层系统,自南向北流向居延海,并最终以蒸散发方式排泄。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储水地层与控水构造
答:12.2.1.2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控水构造与控水特征 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着第四纪堆积物的沉积环境、成因类型、厚度和岩性特征,而且还控制着含水层埋藏和分布规律及其地下水的运动状态与储存状况。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以来,该平原一直处于沉降过程中,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但沉降幅度不一...

地下水资源概况
答:前人河南省地矿厅第二水文地质工程队,1996.河南省巩义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曾对巩义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图4-1)和资源量进行过研究,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分区计算,得出各区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如下(表4-1):图4-1 巩义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据河南第二水文队,1996)表4-1 各区地下水允许...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储量
答:二、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河谷、洪积扇及沙漠中的局部高地势区域。这些区域地势较低,有利于地表水的汇集和地下水的形成。此外,盆地内的地质构造也对地下水的分布产生影响,如断裂带、砂岩层等有利于地下水的存储和流动。三、地下水储量估算 关于塔里木盆地地下水...

我国地下水分布状况
答: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水的补给来源,如降雨量大小、降雨时空分布、河流湖泊状况等;二是地表的入渗条件,例如沙土地比粘土地的入渗条件要好些,石灰岩地区比花岗岩地区的入渗条件要好些;三是地下蓄水能力,包括含水层的孔隙性、裂隙性、地下水埋藏深度等。受自然条件、地质结构、蓄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地下水产...

黄土高原地下水分布与埋藏深度?
答:洛川塬(分布于洛河中游的富县、洛川和黄陵一带)塬面较完整,是陕北保存较好的黄土塬,下伏中生代砂岩和厚十余米的第三系红色粘土层。长武塬黄土层厚120~150米。这两个黄土塬普遍含水,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塬面较广、相对切割较弱的地带。如洛川县城的黄土塬,单井出水量一般大于100立方米/日。塬面...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答:(3)洪冲积层( ):分布于尉氏大营以南地区。岩性为棕红色夹紫红色砂质粘土、粘土和粉细、中细砂层,粘土富含铁锰质结核及钙核。三、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一)含水层特征 根据地层时代、含水介质、埋藏条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开采条件,将本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划分为浅层地下水(...

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
答:向斜地质构造发育地下水,背斜地质构造储存石油、天然气等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
答:其中,平原北部地区,地下水径流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向两侧径流。黄河以北主要由西南向东北径流,黄河以南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径流;平原中部地区,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为由西向东径流;平原南部地区,淮河成为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淮河以北地下水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径流,淮河以南地下水主要由西南向东北径流,局部地区甚至由南向北径...

地下水系统划分及特征
答:因此该亚系统为各分布区基岩裂隙水的统称。亚系统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山区基岩裂隙的侧向径流补给,一部分裂隙通过短暂的径流,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另一部分径流排泄于深部裂隙或第四系孔隙水中。另外,局部富水的张性储水断裂带地下水,被人类开发利用。图2-3 - 5 三江平原水文地质模型图 ...

地下水赋存规律和蓄水构造类型
答:地下水赋存规律和蓄水构造类型根据本次抗旱找水打井开展的工作,结合前人的成果资料,我们总结了巩义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与分布规律,对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定井成功率高进行了初步归纳,并分析了区域蓄积地下水的主要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