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是什么?

作者&投稿:门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十二因缘各是什么~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生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
1.无明,即无知;
2.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
3.识,相当于托胎时的心识;
4.名色,相当于胎中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形体;
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种感觉器官;
6.触,相当于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界事物;
7.受,即对苦乐等的感受;
8.爱,即生起贪爱等欲望;
9.取,指追求色、香、味、触等;
10.有,即生存的环境;
11.生,即来世之再生;
12.老死,是人生的终结。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后来的小乘论书把十二因缘同轮回相配,众生由过去的业而受现世的果报,由现世的业而受未来的果报,就有说众生涉三世轮回的次第缘起。《俱舍论》把十二因缘分成四种:一、刹那缘起,于刹那间立十二支;二、连缚缘起,十二有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三、分位缘起,立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从胎生学的角度来解释十二因缘;四、远续缘起,悬远相续无始,而立十二支。其中分位缘起说为有部所采用。

依分位缘起说,过去世无始的烦恼,叫做无明。依过去世烦恼而作善恶行业,叫做行。无明和行,称为过去二因。由这过去二因,心识开始活动,在受胎的一刹那成为有情的分位,这就是识。受胎开始的第二刹那以后,六根尚未完备的有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内六根具足,即将出胎,叫做六处。出胎以后至二、三岁,只有接触感觉,尚未识别苦乐,叫做触。四、五岁以后到十四、五岁,对事物渐能识别苦乐,是为受。以上从识到受,称为现在五果。十六、七岁以后,爱欲渐盛,叫做爱。三十岁以后,贪欲旺盛,叫做取。依爱取的烦恼,造种种的业,定来世的果,这就叫做有。以上爱、取、有,称为现在三因。依这现在世的三因而于未来出世的分位,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生和老死,称为未来二果。这样,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加上两重的因果,合称为三世两重因果。

唯识宗立二世一重因果,《成唯识论》卷八设从无明到有十支为因,生和老死二支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从过现二世来看,十因在过去世,则二果为现在世;如从现未二世来看,十因为现在世,二果即在未来世,终究不出二世一重,所以称为二世一重因果。因为无明和行二支是引出识至受五支的因,所以这二支叫做能引支,五支叫做所引支,合这七支为牵引因。爱、取、有三支为因,缘起生和老死二支,所以称爱、取、有三支为能生支,或生起因,称生和老死二支为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四种十二因缘,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相配,说三因佛性。

十二因缘有各种观,与四谛观同为重要的观法。《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四,归纳为四种观法:一、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二、杂染逆观,即把老死等安立谛说,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三、清净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四、清净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第而观成正觉之真理。顺观亦称流转门,逆观亦称还灭门。顺观则为苦集二谛,逆观则为灭道二谛。

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一、无明Avidya%,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Sam%ska%ra,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Vijn^a%na,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Na%maru%pa,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Sad!a%yatana,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Spars/a,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Vedana%,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Tr!s!n!a%,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Upa%da%na,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Bhava,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Ja%ti,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Jara%maran!a,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盘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藉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三世相续无间断者,谓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识乃至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一、无明〕,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于本性,无所明了,故曰无明。
〔二、行〕,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是名为行。
〔三、识〕,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五、六入〕,谓从名色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是名六入。(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六、触〕,谓出胎已后,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
〔七、受〕,谓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淫贪之心,是名为受。
〔八、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遍追求,是名为爱。
〔九、取〕,谓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四方驰求,是名为取。(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有〕,谓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是名为有。(因果不亡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也。)
〔十一、生〕,谓从现世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是名为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
〔十二、老死〕,谓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是名老死。(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生死相续,皆由十二有支,谓从无明乃至老死。
一、无明支 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余法,斯乃与行得为因缘,此通现行及种为体。
二、行支 造作为行,以身语意三行为体,心心所为体。行体是思,此身语意三,在欲界名福非福,身语在色界,意亦通无色,名为不动,此支亦通现行种子。
三、识支 了别名识,唯取阿赖耶识亲因缘为体。果报主故,此唯种子,不取现行。
四、名色支 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余色除受蕴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余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此唯异熟性也。
五、六处支 生长门义名为处,是内六处唯取彼异熟种,即五色根及前六识,若有异熟居过去世,说为意也。
六、触支 触境名触,除第七识,取第八相应触全,六识之中异熟触,此唯种子。
七、受支 领纳名受,此亦同前触,应知亦唯种子。
八、爱支 耽染名爱,唯取爱数一法为体,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现种。
九、取支 追欲名取,通取一切烦恼,正唯修断,助润通见,此通种现。
十、有支 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
十一、生支 蕴起名生,即五果现行,不取种子。以异熟五蕴为体,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
十二、老死 变异名老,灭无名死,亦以异熟五蕴为体,不取种子也。

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故。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广。是以大圣教门。别开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称因缘者。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教门十二因缘。有三种不同。一者约三世明十二因缘。二者约果报二世辩十二因缘。三者约一念一世辩十二因缘。今无明三世十二因缘者。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在世摄。是中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为展转。更互为因缘故。云三世十二因缘也

一无明 过去世一切烦恼。通是无明。以过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则一切烦恼得起故。是以过去烦恼悉是无明也

二行 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识。即是父母交会初。欲托胎时之名

四名色 从识生非色四阴及所任色阴。是名名色。即是歌罗逻时之名也

五六入 从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从五疱初开已来。即是六入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以六尘触六根故。即有六识生。故名情尘识合也

七受 从触生受。故名为受。即是因六触。触六根即领受六尘。为六受也

八爱 从受中心著。名之为爱。谓于所领受六尘中。心生渴爱也

九取 从渴爱因缘求。是名为取。谓求取所爱之尘也

十有 从取则后世业因成。是名为有。因能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之身。是名生。所谓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从生五众身熟坏。是为老死。老死则生忧悲哭泣。种种愁苦。众恼合集。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若能如是。正观三世十二因缘。发真无漏。成辟支佛

次明从果报。约二世观十二因缘相。具出大集经。今略出经文。是十二因缘。从歌罗逻而辩无明。故云果报也。约二世明者。前十因缘属现在。后二因缘属未来。二世合为十二也

一无明 大集经言。云何名为观于无明。先观中阴。于父母所生贪爱心。爱因缘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罗逻。是歌罗逻有三事。一命二识三燸。过去世中。业缘果报。无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无明。歌罗逻时。气息入出者。有二种道。所谓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息入出者名为寿命。是名风道。不臭不烂。是名为燸。是中心意。名之为识。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当观如是十二因缘

二行 复观三受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云何为观。随心于念观息出入。观于内身皮肤肌肉筋骨髓脑。如空中云。是身中风。亦复如是。有风能上。有风能下。有风能满。有风能焦。有风能增长。是故息之出入。名为身行。息从觉观生。故名意行。和合出声。是名口行

三识 以如是三行因缘故。有识生。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因缘故。则有四阴及以色阴。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阴因缘识行六处。故名六入

六触 眼色相对。故名为触。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触因缘故。念色乃至法是名为受

八爱 贪著于色乃至于法。是名为爱

九取 爱因缘故。四方求觅。故名为取

十有 取因缘故。受于后身。故名为有

十一生 有因缘故。有生是为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缘故。则有老死种种诸苦。是名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此并是略出经文辩。从初受报来。约二世明十二因缘相。孱然无一句私语。读者善寻。自知与前来约三世明十二因缘有异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缘。但约一世中。随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亦出大集经中。今略出经文明一念十二因缘相

一无明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 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 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 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 贪著心者。名之为受

八爱 经中脱落。不释爱相。今私作义释云。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断。是名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断故。名之为死。生死因缘。众苦所逼。名之为恼。乃至意法因缘生贪。亦复如是

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皆悉具足。并出大集经文。未有一句私语。读者善寻。此与常所说三世因缘迥异。若有欲学因缘佛道者。上来至此三种辩因缘。相随用一门修学。即证缘觉智也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诸经说十二因缘。其言如此)无明缘行。于缘不了名为无明。以无明故发生于行。无明与行二种是过去二因也。行者生死业也。行缘识。以有过去行业。发起现在生识。神初受生之时。名之为识。识缘名色。以有受生之识。发起名色。名色者五阴也。受想行识四阴名为名。色之一阴称为色。受等四阴总为名者。以心道冥隐无形可见但可障其名字故。谓之名也。此谓在胎之时。六根未用五阴初具故云名色。名色缘六入。由名色故发生六入。六入者六根也。通生识道故名为入。此谓出胎在外六根开显时也。六入缘触。由六入故发生于触。根尘识等之事和合触对前境。名之为触。触缘受。由触境故发生受。于境领纳名为受也。从识至受五种是现在果也。受缘爱。由受纳故发生于爱。于缘起染名为爱也。此是现在第一因。爱缘取。由染爱故发生于取。缘染入有所执惑名为取也。此是现在第二因。取缘有。由取著故发起于有。身口造作能招来有。以果自因故名有也。此是现在第三因。有缘生。由现在起有令未来受生。于法始起名之为生。生缘老死。由有生故起于老死。是老死之缘故云生缘老死。余皆类此。生与死是未来二报。夫十二因缘者生死系缚之因缘也。必须灭此因缘。乃得免于生死。是故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是也。若三世分之。过去二种。中间有八。未来有二。过去唯因。未来唯果。中间现在因果合说。所以然者。既前有二因故。以五果往酬。未来二果故。须三因往克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无明(贪□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一切生死皆源出于无明。“无明”尤指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自无始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没一刻相离。这种影响便似一块黑布,把我们的眼睛盖着了,令我们不知事物的真相。

2、行(造作诸业)

由于无明,我们便会造作种种善恶不同之业,这便称为“行”。

3、识(业识投胎)

“识”是业之载体。由无明所引致之任何行,会被纪录在识之中。无明、行及识就如播种人、种子及大地之相互关系及组合。如果把生死轮回比作一座房子,无明、行及识便是其最主要的三根柱头。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是指众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蕴身。这一身体是负载识的容器,亦是后来发展出之各支的基础。如果没有这蕴身,识便没有附托的对象,亦无从发展出后来之视觉及听觉等。如果把前三支比作房子的柱,名色则好比墙及屋顶等。

5、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在名色蕴身存在后,并不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没多久后,它便发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备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功能,这便称为“六入”。如果把名色比作房子,六入便是它的窗及门。透过这些窗及门,房内的人便能与外界有所接触。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由于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们便藉此媒介与外境发生关连,这便是“触”的意思,譬如说我们有了眼根,而又有视觉功能,现在面前有一朵花,我们的视觉感官便透过眼根与这外境发生关连了。

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有了感官等与外境的接触,我们便生乐、苦或不乐不苦之中性感受,这是“受”支的意思。举些例子:当眼睛与面前的漂亮花朵二者相遇时,眼识便生起作用,我们便会有乐的感受;当鼻根与臭味相遇时,嗅觉便生起作用,我们生出苦的感受。

8、爱(对境生爱欲)

因为有了前一支——受,我们便会有所贪爱,眼喜欢见美丽的事物,耳爱听悦耳的音乐。不愿与好事物及感受分离,又不愿与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这是“爱”支的意思。

9、取(追求造作)

因为有上一支,我们便有强烈的欲望,这便是“取”。

10、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由爱支及取支,再加上第二支——行,我们便具足了以后再受生的因缘了,这是“有”的意思。前面讲过无明、行及识好比播种人、种子及大地,而爱支及取支正好比肥料,有支则是长出之幼苗。

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因为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这便是“生”支的意思。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既有生、其必然后果是有“老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於无穷。
http://hi.baidu.com/%C4%CF%C6%C1%CD%ED%D6%D30/blog/item/bc7f93d9fb41d72910df9b23.html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木绎师兄不会是在刷分玩吧?

佛学中的十二因缘具体指的是什么?十相又是哪十相
答: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五、六入灭则...

佛学中的十二因缘具体指的是什么?十相又是哪十相?
答: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从而投生于今世,成为新的生命。四、名色,指...

十二因缘是指什么
答:十二因缘描述三世生死轮回。所以可将十二因缘划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明是过去世的惑,又叫发业惑,行是过去世的业。既然有过去世的惑与业,就招感现在世五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五苦果。爱与取,是现在世的惑,又叫润生惑,有是现在世的业,既然有现在世的惑与业,...

12因缘是什么意思
答:12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意思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佛法,即是佛陀用来自利利他的修行方法,及解释这...

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答:十二因缘指由“无明”到“老死”这一段过程,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轮回而不能得出。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1、无明:一切生死皆源出于无明。“无明”尤指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自无始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没一刻相离。这种...

佛学:什么修“缘觉”?就是十二因缘指的是什么?
答:缘觉,也就是十二因缘指的是以下内容:十二因缘分别为: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

十二因缘 [shí èr yīn yuán]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答:[十二因缘]百科解释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

佛教十二因缘各是什么
答: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生死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12个环节:1.无明,即无知;2.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意志);3.识,相当于托胎时的心识;4.名色,相当于胎中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形体;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等6种感觉器官;6.触,相当于出胎后开始接触外界...

十二因缘是指什么
答:十二因缘是指按照缘起论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

十二因缘是什么?
答: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