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制、敕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苗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诰,诏,旨有何区别~

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册,祭文,祝文,谕,旨,寄信,电旨等。
钦定大清汇典:“凡大典礼,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诏,敕,谕等一类的诏令文书,载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其开首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国家大事须布告臣民的用诏书。诏书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最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下诏的年月日,加盖“皇帝之宝”。诰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是告诫之意,也作敕书,凡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用敕命。敕谕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员,如任督,抚,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发给坐名敕书;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同等,发给传敕。2.敕谕臣民;3.敕封或谕告外藩。皇帝册封王宫后妃等用册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祷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书。谕旨之分,凡“特降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寄信是皇帝授命军机大臣寄发的机要谕旨,“诰诫臣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行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学政,行督办军务大员,各省提督,都写“军机大臣字寄”。行盐政,关差,藩,臬,都写“军机大臣传谕”。清末有了邮政电报,有些谕旨用电报拍发,称“电寄”或“电旨”。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诏、制、敕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

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3、“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扩展资料:

一、圣旨内容规定

“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是“奉天”的来源。至于“承运”,又牵扯到邹衍的“五德始终说”。

邹夫子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个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便兴亡绝续。奉天成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

钦此就是皇家专用名词,就是到这里结束的意思。其实真实的皇帝圣旨并没有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的这些套话。一般古代圣旨分两种:圣旨开头是昭曰,是由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而开头为制曰,是由皇帝亲手所写的。

二、价值评定

因朝代不同圣旨也大有不同,圣旨基本上分为赐命和诰命,单彩的圣旨一般封五品官员以下的,称为赐命;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员的,称为诰命。五品以上的圣旨颜色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不等。清代圣旨为满文和汉文合璧书写。

圣旨所记载的内容,多为官品职衔和事迹,以及封赐的官职等。涉及历史事件价值大,圣旨的价值一般从几个方面去评定,首先年代早的肯定要比年代晚的价值高一些;其次,凡是圣旨内容上涉及到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圣旨,就比一般圣旨的价值要高一些。

第三,一些圣旨是皇帝的亲笔,价值较高的;还有一些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为皇帝代笔,也有一定书法艺术价值,它们要比翰林院编修们填写的圣旨价值高一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旨



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没有找到明朝的,但明清制度差不多.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842361.html?si=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4963226.html?si=4
皇帝了解军政讯息后,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戒等,不同的形式用于不同的政务,其中谕和旨是皇帝口头下达的命令。“汉制,天子之书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策。敕(策)者以简为之,其制长三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二短两编;下附篆书,题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三公。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近道印付使,远道皆玺封尚书令即准;赦赎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露布州郡。诏书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某官如故事,是为诏书:群臣有所奏请,尚书令奏下之,有制诏天子答之曰可,以为诏书。群臣有所奏请,无尚书令奏制日之字,则答曰已奏如书;本官下所当至亦日诏。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之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自魏晋以后因循,有册书、诏敕,总名曰诏”。

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册,祭文,祝文,谕,旨,寄信,电旨等。
钦定大清汇典:“凡大典礼,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诏,敕,谕等一类的诏令文书,载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其开首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凡国家大事须布告臣民的用诏书。诏书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最后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结束文尾书下诏的年月日,加盖“皇帝之宝”。诰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是告诫之意,也作敕书,凡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用敕命。敕谕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员,如任督,抚,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发给坐名敕书;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同等,发给传敕。2.敕谕臣民;3.敕封或谕告外藩。皇帝册封王宫后妃等用册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祷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书。谕旨之分,凡“特降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寄信是皇帝授命军机大臣寄发的机要谕旨,“诰诫臣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行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学政,行督办军务大员,各省提督,都写“军机大臣字寄”。行盐政,关差,藩,臬,都写“军机大臣传谕”。清末有了邮政电报,有些谕旨用电报拍发,称“电寄”或“电旨”。

诏书是皇帝下的比较正式的一种。而至呢,这是则是嗯,这些首府啊成像的六部糖瓜所发出的一种命令,而这个翅呢,这是皇帝直接用自己的名义下发的一种指意。

是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诏、制、敕有什么区别
答:诏、制、敕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

古代皇帝的「诏曰」「制曰」「敕曰」等有什么区别?
答: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帝的旨意犹如璀璨的繁星,其中"诏曰"、"制曰"与"敕曰"这三种不同称呼,就像他们权力的象征,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使用场合。诏书,如同皇帝的圣旨,通常在国家面临重大决策,如战争的宣战、皇位的继承、册封皇后等至关重要的时刻出现,它承载着国家的最高权威与决策。而"制曰",则主...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诰,诏,旨有何区别
答:诰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是告诫之意,也作敕书,凡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用敕命。敕谕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员,如任督,抚,学政,盐政,织造,提督,总兵等,发给坐名敕书;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员,运同等,发给传敕。2....

圣旨里面是皇帝制曰还是皇帝诏曰
答:三种形式的使用场景是不一样的,"诏曰"多用于法令等国家大事颁行之时;“制曰”多用于赏赐,这里的赏赐是封号、财物等,一般不用于升迁;“敕曰“多用于官员升迁,起到警示之意。

古代圣旨里的“制曰:”称为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
答: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所下的圣旨中常常会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不同的说法。“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所有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

同样都是君主发出来的指令,那么圣旨和上谕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答: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能看到君王发布各种命令,命令将军大臣们执行君王的命令。按照史书记载,从君王或者朝廷发出来的各种公文或者命令,一般有这么几种: “旨”、“诏”、“制”、“敕”、“谕”。圣旨和上谕都是君王下的命令,但是形式不同。“旨”,“旨”就是命令的意思。君王和太后下的命名不同...

诏令和敕令的区别
答:一、含义不同 诏令:(动)号令;(动)皇帝发布命令;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敕令:也写作"勅令""敕谕""法旨"。词典上的解释是指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二、出处不同 诏令:刘师培《<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诏令;有由下告上之...

诏书和圣旨什么区别
答:2、凡是只要从皇帝处发出来的,不管是他说的话还是写的字都可叫圣旨。当然,经过后期演化,我们现在脑海中的圣旨是一个太监拿着一张皇榜,面前跪着一个大臣,然后由太监正式宣读出来的才叫圣旨。3、至于制和敕,则都是属于诏书中的一种,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制书更侧重于施行赏罚、授爵、改制、赦免等...

敕与敕有什么区别?
答:刺、砍,用于惩罚罪犯或叛逆。5. 敇在古代是对犯罪或叛逆行为的严厉惩罚,而非一般的命令或诏书。6. 敕和敇在古代都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意味,但用法和含义有明显区别。7. 敕的组词包括:敕命、敕令、敕书、敕封、敕法、敕文、敕赐、敕建、敕令符和敕旨,均与皇帝的命令、赏赐或法规有关。

文言文敕
答:1.告诫;告谕。2.君王的诏命,诏令。3.整顿;整治。敕拼音:chì,注音:ㄔˋ,简体部首:攵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1画,繁体部首:攴部 五笔86:GKIT,五笔98:SKTY,仓颉:DLOK,郑码:FJMO,四角:58940,结构:左右 电码:2406,区位:7523,统一码:6555,笔顺:一丨フ一丨ノ丶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