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的“先”字,都包括什么?

作者&投稿:召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先兄:已死的兄长;

2、先母:亡母;

3、先严:亡父;

4、先贤: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5、先人:祖先(常指祖父辈以上的)专指已故的父亲;

6、先烈:对烈士、殉难者的尊称;

7、先慈:亡母;

8、先大母:去世的祖母

9、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先烈、先贤。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死“的别称有:

1、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zu)”,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引魂幡、《荐亡文疏》上均写“云终”、“告终”。

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故后世“正寝”二字已成为死的代名词。

3、按特殊原因

为某事舍命为“殉”,战争中死于阵地者谓之“阵亡”,现作“牺牲”。死于外地谓之“客死”,死于非命谓之“凶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谓之“圆寂”、“云寂”;喇嘛死谓之“涅磐”;道士死谓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谓之“归主”,回民伊斯兰教教徒死谓之“无常”。

5、其他

民间对死的敬称,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阴阳家“就本”、“星陨”者。

一般称人死为“辞世”、“过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时见之于书面的一律称“千古”;灵牌、引魂幡上一律写“已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亡



◎ 先 xiān



(1)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2) 同本义 [advance]

先,前进也。——《说文》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九歌·国殇》

恐为操所先。——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又如: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争着赶到别人前头)

(3) 尊崇;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史记·本准书》

又如:先本(重视根本)

(4) 首创;开始 [initiate;begin]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庄子·刻意》

又如:先志(先立志向);先事(先行其事)

词性变化

◎ 先 xiān



(1) 当初;先前 [first]

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象先了。——《红楼梦》

又如:先起头(从前);先来(先前,原来);先日(从前;日前)

(2) 先世;祖先 [ancestry;ancestors]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报任安书》

行莫丑于辱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思厥先祖父。——宋· 苏洵《六国论》

先典攸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先西域人。——明、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先茔在杭(先茔:祖先的坟墓。杭:浙江省杭州市)。——清· 袁枚《祭妹文》

又如:先陇(祖坟);先陵(帝王祖先的坟墓);先铭(先人的墓志铭)

(3) 前导;前驱 [forerunner;pioneer]

以为民先(先,先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韩非子·五蠹》

行为士先。——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先引(前导);先师(前辈老师);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4) 姓

◎ 先 xiān



(1) 前,时间或次序在前 [earlier;before]

以先国家之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先相继。——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固先乎吾。——唐· 韩愈《师说》

先天下之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古时的;先前的,先代的 [old;ancient]

[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礼记·月令》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战国策·齐策》

又如:先帝(远古帝王);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

(3) 首要,根本 [chief;fundamental]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庄子·天道》。成玄英疏:“先,本也。”

又如:先天(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先务(首要的事务)

(4) 上 [super]

短长终不校,先后竟谁论?——唐· 韩愈《和侯协律咏笋》

又如:先后(高下,优劣)

(5) 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词 [the deceased]

先大母婢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先朝顾命(先帝临终托付);先府君(尊称亡父)

◎ 先 xiān



指事情、行为发生在前 [earlier;before]

树下先有落叶。——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几欲先走。——《秋声诗自序》

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为坎以先登。——《资治通鉴·唐纪》

中国人的名字中的字和名有什么不同?
答: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思想反叛,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

古代的人名字都有"字","字"是什么意思
答: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意思是男子到了20岁就要取字,女子则15岁的时候取字。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关于汉字还知道什么
答: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编辑]读音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

有关汉字知识
答: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即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和中国的方块字。这三种文字虽然都从图画发展而来,但中国文字的发展却是特殊的,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用拼音文字的时候,中国却独立应用了注音文字,表现了中国人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文字在向准确化和通用化的方向演进中,形成两大系统:一种是由各种...

中国人最常说的俗语有哪些?(马上给分!)
答:镜子上的人儿——挺光滑的 揪着马尾巴赛跑——悬 酒鬼掉进酒池里——求之不得 酒鬼喝汽水——不过瘾 回答者: 25602566 - 魔法师 四级 11-27 14:20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

什么是中国人常说的祖宗十八代
答: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常说的“九族”称谓是比较统一的,即“高、曾、祖、考、己、子、孙、曾、玄”。至于“祖宗十八代”的称谓,各个时代却略有不同,到了东汉的《尔雅·释亲》中才基本定型。而这些称谓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所以族系渊源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这里字是什么?
答:…这里的孔融、陈琳、王粲是姓名 ,文举、孔璋、仲宣则分别是他们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继承了先秦时代同义互训、反义相对、连 类推论、辨物统类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称入字等传统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先说在继承传统方面,例如:蜀相诸葛亮,字孔明;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唐“大...

汉字起源的传说
答: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

我想知道拆五笔字型的一般先怎样后怎样
答:中国人常说: 木子——李 日月——明 立早——章 双木——林 可见,一个方块汉字是由较小的块拼合而成的。这些“小方块”如日、月、金、木、人、口等等,就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也就是最根本的单位,我们把这些“小方块”称做字根”,意思是汉字之本。“五笔字型”确定的字根有125种。字根又是什么构成的呢?

四大文明古国都指哪四国,文明指的是什么?
答: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今天的伊拉克)。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同一时期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四大文明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