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下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作者&投稿:謇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
  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将观察、朗读、想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也收获到了不少惊喜。惊喜一:晶莹透亮在备课的时候,我猜想学生可能想像不出梅花晶莹透亮的样子,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晶莹透亮”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

  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也马上恍然大悟,我想,这一幅雨后梅花图一定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惊喜二:人流如潮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

  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一个孩子还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逛街买年货,大街上都是人,妈妈说,大街上真是人流如潮啊!我真感谢这位妈妈,“人流如潮”这个词语不就是我要给予学生的吗?惊喜三:欢乐的海洋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欢乐。
  篇二
  《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南京的梅花山在冬末春初,梅花盛开时候的动人景象,以及人们游览梅花山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写梅花盛开的美景,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这样的内容,学生比较喜欢,但是对于梅花盛开的美丽,淡淡的清香,学生很难有直观的了解,这就直接影响孩子对课文情感的把握。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图文结合,陶冶情感。

  在教学课文之前,我首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自己配乐朗诵课文,将孩子们带到梅花山的上,让他们初步感受梅花山的美,从而对课文产生兴趣。在理解“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时,我用课件展示了几幅满山盛开的梅花图,孩子们一致的反应就是发出“哇”的赞美,我趁机启发他们,为什么会“哇”,他们七嘴八舌的说著看到梅花山的感受,我就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自然而然的,他们走入了课文的情境中。

  在学习“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我让他们同桌之间挤在一起,感受挤在一起是什么样,距离很小,这样他们读“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时,很容易就读的急促来体现梅花长的密集。在读到“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一句时,孩子很急迫的问我,梅花为什么是晶莹透亮的。同样,我也放了几幅在冰雪中的梅花,效果不言而喻,孩子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会试着用朗读将他们的感受读出来。这样,教学中将抽象的课文宇形象的图片结合在一起,使得孩子们对梅花山越发的喜欢了,也为下面体会课文的感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三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写景文,第一段写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段写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课文中的插图,紧扣词句,指导孩子们边想边读,比较容易入境入情,读来生动而有感情。最难的倒是最后一句比喻句“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许有人认为一年级不需要讲得多么透彻,但是个人觉得对语言的理解,有必要从小从点滴开始感悟。

  我是这样讲解的:你们从哪里看得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刚开始,他们不明白,只是重复读这一句中心句。他们心里大概在想,课文中说喜爱啊!不过,也有能够明白我意思的,小年龄的操丹感悟能力特别强,马上就说了“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我追问:“这句话哪里可以看出人们喜爱梅花?”操丹语塞了。这句要理解的确有点难度,我不为难她了,便开始带着他们分析。我板书了“涌”,指名读,并想想什么意思?孩子们大多都知道“涌”与水有关,我补充说道:“一般的水缓缓地流动,等到水特别多,特别急时就叫涌动。所以,从这个‘涌’字我们可以看出,人就像洪水一样多,涌了过来,人多,也就证明了人们喜爱梅花。”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人多,孩子们一下找到了“人流”,我在黑板上画了“水流”,说“水源源不断地往前流,就形成了水流。那么,人不断往前走,像水一样,就叫——”孩子们马上应声到“人流”。课文写的多好啊,看花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怪不得课文要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梅花山怎么会成为海洋了呢?”我故意问道。很多孩子陷入了沉思,有几个脑筋灵活的马上喊出来了“梅花山上的人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多。”

  “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我引导孩子们看插图上,想象一下,欣赏梅花的人们一定会?——有说有笑,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梅花,人们都笑开了花,梅花欢乐地盛开着,人们欢笑着,所以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是一句比喻句,要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讲透本体、喻体,那太难了,但是,如果就这样似懂非懂读过,似乎也说不过去,为什么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解一下的,哪怕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明白。

  在我们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很多文章写得都很美,除了指导孩子们朗读好以外,细细咀嚼一下,品一品词意,读懂句子,读透文字,还是很有必要的。

苏教版一下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答: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听...

一年级下册《小池》教学反思
答:一年级下册《小池》教学反思2 《小池塘》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和《春笋》《雨点》《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是一组描写春天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描绘美好的祖国春光,主要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中,积累语言,陶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