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作者&投稿:越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

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前赤壁赋》第四段,该段全文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白话文释义: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

该句出自这篇赋的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这句话出自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
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偏爱中国,此地之人甚爱造物者,故复以此来比美。【译文】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只要我们能听到、看到,就可以把它们取来使用,没有人可以禁止我们,也不会用尽它们的价值。这是造物者偏爱中国,这里...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答: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白话文释义: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名月翻译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名月的含义
答:1、原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2、翻译: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称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称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

《赤壁赋.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后面三句是什么?_百度...
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关于山的对联---山间明月的下一句
答: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语出:苏轼的<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出自哪里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出自哪首诗
答:1、出自苏轼所作《前赤壁赋》。2、部分精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翻译: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
答:寄情山水、恬淡自适的情感。苏轼的《前赤壁赋》

惟清风与明月中的惟是什么意思?
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一句诗。 释义: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一句诗。 释义: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出自哪里?表达...
答: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注释: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