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的背景

作者&投稿:上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权劝学的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扩展资料《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权劝学

人物背景: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因先前的史书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而成的。与原文比照,省略了吕蒙与鲁肃论议的具体内容和孙劝劝学的详细论说。省略过程,只重结果来突出学习之益;不说论议内容,只用鲁肃的反应来侧面表现吕蒙的变化。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统治的意思。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一、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出处

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三、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四、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扩展资料

一、作品鉴赏

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

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二、创作特色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权劝学



三国之初.汉献帝建安15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最主要的谋士,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抗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并非是汉献帝建安15年 因为那是及鲁肃过寻阳时的了

应是建安13年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中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最主要的谋士,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抗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曹,刘,孙三方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孙权劝学》的一词多义有哪些?
答:一词多义: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当:但当涉猎。(应当)当涂掌事。(掌管)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孙权劝学》的内容。
答:宋·司马光《孙权劝学》的内容: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

请问 孙权劝学 的写作背景
答: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再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全文抓住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来写,即先写出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

孙权劝学与诫子书都谈到了学习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诫子书》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孙权劝学》创作背景: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

《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答:1、《劝学》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劝学》告诉我们,要学习圣人善于借助于外物的道理。3、《劝学》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注重积累,持之以恒的道理...

孙权劝学如何快速记忆
答: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孙权劝学》的创作背景 三国时期,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后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然而刘备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为了加强国力,孙权劝吕蒙多学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就发生了。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
答:吴国大将吕蒙,勇敢善战,但没有文化.一次孙权劝他读点书,他却说打仗太忙.孙权说:我每天都要挤时间看书,你不会比我更忙吧.再说我也不是要你当文豪,长些知识就行.吕蒙很受感动,从此开始读了不少书,长了许多见识.《孙权劝学》选自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

今卿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
答:一、创作背景 本句出自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

孙权劝学的故事
答:孙权劝学来源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

孙权劝学文学常识整理
答: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 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4.《孙权劝学》 一、译文 一开始,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学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