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塬名称的由来

作者&投稿:缑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董志塬”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董志”一词史册见于宋朝,为铭碑。金代大昌塬曾上演了一幕金兵“仅四百骑破蒙古八干人”的金蒙大战。“董志塬”一词史册见于清朝,当时已成为“四达通冲、贸易辐凑”的交通关键和商贸中心。后遇清同治回民起义的战乱涂炭,曾一度凄惨。
董志塬作为一个完全的地理概念,是在建国后才逐渐构成的。
董志塬是甘肃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区,塬面宽广,一望无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边,形象地表述了董志塬的广袤无垠。
《后汉书》中有“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的记载,表明董志之地名始于汉代。“董志”一词,有董正天下之意,内涵一种精神,代表一种力量,可反映董志塬人民的志气和愿望,犹如今之命名,总是寄寓一种期望一样。以董志为董志塬命名,独具一格,是恰如其原的。
今之董志塬,东起马莲河西岸,西到蒲河东岸,南至长庆桥,北过驿马以北的桐川乡,直接野狐沟。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面积达910平方公里,是庆阳十二个大原面积的4/5,乃陇东第一太原。
塬面共有21个乡镇,35万多人,乃陇东粮仓的中心区,真不愧为“有董正天下之志”也。
董志塬位于境内中南部,在泾河北岸、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世界上唯1的1块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西北典型的黄土高原在陇东,董志塬又是陇东黄土高原之最。
它的黄土层厚度达200米以上,塬面面积910平方千米,南北总长110千米,东西最宽处50千米。触及庆城县、宁县、合水县、西峰区4县区的21个乡镇。

董志塬是地理名称,位于境内中南部,在泾河北岸、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世界上唯一的一块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西北典型的黄土高原在陇东,董志塬又是陇东黄土高原之最。董志塬的黄土层厚度达200米以上,塬面面积910平方公里,南北总长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涉及庆城县、宁县、合水县、西峰区4县区的21个乡镇。

董志地名由来考辩
董志作为地名,可谓历史悠久,而且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唐朝“安史之乱"初,唐玄宗“巡幸”四川,太子李亨奉命平叛。公元756年六月十五日,李亨到了彭原郡(即现在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彭原村),郡太守李遵出迎,奉献食物、粮草,使队伍得到了补给、休整。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看到这里高原平坦,土地辽阔肥沃,物阜民安,与战乱中的关中相比,有天壤之别,说了一句“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原边”。遂使董志原名扬天下。这是当地流传最广的传说。
董志原东起马莲河西岸,西至蒲河东岸,南起长庆桥,北过驿马关,南北最长处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面积达910平方公里,乃陇东第一大原。
董志原在历史上有“大原”、“彭原”、“彭池原”、“安化原”等诸多称谓。董志古城,可以上溯到汉代。至于董志分县,董志乡,董志公社,董志镇诸名称是近代随时势变更而来的。
对于董志地名的由来,无论是地方史志,还是网络文章,到现在均未跳出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2年)参政江尚宁筑董志堡时命名。
二说:据《创建董志分县城碑记》记载,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宁夏固原人董富祥率领回民起义军屯兵安化(今西峰一带),后投降于清军,又镇压了回民军,使地方安定,依其淫功而称为“董志”。或是借用《大禹谟》:“董之用威”之意。
三说:董富祥率领回民军驻安化原时,号称“董志(字)三营”,之后即称此名。
四说:因本地居住董姓家族而得名。此说来自《甘肃省庆阳县地名资料汇编》
五说:《后汉书.岑晊传》中“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取其意而命名。
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说法均欠妥当,都是对历史未做认真追溯和考究而提出的。
《陇东报》1996年4月13日第七版刊载张耀民先生的《董志考略》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6)编成的《元丰九域志》中有“彭原县有董志、萧、赤城、宁羌四城”的记载。 这说明董志之名早在汉朝时就有了。据考证,彭原县,汉属安定郡彭阳县,是隋朝才改彭阳为彭原的。赤城,在汉彭阳三泉县境,是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才于三泉古城置三泉县(今驿马、赤城、桐川一带)且由宁州改为庆州的。萧城(今肖金镇)在唐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已属丰义县,不归彭阳县辖。一县之内同时有“董志、萧、赤城、宁羌(原西峰镇)四城”者,唯汉彭阳莫属。另外隋、唐时期的彭原城,乃东汉北地郡治富平城。1975年3月,在彭原古城北部隶属彭原乡李家寺庙头嘴出土的东汉时期八件青铜炊器,其中铜斗底有“巿平”铭文(巿读FU,和“富”同音),证实东汉北地郡治富平城,就是彭原古城。在此彭原古城南15公里处的董志镇,近年考古工作者亦发现了几处汉代遗址,如崔家沟、寺沟庙等,即说明董志城在汉代已经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经查,作者张耀民先生,甘肃宁县人,195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西北师大、庆阳师专(现陇东学院)等单位工作,讲述古汉语、汉语言文字学等课程。已发表和出版有关庆阳古代历史的文字约80万字。并参与了《庆阳地区志》的纂修和点校工作,整理了明清《庆阳府志》。1993年退休。
我们查阅《元丰九域志》,得知该书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由龙图阁直学士王存奉敕编撰的一部国家级地理志。其卷三陕西路庆州条目下赫然有“彭原县有董志、萧、赤城、宁羌四城”的记载,真实不虚。
通过对《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758—814)撰)、《太平寰宇记》(宋●乐史(930—1007)撰)等历史典籍的查阅,证实张耀民先生以上一段考证是有根有据的。
由此证明,董志名称由来的前三说均已落后,可予否定。根据走访董志镇董志村南门组住户董世平(1953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得知董氏家族是清朝末期从祖籍平凉泾川逃荒到董志定居的。因而第四说亦可否定。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作者范晔是作《春秋谷梁传集解》的东晋大儒、经学家范宁的孙子。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南朝宋文帝时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以谋反罪被杀。他死后136年,隋王朝统一中国。
范晔撰写《后汉书●岑晊传》时,正是动荡的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虽在闾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的确是对董志一词最精确的诠释。也是迄今为止所能检索到的“董志”一词最早的出处。这也是有些学者猜想“董志”之地名始于汉代的依据。“虽在闾里,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志”是对岑晊这位历史人物的溢美之词,并非地名。之前第五说“取其意而命名”也是一种猜想,缺乏确凿的证据。
公元1080年,董志这一充溢着王者霸气却又深邃含蓄的地名,出现在国家级地理志上,是热爱庆阳,热爱家乡的学者的骄傲,也是在这块热土上生活和工作的广大人民的骄傲。
至于张耀民先生“董志之名早在汉朝时就有了”的说法,尚需热爱和关注甘肃庆阳历史的学者们加以考证,形成共识。
我们之所以要做此考辩,并不是要得出什么最终结论,只是希望人们不要被一些臆想的传言所误导,让大家对该地名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知。

董志塬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汉代称彭池塬,简称彭塬。北起驿马关至庆阳城一线,南止泾河谷地,东西介于马连河和蒲河间。包括甘肃省庆阳县大部及宁县、合水县各一部分。南北长87千米,东西宽36千米左右。面积2260平方千米。为陇东面积最大而较平坦完整的黄土塬。塬面海拔1200~1450米。有13条较大河沟呈辐辏状向塬心伸入,分割塬面成多数碎块。一般沟壑深150~200米。大小沟壑占面积的61%,荒坡又占沟壑面积57%。塬面年降水量约在500毫米左右,年均温8~10℃,无霜期150~180天。为冬小麦主产区。 “八百里秦川不及董志塬的一个边边”。在位于甘肃陇东黄土高原上有这样一个随处都可听到的传说,这一传说其真正含义如何无人考证,也无法考证,但其传说确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一传说对我这个地道的陕西关中人来说听的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平常我听到这一传说既当作茶余饭后的一种笑料而已,仅是一笑了之。

  董志塬位于甘肃庆阳境内,主要是指西峰周边地区,该地区气候湿润,黄土层深厚,加之有子午岭林区对其的庇护,使得董志塬这个靠天吃饭的旱塬连年风调雨顺,粮食稳产高产,群众生活相对富裕。对“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一条边边”仅是董志塬上的一种传说,另外还有环县的一种传说,既“若大的董志塬竟不如一个曲子川”。曲子是环县的一个乡镇,只因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地势平坦,水草丰美而将其称为曲子川。在环县人看来这一传说仅形容当地的富裕,并未与董志塬上人情淡薄相提并论,更未有贬低董志塬漠视生命的不仁之意,据说该传说也同样出自于一个乞讨者之言。

  有年我回到关中老家,向村里的长者聊起此话题,他们都对此传说不屑一顾,论其经济基础、文化底蕴和历史上的灿烂辉煌都是若干个董志塬也无法比拟的。也正在此,一位长期在庆阳西峰工作且已退休的老人揭开了谜底。原来历史上河南常常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大批量的逃荒乞讨者对善良、憨厚,土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大西北情有独衷,他们出了家门一路西行,首先来到地处河南西大门的关中平原,尽管关中地域宽广,物产富饶,粮食自给有余,也难以招架如此规模的乞讨者,于是每遇行乞者上门乞讨总是一小块馍馍打发了之,所有行乞者多年在关中的建树也仅能维持生计。一天有位乞讨者在一位僧人的指引下,不顾劳累,穿越沟壑到达了董志塬,塬上的一位主妇见其精疲力尽,随请其到家中休息,管其吃喝后打发其继续自己的“职业”,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周围人家你端给馍馍,他给其饭菜,是这位乞讨者深感自豪与庆幸。董志塬边沟壑纵横,交通落后,信息不灵,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对外来之人有一种倍感亲切、亲热之情。经过几天的“劳动”这一个乞讨者收获频丰,由此发出了“八百里秦川不及董志塬一个边边”的感慨。然而,在此好景并不常,到了真正的董志塬其收获也不甚理想,于是在一路北上,到达环县的曲子后,当地的人家不但给其吃喝,还给其衣穿,使这位行乞者不及乐乎,由此又发出了“若大的董志塬竟不如环县的一个曲子川”的长叹。据说在曲子实现了“富裕”之后的行乞者利用其所得还施舍了亲邻,最后该乞讨者根据自己一路乞讨所积累的“越前行,条件越好,收获越大”的嘎经验继续北上,进入了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均不同的另一个平原地区,其最后的境况也就无人知晓了。

  离开“八百里秦川”我的家乡关中近30年且长期又在兰州工作,周围结识了不少的庆阳朋友,又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庆阳出差,可以说对庆阳的经济、文化等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特别是其勤劳淳朴的民风经常吸引着我的注目。董志塬因与关中平原比邻且隔河相望,因而二者无论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其相近、相似、相同之处,庆阳一带就连说话的口音也都带有一股浓郁的“秦腔”味,因而每当我这个老陕出差来到庆阳就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期盼着董志塬真能够同“八百里秦川”一样,在西部大开发中成为我国本世纪西部经济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董志塬名称的由来
答:董志原在历史上有“大原”、“彭原”、“彭池原”、“安化原”等诸多称谓。董志古城,可以上溯到汉代。至于董志分县,董志乡,董志公社,董志镇诸名称是近代随时势变更而来的。对于董志地名的由来,无论是地方史志,还是网络...

董志塬的介绍
答:董志塬是地理名称,位于境内中南部,在泾河北岸、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世界上唯一的一块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西北典型的黄土高原在陇东,董志塬又是陇东黄土高原之最。董志塬的黄土层厚度达200米以上,塬面面积910平方...

庆阳方言
答:必须先求解开双手。后来由山西移民之口将该词汇带入陇东,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到了近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大量的西方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并逐渐进入陇东,这些最早进入的“洋货”在董志塬,乃至在陇东方言中...

为何八百里秦川比不上一个董志原?
答:回答:“天下黄土第一原” “深谷峻坡山无峰,万顷平畴出横空;娲皇补天欲取土,始将峰巅移苍穹。”这是清末诗人李良栋眼里的董志原。诗人大胆的想象,使董志原的形成罩上了神奇的色彩。但事实上董志原的形成是极其漫长和艰难的,...

黄土高原地形部位的名称
答: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

黄河高原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答:简单的说,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

宁县名字的由来?
答:马莲河、蒲河、茹河等诸河流及其支流将这块黄土地割成大小不等的12条大塬,形成了塬地、丘陵山地、河滩地和河谷坡地犬牙交错,纵横相间的高原风貌。其中最大的平地要推董志塬,北起庆阳县城,南至泾河谷地,东西界于马莲...

甘肃宁县特产:早胜牛
答:相邻的正宁县宫河塬、董志塬所属西峰区的肖金、董志,镇原县的屯字塬。早胜塬(早胜牛名称的由来)的早胜、良平、平子、中村为早胜牛中心产区,庆阳市其它县区都不同程度的饲养早胜牛。庆阳市位于甘肃省的东北部,泾河...

2019西安新建地铁有哪些地方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最新消息
答:路线:从西安北站经空港新城、礼泉、乾县转向北,过永寿、彬州市进入甘肃省,经宁县上董志塬至庆阳,穿董志塬而下抵庆城,溯环江经曲子、环县、山城而上翻越烟墩山,过甜水堡进入宁夏,经惠安堡(太阳山)、吴忠、灵武至河东机场设地下站,转...

早胜牛是哪里的
答:早胜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早胜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早胜牛是全国优良牛种之一。其特点是成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好,颜色黑红发亮显得精神威武,站时昂首挺胸,卧时四蹄不露,产肉多,肉质好,远销海外。产品品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