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萍:长征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彭德怀为之流泪,如果不死可授大将

作者&投稿:宜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彭德怀叹了口气说:“ 真是地灵人杰啊!难怪英才辈出。30多年前,我有一位亲密战友,就是这里的人。可惜他早已在长征途中牺牲了 !”

这个令戎马一生的彭老总铭记至今的人,就是彭德怀的入党领路人、长征中牺牲的最高阶红军将领、如果不死至少授大将的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

1935年2月,这时的中央红军,刚刚开完遵义会议,毛泽东重归军事指挥核心,部队正处于后来所称的“四渡赤水”中,在国民党数路军阀的围追堵截之下,红军正反复和敌军绕弯子、兜圈子,以期甩开敌人,取得战略主动。

红3军团和红1军团一样,是红军长征中的绝对主力,军团长是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邓萍。

中革军委要求红3军团在月底前再度拿下遵义城,经过数天激战,红军已经数度击溃贵州王、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的阻击,逼近遵义城下。为迅速拿下遵义城,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来到执行前线任务的红11团,视察战地情况,并激励士气。

27日下午,红军打响了攻占遵义城的总攻,邓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断高喊:“ 同志们冲啊!追啊!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 ”在邓萍的亲自带领下,攻城战斗异常顺利,势如破竹,一举冲进遵义新城,取得了攻克遵义的重大进展。

随后,为攻占遵义老城,邓萍率红11团政委张爱萍和参谋长兰国清,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侦察遵义老城的敌军守备情况。

经过观察之后,邓萍决定先派一个营加一个侦察排过河,埋伏在城墙下面,晚上待军团主力到达后,再爬上城墙,发动总攻。

在第三营过河摸到遵义老城城墙之下的时候,邓萍在望远镜里发现已经有战士在开始爬上城墙,于是问张爱萍:“ 哪个叫他们去爬城的,第一个是哪个 ?”然后又说:“ 你们把任务讲清楚没有?第三营一定把任务弄错了……你们先钳制住守城之敌,待军团主力到达后,发起总攻。一定要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

这时,一个小通讯员飞奔过来,向邓萍报告情况,报告完毕后,小战士向邓萍敬了个军礼,就又跑回城墙那边去了。没有想到这一敬礼暴露了邓萍等人的位置和高级将领的地位,也间接导致了这位红军猛将战死沙场。

邓萍一边通过望远镜观察知情,一边和张爱萍交待着:“ 情况紧急,明天增援遵义的敌人薛岳部就可能赶到 ……”话未说完,一颗子弹贯穿了邓萍的头颅,他头一歪倒在了张爱萍的肩上,鲜血溅了张爱萍一身。

这位年轻的红3军团参谋长、彭德怀的得力干将从此长眠在这片热土上,牺牲时,邓萍刚刚27岁!

悲愤不已的张爱萍马上用电话向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报告了这一噩耗,彭德怀闻讯如晴天霹雳一般,这个宁折不弯性如烈火的湖南大汉、生平极少流泪的彭老总,竟然为邓萍流泪了!

彭德怀参加红军以来,整日活在枪林弹雨中,已经见过了太多的牺牲和别离,但从来没有像最近一样见到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如此大批量倒下,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开始长征时,尚有8万多人,等遵义会议召开前夕,只剩区区3万了!

博古和李德的瞎指挥葬送了太多红军战士的生命,这些生命本来可以不死,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很年轻,都是孩子。好容易遵义会议终结了李德的瞎指挥,换了毛泽东这位真正的战神指挥战争,刚刚有了点希望,自己最倚重的助手邓萍居然在这个关键时刻战死沙场!

几乎失去理智的彭德怀接到张爱萍的电话之后,直接将这位红军悍将骂得狗血喷头,问他为什么没有照顾好他们的参谋长,当然,彭德怀心里也明白,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这事也不能怪张爱萍。

彭德怀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拂晓前遵义全城即被红军第二次攻克。二占遵义是红军非常重要的胜利,可惜,邓萍看不到了,他已经长眠在这片崎岖起伏的山地高原。红11团政委张爱萍努力抑制着无尽的悲愤,写下了一首七律来缅怀和纪念这位大自己两岁的兄长、战友和上级: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济国端。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倚马哭奇男。

一直到解放,年事渐高的张爱萍仍然不能忘记战死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悍将,他回忆邓萍牺牲经过时这样说:“ 那是九响棒棒,从前额打进,后脑壳出来,血溅了我一身……他是黄埔六期的。

夺去邓萍生命的这种九响棒棒,其实就是德国制M1871/84式毛瑟枪,这是一款非常经典的步枪,当然也是一款非常老的步枪。早在清末就改进中国了,其后在北洋军阀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款枪采用8弹弹仓,再加上枪膛1弹,共9发,所以称“九响棒棒”,也有一种俗称叫“九子毛瑟”。

九响棒棒在那个烽烟弥漫的年代,早已落后,即使是在国民党的军队里,装备得也很少,只有在贵州王王家烈这种实力和战斗力双低的地方军队中才有,而且,王家烈的贵州兵是有名的“双枪将”:一把步枪,一把烟枪。打中邓萍的那一枪,绝对不是狙击,因为九响棒棒的准头和射击距离都不会这么强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邓萍的死因:因小战士的敬礼暴露了红军高级将领的位置,于是敌人乱枪打来,打中邓萍的是一颗流弹!

邓萍战死后,遗体被临时放在一外背风的洼地里,彭德怀赶来时,好些红军战士围着参谋长流泪。彭德怀一言不发,蹲下来用一块手帕,一遍又一遍地擦着邓萍脸上的血迹,任眼泪在他沾满硝烟和灰尘的脸上纵横。

好久,彭德怀站起来,对张爱萍说:“ 去给参谋长换件新军装,如果没有,就到总供给部领,就说我说的。

然后,抬头环视大家一遍,拍着张爱萍的肩膀说:“ 革命的路还很长很长,你们都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啊!

当时,因为红军正处于战事激烈的长征中,只能带着巨大的遗憾草草埋葬了邓萍,既不能立墓碑,也不能有任何标志,否则会引来敌人的疯狂破坏。

一直到1957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一直惦记着老战友的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交给曾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苏振华一个任务:寻找邓萍的遗骨。苏振华对贵州的同志们转达彭德怀的委托:“ 中央军委很关心寻找邓萍同志遗体埋葬处这件事,希望当地政府帮助寻找邓萍遗骸的下落。

苏振华是邓萍的战友,也参加了四渡赤水的战斗,和邓萍和感情很深,邓萍牺牲时,他正任红3军团12团政委。

彭德怀给了苏振华一个重要线索:邓萍战死后,红军战士买了一口黑色棺材,将他们的参谋长埋葬在遵义城北。

经过多方寻找,大家把目光集中在当年在遵义给人帮工的老工友颜大娘身上。据颜大娘回忆,当红军攻打遵义城时,颜大娘很害怕,逃到了城外的山上,天黑才回来。当天晚上来了几个红军官兵,买了一口黑色的棺材。后来她听说红军将他们的一个长官埋在了罗家的坟山上。

工作人员带着罗家的人到现场指认,罗家的人指着三处坟堆说,旁边的两个坟是他们自己家的,中间这处就是那个红军长官的,是红军战士自己埋的。

经过上级同意,开棺辨认邓萍烈士的工作开始了。

当着众多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的面,打开棺木后,大家看到遗体穿着短呢大衣,铁扣生锈,鞋子腐烂,只剩鞋底尚存,把遮挡头部的浮土清理干净后,可以看到右耳上额骨有一处小洞,后脑有两条裂纹。

经过再次辨认,根据他下葬时的衣服、生前特征、特别是中弹位置等,最终确定这具骸骨就是邓萍的遗体。在场所有工作人员表情凝重,向邓萍行注目礼,前来辨认邓萍遗体的红军老战士们一个个泣不成声,热泪长流。

之后,工作人员将邓萍遗体重新清理,包裹,放置在垫放有红绸褥被的新制棺木里。暂时停放在一所中学的礼堂中,待烈士纪念堂建好之后正式安置。

当得知邓萍的遗骨找到之后,心潮起伏的彭德怀长吁了一口气,在他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当地政府决定于1958年兴建邓萍烈士墓。第二年邓萍墓建成,墓室由砂石料砌成,呈“凸”字形。墓地设计庄严肃穆,周围常青草木郁郁葱葱。

彭德怀亲笔书写了邓萍简历: 一九三五年三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中,路经贵州,在第二次攻打遵义城的战争中,邓平同志亲临前沿侦察敌情,不幸光荣牺牲,年仅二十七岁!邓平同志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邓平即邓萍)

鲜为人知的是,邓萍不仅是红军重要的高级将领,而且还是彭德怀入党的见证人。

1927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后,三大起义先后发动。这一年,邓萍奉党的命令,到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做革命宣传,而该团的团长正是彭德怀。

心怀天下的彭德怀在大革命的低潮期毅然申请入党,邓萍此行就是在帮助他在一团做党的建设工作的。第二年,邓萍等接到通知,湖南省委已经同意彭德怀的入党申请。得知这一重要消息,邓萍非常高兴,多才多艺的他亲自绘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像。

当晚,在监督人邓萍和入党介绍人段德昌的共同见证下,彭德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一团已经有了8名党员,因此一团的党委也正式建立,彭德怀成为书记。

1928年7月17日晚,彭德怀、滕代远、邓萍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平江起义,随后建立了红5军。邓萍在起义中体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前脑,彭德怀由衷赞叹:“邓萍不愧黄埔出身,比我这个讲武堂出来的丘八强多了。”

红5军成立后,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政委,邓萍任参谋长。从此彭德怀和邓萍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一旦邓萍受伤暂时离开指挥岗位,彭德怀就会坐立不安,等邓萍回到参谋长的工作岗位,彭德怀就会很兴奋,说:“我断了的翅膀又回来了!”

他们的这种战斗组合一直持续到1935年初春邓萍战死,一共有近七年的时间!

邓萍牺牲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一想起他,彭德怀就无法自持,他时常想起这位倒在长征路上的老战友。

他后来回忆邓萍时这样说:“ 从平江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江西苏区转战到长征途中,直到他牺牲前,我们一直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邓萍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指挥沉着果断、英勇顽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优秀军事干部……邓萍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 !”

如果邓萍不死,新中国1955年的大授衔中,他至少可以授大将。一般而言,红军主力军团级长官往往是元帅军衔的有力人选,如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等;而军团参谋长或政治部主任如罗荣桓也是元帅,粟裕是大将;再看邓萍的下属如团政委张爱萍和苏振华等,授衔时都是上将。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如果邓萍活到建国,不出意外的话,妥妥的大将!



你知道的姓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答:民族英雄--邓世昌。时代楷模-邓稼先。总理夫人-邓颖超。其它的就不知道了。真正值得人们纪念的是邓世昌邓稼先 邓萍是红军的著名战将,也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这是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悼念邓萍的诗词。邓萍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自贡市),1926年底考入...

红军山贵州遵义红军山
答:此外,还有邓萍烈士墓,邓萍在1935年2月的战斗中牺牲,墓碑由张爱萍将军题写,其遗骸于1957年被找到并安葬于此。邓萍,原名邓萍,生前曾领导平江起义,担任红军重要职务,是长征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陵园中的“红军坟”安葬着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烈士,他因在遵义东南桑木垭救治群众而牺牲,被誉为“红军菩萨...

长征中有哪些烈士?(急用)
答:另据军史研究专家统计,长征中牺牲的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包括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余永寿等;在战斗中牺牲的军职干部有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等人。

邓萍的人物评价
答:1959年,长期与邓萍一起战斗过的彭德怀深情地追忆道:“从平江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江西苏区转战到长征途中,直到他牺牲前,我们一直在一起工作,互相配合得很好。邓萍对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作战指挥沉着果断、英勇顽强,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优秀军事干部。”并强调说:“邓萍这个人是值得纪念的!...

红军长征时牺牲的将领有谁
答:军级别的---① 贺昌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06年生,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柳林县)人。从小就立下“大丈夫不作岳飞死,也当作班超名震天下”的壮志。1921年在省立太原第一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任团地委书记。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入上海大学学习。先后在太原、上海等地从事青年...

为党牺牲的人
答:4、小萝卜头:1949年9月6日,宋振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歌乐山下的松林坡,年仅8岁,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重庆解放后,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5、李大钊: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

为党牺牲的英雄人物有哪些?
答: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5、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可惜的短命人物?
答:这几天从《伟大的转折》这部剧中,看到了这个红军早期高级将领的名字,今天就来缅怀一下他。革命创业初期,蒋介石政府先后对我根据地数次围剿,在此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大业,出生入死,直至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就有红五军的缔造者邓萍将军。邓萍(1908—1935),四川人,在黄埔军校读书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长征中有那些英雄人物?
答: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战斗在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上,历任军团供给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司令员等职。红军长征时,给养十分困难,他为部队的给养殚精竭虑。1935年6月,红军过草地,粮食奇缺,他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常常连续工作,四处奔波,在累的吐血昏倒后,醒来第一句话,仍然是“三十斤小麦拿到了吗?”。3,...

红军长征时一三五八九军团指挥员都是谁
答:红三军团:军团总指挥为彭德怀,总政委为滕代远,参谋长为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红四军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红五军团:军团总指挥为季振同(1934年10月,长征前夕被错杀于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副总指挥为董振堂(1937年1月牺牲),政委为肖劲光,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