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鄞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徽剧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徽剧,即徽州戏剧。
徽州戏剧历史悠久,明代中叶,徽州、池州成为我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兴起后,很快风靡各地,如徽州腔和青阳腔被称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
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徽州一带,与徽州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清代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黄腔。
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黄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刚开始时徽剧主要流行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
经过不断借鉴和多年的发展,徽剧不断丰富,最终成为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
徽剧剧目很丰富,共约有传统剧1400多个。徽剧内容也十分丰富,涵盖面十分广泛,列国纷争、宫廷大事、神仙鬼怪、民间故事、生活趣事,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在唱腔方面,徽戏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所以它的唱腔具有相对的广泛性和多彩性。在徽戏声腔的发展过程中,它曾先后吸收了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秦腔、京腔、汉调等各种艺术成分。
至徽剧成熟时期,徽戏的音乐声腔共有九大类,分别为:青阳腔、徽州腔的变种四平腔、徽昆、昆弋腔、吹腔、拨子、西皮、二黄、花腔小调等,其中以吹腔、拨子为其主要声腔。这些声腔各有特点,又各有代表性剧目。
吹腔轻柔委婉、情意绵绵,具有弋阳的古风,又有昆曲的韵味,大多适用于男女爱情和轻歌曼舞一类剧目。这种声腔由于主体音调来自昆弋腔,又用吹奏乐器笛子或唢呐伴奏,因此得名吹腔。
早期的吹腔为曲牌体,后受滚调的影响,逐渐形成7字句或10字句,有正板、叠板、散板、哭板、顿脚板等一套板式的唱腔。
吹腔是典型的南方音调,脱胎于由弋阳腔和昆山腔衍变而成的四平腔,属五声音阶,适应性很强,既能演唱长短句的“曲牌体”唱词,又能演唱对偶句的“板腔体”唱词,因而流传很广,并为许多地方剧种所吸收、采用。
吹腔被各地方剧种采用后,虽名称各异,但在曲调及演唱风格等方面,基本上都保留了它本来的面目。
拨子是徽戏中常用的声腔,它的特点是高亢激越,苍劲豪迈,适宜于表现战争题材剧目和人物悲怆、深沉的感情。拨子有成套的板式,如导板、回龙、流水、叠板、散板等,表现力很强。拨子用枣木梆击节,以唢呐、笛、徽胡伴奏。
拨子和吹腔可以结合使用,往往在一本戏中,唱腔采用吹腔与拨子两种腔调,抒情时唱吹腔,激昂处唱拨子;文戏部分唱吹腔,武戏部分唱拨子。这种互取其长的配合运用,渐渐发展、融合、衍变,于是产生了二黄腔。
青阳腔是最古老的声腔,直接由弋阳腔脱胎而来,曲调古朴优美,并保留着“后台帮腔”的特点。它曲调古朴、隽永,韵味无穷。
徽昆则是早期“徽路徽戏”经常演出的剧目,唱腔气势雄浑、豪迈粗犷,它既有昆曲的余韵,又有老“徽州腔”的土味,听来令人荡气回肠,心情振奋。徽昆以演武戏为主,多用唢呐、锣鼓,气势宏大。
西皮、二黄等腔调大致与京剧相似,但徽剧更古朴、更具乡土气息。
二黄腔是有主次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初时,吹腔中出现一种低调吹腔,用昆笛伴奏,因其四平及昆腔风味较浓,称为“四昆腔”和“昆平腔”,也称为“咙咚调”。这一种腔调后受拨子影响,并且改用唢呐伴奏,形成“唢呐二黄”。
“唢呐二黄”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之后,又吸收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二黄。二黄以徽胡为主奏乐器,有导板、原板、回龙、流水等板式。后又变出了反二黄。
另外还有一种“二黄平”,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黄”,后变为京剧的四平调。因此二黄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黄平、老二黄、二黄、反二黄。
西皮也用徽胡为主奏乐器,有文武导板、散板、摇板、二六等板式,分男女宫,有西皮、反西皮两类。
花腔小调多为民间俗曲俚歌,生活气息比较浓,已记录下来有70多首曲调。伴奏乐器多以徽胡和笛、唢呐为主。

徽腔的前期中国戏剧的繁荣,往往同声腔的广泛流传和发展分不开。徽剧声腔的形成,是徽剧赖以成立的基础。元朝末期,南戏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弋阳腔流传到安徽衍化成徽州腔和青阳腔,并以此为主体,形成了徽剧的前身——徽池雅调。并相继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徽州腔的产生约在明嘉靖年间,至万历而盛行。当时在中国戏坛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弋阳、徽州声腔为代表的适合普通老百姓口味的戏曲,另一种是以昆腔为代表的适合文人口味的戏剧。以弋阳腔代表的徽剧声腔明嘉靖年间,在徽州腔产生的当时,全国颇有影响的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相继流人徽州。其弋阳腔用金鼓铙钹按节拍,用人帮腔,贴近普通老百姓而受到徽州群众的欢迎,为使弋阳腔的唱法更适合徽州村镇平民的口味,徽州艺人在演出时往往杂人土语,并在剧本中增加大量解释性字句,连唱带说,通俗易懂,扩大和增强了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这种保持徽州语音声调,吸收弋阳腔特点,增加“道白”或称“滚”,所创造出来的新戏声腔,时称“徽调”或“徽州腔”,成为徽剧一种的声腔特色。以昆腔代表的徽剧声腔明嘉靖年间,昆曲也在徽州一带流传。昆腔剧本文词艰深,温文尔雅,以丝竹等乐器托腔伴唱,悠扬动听,颇受文人欣赏。当徽州腔在徽州本地流行之时,一些流寓在外的徽商却喜欢附庸风雅,以听昆腔为时尚,甚至专门蓄养家班唱昆调。这些演唱昆腔的徽商家班,随着主人回到徽州演出,也把昆腔带到徽州。徽州腔同昆腔的交流,使徽调又有了新的创造,一变为四平调。四平调又名二黄平板,也是后来四大徽班进京时所唱的主要唱腔。徽腔的成熟期清康熙、乾隆时期,徽州腔凭借徽商的推动和提倡,进入全面繁荣时期,仅扬州一地就有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徐尚志的老徐班,黄德、汪启源、程谦德的家班。这一时期,徽州腔更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先后吸纳秦腔、吹腔、高拔子、梆子腔、罗罗腔等声腔艺术和剧本优点,形成以徽调为主,融合众长,唱、念、做、打并重的剧种——徽剧。 鼎盛期清乾隆中叶,徽剧的主要声腔均已形成。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广州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上,记载有太和、保和、瑞祥、永兴等徽班的名字。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另一块《碑记》则记有荣升、春台、有福、上明、翠庆、集庆、保和、文秀、上生等九个徽班班社。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演出,轰动京师。之后,在乾隆、嘉庆年间进京的还有四庆徽、五庆徽、四喜、春台、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为有名,人称“四大徽班”。嘉庆、道光年(1796-1850年)间,徽班在北京更加兴旺发达。 衰落期清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2年)间,汉调艺人王洪贵、李六等在北京加入徽班,使徽、汉合流,出现变“诸腔杂陈”为“以皮簧为主”新剧种。而南方的徽班也受到京剧和其他各新兴地方剧种的冲击。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于徽汉两个剧种的血缘关系,长期同台演出,彼此融会吸收,逐渐使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并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咸丰、同治(1851-1874年)后,徽剧班社逐渐减少,加上原先徽商的地位已被新兴的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势力所取代,使徽班逐渐失去原先徽商在经济上的支持,活动区域日渐缩小,只流行于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省的部分地区。但其艺术形式却保留了下来,并与京戏分为两个系统,称为“徽戏”。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徽班虽仍然活跃,但改调京腔者日渐增多,至抗日战争前夕,大多数职业班社解散,艺人多改学京戏或弃艺从农或改行经商,只有少数班社勉强维持。民国十五年(1926年)左右,由于京、沪等地京剧的蓬勃兴起,徽剧渐渐衰落,解放前夕几成绝唱。在1951年进行的老艺人普查、登记中,当时的徽戏老艺人仅有72人。同年5月,安徽省第一个徽剧团休宁“群乐徽剧团”成立。抢救期1956年,“安徽省徽剧团”在徽州筹备成立,剧团成立后抢救挖掘、搜集整理了近千个剧目和大量的徽剧声腔、音乐、脸谱等珍贵资料。两年后迁往合肥。1959年和1961年,该团两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公演。1961年,休宁“群乐徽剧团”改为“徽州地区徽剧团”。1978年重新成立“徽州地区京徽剧团”。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派专家与录像队,专门到黄山市进行徽剧、目连戏录像,其中徽剧录下《水淹七军》《百花赠剑》《出猎回书》《借靴》《打龙篷》《乌盆计》等6个节目,并列入国家艺术档案长期保存。现阶段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盛会中,徽剧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再次轰动京城。1991年至1997年间,安徽省徽剧团多次应邀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演出,1999年夏,又应邀赴西班牙参加第20届朝圣国际艺术节、西班牙奔牛节和马德里夏季艺术节的演出。2013年,应美国旅美专家协会邀请,黄梅戏剧院与安徽省徽京剧院共同组成“徽风皖韵美洲行”演出团踏上了2013春节访美演出的行程。

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是我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著名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和弋阳腔已在这一带非常流行。

徽州简称“徽”,古称“新安”。相传,徽州地区山多田少,普通老百姓如果只靠正常的耕种就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所以此地出外做生意的人很多。

由于徽州人能吃苦耐劳,所以成功的商人也很多,以至于在明清时期产生了与晋商相抗衡的徽商,并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

随着徽州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也发展起来,徽剧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的。徽州人能歌善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元代末期,南戏风靡一时,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

1506年至1521年期间,徽州、池州、安庆一带,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戏四大声腔,先后流传到徽州、池州、太平地区。而这些声腔中,尤其以来自江西的弋阳腔,对当地的喜欢唱曲的艺人们影响最大。

当弋阳腔传到徽州后,很快便与本地的土语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徽州腔。而当弋阳腔传到青阳、贵池一带后,又很快与当地已经流行的余姚腔及民间音调相结合,形成了青阳腔,或称“池州腔”。这两种声腔后来被统称为“徽池雅调”。

在弋阳腔演变到徽州腔、青阳腔的过程中,大大发展了滚调。所谓“滚”就是滚唱、滚白,“滚调”就是在唱词和念白中加进许多带解释性的通俗词句、成语和一些激情洋溢、类似顺口溜的句子,使剧本更加通俗易懂,音乐节奏更加爽朗明快,感情更加真挚强烈,因而为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所接受。

青阳腔戏剧便十分注重滚调,青阳腔的滚调突破了原弋阳腔“曲牌体”,就是唱词一定要按各种固定的曲牌演唱的制约,使青阳腔变得较为自由,更善于生动具体的表达剧本中的情节,更有利于演员充分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从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其主要名剧有《出猎·回书》和《贵妃醉酒》等。

《出猎·回书》剧本出自元代《刘智远白兔记》传奇,《出猎·回书》系其中几折。故事介绍刘智远之子刘承佑打猎,箭伤白兔,追至井边,见李三娘,问讯后疑为其亲生母亲。

承诺受托带书回家,告其父,刘智远内心自责,遂以实情相告,并应儿子请求,接回糟糠之妻。

此戏为徽戏古老唱腔青阳腔的代表作,唱腔古雅、清丽,表演细腻、动人,深的人们的喜爱。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徽剧传统剧目,故事讲述唐代杨贵妃深得唐玄宗宠幸。一天,唐玄宗约会杨贵妃于百花亭赏花,后却又移转西宫梅妃处。杨贵妃在百花亭等了很久也不见唐玄宗来,便一个人伤心起来,于是借酒浇愁,直到喝醉了,才悻悻回宫。

该剧最引人注目的表演形式,是结合青阳腔一唱众和,载歌载舞的艺术形态,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表演风貌。

全剧始终围绕着杨贵妃的一人领唱,领舞为轴心,十几个宫女如同众星捧月,齐声相和,并似百鸟朝凤,穿插飞动,使整个舞台光彩绚丽,场面恢宏。

到了1582年,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昆山腔也传到了徽州一带。这种华丽的昆山腔,对徽州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徽州腔受昆山腔的影响,首先在唱腔的节奏和旋律上起了变化,产生了像昆曲那样一波三折的演唱效果。

此时,徽剧在角色行当上不仅继承了徽州腔、青阳腔等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又吸收了昆曲、弋阳腔的分行特点,并受到当地民间剧种目连戏的深刻影响,其角色分为末、生、小生、外、旦、贴、夫、净、丑九行,徽班艺人称之为“九顶网巾唱闹台”。

随后,徽州腔又学习昆山腔取消了靠腔锣鼓和人声帮腔,改用笛子或唢呐伴奏,使腔调变得柔缓平稳,给人有四平八稳的感觉,于是徽州艺人便将这种腔调称为“四平腔”。

四平腔形成后,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的因素,再一次地发展了滚调,产生了另一种新腔,即昆弋腔,也有人称它为“徽昆”与“草昆”。

昆弋腔的剧目注重另一种滚调,将青阳腔更加深化,这类戏剧的剧目有《昭君出塞》、《借靴》和《芦花絮》等。

《昭君出塞》剧情主要反映王昭君被元帝立为明妃后,画工毛延寿畏罪逃往匈奴,献上王昭君画像。匈奴发兵索要王昭君,元帝自认为兵力不足,便忍痛割爱送王昭君和亲避灾。

此戏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画面性、舞蹈性很强。唱腔中尚存滚白、滚唱和后台帮腔,颇具特色。此戏是以旦、丑、武小生为主的对子戏,演员需要有高、昆、乱和文武不挡的功力,表演难度较大。

《借靴》与清代戏曲集《缀白裘》内所收《借靴》相同。主要写穷秀才张旦因赴宴,向土财主刘二借靴。刘二吝啬,要张旦三跪九叩祭靴后才借。

张旦借得新靴去赴宴后,待酒席散了,赌气将靴子当成枕头睡卧在街头。刘二见张旦很久都不来还靴,就去找到了张,两人大吵了一架。最后,刘二抢回了新靴,但自己又舍不得穿,便赤脚回家。

此戏唱腔接近青阳腔、又有昆曲的味道,且保留“滚”的特点。道白用浓重的徽州土音,夹以徽州官话,乡土气息特浓。

后来,人们将四平腔和昆弋腔结合在一起,称为“四昆腔”或者“昆平腔”,也有人称它为“咙咚调”。

明代末期清初,西秦腔,也就是山陕梆子又逐渐传入徽州地区,对昆弋腔再次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昆弋腔传到枞阳、桐城、石牌、安庆一带时,恰与大量南来的山陕梆子相汇合,这时昆弋腔受到了山陕梆子的影响,特别是接受了梆子系统的一些剧目以后,在唱腔上即由原来的曲牌相连的唱腔结构,逐步演变成以7字句或10字句为主的板腔体,并用笛子或唢呐伴奏,故产生了新的腔调,即吹腔。相反,山陕梆子受到昆弋腔的影响,则演变成拨子。

吹腔、拨子戏的声腔轻柔委婉、情意绵绵,常用吹奏乐器笛子或唢呐伴奏,这类戏的名剧有《凤凰山》、《水淹七军》、《千里驹》、《双合印》、《巧姻缘》、《淤泥河》等。

《凤凰山》又名《百花赠剑》,主要写北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之女百花公主和老将巴腊镇守凤凰山寨时,宋兵围攻不下,便遣御史江六云化名为海俊,潜入凤凰山寨,刺探军情。

百花公主见海俊风流倜傥,委以重任,并赠青萍剑以身相许。后海俊与宋兵里应外合,攻破凤凰山寨,百花公主懊悔莫及,刺死海俊后自刎。

《水淹七军》是徽剧“红生”戏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之一,主要写刘备当汉中王后,命关羽以荆州之师攻襄阳,再攻樊城。

曹操遣大将于禁、庞德前去救援。庞德勇猛,力战关羽,于禁妒功,撤兵窨鱼川口。关羽夜观《春秋》,勘察地形,决定乘襄阳水涨,开闸放水攻之。曹军大败,于禁、庞德被擒。

此剧的艺术特点重在做派,精于唱功,气势不凡,生动传神。如在“观书”和“观阵”两场戏中,由关羽、周仓、关平三人组合的各种不同身段造型,偏重舞台功架,讲究内在力度,形体姿态,威严凝重,气度轩昂,富有鲜明的雕塑感。

此剧在声腔上运用了刚劲雄浑的唢呐吹腔与高亢醇厚的徽拨子,加上浓烈的大锣大鼓,气势磅礴,对塑造关羽英雄豪迈的气概,更具艺术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后来,在拨子的基础上徽班艺人又创造了一种新腔叫“二黄腔”,又称“老二黄”或“唢呐二黄”。

早期的二黄腔曲调结构和板式变化,都还比较简单。随后,徽班艺人们又吸收了拨子的一套板式结构,并加以演化,才形成板式变化比较完整的二黄。并改用胡琴伴奏,使唱腔更加流畅柔和。

后来,艺人们又制出了反二黄和二黄平,由吹腔直接演变而成,浙江徽班称之为“小二黄”。因此,二黄腔先后形成了四类腔调,即二黄平也称“小二黄”、“老二黄”、“二黄”、“反二黄”。

二黄腔的形成,并不是一种腔调的蜕变,而是有主次的几种声腔的融合演化。

至清代中叶,二黄腔已盛行于皖南、鄂东、赣东北相邻地区,由于戏班和艺人交流频繁,又出现了二黄、西皮合流的情况,人们将它合称为“皮黄腔”。

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均皮黄腔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

皮黄与很多剧种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音乐上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但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音乐上也各具特色。

皮黄腔剧目有《宇宙锋》、《花田错》、《春秋配》《龙虎斗》、《反昭关》和《月肉龙头》等。

《宇宙锋》全本剧名《一口剑》、《六义图》,故事讲述的是秦代的事情。在秦二世胡亥时,赵高、匡洪一起为臣且是儿女亲家。

赵高专权,匡洪不满。赵高遣人盗匡家所藏“宇宙锋”宝剑,后持剑行刺二世以嫁祸。

秦二世震怒,抄斩匡门。匡洪子匡扶逃,其妻赵艳容回赵家独居。秦二世胡亥见艳容貌美,欲立为嫔妃。艳容既恨父亲诬陷匡家,又恨二世荒淫无道,断然拒绝。在使女哑奴的帮助下,赵艳容假装疯癫,以抗强暴。

《花田错》缘于《水浒传》,花田本意指种花的农田,花田错是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

剧情讲述雁门关下桃花村,清明节前,都要举办“花田”盛会。那时,千树万树的桃花,花光人面,落英缤纷,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刘员外的独生女儿玉燕,也由贴身丫环春兰陪同来观花,并相机选婿。春兰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平日很得老爷夫人的喜欢。

两人来到渡仙桥边,看到有个后生在摆字画摊。只见他方巾儒冠,面目清秀,一表人才。玉燕让春兰把自己的扇子去请他题诗落款。

春兰看出小姐芳心已动,便悄悄打听那人的情况。春兰得知他是湖广襄阳举人卞玑,此来乃是上京赶考。春兰便吩咐他第二日千万不要走开,并说要为他牵合良缘。 

卞玑这次从襄阳到东京,先是到延安府访问了一位朋友经略府的鲁达提辖,回来路过雁门关。他现在一个小店里准备功课。不想时间长了,短了盘缠。好心的店主便让他趁此花田盛会,摆摊客串。

春兰两人走后,又来了桃花山大王打虎将李忠和小霸王周通。他们也让卞玑写字,得知他的窘况,两人慨然允诺第二日相助盘缠。

春兰回家,向员外夫妇报告了情况。二老大喜,立即让老家人刘永明天一早去请卞玑过来。谁知到第二天,店主为卞玑接到一件好生意,让他去一个大户人家画围屏。

这样,刘员外的老家人来后,就错接了前来赠送盘缠的小霸王周通。到家才知道搞错,已经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小霸王一定要“将错就错”,并扬言三日之内要来迎娶。这就是“花田八错”之第一错:“花田写扇,错请小霸王周通”。

情急之下,小姐让春兰去找卞玑商量。春兰想了个办法,让卞玑第二天早晨男扮女装,说是送桃花,由春兰接应,直带到小姐绣楼。

玉燕相见,以诗帕一方相赠,彼此定情。正在这时,楼下哄然,说是小霸王周通带人抢亲来了。春兰急忙把卞玑塞在一摞箱子后面。老夫人上来带着玉燕到花园躲藏。

接着,小霸王周通又错把男扮女装的卞玑抢到山寨,交给妹妹玉楼看管。周通正准备拜堂成亲,忽然闯进来捕快朱仝,说是为着生辰纲被劫,有人怀疑到桃花山好汉,知府老爷请去走一趟说个明白。

周通去后,卞玑向玉楼坦白了一切。玉楼很是同情,送了一些盘缠,放他逃走。卞玑走后,玉楼才发现他遗留了刘玉燕送的定情诗帕。

她急忙追出去,却见一伙公差抬着一乘轿子过来。见了周玉楼,不由分说,把她塞进轿子里就走。玉楼十分害怕,那手帕不觉便遗落在地上。

原来,刘员外到官府告周通强抢民女。官府派差人雷横来把刘家小姐夺回,不想又错夺了玉楼,而随同前来的刘员外却拾到了女儿的定情诗帕。

再说卞玑的好友鲁达因打抱不平打死镇关西。五台山醉打山门后,投奔东京相国寺。走到雁门关下,天色已晚,就来到桃花村投宿。

于是又有周通第二次抢亲,醉入洞房,摸着床上赤条条的莽和尚,挨了一顿好揍。

周通逃走,鲁智深追出来,遇到李忠,这才好汉相认。员外赶紧摆酒与三位壮士接风。恰在这时,殿试上被点为新科状元的卞玑前来迎娶小姐。鲁智深做媒,玉楼配与李忠。

于是,桃花田里,喜气飘扬;箫笙锣鼓,花烛洞房。花田盛会,一错再错,结局是皆大欢喜。

此剧是一部轻喜闹剧,如同《西厢记》一样,舞台上的主角不是小姐,而是丫鬟,是由花旦扮演,是一部“小题大做”,极见“花旦做工”的花旦名牌戏宝。

《春秋配》写书生李春发与姜秋莲、张秋联二位女子的爱情经历。尽管未出才子佳人常套,但情节离奇,故事曲折,且悬念层出,能引人入胜。

小说最后以大团圆终,李春发与姜秋莲、张秋联结为一夫二妻,故名《春秋配》,戏曲中《春秋配》一出,即由本书改编而成。

故事讲述商人姜韶外出,继室贾氏虐待前妻之女秋莲,逼往山涧拾取芦柴,秋莲乳母随行帮忙。两人在山涧遇书生李春发,李春发同情秋莲遭遇,乃赠银购买芦柴。

秋莲回家后,听说了李春发帮助的事,贾氏便诬赖女儿不贞,想要把她送入官府。在乳母的陪伴下,秋莲乘夜逃走。

谁知秋莲在路上遇巨盗侯尚官,侯尚官杀死乳母抢劫包裹并逼秋莲成亲。秋莲假装同意,故意引诱侯尚官在山崖摘花时将其推坠涧中,投石砸之,旋逃奔尼庵。

这时,有一个名叫石敬坡的窃贼,看见了侯尚官的所作所为,因李春发对他有恩,所以,石敬坡将侯尚官所劫的包裹掳去,并将包裹投入李春发家中以为报答。

贾氏见乳母的尸体后鸣官,供出李春发赠银的事,衙役到李春发家见到包裹,怀疑李春发是凶手,押禁狱中。石敬坡知道此事后探监,李春发嘱咐石敬坡向其好友张雁行处求救。

侯尚官被秋莲推入山涧中只是受伤了,并没有死,于是他又开始打寄居在自己家的张雁行的妹妹张秋鸾的主意,想要卖张秋鸾为娼。

石敬坡正要找张雁行,却发现侯尚官又在打一女孩的主意,石敬坡以为秋鸾就是秋莲,便欲助其逃走去见官救李春发。

秋鸾却以为石敬坡是坏人,觉得走投无路,即投井自尽,恰遇姜韶救之,姜韶的伙计徐黑虎见秋鸾长得美,便将姜韶杀害,抛尸井中,绑了秋鸾而逃。徐黑虎在逃跑中遇到了巡按何德福,被拿获,并将秋鸾安置于尼庵中。

石敬坡告官“秋莲投井”,打捞却得姜尸,贾氏反诬石敬坡为凶手。何巡按私访逮捕徐黑虎、石敬坡回衙。

张雁行劫狱救出李春发,李春发却私逃下山入尼庵,遇秋莲、秋鸾互诉冤苦,三人一齐到何巡按处告状。

何德福审明案情,判贾氏、侯尚官、徐黑虎等罪,又以李春发招安劫囚犯张雁行有功,荐李春发为翰林学士,奉旨与姜秋莲、张秋鸾成婚。该剧一般只演“拷打”、“捡柴”两折,也有加演“砸涧”的。

皮黄腔的形成,也标志着由青阳腔、四平腔、昆弋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徽调西皮以及花腔小调共九类声腔组成的曲调徽剧正式形成了。



徽剧形成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答:由于徽州人能吃苦耐劳,所以成功的商人也很多,以至于在明清时期产生了与晋商相抗衡的徽商,并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 随着徽州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也发展起来,徽剧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的。徽州人能歌善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元代末期,南戏风靡一时,与北方杂剧分庭抗礼。 1506年至1...

徽剧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一.徽剧的历史起源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嘉靖年间,青阳腔即已兴起。外来的昆山腔在徽州地方和安庆形成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皖上曲派”,并和青阳腔相辅相成,以其“时调青?昆”、“昆?池雅调”著称。同时吸收[桐城歌]、[罗江怨]、[桂枝儿]...

简短的京剧历史
答: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

戏剧文化详解:安徽四大剧种都是什么
答:徽剧: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和安庆市一带,形成于明末清初。徽剧音乐唱腔多样,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窜火等特技。庐剧:流行于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以合肥为中心。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后吸收其他剧种元素,逐渐发展成庐剧。根据地域不同,...

徽剧为什么能够成为代表呢?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答:我们从徽剧声腔的诞生来看,早在明代中期,现在安徽皖南的安庆、池州和徽州等地便是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特别是徽州商人的崛起,给皖南的经济增加了雄厚的实力。经济的发展同时带来的文化的繁荣,其中戏曲兴起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表征。此时,从江西传来的弋阳腔、从浙江传来的余姚腔已在此地流行。在整个...

京剧的由来
答: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

京剧的历史
答:从安庆古镇石牌乡野间发源的徽剧,走出了古镇,走到了北京,徽班进京的辉煌历史光环至今还笼罩着古镇石牌。安庆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安庆还是享誉世界,极具地方特色的戏剧——黄梅戏的故乡。程长庚纪念馆,位于安庆潜山县,馆内珍藏三百多件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的历史意义和京剧兴衰的原因??
答:徽班进入北京后,在1840~1860年间(清道光二十年以后到咸丰末年),徽剧大量吸收了当时在北京流行的昆曲、汉剧、京腔、秦腔等各种戏曲艺术的成就,同时又受到北京的语言、风俗等地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这个京城的新鲜事物很快成为旗人们新的消遣方式。那时戏园子在京城里...

安徽著名剧种是什么
答: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

戏曲的起源种类以及各种种类戏曲的特点
答: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 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