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资治通鉴”这四个字。

作者&投稿:林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治通鉴的翻译~

  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当初,始皇帝尊重宠爱蒙氏兄弟,颇信任他们。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称为忠信大臣,即便是高级将领或丞相,也没有敢与他们一争高低的。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了。始皇听说他办事能力很强,且通晓刑法,便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胡亥非常宠爱他。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始皇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恰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又说:“这件事如果不与丞相合谋进行,恐怕不能成功。”随即会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罢了。这件事将怎么办呢?”李斯说:“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的话呀!此事不是我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人所应当议论的啊!”赵高道:“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丞相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的有理,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始皇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和了解扶苏的图谋。因此令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诏书,哭泣着进入内室,打算自杀。蒙恬说:“陛下在外地,并未确立谁是太子。他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镇守边陲,令您担任监军,这乃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仅仅一个使者前来传书,我们就自杀,又怎么能知道其中不是有诈呢?!让我们再奏请证实一下,然后去死也不晚呀。”但是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行了断,扶苏于是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需要再请示查实呢!”随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改置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然后回报李斯、赵高。胡亥这时已听说扶苏死了,便想释放蒙恬。恰逢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祷山川神灵求福后返回,赵高即对胡亥说:“始皇帝想要荐举贤能确定你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蒙毅一直规劝他,认为不可如此。现在不如就把蒙毅杀掉算了!”于是逮捕了蒙毅,将他囚禁到代郡。

  皇室车队于是从井陉抵达九原。当时正值酷暑,装载始皇遗体的凉车散发出恶臭,胡亥等便指示随从官员在车上装载一石鲍鱼,借鱼的臭味混淆腐尸的气味。从直道抵达咸阳后,发布治丧的公告。太子胡亥继承了皇位。

  九月,将始皇安葬在骊山皇陵,把铜熔化后灌入,堵塞住地下深处的水。崐又运来各种奇珍异宝,藏满墓穴。还下令工匠制作带有机关的弓弩,遇到穿入靠近墓穴的人,即自动射杀。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以机械灌注输送。墓穴顶部布有天文图象,底部设置地理模型。后宫嫔妃凡未生子女的,令她们全部陪葬。下葬以后,有人说工匠们制造隐藏的机械装置,知道其中的全部秘密,如果他们再作第二重机关,就会将其中的秘密泄露出去。于是待送终的大事完毕后,那些工匠即被尽数封闭在墓穴中。

  [2]二世皇帝胡亥想要杀掉蒙恬兄弟二人,他哥哥的儿子子婴规劝说:“赵王赵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国田建杀他前代的忠臣而用后胜,结果最终都亡了国。蒙恬兄弟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打算一下子就把他们抛弃、除掉。似此诛杀忠臣而扶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是在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将士们意志涣散啊!”但是二世不听从劝告,随即杀掉了蒙毅,并要杀内史蒙恬。蒙恬说:“我们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忠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体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却还是要奉守节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并表示我不忘先帝的大恩大德啊!”于是即吞服毒药自杀身亡。

  扬雄《法言》曰: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杀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尸体却有余,蒙恬的这种忠诚是不足为辅助君王的。”

  臣司马光曰:秦始皇正荼毒天下时,蒙恬甘受他的驱使,如此蒙恬的不仁义是可知的了。但是蒙恬明白为人臣子所应守的道义,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故而这也是很值得称道的了。

它是起于摄提格(古代(战国时期至秦汉)的一种星岁纪年中的年名。
该法假想有一颗速度与岁星(木星)视运动平均速度(12年1周天)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天体,称为“太岁”,以它的位置纪年。
当木星位于丑位时,太岁即位于寅位,该年就称为“摄提格”。
也简称“摄提”。
如屈原《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即说他生于摄提格年。
后来这种纪年法发展为干支纪年法,摄提格年就改称寅年。)

止于昭阳大渊献(大渊献:亥年的别称。古以太岁在天宫运转的方向纪年。太岁指向亥宫之年称大渊献。《尔雅.释天》:"[太岁]在亥曰大渊献。"后亦用作十二支中"亥"的别称。)至于“昭阳”详细的信息没找到。

我想大概是这片纪事起于什么时候(起时恰逢什么时候),止于什么时候,十年间(或是止于什么时代的多少年)

“资”即帮、助、供。“治”即治理,管理。“通”即全部、普遍。“鉴”即镜子,引申为借鉴、鉴戒,“资治通鉴”即以全部历史为镜子,以助后人懂得治国之道,管理国家,也就是宋神宗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omper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hment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治资通鉴,鉴的意思
答: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儒家史论最为重要的目的是资治育人。王船山在解释“资治通鉴”的含义时说:“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荣,故曰‘通’也。”“‘鉴...

资治通鉴书名的含义
答:问题一:《资治通鉴》(书名)有什么含义? “资治通鉴”四个字作为书名的含义是:“资弧,在文言 *** 动词使用的时候,解作“用于、用以、提供”。“治”,在这里解作“治理、统治”。“通鉴”,在这里解作“通用的,可广泛使用的借鉴(资料)”。所以此书全名合理串解,意译就是“提供给当时...

《资治通鉴》翻译版全文是什么?
答: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创作背景: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

资治通鉴中的“休咎庶证”四个字都是什么意思?
答:你说的“休咎庶证“出自宋神宗御制的《资治通鉴·序》。意思是“吉与凶,善与恶的各种现象”休咎指的是吉凶、善恶。庶证指的是各种现象。原文如下: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

《资治通鉴》翻译
答: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3.主人默然,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

146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翻译
答: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原文: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全文
答: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全文如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

资治通鉴翻译-上与群臣论止盗。。。
答: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三、出处 《资治通鉴》...

求【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全文翻译
答:我先前奉命收集编写历代君臣的事迹,后又奉圣旨赐名为《资治通鉴》,现在已经编写完毕。我资识鲁钝笨拙,学问和术业研究荒疏,所做的事情,都在别人之下,惟独对以前的历史,稍微进心学习,从小到大,读而不厌倦。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

《资治通鉴·唐纪》的翻译
答: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2)谓:对...说,告诉。(3)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4)朕:皇上的自称,我。(5)好:爱好。(6)矢:箭。(7)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8)皆:全、都。出处: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