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说的"随喜"是何意,"随喜"有何功德

作者&投稿:书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说的随喜什么意思~

随喜是一个佛教语,指见人做善事而乐意参加,泛指随着众人参加集体送礼等。旧指游览寺院;随人游玩等。出自《忏悔文》。
引证解释
1、佛教语。谓见到他人行善而生欢喜之意。当你没有实际能力去帮助他人时,看到他人获得帮助而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2、佛教语。犹言因别人欣喜而欣喜。
《西游记》第九四回:“此时长老见那国王敬重,无计可施,只得勉强随喜,诚是外喜而内忧也。”
3、佛教语。犹言赞助他人行善事。
《红楼梦》第一零一回:“明儿还有一家作好事,不知老祖宗高兴不高兴?若高兴,也去随喜随喜。”
4、佛教语。谓欢喜之意随瞻拜佛像而生。因用以称游谒寺院。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随 喜了上方佛殿,早来到下方僧院。”

扩展资料
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诸种善行,随喜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有些人做一些善法,佛弟子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
修行随喜功德,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有著同样的重要功德,我们随喜赞叹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礼拜、念佛、诵经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课。所以,常人见他人有善喜,忌妒容易随喜难,就是不知随喜有这么大的功德。

谓见到他人行善而生欢喜之意。当你没有实际能力去帮助他人时,看到他人获得帮助而随喜的功德是很大的。
随喜赞叹他人的功德和被随喜赞叹的人的功德是一样的。随喜的情况很多,比如用实际行动,有人出一千元放生,你没那么大实力,可以拿十元、百元等,做随喜;又如听说别人做了大功德,自己没赶上,当下随喜赞叹。自己也有功德,也消除了嫉妒、嗔恨等不善念。等等。

随喜有两个意思 一种是随喜好事 一种随喜坏事 看到有人做好事 我们内心赞同 叫随喜
反之看到有人干坏事 我们内心 赞同 也叫随喜
即见他人累积功德,如同自己积德般欢喜!如对佛陀之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等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诸善功德,我皆随欢喜。
指随喜他人功德,自己亦得莫大功德。'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只,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
别人为善不可嫉妒 甚至毁谤 虽然事情不是自己的做的 但是也能欢喜称赞 所得功德与真正做这件事情的人是一样的
随喜的功德是道家奉劝世人都应该效仿的功德,是世人为自己和信众建功行善的机缘。此类积德行善之举。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随喜是看到别人行善积德,从内心中感到欢喜,跟“随”着欢“喜”,体现一种物我无间的情怀。
  在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愿为"随喜功德",佛教不仅讲求布施,更注重随喜。随喜布施的功德,甚至比有钱人捐献财宝更有功德,随喜的功德是广大不可限量的。什么叫随喜功德的布施呢?随喜就是把快乐随时随地布施给他人

佛教僧人常用语言
答: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未成佛果,先结善缘。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智者知幻即离...

佛教中所说的法身、报身、是何含义?
答:法身、报身、化身为佛的三种身。1、法身 第一法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核心思想如下:1、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佛教常说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佛教认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2、一切皆是因果。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果的循环,我们能来到这里,必然有过去的因,我们...

佛教所说的“七苦”是哪些?
答: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那些?简单点,几个字就成。
答: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基督徒在苦难中要学会忍耐,要靠主常常喜乐。第二谛是集(集...

和尚常说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答:其实,除了和尚与;尼姑以外的人群也可以日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正所谓:当下念佛,当下成佛。只要心中有佛,哪里都是佛路。时常,我们家中也有部分老人经常到寺庙里面去烧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自己和家人什么什么的。这对于一些人而言也是一种期望与设想。不得不说,佛教长存数千年也是有着它自身的魅力...

佛家所说的“七戒”是哪七个?
答:佛家说的是八戒具体如下: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1、第一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2、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心如...

佛教中说的“六根本烦恼”有哪些
答:痴、慢、疑及五不正见,也称十使,谓能使令众生迷妄沉沦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注】1、贪、嗔、痴、慢、疑是属思惑,五不正见是属见惑,断见思二惑便证阿罗汉果。2、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原来,这些常用语都与佛教有关!
答:佛教中,相传释迦牟尼是从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出生的,堕地能立,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释迦太子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佛经上关于释迦太子诞生的传说。 这里所说的“我”,不能误解为生死轮回中的“妄我”,而是指无所不在、彻底自在的“大我”、“...

佛教里所讲的三大烦恼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里所说的三大烦恼分别是无明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具体如下:1、无明烦恼 “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佛菩萨把障碍分成三大类,叫做烦恼,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无明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