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作者&投稿:荆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是:
考虑、考量中华现有的国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尽量让外国人满意。

扩展资料:
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战败。因此,下的“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表示,满洲清国从已经跟列强妥协,称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也表示中国人,从原来当满洲清国一国的奴隶,变为当列强的奴隶,是双重亡国奴的地位。

没有断章取义,是慈禧的“罪己诏”中的一句话,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
罪已诏:“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扩展资料: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罪己诏一般是皇帝做错事后写的检讨书,是对本国的人民或官员做检讨。而慈禧的这封罪己诏却是开历史之先河写给洋大人的检讨书,通篇文字充满谄媚与无耻。“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仿佛一边抱着洋大人的大腿痛哭悔改,一边把锅甩给所谓的”愚暴无知“的平民。
”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白纸黑字,何来断章取义之说?又何来谣言之说?整句话的意思是:让该大臣将条约的内容仔细斟酌核算,衡量中华的物力,去巴结洋人的欢心,让洋人高兴。值得注意的是,这句话的重点在后一句而不是前一句,重点不在于花多少钱,而是花钱的目的,目的就是“结与国之欢心” 一幅谄媚的哈巴狗摇尾乞怜的形象跃然纸上,自居正统的清廷统治阶级简直无耻之尤,国格人格丧失殆尽。
最后,我们再来看有争议的前一句“量中华之物力”,所谓“量”者,或为“尽量”或为“衡量”,我们姑且用遗老们觉得正确的“衡量”这个词吧,那么我们看清廷是如何衡量中华的物力的,赔款白银4亿5000万两,相当于当时十几年的财政收入,如果算上分期利息,金额更是高达9亿有零,呜呼哀哉,这已不仅仅是尽中华物力了,分明是在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啦。还有更加可笑的,这赔款数额居然是洋大人定的,你们国家有多少人呀?四亿五千万人。四亿五千万人一人赔一两,这是一个充满侮辱性的数字。清廷“悉心酌核”“衡量”了一番,大笔一挥,签了。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开始流行一股颠覆风。颠覆传统、颠覆信仰、颠覆道德、颠覆评论——甚至颠覆历史。我并不是一个老人,不是所谓的旧势力的代表。相反,我也是眼下正活跃在各个领域里的80后的一员。我从来就不反对变革,不反对改变一些错误的认识。可是,当这一切越演越烈,似乎要颠覆一切固有价值观时,我不得不表示质疑:他们想要干什么?

我写这篇文章是要说说太平天国,因为最近看了一篇指责太平天国运动的文章,心中憋的慌,不得不拾起笔,说点什么。

首先请注意,我是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抗压迫运动辩护
说到这,我就不由得生出感慨。以前在学校里,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总觉得哲学纯粹是吃饱了没事干,玄而又玄的课程。可是如今才发现,这么多人实在是缺乏对问题的哲学思辨能力,他们看问题总是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冲动化,而不是辩证的、发展的、客观的、深入的看问题。总喜欢由一个人、甚至某个人的一件事而得出结论说这个人所从事的整个事业都是毫不足取的。
可悲,可叹!如果中国的决策权被这样一批目光狭隘、浮躁冲动的人所掌握,我真的为国家的未来不寒而栗。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聊太平天国。

我对于太平天国的贡献,功在鼓舞民众反抗压迫,创立太平军(当然这其中还少不了冯云山等人的协助),我在这里,着重是要讨论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是不是如某些人所言的,一场历史的大倒退,对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呢?
首先,我要严厉的驳斥那些指责太平军是邪教组织的无知之人。事实上,宗教在太平军中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我不否认,下层的许多太平军战士对天父之说是畏惧并信仰的。但是,他们参加太平军、参加战斗,绝不仅仅是因为相信上帝。中国从来就不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具有宗教主宰一切的社会氛围。相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社会温床,劳动者求神拜佛与其说是虔诚的信仰,其实大多数是求得个心理安慰。世俗思想一直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占据主流。在这种环境下,广大的人民可能仅仅为了个心理安慰就成千上万的加入到他们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与朝廷作对,会灭九族、万劫不复的太平军中去吗?

事实上,某些人总爱引用当事人之一方的观点,说什么那是被“裹挟”而去的民众。可是,你们如此的相信清方的文献记载,为什么就不肯相信在另一方立场上的观点呢?这明显有失公允嘛。
翻开厚厚的清方档案,以及参与其事的英国等国的相关文件,充斥着类似的对太平军、太平天国的指责。可笑的是现代社会却有一大批人,反而以此为“确凿的”证据,指责太平天国是一群十恶不赦的乌合之众。试问诸君,这种从敌对者手里拿来的充满敌意的文章,可信度就那么高吗?想想内战时期,国共双方的互相宣传诋毁,其中有多少可信之处?

一百多年前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亲历。但是作为一场持续十几年的伟大运动,对世界也曾产生一定的影响。曾有那么一些外国人,一些对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都不甚了解的外国人,好奇的来到中国,以他们的视角描述了双方。我想,对于今天的某些人而言,当时的有良知的国人的记载,你们不屑一顾,那么这些老外的记载,你们该不会是选择性失明吧?

有一个英国人,叫做呤唎。本是一名英国海军,对于远东的历史与现状,都是毫不了解。他于1859年来到中国,1860年进入了太平天国领地。我们不妨看看,他所亲眼见到的太平天国是否如他的同胞,英国驻清公使普鲁斯所说,是“一群土匪强盗,以掠夺为生,他们掳掠妇女,骄奢淫逸。”“(他们)在任何地方取得成功,那里就遭到彻底的破坏。”,或者如英国驻宁波总领事夏服礼所说,他们没有任何组织政府的能力呢?(一看便知,这些言论是今日的某些人诋毁太平天国运动的渊源所在)。

由于呤唎是从当时的清方统治区进入太平军统治区的,因此他对于这两边的不同对比,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他指出,在满清封建统治束缚下的人们,希望和精神被压抑,被摧毁,表现得蠢笨、冷淡,充满奴隶般的态度。而在太平天国占领区,“由于他们在身心两方面都摆脱了奴隶地位的缘故”,整个品格也显出了令人吃惊的优越性,尤其是妇女,由于在太平军治下,地位极大提高,扬眉吐气,外貌也明显比清方的妇女开朗、亮丽。太平天国“废除了鸦片、卖淫”,更没有苛捐杂税。呤唎本人曾经在清方与太平军之间做生意,即从太平军那收购蚕丝,再从清方购买粮食运到太平军那里。他自述:在清方,一路上遇见大大小小十几个关卡,无不任意勒索,抬高税价,且散兵游勇到处出没打劫。而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只交一次入境税,即畅通无阻。(这一点,即使在清方,也不得不在《海角续编》一书中简单的予以肯定)。这个呤唎,由于亲自感触颇深,最后毅然加入太平军,并最终携自己的英国女友一起,战死在太平军中。

再说一直被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太平天国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问题。我们知道,太平军占领了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从1860年后,所有的产丝区和大部分产茶区都在太平军管辖内。要判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妨直接考察一下这期间丝、茶的产量。而这些由于是出口物资,因此是有案可查的。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前的八年中,中国每年输出蚕丝不超过26000包。1860年6月,太平军占领蚕丝重要产地苏州,嗣后又克另一产区嘉兴,到1861年5月底,这一年时间中蚕丝输出量却骤增到88754包,而且每一包都来自太平天国领地。而数年后,当清军反攻,太平军被迫从产丝区撤退后,产量立刻下降一半。那么,谁在破坏生产力,谁在发展生产力,是否一目了然?

至于江南人口减少,归结到太平军头上更是冤枉。如呤唎所说,清军占领无锡后,屠杀平民六千人以上,罪名就是他们是太平天国人。(某些人热衷于说太平军屠杀了多少所谓地主绅士,可是对于被屠杀得更多的太平天国普通百姓,为什么却不见一个有良心的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因为身份低微,他们的生死就可以不论了吗?)

呤唎继续说道,在他返回上海的路上,亲眼见到数月前那些还在太平天国管辖下繁荣兴旺的村庄,都被清兵焚掠殆尽,清军足迹所至,尸横遍野,十室九空。他还自己做了个统计,从1860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军民,为清军所杀的人数,在200万人以上!

这些,我想绝不是杜撰吧?因为我们大家都清楚的知道,是谁说的“打下南京,纵兵三日”,都知道《投名状》里清军高呼的口号“抢钱!抢粮!抢女人!”在这事实昭然若揭的证据面前,还要把江南的萧条归罪于太平军,不是打自己嘴巴是什么?

呤唎还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欧洲人是“一切与鸦片贸易有关的人(太平天国严禁鸦片),一切代表额尔金对华政策的英国官吏,一切唯利是图的商人和外国雇佣兵。”而为数并不少的太平天国的外国朋友则是那些“心胸博大,关心人类疾苦和被压迫民族的幸福的人,以及那些并不热心鸦片贸易的公正商人。”

还有人埋怨太平军起义耽误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真是笑话,且不说太平军运动爆发的真实起因是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了。就说这洋务运动的一批骨干,有哪个不是从镇压太平军中起家的?正是这场伟大的运动,间接导致了洋务派的浮出水面,开始影响中国政局。

最后,我还不得不满怀敬意向太平天国的英雄们致敬。在那千千万万为了摆脱卖儿卖女的奴隶地位,为了不再匍匐于邪恶奴隶主的脚下乞食,为了不再低人一等、饿死街头而奋起反抗,试图建立新社会的太平军中,却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英烈,他们的事迹与日月同辉!林凤翔、李开芳、冯云山、陈玉成、林启荣等等一大批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满清黑暗的天空。我们看到了九江城的全城壮烈逊城,看到了陈玉成的宁死不屈,看到了太平军余部千里回马枪,擒杀僧格林沁的伟绩,看到了那一个个打着绑腿,放开缠足,解散奴隶标志辫子的男女老少,在天京城里投火自焚,也绝不再当奴隶……没有他们,清的一页将黯淡无光,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也得不到传承。

俱往矣,我无意美化这场农民起义反抗压迫运动的方方面面,可是也决不容许玷污、颠覆它的伟大。正如同我们不能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不切实际而把他们的所作所为乃至他们的美好理想都贬得一无是处。可是我们应该知道,那成千上万的太平军战士们,他们的目的,原来是为了不再卖儿卖女做牛做马当奴隶,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来的!上帝是什么?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言人,不过是找个符号撑门面,而骨子里是争生存、求发展的正义抗争。

太平天国运动的真正代表应该是那些扬眉吐气的被奴隶主残酷压迫的人类的代表太平军们!
不多说了,历史自有公正的评价,相信大家的良心亦有公断。

在1900年。
慈禧向列强宣战,战败。因此,下的“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表示,满洲清国从已经跟列强妥协,称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也表示中国人,从原来当满洲清国一国的奴隶,变为当列强的奴隶,是双重亡国奴的地位。

慈禧向列强宣战,被八国联军赶走了。
她转而向列强投降,出卖中国的利益,以取悦外国人。因此,下的“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表示,满洲清国从已经跟列强妥协,称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也表示中国人,从原来当满洲清国一国的奴隶,变为当列强的奴隶,是双重亡国奴的地位。

慈禧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外洋之欢心’,而不是(结与国之欢心)一字之差却是对内与外的说话。其实这也是对清朝的腐败见证。不想多说……

以往的观点认为这句话是慈禧卖国,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具体的话语要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当中。这句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庚子议和时的谕旨,原文如下:
谕内阁: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惟各国既定和约,自不致强人所难。著于细订约章时,婉商力辩,持以理而感以情。各大国信义为重,当视我力之所能及,以期其议之必可行。此该全权大臣所当竭忠尽智者也。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当初十二条大纲已经都无异议,但是细节之处并未谈妥,所以中央政府要求议和大臣在议和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其意在谈细节之处时能挽回多少算多少,并不是以往所说的卖国之举。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
答:“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是尽中华(清朝)的所有财力物力,来满足各国(指列强)的欢心。这句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庚子议和时的谕旨。原文:谕内阁: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

慈禧太后曾经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答:慈禧太后虽然误国误民,但是她并不愚蠢,也不呆痴,她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合谕旨的上下文理解,就是“充分考虑中国的财力(以前赔了不少,国库十分空虚了,尽量与列强协商少赔一些),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与各国达成和解”。很多...

慈禧太后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什么意思?
答:到1900年时,清王朝因为义和拳运动与八国联军开战,最后被打败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发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丧权辱国宣言,清王朝基本成了东西方列强的打工仔,中国真正面临着亡国危机。旧中国有多惨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列强还不清楚清王朝的真正实力,以为清朝很厉害不敢...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出处
答:“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出处是慈禧的“罪己诏”中的一句话,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可见其内心惶恐,表示愿满足侵略军的一切要求,但求保清廷平安,保她尊位无损。罪已诏:“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

慈禧太后为什么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什么意思?_百 ...
答: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当时腐败的清朝政府,正在和外国人签订卖国协议,这句话其实是在说,要考量中国的国力,以尽量少的损失,让两国都能欢喜接受,其实这是清朝政府软弱无能一味退让的表现!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掌权,很多外国侵略者开始想霸占我们中国的领土,清朝政府十分腐败落后,不堪一击,...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意思是什么?
答:“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表示满洲清国从已经跟列强妥协,称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也表示中国人,从原来当满洲清国回一国的奴隶,变为当列强的奴隶,是双重答亡国奴的地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是令所有华夏同胞深感耻辱的一句话。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晚清实际上的执政者...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断章取义吗?这句话的出处在哪_百度知...
答:这句话出自辛丑谈判过程中慈禧懿旨“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其含义是:但仍然命令他将详细的细节内容仔细研究斟酌,要根据中国的物力去赔偿,以保证各国满意。量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是思量;考虑的意思。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

慈禧太后曾经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百 ...
答:《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关键的就是这个量字怎么解释,清末以后有些人故意的去歪曲,把它解释成尽量、尽力;而当时慈禧“量”这个字本身而是衡量,考量,而不是“尽中华之物力”的意思。在与八国联军的谈判过程中,慈禧曾电令谈判的李鸿章,...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答:慈禧向列强宣战,被八国联军赶走了。她转而向列强投降,出卖中国的利益,以取悦外国人。因此,下的“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表示,满洲清国从已经跟列强妥协,称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也表示中国人,从原来当满洲清国一国的奴隶,变为当列强的奴隶,是双重亡国奴的地位。 参考资料: http://...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断章取义吗?这句话的出处在哪_百度知...
答:罪已诏:“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