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康成书院的来历

作者&投稿:熊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康成书院的介绍~

远在1800年前,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郑玄就在这里创建了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郑玄在这里讲学授徒,据史书《三齐记》记载,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影响很大。此后,崂山的书院历代兴建,可达五六家之多。它们分别是青峪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劳山书院和华阳书院等等。崂山众多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伸。至今,崂山还有一个村庄名叫“书院村”。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传说,郑玄在崂山书院讲学论经时,一天清晨,刚刚开了大门,忽见一个童颜鹤发的老汉走进门来,跪到他的身边,苦苦哀求收他为徒。一时间,郑玄被老汉的求知欲所感动,便满口答应下来。从此,老汉在他的教导下,勤学苦练,成为弟子中年纪最大,学业最好的一个。3年过后,老汉学业期满,临别时,送给郑玄一个用白绸子包扎的小包,作为报答他三年教经之恩。然后,转身变作一只白毛老狐狸,拉着一溜火线,朝着深山老林跑去了……郑玄看了老汉的变幻后,方才恍然大悟,长长地叹了口气,急忙打开那白绸小包:只见里面包着一粒粉红色、杏核大的药丸。他手捧药丸,奇怪地左看右瞧,左闻右闻了好一阵,末后,放在嘴边,想伸出舌头舔舔是什么滋味!谁知,刚刚张开嘴巴,那药丸便“呼啦”一闪,从手心蹦进口中,滑进嗓子眼里,钻进肚子里!郑玄只觉一股香喷喷、甜丝丝、凉飓飕的味儿,立即传遍全身!从那天开始,他那弯了多年的腰,又直立起来;昏花多年的双眼,又重新放出了光亮;浓霜尽染般的须、发,由白变黑;虚弱多病的身子,又恢复了青春年少的活力!原来那狐狸老汉送他的粉红色药丸叫“回春丸”。老人吃一粒便可返老还重30年。郑立自从吞食了那“回春丸”,便返老还了重。30年后,当那“回春丸”失了效.他也由童变叟,病故了。郑玄虽然逝世1700余年,但是,他的名字和他在崂山创办的书院,如同巍巍屹立于黄海之滨的崂山,千秋长存。

  远在1800年前,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郑玄就在这里创建了闻名遐迩的康成书院。郑玄在这里讲学授徒,据史书《三齐记》记载,从学者有万人之众,影响很大。此后,崂山的书院历代兴建,可达五六家之多。它们分别是青峪书院、石屋书院、下书院、劳山书院和华阳书院等等。崂山众多书院的建立,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伸。至今,崂山还有一个村庄名叫“书院村”。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汉代的康成书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尽沧桑,早已倾圯无存,初建时之规模、结构、布局已无可考。但明正德七年(1512年)重建的书院遗迹仍在,建筑格局与规模至今犹存:房舍坐北朝南,占地1.2亩,屋外砌有院墙,院内向阳开门。院内植松栽柏,枝繁叶茂,高耸云天;三边墙根,密栽竹、梅、秋菊,清雅幽静。房舍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并雕有流云图案,具有十分完善的墙、梁、栋、枋、斗拱起脊屋顶。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为高大的建筑了。“康成”是郑玄的字。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2001年,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视察崂山风景区,提议恢复"康成书院"。按照以高等学府为依托搞好书院建设的思路,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山东大学经磋商,决定共同恢复康成书院,并迁址于崂山南麓,更名为"崂山康成书院"。书院以山东大学为依托,遵循书院文化新理念,在完善自身功能、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吸纳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多领域、高层次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转化和推介。
  康成书院村边的山坡、沟壑、山崖处,至今长有一种叶如韭,长过尺,坚韧异常,四季常青的草,因为当年郑玄在此讲学论经时,经常采摘草叶编竹简,当地人便把这种草叫作“康成书带”,也叫“书带草”。

青岛崂山有座远近闻名的书院——康成书院遗迹。它是东汉大经学家郑玄,当年在崂山讲学论经时留下的。康成书院,是郑玄的字“康成”而得名的书院。

求康成书院的来历
答:“康成”是郑玄的字。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2001年,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视察崂山风景区,提议恢复"康成书院"。按照以高等学府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