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出征打仗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钱保存在哪里?

作者&投稿:善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士兵们服役是没钱可拿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汉人士兵的加入,再加上战事非常的紧张,于是当兵就有钱挣了。在当时还流传这一个民谣:三十三天三两三。这句话可能就是当年士兵们的工资标准了。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战争的需求,绝大部分是在农民中招募士兵,当然这也包括不少的农民是自己跑过来主动参军的。这些人大多数家境非常贫困,或是深处困境,当兵是为了寻找机会和解决家里的生计。
在当时,大战来临之前或战后,都有一批可观的军饷发放,这些钱在士兵手里,保管起来很困难,特别是那些家乡遥远的士兵,只得把钱带在身上,战争险恶,万一不测,有可能人财两空,这是士兵们最担心的事。这个难题因为胡雪岩早年一次不经意的义举,得到完美的解决,并因此把胡雪岩的钱庄生意引向了巅峰。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商人,他做生意的方式与众不同,眼光总是高人一等。
一天中午,阜康钱庄来了两个当兵的,他们两手空空,没有带任何存款凭证,却说要取他们老乡的1200银子。值班伙计当然不肯付款,却见这两个当兵的,是贫苦人出身,言谈举止不像是来找事的,觉得此事有点来头,就将这件事层层汇报给老板胡雪岩。胡雪岩接报后,一点不敢怠慢,指派身边的一个贴身掌柜,来到店里,仔细询问查明二人的身份后,不仅答应付钱,连本带息一共给了他们1500两银子。值班伙计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一天傍晚,阜康钱庄来了一个当兵的,在门口心情沉重的走来走去,这个人的行为引起胡雪岩的注意,他上前与他攀谈起来。原来此人是驻守在杭州绿营兵营中的一名士兵,名叫骆尚德,来钱庄是想存一笔钱。给钱庄送钱,按理说哪个钱庄都会欢迎的,但是他有一个条件,不要存折也不要利息。这个条件本身就很奇怪,再加上他是一个不知底细舞刀弄枪的士兵,所以,很多钱庄都一口拒绝。眼看一天的时间过去了,他的钱还没有存掉,骆尚德不免有点沮丧,不知不觉走到阜康钱庄,他在犹豫着要不要进去试一试。
胡雪岩听到这个存钱条件也是一愣,本能地想这个人是不是来闹事的,于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空口无凭的存钱呢,骆尚德把他的经历想法细细地说了一下。骆尚德的老家在四川,年轻时因为喜欢赌博,不仅把自己家输了个精光,还赔上了岳父资助他做生意的积蓄。老婆跟他没法过了,带着孩子远走高飞。一无所有的他只得重新从军混口饭吃,当兵十三年辛辛苦苦,攒了1200两银子。本来准备用来偿还岳父以及东山再起的本钱,如今接到命令,要赴江苏与太平军打仗。银子带在身上不方便,又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托付,于是,想把钱存在钱庄里。兵荒马乱,自己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放在自己的身上也是不安全的。
胡雪岩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当场决定,可以按照骆尚德的要求存钱,虽然骆尚德不要利息,钱庄还是按照存三年的利息计算,三年后连本带息1500两银子,钱庄为此立的存单,有钱庄掌柜代为保管。三年后,骆尚德阵亡。临终前,他托付两位老乡到阜康钱庄来取钱,把一生的积蓄转交给老家的岳父。
按理说,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两位老乡就这样空口无凭地来阜康钱庄取钱,钱庄完全有理由不付这笔钱,但是胡雪岩不做这样的事,连本带息把钱交给了这两位士兵。
这两位士兵没想到取钱如此顺利,对胡雪岩这种童叟无欺,诚信经商的行为很是感动,回到军营后,两位士兵向同伴们讲述了取银子的感人经历,胡雪岩的声誉在军中迅速传开,许多官兵都纷纷的把自己的积蓄长期存入胡雪岩的钱庄,胡雪岩的钱庄生意越来越红火,在各省开了二十几家分号,当时的士兵,无论作战在哪里,都是就近把钱存入胡雪岩的钱庄。
后来,像骆尚德此类的事情也发生过很多起,都没有发生过任何的争执,每次都完美解决。胡雪岩的钱庄在与士兵们打交道的十几年中,没有出现过一起店大欺客或者以弱讹富行为,胡雪岩与士兵们之间形成一个诚信链条,在互惠互利中各取所需。

清朝士兵出征打仗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钱保存在哪里?
答: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士兵们服役是没钱可拿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直到清朝末年,随着汉人士兵的加入,再加上战事非常的紧张,于是当兵就有钱挣了。在当时还流传这一个民谣:三十三天三两三。这句话可能就是当年士兵们的工资标准了。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战争的需求,绝大部分是在农民中招募士兵,当然...

古代士兵出征打仗时,不能携带家属,他们是如何解决生理需求的?
答: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出征的士兵不能带上家属,但是倘若他们尽心尽职为国家出战,国家也并非是不解人情的,会为他们送来一些女子,从而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

古代行军打仗都要做到粮草先行,那么他们吃的是什么?
答:都知道行军打仗是特别艰辛的所以对于吃的肯定也不会好到哪儿去,一般他们带的都是一些比较容易带的。最主要的就有粟米,烧饼和一些肉脯之类的。对于吃的他们基本上也没什么讲究的只要能填饱肚子也就可以了。在战争年代几乎士兵都是熬出来的,只有当他们都顺利回朝摆庆功宴的时候才会有机会吃到一餐比较...

清朝士兵衣服为何有的写“兵”有的写“勇”?
答:然而,有的时候清军的正规军不够用了,朝廷就会找一些百姓当兵,这些百姓在打仗的时候穿的衣服上面就写着勇。这种写着勇的士兵在打仗的时候也有钱拿,只不过他们拿的钱远远没有清朝的正规军多,他们在仗打完回家之后,还是农民,自己种地,朝廷就不会给他们发钱了。可以说他们是清朝军地的编外员工。在...

羊祜“堕泪碑”人见落泪,他究竟有什么感人的事迹?
答:羊祜带领士兵打仗的时候,绝对不会偷袭别人。他们约好了什么时候开战,便什么时候开战,坚持这个规定。这样一来,双方就是光明正大的凭借实力打仗。如果对方的士兵误入了羊祜方的阵营,后被抓住。若是士兵愿意投降,羊祜也是十分欢迎,若是不愿,羊祜也没有意见,还会把别人给送回去。这只是其中的两个比较...

清朝军队打仗时辫子怎么处理呢?
答:这种方法最初是为了满足草原生活的实际需要,防止骑马和打猎时头发遮住眼睛,挡住视线。清朝建立后,他们强迫汉人遵循满族的习俗,留发剃发成为是否接受新王朝统治的标志。在接下来的200年里,清朝所有的官吏和人民都拖着一条辫子,逐渐也被人接受。要说清军的辫子在作战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古代士兵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士兵一般会吃什么军粮?
答:其实,最早的军粮其实是粥,他们使用的炊具也不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大铁锅,而是陶器。除了自己的,也要找自己的。那是野外打猎,军队会去打猎,杀野味做食物。当然,在极端情况下,草根树皮甚至是人都可以作为军粮。如麻饼、茶叶、水等措施给士兵。行军时,士兵们携带mi饼、杂粮饼、皱纹米、盐...

清朝人都留小辫子,那如果打仗了这个辫子怎么办?
答:被八国联军抓着辫子的义和团士兵的照片。 只要上了战场,拖着长长的辫子,就向敌人表明了自己的弱点。 正面交锋取胜就好了,但是一旦战败,逃跑的时候,敌人如果从后面抓住你的辫子,一定会抓住,想逃跑也逃不掉,只能乖乖地被俘。 让清朝骄傲的辫子,只要一上战场就变得麻烦,甚至变成了“催符”。被...

古时候没有罐头等压缩食品,行军打仗时士兵们都吃什么?
答:那么古时候没有罐头这种压缩食品,行军打仗时士兵都吃什么呢?士兵需要补充体力,唐朝之前以小米为主,宋朝之后馒头和大饼开始作为军粮,明清时期炒米作为军粮。一、唐朝之前,行军打仗以小米为主,其他谷物为辅。唐朝之前,中国古代种植谷物以小米为主,因为小米有丰富的营养,并且保存期限比较长,加上当时的...

清朝部队出征打仗,随行的医生是如何称呼?
答:2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3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4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5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於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於他们以串铃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