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的《三味书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作者&投稿:暨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关于“三味”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本文作者是当年执教于“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之孙,关于“三味”的含义,他的解释可能更能体现“三味”的本义。

三味书屋原是我祖上教授私塾的一间书屋,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我想谈一些实况,以供参考。

“三味书屋”的由来

我先祖定居绍兴后,至我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为了走好办私塾、兴学堂的道路,峰岚公首先延请名师到家坐馆,给儿子寿韵樵讲授古籍和书法等。韵樵公潜心研习,日后不但晓通文墨,在书法上也苦练有获。嗣后,韵樵公又为两个儿子寿舟墀、寿镜吾请师讲学。学业有成后都以坐馆教书为生(寿镜吾即秉承祖业在三味书屋开办私塾终身执教,被鲁迅尊称为“寿老先生”)。

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它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

然万物皆变,事难预料,寿氏家族中仍然出了个不愿遵守祖训的子孙,云巢公的一个孙子,也就是我的亲叔父寿洙邻想走另一条路。他热心参加科举。并在考期将到之时,逃出父亲为阻止他应考而设的禁闭室,从关他楼上的窗户悬绳而出,逃出应考。最后还得了朝考一等第一名,被任命为吉林农安县的知县。这一违背祖训之举,大大地激怒了我祖父,骂其“不孝”,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示从此不认这个“不肖儿子”。祖父的“三味精神”之强烈,可见一斑。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岁月流迁,光阴似箭。看到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我感到应该阐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规,对祖训三缄其口了。于是我投书《绍兴鲁迅研究专刊》详述了我自幼在“三味书屋”里接受启蒙教育以来,耳濡目染所了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镜吾公、父亲寿涧邻、伯父寿孝天不止一次所训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味”的本义不应掩盖

在探索三味的含义中,不少仁人付出了艰辛努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归结到劝人珍惜光阴和认真读书,种种解释都无可厚非。但此三味非彼三味也,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我觉得应实事求是还“三味”本义,而不应任之以讹传讹,甚至演变到掩盖了三味书屋的创办形成和发展、办学宗旨,以及坐堂执教人等等的本来面貌。

学海无涯,探索亦无止境。近日我从浩如烟海的方志古籍中,又了解到有关“三味”新的情况,兹补记于下:清初顺治年间一位官至文林郎的甘肃人士“王了望”,因不堪宦场倾轧而辞官隐居乡间,晚年曾为人题写过一幅中堂和两条对联,在那幅中堂上赫然写的竟也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推算起来,要比三味书屋的形成早160多年!可见,由镜吾公口授家传下来的这三句祖训确有出处。想必是当初韵樵公曾见到过,心有灵犀相通而引起同感,遂借来用作“三味”的内容。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岁月流迁,光阴似箭。看到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我感到应该阐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规,对祖训三缄其口了。于是我投书《绍兴鲁迅研究专刊》详述了我自幼在“三味书屋”里接受启蒙教育以来,耳濡目染所了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镜吾公、父亲寿涧邻、伯父寿孝天不止一次所训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多种说法

如前所述,“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中,即包含了祖上创办私塾时的宗旨,虽是必须遵循的家规,却因其反清意识绝不可对外泄露的。三味书屋因由鲁迅引起人们注意后,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兴趣。当有人问及寿洙邻时,彼以“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答之,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但此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信服和认同。因为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中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阴,勤奋读书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余”为“三味”,用味道来形容古籍来劝人读书呢?还有人怀疑像寿镜吾这样一位饱学秀才———“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语),怎么会用“肴馔”、“肉酱”之类来形容读书?(醢系肉或鱼剁的酱)如果是饭馆或酒馆的匾还说得过去,用作书屋之匾,这解释似乎牵强了。另外也有考证“三余”为“公余、饭余、茶余”的,更有引经据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郸书目》中的:“诗书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块“三味”的匾被演绎出五花八门这么多的味道,这恐怕是先祖们始料未及的。

岁月流迁,光阴似箭。看到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我感到应该阐明真相。而如今也不必再墨守家规,对祖训三缄其口了。于是我投书《绍兴鲁迅研究专刊》详述了我自幼在“三味书屋”里接受启蒙教育以来,耳濡目染所了解的一切。尤其是我祖父镜吾公、父亲寿涧邻、伯父寿孝天不止一次所训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精神”,自幼便在我脑海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三味书屋是一间书熟

三味书屋得名的由来
答:“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关于“三味”的含义有多种说法,本文作者是当年执教于“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之孙,关于“三味”的含义,他的解释可能更能体现“三味”的本义。三味书屋原是我祖上教授私塾的一间书屋,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我想谈一些实况,以供...

鲁迅在桌子上刻“早”的那篇文章的原文
答: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从前的样子,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鲁迅的...

关于鲁迅在三味书屋的故事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的三味指什么?
答:三味书屋是寿峰岚先生创立的私塾,原名三余书屋,是先生授意儿子寿韵桥把原购房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这才有了今天的三味书屋。改匾时先生就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办学方针,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三味书屋曾是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

小学语文第七册《三味书屋》的全文
答: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堂屋匾额上的“三味书屋”四个楷体字,一说为杭州人梁同书所书。梁同书为清代书法家,性耿介,工书,晚年名满天下。他终年93岁,著有《频罗庵...

鲁迅的《三味书屋》原文是什么?
答:应该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

鲁迅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为什么叫三味书屋
答: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童年时曾在这儿学习。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如今位于哪个地区?
答:鲁迅还曾经因为迟到被塾师惩罚,这个地方有戒尺,所以他就在自己的书桌上用小刀刻下了一个木刻的汉字“早”字,来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迟到,那么这是鲁迅留给后人的一个非常珍贵的文物,因为他刻的字的刀法简朴挺直,非常有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作品就说明这个三味书屋还是压抑...

三味书屋指的是哪三味 三味书屋指什么
答:2、三味书屋,那是清末民初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原名为“三余书屋”,取自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一句话“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寓意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努力读书,切莫荒废了光阴。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鲁迅祖...

三味书屋资料
答: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