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女子要遵从的"三从四德"具体是什么?

作者&投稿:稻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女子“三从四德”中的“四德”指的是什么?~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而《周礼·天官·九嫔》中,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扩展资料:
四德的演化:
"四德"最初是对宫廷妇女的四种必备的修养--德行(德)、言辞(言)、容貌(容)、技艺(功)的培训和修养,包括了传统"妇学"四项教育内容,所以儒家称作"四教",又叫"四行"。
本起源于宫廷妇女教育,属于"阴礼"(妇女遵守的礼仪)、"阴职"(妇女担负的职责),不久扩展到上层家庭对承担妇女角色的修养。
女孩十岁,就在家里接受女师教育--教给"婉娩听从"(德、言、容,柔顺听话)、执麻橐(纺搓麻线,古代衣服多以麻、葛、丝为原料)、治丝茧、织布制衣,学习准备祭祀和助祭的一系列工作(功,纺织、缝纫、备饭食酒浆等)。
出嫁之前三个月,宗族请女师对女子培训,"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培训完成之后,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成"妇顺"。
可见,"四德"是为"三从"道德服务的。"四德"后来泛化为对所有妇女的要求。按照郑玄的解释是:"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后代一直不断在做出新的解释。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谓贞顺(品德)
妇言谓辞令(辞令)
妇容谓婉娩(仪态)
妇功谓丝炱(手艺)

============女朋友的三从四德============
男友言行要听从
男友无知要盲从
男友主意要服从
男友多情要忍"得"
男友薄行要受"得"
男友多疑要记"得"
男友小气要就"得"
============男人的三从四德============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
女朋友命令要服"从"
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古代女人恪守的三从四德 戏说三国演义的女人
纵观历史、野史,话本、演义,无处不宣扬这种伦理道德,其中不乏王宝钏此类的贞洁烈妇,更有王昭君之流为政治利益而和亲的工具女人,众多著作中,除了《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中的女人,性情至真,可歌可颂外,其他概莫能免,三国中虽女人寥寥无几,但也不能逃脱这种悲剧性的命运……

天地万物一阴一阳,红尘人寰一男一女,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话题,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纠葛是最精彩的故事。男人与女人的竞争似乎从未停止过,从最初的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随着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贡献渐渐低于男子,逐渐过渡到男主女从的父系社会,女子的社会地位就成了附属角色,经过封建社会孔子老先生的教化,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女子的从属地位就由被迫抗争变成了自觉接受,继而把这种三从四德的理论深入到每个女人的意识中,并成为一种恪守的规范……

貂蝉——可怜女儿身周旋于虎狼
貂蝉是司徒王允府中的一个歌伎,被从小选中府中,教习歌舞,虽待之亲女,不过是王允的一个玩物,董卓祸乱朝纲,欲篡皇位,那是国家的事,是王允你们男人的事,你们摆不平,偏偏想出什么连环计来,让貂蝉以色作矛去间杀董卓父子,真是无能。更可悲的是貂蝉竟以为此为大义,觉得只如此才能抱王允之大恩,可怜女儿身周旋于虎狼之间,也许从貂蝉一踏入王允府中,就注定了这种悲剧命运,即使没有董卓,最后也不免成为王允的侍妾……

孙尚香——不让须眉的“代价”

孙尚香是吴主孙权的妹妹,演义中讲孙尚香为人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房中军器摆列遍满,虽男子不及。看来是个不让须眉的人物,可是依旧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被周瑜设下的美人计,弄巧成拙,由吴国太作主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刘备,那孙尚香在入洞房前也没有见过刘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听凭别人安排自己的终身大事,后来被其兄设计骗回,意在用阿斗换荆州。可怜孙尚香竟成了蜀吴之争的政治工具,不知回到东吴后,何去何从?……

崔夫人——贞洁烈妇之代表

刘湛之妻崔夫人,可以算得上封建社会标榜的贞洁烈妇,是要入列女传的。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阳,兵逼成都,后主刘禅开城投降,其七子刘湛苦谏无效,大哭,宁死不降,其妻知道后,大为赞赏:贤哉!贤哉,也要以死相随。并说,王死父,妾死夫,其义同也。刘湛妻为义节而死也罢,只是三个孩子也未能幸免,也被刘湛杀死。哀哉!

刘安之妻——妻子是衣服?

另一个女人不得不提,此女是猎户刘安的妻子。当时刘备借宿他家,刘安安排刘备吃饭,没有找到野味,为了讨刘备喜欢,表达自己的忠心,竟然杀妻煮肉给刘备吃,刘备吃得香,问刘安什么肉?刘安说是狼肉,乖乖,究竟谁是狼?后来刘备知道后,也只是不胜伤感,掉了几滴眼泪,并没有呕吐,也没有斥责刘安,看来刘备也是不以为然。此君还有名言道,兄弟是手足,妻子是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由此可见妇女在当时眼中不过是传宗结代和面首而已……

蔡文姬——历史推崇的政治才女
蔡文姬是历史中的名人,此女精通音乐,善作诗文,很有才华,却不幸在董卓之乱中,被匈奴掠走,一去十二年,曹操因与其父蔡邕关系不错,用千金把蔡文姬赎回,嫁于屯田都尉董祀,并让其整理父亲的著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蔡文姬虽不得善始,可最后结局还是不错,这在三国众多不幸的女人中还是幸运的。余者曹操所纳张济之妻邹氏,曹丕所纳袁尚之妻甄氏,皆是乱世之中,身不由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吧。吕布之女和关羽之女也一度成为联盟诸候的纽带,只是最后未成罢了。其余贵为皇后、贵妃的一班人竟不如平民百姓,最后香消玉殒,让人不用悲叹……

古代的三从四德应该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谨慎言语亦为德、庄而不淫也是德、勤俭持家更是德。

现代的三从四德则调换了位置变成女人要男人做到的了: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的话要盲从;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生日要记得,老婆打骂要忍得,老婆花钱要舍得。

所谓的“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所谓三从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是德言容功
德-品德
言-辞令
容-仪态
功-手艺

古人所说的女子要遵从的"三从四德"具体是什么?
答:女朋友化妆要等"得"女朋友花钱要舍"得"女朋友生气要忍"得"女朋友生日要记"得"古代女人恪守的三从四德 戏说三国演义的女人 纵观历史、野史,话本、演义,无处不宣扬这种伦理道德,其中不乏王宝钏此类的贞洁烈妇,更有王昭君之流为政治利益而和亲的工具女人,众多著作中,除了《红楼梦》和《聊斋志异》...

古人说的"三从四德"是什么意思?
答: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

古代女子为什么要遵从三从四德
答:“夫妇有别”是告诉我们,一家的妻子和丈夫是有职责上的分工,并不是说地位上有差别。中国古人讲“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分工实际上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的。现在社会越发展越强调社会分工,其实古人很早就强调了社会分工:丈夫要负责经济的收入,养家糊口;妻子要教育儿女,使家业、家风得以...

古人说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什么?
答: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古代女人一般都遵从三从四德,他们的出轨方式是怎样的?
答:虽然现代社会情侣夫妻出轨这种事屡见不鲜,但是很难有人相信在古代女人地位低下,必须遵从三从四德时也有一些女人出轨,她们不仅仅是普通人,有的还是贵妃,皇后,公主等等,那么古代女人的出轨方式都有哪些呢?荒诞的出轨 当时梁武帝有一个女儿,名叫萧玉瑶,被封为公主,后来她嫁给了梁武帝早些年的挚友...

英雄难过美人关还有下一句,说了什么,说出女人的通病?
答:古代女人的地位非常的低,这个在电视剧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到了宋朝的时候,可以说这种情况更甚了。在男人的眼中,女人就是必须要遵从“三从四德”,必须要“相夫教子”,要“勤俭持家”,更不允许他们抛头露面了。女子不能有自己的事业,基本上读书识字的都少得可怜。

古人常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面一句才是精华,却少有人知
答:封建社会中,女子地位相对低下,未出嫁之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逛街购物几乎不可能。另外,婚姻大事全由父母做主,基本不存在自由恋爱的情况。成亲之后,女子不仅要相夫教子,还要遵从三从四德之规矩,稍微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就会面临被丈夫休掉的局面。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她们把贞节看得比性命都重要...

古人说: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在古时候,老祖宗的规矩是很多的。在那时候封建社会下,古代皇帝为了便于统治,就留下了一些规矩让老百姓们遵守。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这么来的。特别是古代的女人必须要遵从“三从四德”的,只有这样才被古人认为好女人。而今天我们也要说一下农村俗语...

古人怎么会说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话??
答:也就是说,“长者”(应该也包括陈继儒)认为,女子识字读书的坏处在于被曲本小说“挑动邪心”,“做出丑事”。考虑他说出这句话的时代,很容易理解所谓的“丑事”是什么意思。儒家一直有“德本位”的文化传统,男女皆以德为重。传统女子教育,以“女德”为首,明朝亦然。在朝廷的宣教中,对妇女德行、...

为什么古人只穿裙子不穿裤子?
答:在古代女子做什么都必须遵从“三从四德“,如果穿裤子的话,就表明了她们坐的时候必须分腿坐着。分着腿坐在古代来看,就是很不雅。这在古代来说,就是违背了妇德。所以必须穿着裙子来遮挡自己的腿。而且古代女子的脚也是不能轻易露出来的,都是在裙子的遮挡下。而穿裤子就会显而易见,这样也是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