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以”字的所有意思

作者&投稿:郝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狼》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意思。~

一、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之,代词,指骨头。
白话译文: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二、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白话译文: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之,代词,它(指狼)。
白话译文: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四、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之,代词,它(指狼)。
白话译文: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五、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助词,的。
白话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六、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
白话译文: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此文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狼·第二则》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
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
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早年即有文名,但始终未中举,直至七十一岁才援例为贡生。
长期为塾师、幕友,郁郁不得志,所著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亦工诗文,著作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谩#?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③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o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介词 用 把 拿 例: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介词 凭 据 按照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介词 由于 因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连词 不译,或译为“用来、拿来” 例:故为之文以志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为 “以至”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因为,由于
2、而
3、把,拿,用
4、以为,认为
5、凭,靠
6、按照,依照
7. 根据
8、通“已”,已经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10、在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12、为
13、通“已”,止
14、任用
15、此,这

用,凭借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所有意思
答:(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3、把,拿,用。例: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⑵以钱覆其口。⑶屠惧,投以骨。⑷具以情告。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⑺何以为计?⑻将以攻宋。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1)寡人欲以...

“以”在文言中常用的意思
答:3、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 例:云无心以出岫。(“无心”意思是“无意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出”)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引壶觞以自酌。(自酌自...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是什么?
答:以,读音[yǐ]基本释义: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目的在于:~待...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
答:3.认为,以为 。4.原因《列子》“宋人执而问其以”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上”;“以东”。11.通假字,“已”,已经。《史记》“固以怪之以”

“以”在古文有什么意思
答:相当于“用”“拿”“把”;2.表示方式、依凭,相当于“依”“按”“凭”;3.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范围,相当于“在”“于”;4.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相当于“从”“自”“由”;5.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由于”;6.表示论事的对象、依据或标准,相当于“以…...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答:“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而,以为,等等。1.表示”因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说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没有参军,从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马》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解释为...

以的意思在文言文
答: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2.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⑺赵王岂以一璧...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所有意思
答:1、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在文言文中的几种解释
答: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ca...

文言文以有几个意思是什么
答: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的 以 的意思有几个 动词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