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

作者&投稿:柴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读三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刘备在世和去世后的诸葛亮,似乎是两种人生,前一种是作为刘备手下料事如神的军师,指挥打仗这些事情似乎不在话下。然而刘备过世后辅佐刘禅,诸葛亮好像就没有之前那么厉害了,似乎一下子从顶级军师跌落了下来。一个人的能力是不会被轻易改变的,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诸葛亮为了逼迫司马懿出兵,竟然给他送去了女人衣服,以此来羞辱司马懿。司马懿接到衣物,不但没有雷霆大怒,而是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平日所为,当得知诸葛亮处罚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为,而吃饭又吃得很少时,他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后世人就此认为,诸葛亮这种做法,不但将自己累垮,而且还造成了蜀国人才亏乏。蜀国人才亏乏主要原因是不是在诸葛亮暂且不论,我们只讨论一下,诸葛亮究竟为什么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呢?
归于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刘备时期和刘禅时期。刘备时期的诸葛亮前后有十六年时间,这一时期的国家任务和所处的形势要繁重和艰巨的多,但诸葛亮的做事似乎却要从容得多,根本原因在于他可以专心做事。比如说出使东吴,都督江南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以及协助关羽守卫荆州等。
后来刘备调诸葛亮和张飞赵云一道入川,刘备完全占有成都后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诸葛亮也只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直到刘备当了皇帝,诸葛亮当了丞相,还有一个李严给他分担了文书事务。诸葛亮可以专一地做好某项工作,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地什么事情都要他去做去抓。这一方面在于上面有刘备,而刘备的能力足够,另一方面也在于蜀汉国正处于人才相对兴旺的时候。
就个人方面来说,诸葛亮并不是愿意什么事都自己来干。比如说马良要出使东吴,想让诸葛亮写一封给孙权的介绍信,诸葛亮让他自己写,写好了拿来看看就行。即便是到了刘禅时期,诸葛亮认为有郭攸之、董允等人的存在,宫内事务也不需要他过多的过问。而在实际上,诸葛亮不是南征就是北伐,多数时候不在成都,想过问他也没有这个时间。
但问题是,到了刘禅时期,诸葛亮有了更大的权力,有了使用人方面更大的空间,为什么反而会事事亲力亲为了呢?
刘禅不是刘备,诸葛亮不得已只好又当爹又当妈。刘备时期,军事上诸葛亮只需提出建议,做好后方即可,而刘禅时期则不一样,诸葛亮不但需要做出决策,还得领兵在前。国家层面,前期的诸葛亮只需协助刘备制定出法律条文,而执行问题在有关部门,这些部门是刘备直接管,他们也对刘备负责即可。
如,刘备制定了禁酒令,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扩大化,简雍建议刘备放人;法正公报私怨,有人看不下去,也只是让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建议,抑制一下法正;黄权投降魏国,执法部门要将他的妻、子抓起来,刘备说算了吧,黄权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而在刘禅时期,这一切都变了,像一干贬官,想复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诸葛亮身上。从司马昭开始,人们就说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恐怕最有体会的是诸葛亮。如果说刘备时期诸葛亮只是一个主妇,只要把精力用在主内上即可,而刘禅时期的诸葛亮则完全是既当爹又得当妈。
诸葛亮最后几年和司马懿对阵,但诸葛亮和司马懿不一样,司马懿只需要把握前线的形势,后方的事情不用他管。即便是前线,当一些将领给他太大压力的时候,魏明帝曹睿还可以派来一个老资格的辛毗给他分担,诸葛亮有谁?
马谡给他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要说到具体原因,马谡给诸葛亮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诸葛亮初次北伐,战役目标是夺取魏国的陇右,从而切断魏国通往西凉之路,立足脚跟后寻机夺取凉州。陇上作战,战役重点在街亭,守住街亭,才能实现整个战役目标。街亭的军事意义在于防守,这就像是现代战争的术语围点打援,诸葛亮在夺取一个个点,而需要马谡挡住张郃这个援。马谡的任务是防守,但他却放弃了城上了山,也就是弃守为攻。
冷兵器时代,据城专职防守可以以一当十,但马谡这一部署的改变让自己的劣势更加无限放大,结果张郃将山头一围,马谡变成了以卵击石。马谡守街亭,诸葛亮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它不仅仅是给予马谡一个立功扬名的机会,还是把他作为接班人来加以培养,就像后来的那个姜维,因此他才千叮咛万嘱咐,可惜马谡让他大失所望。
马谡曾经提出过对南方少数民族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良策,这样的人都如此不堪一用,诸葛亮还敢大撒手的使用谁?马谡的使用对诸葛亮的打击是巨大的,有了马谡的教训,面对魏国司马懿这样的强敌,诸葛亮又怎能不加倍地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
蜀汉国到了人才的一个凋零时期。客观来说,蜀汉国到了一个尴尬时期——无才可用。武将除了一个魏延,这个人诸葛亮又需要把他带在身边攻城拔寨,其他的还有谁?赵云吗?一个斜谷都守不住;吴壹,外戚;王平,大字不识一个;廖化,到了六十不服戎的年龄蜀国人还不知道他是谁。李严?还是不说了,谁又敢给一个今天要官明天要待遇的人大权?武将好歹还能让普通人说出几个名字,谋士文臣能让人说出个一二三的有谁!
不是说处罚十军棍这样的任务也找不出一个人出来,只是说当各个层面上的事情累积到了一起,诸葛亮才会积劳成疾。如果诸葛亮能像司马懿一样专心带兵在前线打仗,像亲自过问十军棍处罚这样的事例,会不会成为深入实际治军严厉的典范?当年吴起亲自为士兵吮吸痈疽,不就是被传为和士兵同甘共苦而士兵也乐于为其死战的美谈吗?如果这样来看问题,是不是会觉得,诸葛亮实在是有点儿不得已而为之?
夷陵之战以后,蜀汉国成为三国最弱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蜀国还保持了对魏国的进攻态势,这不能不说都是诸葛亮在倾尽全力而为之。诸葛亮之后,魏国受到东线吴国的压力更大,其内部的矛盾也更加尖锐,蜀汉国反而更加无所作为,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接任者本来平庸还不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要不是魏国多事,还真不知道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国能维持几年。

诸葛亮的性格弱点是什么?
答:对于蜀国而言,诸葛亮就是那个老总。他凡事都习惯亲力亲为,甚至杖责二十以上的军法处罚都要亲自过问。因为他做事细心,而且身处丞相的重要位置,又肩负刘备托孤之重,所以他总是不放心,希望所有事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然而虽然他聪明绝顶,又如何能凭一己之力过问所有事情呢?那些在他没有顾及到的事情...

请问“事必躬亲,不懂授权”什么意思。
答:大事小事全部都要过问、办理;不知道授权给经理和专业人士去办!

诸葛亮那么聪明,蜀国却最先灭亡,究竟为什么?
答:这其中主要还是因为诸葛亮这个人虽然本身是有才能的,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还是比不上刘备,事事都要自己去做,不放心别人,也可以说是舍不得放下权力吧。慢慢地,诸葛亮年纪大了,他喜欢凡事亲力亲为的行为就更加的显露了出来,即使是打二十军棍这些小小的一个惩罚措施,他都要亲自去盯着实施,甚至有时候...

“君忙丞闲国必衰,丞忙君闲国必兴”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事都要君王亲力亲为国家必定衰败,君王善于用人国家才能兴盛。举例说明:诸葛亮晚年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打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措施都要亲自盯着,有时候他甚至自己亲自上去打。一个企业家这样管理团队,到最后肯定要累死。诸葛亮解释他这种行为时说,我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是...

管理者究竟该如何管理团队,为何说诸葛亮是个反面教材?
答:说诸葛亮是一个反面教材主要是因为在诸葛亮管理国家的过程中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要知道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事必躬亲是优点但同样也是缺陷,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知道放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管理的企业更好的发展。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当中表现的非常出色。当时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得了江山,在刘备...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军中无大将
答:诸葛亮为人太过细心,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这既是优点,他在的时候,一切都会井井有条。也是缺点,属下们就难得到锻炼了。像个机器人一样只要执行就好,丞相什么都安排好了,只要按部就班干活就好。2、诸葛亮重用的多是老实人 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几个人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也只是说他们此皆良...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是什么意思?
答::“政事无巨细咸于亮。”翻译:朝廷中的无论大小事件都是由诸葛亮来处理。2、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出自:先秦·佚名《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翻译:你贵为太史却不亲政勤政,已经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

为什么诸葛亮连士兵接受二十军棍的处罚都要亲自审理?
答:当时马谡本可据城而守,拖住张郃,甚至慢慢消耗张郃的有生力量。但是他却脑回路清奇的放弃了城池,到山上扎营,结果使张郃不费吹灰之力的拿下了街亭。他一失败,主力大军的退路已失,粮草无法运输,疑兵也被暴露,诸葛亮根本没办法好好打了,只能迅速撤兵。自己大力培养,寄予厚望的人都能做出这等事,...

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诸葛亮少时已有超出众人的才能,英杰霸者的器度,身高八尺(汉制,约今1.85米),容貌甚为俊伟,当时的人都十分奇异。诸葛亮忠於主君,备受后世推崇。在受刘备托孤后,他一直对刘禅尽心尽力,做事都亲力亲为,忧公如家,《出师表》中表明心迹,直至最后令自己食少事烦,病死军中。诸葛亮在割据一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