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摄影记者的一些介绍

作者&投稿:房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新闻摄影记者就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摄影记者的介绍内容,供大家参阅。

   新闻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记者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首先是新闻工作者;他们是一支特殊的新闻工作队伍,其特殊性表现为报道手段的特殊性,即用摄影图片,而不是靠文字或音响。

   装备

  1.单反相机:

  需要选择连拍速度快的单反相机,一般每秒3张连拍就够了,但是拍体育新闻或者突发新闻的需要更高速度的连拍功能,5张每秒不错了。

  还有就是iso感光度要高的相机,高感光度是在黑暗条件下能取得比较清楚的图片提供了基本条件。最高有3W的如尼康的D3

  2.镜头:

  大场合拍摄需要广角镜头,拍比较远的要长焦镜头。17-200这个全能头虽然经济的素质不是很好,但在新闻摄影方面游刃有余了。

  3.闪光灯:

  需要单反专用的闪光灯。

   素养

  一、 丰富敏锐的新闻灵感

  新闻敏感是对新闻事实所蕴含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力和判断力,"拾之于偶然,得之于必然"新闻敏感便是其中的"催化剂。"

  新闻摄影以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的瞬间去反映整个事情的发展流程,这要求摄影记者比文字记者需要更强的新闻敏感性。新闻摄影的瞬间性决定了照片只能反映整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或结束的某一个瞬间,而典型的画面情节所反映的新闻主体面之间的联系和矛盾往往就是整个新闻事件的核心。读者可以根据这种矛盾和联系进行前后推断和思考,完成对新闻事实和情节的整体认识和把握,画面情节因读者的参与和思考突破了瞬间形象的局限,但摄影记者必须以简练的形象语言记录新闻情节中的高潮或巅峰时刻最具有冲击和感染力的瞬间。这种能力正是摄影记者敏感性独具魅力之所在!

  法新社记者威廉·韦斯特在悉尼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决赛的最后一刻,抓住了《胜负高低》中的戏剧性情节。俄罗斯体操王子涅莫夫较早出场,并一直以9.800分领先,最后一个出场的维罗夫斯却以0.012分的优势击碎了涅莫夫的金牌梦,不由地蹲在地板上黯然神伤,维罗夫斯也未料到会击败曾多次称雄的涅莫夫而最终夺金,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当然这只是刹那间的一幕,之后涅莫夫马上站起来上前与维罗夫斯拥抱以示祝贺。韦斯特就在这白驹过隙的瞬间抓住了最能反映这场比赛本质的影像。《胜负高低》以画面中人物戏剧性的空间位置的高低对比,刻画出体育赛场风云变幻,显赫名将风流淘尽,新老冠军悲喜同台的人生况味。

  二、深记于心的人文关怀

  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充满着强烈的情感力量。近年来,照片中的情感力量越来越引起中国新闻摄影界的重视,而且,人文关怀意识成了近年来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摄影记者们的共识。

  现在新闻摄影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而我认为,容易被感动的摄影记者,应该是情感丰富、有仁爱心的。只有这样,才容易从平凡生活中挖掘出令人感动的画面。

  《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中,苏明娟的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感动了中外无数有爱心的人们。中央领导、普通百姓、海内外华人、国际友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成了"希望工程"的捐款者。该片是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拍摄的。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学习状况深深地打动了解海龙的心灵。从1991年开始,他深入中国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26个省、12O多个县,采访拍摄了数百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发表了数百幅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纪实摄影作品。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只是他大量的感人的照片中的一张,是他在感动中拍摄的一张经典照片。

  三、专业博学的知识素养

  有人说,现在的摄影记者好当,不就是端个相机,按个自动快门吗?此言差矣。其实,一名好的摄影记者不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如:对手中相机、镜头以及摄影技术的熟悉和通晓;对新兴数码技术、传输技术以及新闻采访学等方面的扎实掌握,还要有摄影技术和新闻采访以外的一切有用的社会知识,如:日常采访所涉猎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公共关系等一系列的知识。摄影记者也应是个杂家,平时要多读书、多实践,积极拓展知识面,练就"倚马可待"的功夫。不断加强自身的新闻理论和文字水平方面的修养和实践,如此,才会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

  四、深入现场的拼搏精神

  贴近现场,这是对摄影记者的基本要求,而我们将视线投向战地记者,这种基本要求又是近乎残酷的。战地摄影记者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拍摄大量震撼人心的战地题材图片,在方寸画面之间折射出恢宏的战争场景和深刻隽永的内涵。"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Capa Robert 1913-1954)的这句话,激励着无数敬业的记者去义无反顾地追寻新闻的终极规律:真实性与时效性。但是,这也无可避免地使记者成为一种危险的职业--离炮火越近,也就是离危险、离死神越近。美国一个名叫"保护记者委员会"的民间组织前不久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2002年,全世界有19名记者在执行采访、报道任务期间遇害,另外17名记者的死因虽未完全调查清楚,但他们很有可能是因为自己采写的报道招致报复而遇害的。就像长井建司,他的口头禅是" 危险的地方谁都不想去,就更应该要有人去",这次也是临时自告奋勇前往缅甸,当时它落在示威群众后面,可能是为了拍到更紧迫的画面。

  战地记者在现场抓拍新闻瞬间,能够最真实地表现新闻事实,并拓展事实空间维度。美军在越南投掷凝固汽油弹,孩子们从他们燃烧着的村子里哭喊着逃出来,他们惊慌失措,为了活命而四散奔逃。一个九岁的女孩赤身裸体,因为她不得不扒掉身上烧着了的衣服,她尖声嘶叫着,从她那惊恐万分的脸上,可以看出她不堪忍受皮肉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恐惧。这难道还不够说明这场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吗?它不仅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而且浓烟滚滚的背景,对现场的紧张恐怖气氛起到了极好的烘托渲染作用。这就是当时美联社驻西贡记者黄功吾拍摄的,名为《村子被毁了》,被"荷赛"评为1972年最佳新闻照片。

  五、聚焦社会生活,挖掘平凡世界的澎湃激情

  穆青同志说: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是记者就要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传播新闻,就要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所理解的新闻佳照,不仅仅是"主题集中,构图匀称,曝光适度"之类技术层面的完美组合,而是把照片看作深入人心的一种表达方式,看作自我存在的一种体现方式。新闻佳照势必以简洁形象,生动鲜明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与历史动向的作品,画面中蕴含了摄影者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与投入的充满人性的观察,并且这种激情与观察都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读第12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一等奖作品《英雄探妻》,图片利用陵园环境作背景,使用长焦镜头,使军人与身后的墓碑形成强烈的对比,那位"高原英雄"闭着双眼,抑住泪水,立于妻子墓前,八年了,因难产而死于高原的妻子安葬于此,英雄探妻竟在坟前踏出了一条小路。摄影记者袁学军得知这个感人故事后,登上高原陪同英雄祭奠他的妻子,才抓住了英雄凝神的一刹那,当记者得知这张照片获奖后,他却有这样一份独白:我的心和这位"老高原"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好像这块奖牌不属于我,倒像画面上这位英雄挂的奖章一样,显得那么沉甸甸的。这张照片记录了英雄历史的一页,但这不是冷冰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人们真情演绎的生活,在这真情流露时刻,我们读懂了高原军人的博大情怀和人性美的一面。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新闻事实稍纵即逝。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动着袁学军进行亲历式采访,并在观察的同时就把它记录在自己的速写本(相机)里,就不可能抓住这高原上激情一刻。

  六、 快速反映的同步效率

  当今进入"读图时代"和"网络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倾向于短、平、快。如何凸现新闻照片的新闻价值,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确保新闻照片的"第一时效"。新闻摄影记者要在掌握数字技术、提高照片的制作与传输速度、加快与新闻事件进程的同步化上狠下功夫。切实以照片质量和发稿速度争夺报纸版面与网络空间。

  七、勇于创新的拍摄意识

  "新闻摄影之父"埃利希·萨洛蒙曾这样说:"如果一个摄影记者不想仅仅成为一个工匠的话,那么他就必须为形象的创作做不懈努力,应该反复地思考如何才能获得'独特'的照片"。

  可是时下,不少摄影记者小有成绩便故步自封,总是沉醉、徘徊于自己的作品和思路之间,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缺乏应有的危机感,往往还喜欢停留在过去那种"程式化"和"机器+人"式的照片拍摄模式。这不仅是现代新闻摄影记者创新的大敌,更是与新时代新闻传播所不能融合。我们的新闻摄影记者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危思安,奋发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可能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推陈出新,在新世纪百舸争流的传媒竞争中拍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新闻摄影佳作。

  创新意识表现为自由地创作,自由又是什么?自由是真正懂得并严格遵守一些基本限制之后的大胆思维和行动。这正如歌德所说:"如果一个人有勇气宣布受到制约,那时他就有了自由的感觉。"

   摄影记者权力

  人们心目中,记者职业所具有的危险性大多指战地记者面临的生命危险、突

  发事件可能碰到突发情况、灾难报道中的灾情以及舆论监督可能面对的人身威胁与迫害等。

  有一种无形的危险也越来越不能忽视:因侵权而被告上法庭。

  在摄影记者中,这种危险往往被忽视,导致其在不经意之中变成现实威胁,给摄影记者带来意外干涉甚至伤害。



新闻摄影记者有什么样的要求?
答:1、学历要求:摄影、艺术、新闻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技能要求:热爱摄影,图片编辑工作,对图片具有独到的鉴赏眼光,具有良好的阅读、筛选、编辑能力;熟练掌握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除摄影基础知识过硬以外,摄影记者必须有新闻感觉,有新闻构图意识,能用图片说新闻。摄影记者工作压力...

罗伯特·卡帕详细资料大全
答:为了纪念他,世界上曾举办十三次卡帕个人作品展览,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摄影书刊都介绍过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国、英国、法国出版过专集。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者。1966年,美国成立了“关心人的摄影基金会”,以纪念卡帕及其它马格南...

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编辑、资讯记者分别有什么工作要做?
答:文字记者一般都是做一些赛场会议记者招待会记录,并采访一些新闻人物摄影记者(press-photographer)是以摄影手段进行新闻报道工作的专业人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摄影的能力和记者的能力并存编辑毕业后干什么 ——到出版、新闻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工作 编辑分为很多种,工作内容差别很大,如书刊编辑、电台...

新闻摄影的定义、特性与优势
答: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新闻摄影的定义、特性与优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新闻摄影定义 1、新闻摄影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News Photography)狭义,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Press Photography Reportage Photography)传播学概念...

新闻摄影记者有多辛苦
答:这个不好说,地区不同、单位层次不同、入职年限不同的摄影记者辛苦程度是不同的。就我的经验谈谈,在县城的新闻媒体实习过,也去过省城的媒体,都弄过新闻摄影。我在南京读书的同学在南京的媒体实习,和我交流了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媒体的不同。长话短说,前辈相比起后辈要轻松,前辈有的给配助手,扶...

在线等 关于“摄影”和“记者”职业
答:新闻摄影就是 记录突发事件 或反映国计民生的摄影作品。2、记者的要求就多了 你是想学摄影记者还是那种拿着麦克风的新闻记者?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像中国传媒大学成都广播电视大学都是国内很好的大学。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的眼睛和客观冷静的思维。新闻记者呢 要有好的口才咯 要把事情...

新闻摄影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1.现场形象观察——结合采访,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以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全面把握被摄对象,是形象表现的基础。摄影记者新闻敏感,要掌握“问”和“看”两样功夫。现场观察要力求深透,随时注意现场的中心和高潮的出现,并力求看到事实发展的全过程。要心明、眼亮、腿勤、手快,边观察、边选择。2...

记者是什么意思:从事新闻纪录与报道的人
答: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主要分类编辑 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

新闻摄影报道在表现主题时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开头照片我们可以选择事件开端的场景,也可以选择足以概括整个新闻事件中有气势的场面,开头照片通常起到新闻导语的作用。在开头照片的文字说明中概述专题报道的主要内容,使读者看后对报道的内容首先得到一个初步的概念。二是分清新闻主体段落。按顺序有层次地展开内容,概括介绍新闻事件。但新闻摄影的段落与...

记者的分类
答:- 娱乐记者:专注于娱乐圈的新闻,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明星八卦等。2. 按工作性质分类:- 采访记者:主要负责外出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与事件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 编辑记者:在新闻编辑部工作,负责撰写稿件、编辑润色、整合新闻素材等。- 摄影记者:使用摄影设备捕捉新闻现场的图片和视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