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宝的价值

作者&投稿:贠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知道这个咸丰元宝的价值?~

咸丰初期,自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急骤恶化,支出日多、财政窘迫、军饷困难、国库空虚的情况之下,清政府企图借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故铸为大钱三品:曰当一百,曰当五百,曰当一千,进一步对百姓进行搜刮与掠夺。
由于不是很清晰,你的这枚钱币可初步判断为:“咸丰元宝 楷书 折五十 背宝泉局“当五百”价格为500元”(附图片)
另外还有以下几种“当五百”的供你参看
咸丰元宝 楷书 大型 背宝源局“当五百” 500
咸丰元宝 楷书 折五十 背宝陕局“五百” 3000
咸丰元宝 楷书 折五十 背宝巩局“五百”3000
咸丰元宝 楷书 折二十 背宝河局“当五百”4200

咸丰元宝当千,应该值钱,几千块钱差不多

据资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猛,并在江苏南京建都,此时清政府赖以铸钱之用的滇铜(云南省出产的铜料),因道路阻断而无法运进北京。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急需大量的军饷开销,一方面是铸钱的原材料告缺,给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最终迫使清政府自咸丰三年开始发行纸币和改铸大钱来弥补财政亏空。 咸丰朝宝泉局所铸钱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九种面值。当时采用了铜铁并铸的形式。 咸丰元宝”背“当三百”母钱 咸丰初期,清朝政府的岁入大约为白银4000万两,支出约需白银3600余万两,收入与支出相互抵销尚有盈余。自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急骤恶化。咸丰二年(1852年)户部奏称:“两载以来,军需河饷糜帑已二千数百万两,以致度支告匮,筹划维艰。”同年六月十六日户部密摺言:“自广西用兵以来,迄今三载,经臣部奏拨军饷及各省截留筹解,已至二千九百六十三万余两,……户部银库,截止本月十二日止,正项待支银仅存二十二万七千余两。” 在这种支出日多、财政窘迫、军饷困难、国库空虚的情况之下,清政府企图借实行通货膨胀的政策,进一步对百姓进行搜刮与掠夺。 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十九日,四川学政何绍基向清廷上摺,要求政府铸造大钱,以应付日益困难的财政需要。他在奏摺中说:“……历代大钱之制不一,大约由当五、当十至当千而止。拟请于常行通宝钱外,铸为大钱三品:曰当一百,曰当五百,曰当一千;当千者重不过二两,俾与制钱相剂而行。由部臣议定成式,务期精好,颁发中外,一体鼓铸。凡支给俸、薪、养廉,及河工、兵饷,皆银与大小钱兼放;赋税所入当收银者,皆准以银与大小钱搭配交纳。应归藩库部库者,酌为减节,以免先解后拨之烦。惟关税仍照旧尽数收银而特恩锡赉则给银以示优异。俟大钱畅行之后,民输官赋乃渐不必用银。然非置银于无用也,民间以银易钱及用银交易,听其自如,无庸过问。……” 咸丰皇帝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奏摺上亲自朱笔批示:“所奏不为无见,然小钱大钱,制虽异,用实同,现铸小钱,铜尚不足,何况大钱乎!汝知一未知二也。至器用多铜,原干例禁,本年曾经降旨。况古制亦非尽善,举一事必欲复古,试问井田,封建尚可复乎?此摺著户部存记,若有可行时,不妨采择入奏。钦此。” 虽然,何绍基铸造大钱的建议未能获得朝廷的批准,但是,出于当时“军饷增多,帑金不足,”的现实情况,在清朝政府的最高统治阶层,已经拉开了铸造大钱的论战。 此后,清朝政府中的有关部门主管,如御史蔡绍洛、刑部尚书周祖培、大理寺卿恒春、户部尚书孙瑞珍、巡防大臣绵愉、管理户部事务祁隽藻等,均先后向朝廷力陈铸造大钱的利处。然而,以户部左侍郎王茂荫为首的反对派,包括左庶子庞钟璐、御史蔡征藩等一批官吏,竭力反对铸造大钱。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江宁(今南京),并将南京改为天京,革命势力遍及长江流域各省,战局的急剧发展,使得当时市场银贵钱贱,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咸丰三年,军旅数起,饷需支绌,东南道路梗阻,滇铜不至,刑部尚书周祖培、大理寺卿恒春、御史蔡绍洛等先后条陈钱法,请改铸大钱,以充度支。”在这种情况之下咸丰大钱终于应运而生。 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五月,户部首先开铸当十大钱,文曰咸丰元宝,重六钱,与制钱相辅而行。七月乃增铸当五十钱一种,重一两八钱。同年十一月谕令各省推行铸造大钱,并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钱三种;当千者重二两,当五百者重一两六钱,铜色紫,当百者重一两四钱,铜色黄,皆磨滤精工,光泽如镜,文曰咸丰元宝;而减当五十者为一两二钱,当十者为四钱四分,又减为三钱五分,再改为二钱六分。四年正月,宝源局又铸当五钱一种,重二钱二分。接着又铸当二百、三百、四百大钱。在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清朝政府开铸的大钱有当四、五、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以及当千等计约十六个等级的咸丰各类大钱。 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户部又先后铸造当一、当五、当十等三种铁钱与铅钱。当时户部除了下设宝泉、宝源两个铸钱局外,清廷又特别准许克勤郡王庆惠、文端设立一个钱局,专门铸造咸丰当百以上的大钱。马定祥先生主编《咸丰泉汇》一书,收录有克勤郡王铸造的当五十至当千型咸丰大钱56种。鲍康《大钱图录》刊载有咸丰当十以上大钱54枚,其中克勤郡王所铸大钱4种。克勤郡王所铸的大钱大都带有星月纹标记,张炯伯《咸丰大钱考》载:“勤郡王意欲另设专局鼓铸大钱未准,故沿用宝泉字样,特加星月标记,以示区别耳。” 拙藏传世“咸丰元宝”大钱一枚(附图),该钱质地为黄铜,直径49.3毫米,孔径7毫米,厚度3.3毫米,重量40克。钱身通体黑漆古色,面文“咸丰元宝”为楷书,背穿上“当”,穿下“三百”楷书,穿孔左右满文“宝泉”两字。该钱钱文字体深峻,结构端庄规整,铸造精美绝伦,其文字及穿孔处均呈拔模斜度,尤其该钱的钱文笔画,点划撇捺分明,钱文线条有粗有细,粗若含雷霆万钧之力,细则如蛟龙游丝相连,从钱文中透露出一股仰扬顿挫的刚毅之劲,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该钱当为母钱无误也。 翻检各类钱谱,未见有此种版式者。马定祥先生《咸丰泉汇》一书第225页刊有宝泉局咸丰元宝背当三百钱二式,惟与该钱有异,书中所录两钱直径约为51毫米,大于该钱约有2毫米左右。另华光普《中国古钱目录》1998年版下卷第1350页,收录有一枚咸丰元宝背“当三百”的版式,惜与这枚钱亦为不同。该书上有附注曰:试铸品,未予发行,传世仅见二品。故该钱稀若辰星,是为难得的珍贵之品。 先是道光中叶,银外泄而贵,朝野皆欲行大钱以救之。广西巡抚梁章钜疏言其利。文宗即位,四川学政何绍基力请行大钱以复古救时。上意初不谓然,卒与官票、宝钞行焉。钞尝行于顺治八年,岁造十二万八千有奇。十年而罢。嘉庆间,侍讲学士蔡之定请行钞。咸丰二年,福建巡抚王懿德亦以为请。廷议以窒碍难行,却之。是时银亏钱匮重,而军需河饷糜帑二千数百万,筹国计者,率以行官票请。次年,命户部集议。惠亲等请饬部制造钱钞与银票相辅并行。票钞制以皮纸,额题“户部官票”,左满、右汉,皆双行,中标二两平足色银若干两,下曰“户部奏行官票”。凡原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边文龙。钞额题“大清宝钞”,汉字平列,中标准足制钱若干文,旁八字为“天下通宝,平准出入”,下曰“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边文如票。大钱当千至当十,凡五等,重自二两递减至四钱四分。当千、当五百,净铜铸造,色紫;当百、当五十、当十,铜铅配铸,色黄。百以上文曰“咸丰元宝”,以下曰“重宝”,幕满文局名。四年,以乏铜,兼铸当五铁钱及制钱。已而更铸铅制钱。乾隆间,京局用铜,滇、洋兼资,后专行滇运。时以道梗铜滞,故权宜出此。定议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钞二千抵银一两,票钞亦准是互相抵,民间完纳丁粮税课及一切官款,亦准五成,京、外应放库款如之。大钱上下通行如票钞,抵银如制钱之数,输官以三成,铁钱通用如大钱。阻挠罪以违制,伪造钞票斩监候,私铸加严。通饬京、外设置官钱局。寻以直省延不奉行,嗣后议于各府置钞局,发大钱于行店,俾钱钞通融互易以便民,丁粮搭收票钞,零星小户银钞尾零,搭交铜铁大钱,皆先从直隶、山东实行。官吏折勒骫法,商民交易不平价,从严处治。七年,令顺天直隶各属钱粮,自本年上忙始,以实银四成、宝钞三成、当十铜铁大钱三成搭交,一切用项,亦按成搭放。寻从户部议,自本年下忙始,直隶照银七票三徵收,大钱三成即纳在钞票三成内,交票交钱听便。 “寻以直省延不奉行,嗣后议于各府置钞局,发大钱于行店,俾钱钞通融互易以便民,丁粮搭收票钞,零星小户银钞尾零,搭交铜铁大钱,皆先从直隶、山东实行”可能就是直隶、山东一带。 铜元中咸丰元宝的种类及其怎么区分 一、看铸造币材。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黄铜元少见。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如“大清铜币”中心宁字二十文、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红铜元反而少见。此外,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铸造整齐精美、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难得一见。 二、看面值大小。铜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当十文铜元最为常见,而当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光绪元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旋铸旋废,存世仅有十余枚,非常罕见。“大清铜币”宣统二十文、“光绪元宝”广东五文、江南甲辰“光绪元宝”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三、看铸币工艺。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故称“机制铜元”。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元。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砂版铜元”,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铸造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四、看是否错版。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1.英文错误,主要有字母写错、单词拼错等。如将“V”写成“A”、单词“PROVINCE”(省)错拼为“PROVINEC”等。2.满文错误。如四川官局造“光绪元宝”铜元,上缘纪地“四川官局造”,中心满文却为“宝福”(福建铸钱局)。3.正背面图案错配。如“光绪元宝”背错配大清龙图,“光绪元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大清铜币”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光绪年造”字样等。4.阴文图案。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5.合背、合面铜元。错版铜元值得关注。 五、看是否有齿边。一般情况下,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轧有齿边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但“光绪元宝”江苏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这属例外。 六、看品相。品相被称为是“收藏品的生命”。品相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收藏品价格的差异,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铜元的品相对铜元收藏意义尤为重大。机制铜元无论是对表面的光洁度,乃至边丝的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会影响藏品的价格。图案文字清晰、无磨损,表面平整光洁,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品相好的铜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种,收藏价值也较高。 参考资料: 1.《清续文献通考》卷二○、钱币二 2.《清代钞档》咸丰三年六月十六日 3.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集》卷一 4.鲍康:《大钱图录》 5.《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上册,中华书局 6.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黄山书社1986年版 7.萧清:《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马定祥:《咸丰泉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作者:盛观熙 本文刊于台湾《宣和币钞》2000年第三期总第38期) 参考文献: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307.htm

咸丰元宝私铸的值钱吗
答:咸丰元宝私铸的值钱。咸丰元宝私铸的值不值钱要看铸造工艺、钱币大小、钱币版式、品相、存世量等,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少见的咸丰元宝宝泉星月当五百私铸版铜币公博评级75分,价值55000元。

咸丰元宝值钱吗
答:值钱。咸丰元宝属于清朝时期的货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咸丰元宝的铸造材料特殊,具有收藏价值,咸丰元宝的铸造工艺精湛,具有艺术价值。

十大最具价值的古钱币,每一枚都价值百万
答:此枚钱币同样由宝福局在咸丰年间制造,极为罕见。在2009年,曾以196万的价格拍出。清代货币因其保存状况良好、工艺成熟,以及更高的美学价值,在收藏市场上备受青睐。

咸丰元宝黑色值钱吗
答:根据查询搜狐新闻网显示,毕竟咸丰元宝是中国清代珍贵的铸币之一,而干黑包浆也是贵重的历史文物保护材料。所以,干黑包浆的存在和质量会对咸丰元宝的价值产生影响。咸丰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钱币正面为汉文“咸丰元宝”四字,背面上下穿汉文“当百”,咸丰年的钱币在整个清代是最好的,这枚也算是咸丰钱...

咸丰元宝当千品相不好不值钱吗
答:不值钱。根据查询咸丰元宝当千市场价格得知,咸丰元宝当千品相好的市场价格要超过50000,而品相不好的价格有大打折扣,收藏价值也很低,会不值钱。咸丰元宝当千是清代文物。

咸丰元宝咸丰通宝和咸丰重宝那个比较有收藏价值
答:咸丰元宝咸丰通宝和咸丰重宝,稀罕品.都比较有收藏价值.

咸丰元宝,宝泉局当百花钱,直径直57.34,厚2.75,重43.5克,有收藏价值吗...
答: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在现代社会,从事...

铁钱似母钱:咸丰元宝背星月当二百【宝泉局】,直径4.5厘米,厚0.3厘米...
答:真品咸丰元宝背星月当二百宝泉局,为铜试样币,由清阁大臣克勤郡王庆惠奉旨造,公元1851年,极罕,上述描述的咸丰元宝背星月当二百【宝泉局】,铁钱似母钱,直径4.5厘米,厚0.3厘米,应属后铸仿真工艺品,价格15--20元.

咸丰重宝当十的价格一般是多少?
答:咸丰重宝当十的价格是根据品相的好坏来定的。截至2020年2月8日,咸丰重宝当十可以卖到1000~80000元。咸丰重宝当十相对而言宝泉、源、昌、云、浙地等还是相对多一些的,价格也相对低一些, 另外,宝武、苏、晋、陕、等也有见,只是价格略高;其它如宝河、黔、桂、济、德、蓟没有见到原属于少见...

咸丰元宝的价值
答:咸丰朝宝泉局所铸钱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九种面值。当时采用了铜铁并铸的形式。 咸丰元宝”背“当三百”母钱 咸丰初期,清朝政府的岁入大约为白银4000万两,支出约需白银3600余万两,收入与支出相互抵销尚有盈余。自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