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杂诗(其一)

作者&投稿:芒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陶渊明的《杂诗其一》(忆我少壮时......)~

【杂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1] 。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2] 。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3] 。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4] 。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5],
壑舟无须臾[6],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7] 。
古人惜寸阴[8],念此使人惧。


【出处】:
魏晋-陶渊明


【注释】:
[1]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2]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3]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这两句是说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4]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5]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6]壑:山沟。壑舟:《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这句和下句是说自然运转变化象《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
[7]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这两句是说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8]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这句和下句是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的可怕。

杂诗·忆我少壮时

陶渊明(晋宋)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①。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②。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③。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⑤。
壑舟无须臾⑥,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⑦。
古人惜寸阴⑧,念此使人惧。

作品注释

①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②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③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这两句是说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④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⑤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⑥壑:山沟。壑舟:《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这句和下句是说自然运转变化象《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 ⑦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这两句是说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⑧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这句和下句是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的可怕。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作品赏析

文/ 不详

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读陶渊明的《杂诗》第五首,常受到一种极亲切的感动,寻思其原因,实在于此。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渊明善于把人所共知、反习而不察的人生体验指点出来,而且用的是极自然极简练的语言。这往往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无乐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确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亦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上了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诸己。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顾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

渊明此诗之主题意义,为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此种忧患意识之特质,是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终于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按照中国文化传统,主体价值之实现,有三种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陶渊明的十二首《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致?


  对陶渊明的十二首《杂诗》,前人多以类相从,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编在第四卷中。王瑶先生在为《陶渊明集》整理注释时,在前人的基础上钩稽有关资料,参之己见,对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作了系年考证,尽管还有一些作品的编年依据不够充分,有的也未必允当,可他的研究较之于前人是跨进了一大步。对于陶渊明的这十二首《杂诗》,王瑶重新作了编排和系年,他的意见是:“按十二首中前八首词意连贯,当为一时所作;而第六首中有‘奈何五十年’一句,知此八首当为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作,其余第九首以下三首,都是写旅途行役之苦的;在《与子严等疏》中,渊明自述‘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知此三首当为盛年所作。渊明于三十六七岁间,行役甚苦,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及《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内容与《杂诗》第九首以下三首相同,知当为同时所作。《杂诗》第十二首诗意隐晦,无从确定年代;但以排列次第而论,十二首中后四首原必与前八首分编两处,后人因题目都是《杂诗》,遂并为十二首;如此则第十二首与前面咏行役的三首。或为同时所作。今将前八首与后四首分编两处,皆题《杂诗》。除前面八首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414)外,其余四首暂列此处,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辛丑(401),本年渊明三十七岁。”

  应当说王瑶的编年以诗歌的内容为依据虽然并不绝对准确,参之于陶渊明的行实,尚无杆格,可信从。这样,把十二首杂诗分别为37岁时所作的四首和50岁时所作的八首两组,自然较之于以类相从的笼统编排还是要可取一些。魏正申先生在王瑶分类系年的基础上,把后四首杂诗中的“袅袅松标崖”一首系于陶渊明十五岁时所作,其依据是此诗中的“婉娈柔童子。年始三五间,”诗人以童子自况,并且又说“三五(十五)间”,因而认定为陶渊明十五岁的作品,不为无见。其余十一首的系年均同于王瑶。

  分出了《杂侍》中的前四首和后八首的系年,对于把握诗旨是大有裨益的。所谓《杂诗》,是诗体的一种,就是杂感诗。按照李善为《文选》作注时的解释,就是“五言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体例,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即可吟咏抒发,内容庞杂,所以用《杂诗》命名。我们现在就分三组来审视陶渊明的十二首《杂诗》。

  其一: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言柔弱纤细的山岩小松,虽然眼下还不强壮。但是挺立岩际,遭遇风霜雪冻却不能使之屈折,假以时日,定然能在极为严峻的自然环境中成长壮大,成为栋梁之材的。暗寓了诗人的不凡襟抱和远大志向。如果说此诗中的“三五”是诗人写作此诗时的年龄,那这就是陶渊明的最早的诗篇了,展示了“少年壮且厉”的诗人挺拔孤介的个性气质。至于其余三首,将逐一探索: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如前所述,这是陶渊明37岁时所作慨叹羁旅行役之苦和表现诗人从政做官与归隐躬耕内心矛盾的诗歌。离开诗人眷恋的故土跑到老远的地方去忙于琐屑的公务,内心充满着矛盾,究竟继续为官还是归田隐居,始终拿不定主意。兼之路途劳顿,正常的食宿规律被打乱,对亲人的忆念,对故园的梦牵??真使情感丰富的诗人不堪为怀了。至于第三首和第四首分别是: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岩。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己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

  我行未云远,四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粱。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这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抒发了诗人沉沦下僚而不得不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外去办理那些永无了结而又乏味的冗碎杂务的苦况。这些繁杂琐屑的事务当然不是那些高官显贵所染指的,只有象陶渊明这样作大军阀的参军、幕僚之类的浊官才去干的若差使,这不免使“少年壮且厉,”具有“大济苍生”怀抱的诗人感到大失所望,他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中所从事的工作之间反差太大,这在诗人内心深处造成强烈的冲撞,失去平衡,自然遣词危苦,牢骚满腹,情绪激荡了。此时诗人正在桓玄幕府充任僚吏,当然不会有良好的情怀和心态了。

  其余《杂诗》中的八首,所抒发的情感又是一番景象。此时陶渊明已经五十岁了,社会经验的积累,人生阅历的丰富,清静任真观念的形成,贫困潦倒生活的磨炼??诗人变得更加现实和理智,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悲观消沉,委运任化,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平淡;达观乐天,过着躬耕闲散的平凡生活。这些思想感情在《杂诗》八首中有不同程度的展现,比如嗟叹人生无常,岁月流逝,及时饮酒为欢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得欢当为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和“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二春蕖,今作秋莲房。??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在叹息流年逝水的惊恐中,除了及时为欢之外,也还不乏自勉和感伤。至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和“丈夫四海志,我愿不知老”两首中对岁月催人老,大丈夫壮志难酬的深沉嗟叹里仍然闪现出“有志不获聘”和“丈夫四海志”的功业追求。至于“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等句,则在岁月的流逝中又蕴含着对少壮时的猛志的甜密回忆,以及对前途的期待和珍惜时光的自励、自警。有的则是对一事无成磋跎老大的心惊:“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以及陶渊明对隐居躬耕的田园生活的心安理得,乐道守贫的自适:“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要之,陶渊明的十二首《杂诗》诚如诗题所言,是一组内容极为复杂,感慨良多的诗歌。前四首和后八首有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了诗人极为矛盾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生感受。

  在陶渊明描写田园隐居的诗歌中,《和郭主簿二首》写得很有特色。

陶渊明 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生平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 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陶渊明出生地 江西九江柴桑荆岭街全景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安帝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此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测篡夺的时机。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安帝元兴二年 (403),桓玄率军东下,攻下建康,杀司马元显,自称太尉,总揽朝政,陶渊明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同年冬天,桓玄篡晋,改国号为楚,迁晋安帝于浔阳之时,他仍在家闭户高吟。元兴三年(404)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文武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西走,又把囚禁在浔阳的晋安帝带到江陵。刘裕入建康后被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徐州刺史。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是年,桓玄伏诛。义熙元年,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是年3月曾奉刘敬宣使命赴都。5月,桓玄余党告平。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如后来成为刘宋王朝权贵的殷景仁,当时即一度与他同游共话。又如当时有两个佛教信徒周续之和刘遗民也和他经常往来,好事者曾把他们三个称为“浔阳三隐”。大概因为周、刘两人的介绍,他还和当时居住在庐山东林寺的佛教著名法师慧远和尚一度成为方外之交。但他和这几个佛家信徒、法师的思想并不投合。义熙十一年,当时著名的诗人颜延之,也作了江州刺史刘柳的功曹,来到浔阳,与他为邻居,同游共饮,感情很融洽。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宋文帝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移居二首》、《形影神三首》、《杂诗十二首》、《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赠羊长史》、《饮酒二十首》、《咏贫士七首》、《拟古九首》、《桃花源诗并记》、《述酒》、《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自祭文》等篇。

创作 诗歌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内容是丰富的,其中有他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也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抒情言志之作。这些题目虽不同,但内容并无严格的界限。例如萧统的《文选》里就把他的《饮酒》诗两首(“结庐在人境”、“秋菊有佳色”)改题为《杂诗》,并把《咏贫士诗》中“万族各有托”一首,《读山海经》中“孟夏草木长”一首也归入“杂持”一类之中。

他中年的宦游行旅诗,包括他在桓玄和刘裕、刘敬宣幕下写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五首诗。当时东晋王朝的内战已从东海之滨蔓延到长江中下游。他的职务又和这些战争紧密相连。但他这些诗里既没有流露少年时的豪情,也没有丝毫战争的影子。只见他在宦海奔波中一次又一次地想念着家园:“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从这些诗句里,可以想见那个使诗人痛苦难言、只好毅然归田的污浊、动乱的时代。

陶渊明归田12年以后,写了著名的《饮酒二十首》,他把这些咏怀言志的作品题为“饮酒”诗,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有个性特征。魏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各豪门世族之间不断地发生剧烈尖锐的斗争,许多文人名士都因卷入这些斗争的漩涡而断送了性命。所以当时文人名士们讲话极难,只好多饮酒而少说话。陶渊明则是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饮酒》等诗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坚持躬耕自资的道路,傲视上层社会和豪门世族,甚至坚决拒绝统治者对他的征召。历来传诵最广的“结庐在人境”一首就是属于这一类。这首诗的意境是和平静穆的,表现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所以王安石说:“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由诗人以来无此句。”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心远地偏,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景与意会,兴致悠然。“秋菊有佳色”一首,取菊花之芳洁,寄此生之啸傲;见归鸟之入林,悟此生之归宿,与前诗倾向是一致的。但是,他的归田,虽远权贵,未隔庸俗。“有客常同止”一首就写他和一个自命头脑清醒的势利之徒话不投机,只好“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子云性嗜酒”一首,写人们载酒前来向他问学求教,他总是来者不拒,但有时对方问他一些现实政治问题,他又只好沉默了。这两首诗既讽刺了不同的世态,也见出他饮酒时那种如履薄冰的苦心。白居易《防陶公旧宅》诗说:“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他的弃官归田,在当时可能是有点惊世止俗的,“行止千万端”一首就反映他与众不同的“行止”,当时曾经招来不少的嘲笑非议。“独正者危,至方则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他是深有体会的。“青松在东园”一首,就以青松自喻,指出众草虽能暂时埋没青松,可是青松也终以其后凋之节蔑视众草。“清晨闻叩门”一首,仿屈原《渔父》的对话形式,拒绝了“田父”要他接受朝廷征召的劝告。“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语气虽然委婉,态度却非常坚决。不过,他的态度也并非一味温和。最后一首“羲农去我久”,就是痛恨整个社会“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六经废黜、救世无人的愤慨之音。结尾四句,陡然说到饮酒:“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显然是悲愤之余又故作自我开脱的醉人醉语。可见他即使是在饮酒的时候,也并不都是超脱清闲,浑身静穆。当然,象“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等诗句,也确有一些消极颓放的情调。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中,除四首是中年时咏行役奔波之苦而外,都是50岁以后,由中年转入老境时候的作品。这组诗里,“白日沦西阿”,“忆我少壮时”两首历来最为研究者所注意。前者写他在斗室月夜中,想到自己一生壮志未酬而挥杯劝影、痛苦失眠的情景。后者则回忆自己少年时代“无乐自欣豫”的乐观精神和“猛志逸四海”的远大抱负,由于仕宦生活的教训和折磨,“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但他对此也并不甘心。所以,义熙十三年当他听到刘裕北伐后秦打下洛阳、长安的消息以后,曾在《赠羊长史》一诗里表示自己在“九域甫已一”之时,颇动“逝将理舟舆”的念头,很想北上看看这两个古都的圣贤遗迹。后来虽未动身,但他跃跃欲试的心情已洋溢于诗中。这说明他虽身在乡村,对政治仍然相当关心。晋宋易代之后,宋永初二年(421),刘裕以毒酒一罂授张伟,使鸩零陵王(即已废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伟自饮而卒;刘裕又令兵人逾垣进药,零陵王不肯饮,遂以被掩杀之。刘裕这种惨毒手段,使这个看惯了篡乱的老诗人发出了悲愤的声音。他一改诗中不谈政治的惯例,用许多□词隐语写成一首《述酒》,同情零陵王的悲惨下场。他晚年还写了《读山海经十三首》,借着《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异书”中的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其中颇有“金刚怒目”的豪放之作。“夸父诞宏志”一首就一反历来嘲笑夸父不自量力的俗见,大胆歌颂了他敢和太阳竞走的勇气。“精卫衔微木”一首,歌颂了精卫和刑天不屈服于命运、敢于斗争的精神。他还仿阮□、左思,写了一首《咏荆轲》:“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显然饱含着诗人的激情。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这些豪放之作,虽不能说和晋宋易代的事没有关系,但更应该联系他的全人:从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中年时代的“有志不获骋”,到老年的“猛志固常在”,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情流贯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平淡自然的诗风并没有掩盖这一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包括他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西田获早稻》、《下□田舍获》、《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桃花源诗并记》等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39岁那年所写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写出了他第一次参加农业劳动的体验与认识。田野的景物是清新的:“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劳动的生活是愉快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同时,他也认真地考虑了孔子的“忧道不忧贫”之类的教训。

《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但平静的田园生活没过几年。《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写他家遭了火灾:“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航舟荫门前。”面对突然袭来的灾难,他想起远古的东户季子时代。那时吃不完的粮食就堆在田头,人们吃饱之后就无忧无虑。但是他最后说:“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他并没有忘记耕田、灌园的本务。又过两年,他家乡浔阳又成为卢循与官军的战场,江州刺史何无忌战败身死,自春至秋,战火延续了五、六月,这一年他写了著名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仍然没有一个字触及战争和时事。但他对人生的看法更坚定朴实了:“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在如此动乱不安的年月,他仍然坚守着耕种的“常业”,渐衰的身体已经深知九秋霜露风寒的威力,他仍然说:“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又过6年,他62岁,又写了《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描写半夜起身,登舟越湖,经过清壑荒山前往收获的情景,其中有“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这样真切而生动的诗句,没有经过饥寒劳苦的人是写不出的。他越到老年,生计越艰难。在54岁那年,他写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诉自己一生立志行善、艰苦自励、却屡遭坎坷的悲愤:“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他这个能临变而守常的人,虽然也说:“在己何怨天”,但毕竟是对天道发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这不能不说他的思想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归庄图卷(局部) 元代何澄作

大约在晋宋易代前后,他写了《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桃花源的故事有它的历史现实的背景。自汉末以来,国内屡经战乱,北方人民屡有聚众入山,据险避难的事。例如《三国志·田畴传》、《晋书·郗鉴传》都有此类记载。在江南,晋宋时代也有江州、荆州人民为了逃避赋税徭役,而逃到深山幽谷之地的记载。《晋书·刘毅传》说:“(江州)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宋书·夷蛮传·荆州蛮传》也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所在多深险。”而且桃源故事所出的武陵,也正是五溪族所居的地方。桃花源故事还有它的思想渊源。自魏晋以来,阮籍、嵇康、鲍敬言等思想家继承老庄小国寡民的观点,发展成为一种无君论。他们的乌托邦式观点,反映了小私有农民对封建剥削制度的软弱抗议。陶渊明晚年的诗文里,东户、羲农、重华、黄虞这些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物反复出现,是和他受阮籍、嵇康、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当然,《桃花源诗并记》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景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气氛,以及桃源人民纯朴的精神世界,都是源于他对田园生活的体验。

陶渊明的田园诗,虽然有着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调和趣味,但其中确实有不少是接近农民的“田家语”;诗人虽然只是叙述自己劳苦生活的感受,并不代表农民说话,但是,没有劳苦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辞赋、韵文与散文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辞赋3篇中,《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人同类辞赋而作。先铺陈一连串爱情追求的幻想。例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虽然结尾是“止乎礼义”,但那些目的,究竟是大胆的。所以唐司空图说:“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白菊》)。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此赋在陶集中是“白璧微瑕”,北宋以后,苏轼等人又反驳萧统。其实萧统指出此赋劝多于讽,是符合事实的。至于是瑕是瑜,则往往因时因人而异。《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在魏晋时代,门阀世族享有政治特权,寒门庶族的文士备受压抑。他写这篇赋不仅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也是为很多没有出路的文士抒愤。赋的结尾:“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也正与他弃官归田的思想完全一致。《归去来兮辞》是他与官场诀别的宣言。赋一开头就是激愤诀绝之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以下写启程抵家情况以及息交绝游、耕西畴,登东皋。也都是归家以前的悬想预拟之辞。萧统《文选》选录引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到北宋末“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从而和者数人,皆自谓得意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和归去来”条)直到今天仍是普遍传诵之名作。元代赵孟□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局部)

韵文5篇:《扇上画赞》以四言韵语赞荷□丈人、长沮桀溺至东汉薛孟尝、周阳□等隐居之士。《读史述》9章也是赞美《史记》人物,从“夷齐”至张长公。其中写“夷齐”,“箕子”两章则突出他们在“天人革命”之后“绝景穷居”的易代之感。《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是吊祭亲人的韵文,其中回忆与从弟敬远谈心,互相勉励以及共同收获,“三宿水滨”的情景,都是陶渊明传记的第一手资料。《自祭文》与他的《挽歌诗》3首,都是他临终前写下的向人世告别的作品。他回顾自己一生:前半生虽然作过几次小官,但“宠非己荣,涅岂吾缁。”后半世躬耕,则“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所以他心安理得地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结尾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是把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话略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尝尽生之艰难,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清醒透彻。

散文 4篇:除《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外,《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他为外祖父孟嘉写的传记。《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此文称为《孟嘉别传》。传里说孟嘉“行不苟合,言无夸矜”,“好酣饮,逾多不乱”等语,可见渊明性情颇受外祖父的影响。《与子俨等疏》,《宋书》、《南史》皆有收录。这大概是50岁以后一次大病中写给 4个儿子的一篇家常话,既说自己平生的个性志趣,也勉励几个不同母生的弟兄要互相友爱。他的贫困的家境,爱好自然的情趣,与坦率慈祥的个性,都跃然纸上。

对陶渊明诗文的品评及其本集 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最早对陶诗进行品评的,是梁代的钟嵘。他在《诗品》卷中说:“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集、作传、作序,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后来的批评家也都常用质朴、平淡、自然来评陶诗的风格。如黄庭坚说他的诗“不烦绳削而自合”,朱熹说他的诗“平淡出于自然”,意思都基本相同。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冷斋夜话》)在平淡散缓的外表下面看出其内在的“奇趣”。陶渊明的生活作风是平易近人的,而思想品格则是耿介超拔的。他人格的“常”与“奇”两面反映到他的诗里自然也达到“常”与“奇”的统一。他虽然是用接近口语的平常语言,写农家、寒士的日常生活,却往往能显出不平常的诗意。“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只写农家一束照明的荆条,却增强了诗人和亲邻们谈笑欢聚的气氛。“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只用床席两字,又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也是以两种平凡的果实,画出一个淘气的孩子,显出他自己作父亲的慈祥幽默。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奇趣盎然。陶诗的写自然景物,历来是受作家批评家们赞扬的,但是仔细看去,陶诗里实在很难找到象谢灵运山水诗那样精雕细刻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他不过为了抒情言志,随意点染或烘托几句,却往往收到百读不厌的效果。“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都是写春天,却写得各有新意,不相重复。“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从不同角度来写秋天,却都不失秋天的萧瑟凄清的风味。苏东坡还说过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续集》)。即言其诗平淡之中有华采,简朴之中含丰韵,陶诗喜用简练质朴的“田家语”。把他的诗与谢灵运相比,可以看到其中铺排语少,典故少,渲染物色的形容词更少。象“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一个形容词也没有;又如《移居》《责子》等等,除个别诗句外,不须任何注释,就可一读就懂。但是这些诗的丰采韵味,却是深厚的。清代沈德潜的《说诗□语》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以这些唐代学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人作镜子,正反映出陶诗朴素风格中蕴含着的丰富多采。

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 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他写过哪些著名的诗词?
答:酒不醉人自醉,看日落西山、倦鸟归林,百兽归山,树林里响起欢快的鸟鸣。而我坐在东窗下,看窗外菊花盛开,逍遥自在地度过此生,多好!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富含哲理,引人深思,耐人寻味。李白、苏轼都很欣赏陶渊明,后世很多诗人也很崇拜他。陶渊明的诗词也经常被诗人们借鉴。引用。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的生平
答:随着刘敬宣的离去,陶渊明也辞去了任期很短暂的建威参军一职,返回乡里。�4、任彭泽县令——陶渊明第四次出仕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义熙元年(405)八月,任彭泽县令。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明了出任此职的情况。他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在“亲故”的劝说和时任太常卿的“家叔”陶夔的引荐下,...

陶渊明饮酒写作背景
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

陶渊明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归园田居?
答:【写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答: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

陶渊明简介
答: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

杂诗陶渊明作品赏析 陶渊明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杂诗
答: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

诗人陶渊明简介
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

陶渊明的诗作特点
答: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

陶渊明的杂诗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