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不同的养育态度,折射出的是现实对人性的拷问,你喜欢哪种?

作者&投稿:慎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为什么要起诉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这是电影《何以为家》开篇主人公赞恩跟别人的一段对话。彼时的赞恩正在接受法庭的审判,他因为持刀伤人而被捕入狱服刑5年。审判时,当法官向赞恩的父母问起赞恩的年龄的时候,作为父母的她们竟然不知道,还得靠一份医学证明才能确定赞恩的准确出生日期。

这种魔幻现实般的电影开头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很容易把观众带入疑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持刀伤人?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要起诉生养他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父母,又怎么会不知道孩子的年龄呢?

《何以为家》是一部改编于真实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女性导演拉巴基延续了她一贯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挖掘,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展现手法,给观众们制造了一颗苦涩的催泪弹。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群生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当中,以一个12岁的儿童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黎巴嫩底层民众的生存掠影。故事以主人公的庭审为开端,采取倒叙穿插的方式缓缓展开整个故事的叙述,给观众展现了赞恩伤人、起诉父母的行为背后,那段催人泪下的辛酸过往。

人生而平等,是人们的共识,也是残酷现实中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就像人不应该就高低贵贱之分,人性也不该有善恶之别。生而无养、有生且养、无生而养,通过不同的人群面对相同的残酷的现实而表现出的对于孩子的不同养育态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人面对现实对于人性的考验所作出的不同反应。

一、生而无养:屈服于现实的自私人性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这是经历过一切苦难的赞恩对于自己父母的控诉,更是向命运和现实发出的呐喊。

或许对于赞恩的父母而言,孩子只不过是他们在欲望的本能下,对于生命的一种延续和繁衍,对于他们的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

影片前半段,还未出走的赞恩和父母一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小小年纪就必须为了生存亲手磨灭本属于孩子的童真。赞恩在药店里买药,他的表情和撒谎的行为,都在证明着赞恩已经摸透了所谓的社会生存法则,并且他不得不和父母及兄弟姐妹一起,通过一些违法的手段牟利。

毫无疑问,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赞恩为了生存只能给人卖苦力求生,尽管他很羡慕那些可以上学读书的孩子,但是社会的不公,早已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赞恩鼓足勇气向父母提起要上学,父亲在意的是没人干活会影响生计,母亲则在意上学可以带来诸多好处。父母的言语态度都证明他们没有一个人会站在赞恩的角度去考虑他的问题,这就决定了赞恩求学路的艰难,因此这件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这就是赞恩所赖以生存的家庭,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妹妹萨哈的初潮来得猝不及防,赞恩知道,如果让父母知道了这件事,他们肯定会因此而把妹妹嫁(卖)出去,所以他想方设法帮妹妹隐瞒。但是当他回家看到楼梯间的几只鸡时,他知道父母已经为了几只鸡把妹妹嫁给了房东阿萨德。赞恩极力反对,并策划带妹妹一起离开这个家,可是等他回来接妹妹离开的时候,父母已经强制送走了妹妹。赞恩阻止的力量,在父母面前就是蚍蜉撼树,无可奈何的他只能用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反抗。

纵观全片,赞恩父母出现的场景就有11个,其中包括了4个在法庭上的对峙场景。从一开始全家人为了谋生而不惜违法犯罪,到最后的法庭审判,无不控诉着他们为人父母的失职,其中没有一个画面展现了一个家该有的温馨与和睦。

整个影片里,赞恩的父母都是失败的,无能的,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他们人性上的恶,他们没有承受住现实的考验,他们行使着作为父母的权利,对孩子非打即骂,把他们当成挣钱的工具,却完全选择性摒弃了身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不可否认,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的,我们应该感恩,但前提是,父母要带着一颗仁慈的心,倘若不然,那就是人伦的丧失。

二、有生且养:我们应该坚守的基本人性底线

与赞恩的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生活在社会底层,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和现实考验,泰格斯特坚守住了身为人母的人性底线。

1.泰格斯特对于儿子的守护

赞恩离家后,遇到了同样是难民的泰格斯特母子,泰格斯特见他无家可归,便收留了他。泰格斯特的身份证明是假的,儿子约纳斯更是黑户,在没有遇到赞恩的时候,泰格斯特带着儿子一起上班,把儿子藏在厕所里,害怕被别人看到。自从遇到了赞恩,她便把儿子留在家里,让赞恩照顾。

赞恩的父母不惜让孩子们违法犯罪来赚取利益,而泰格斯特却是自己违法犯罪来守护和照顾自己的儿子。儿子约纳斯生日,泰格斯特便从饭店偷偷拿了蛋糕回去给他庆生;假身份证即将过期,重新办理的价格高昂,泰格斯特到处筹钱无果,走投无路的她选择去剪了自己的头发卖钱。

2.泰格斯特对于母亲的愧疚

生活拮据的泰格斯特,因为现实原因再也无力供养母亲了,所以她只能流着眼泪给母亲打电话,告诉母亲她没能力给她寄钱了。而这一次的外出,导致泰格斯特因为自己黑户的身份暴露而被捕了,留下不知情的赞恩和只有一岁大的约纳斯。

泰格斯特对于母亲的这份眼泪,既是她对于现实的无奈,也是她善良本质的证明,更是她对于基本人性的坚守。

3.泰格斯特对于现实的无奈与抗争

影片中,泰格斯特与儿子的相处只有几个镜头。在洗手间工作的她,把儿子带在身边,随时照顾,给儿子和赞恩洗澡,偷偷拿店里的蛋糕给儿子过生日,被捕时对儿子的忧虑和痛苦,还有最后的团聚。一切的行为,都展现了为人母亲该有的责任和态度,这种态度更是她对于无奈现实的抗争。

当办假证阿斯普罗言语刻薄地跟她说:"你的儿子一出生就跟不存在一样,他是黑户,连一瓶普普通通的番茄酱都有名称,有生产日期,有保质期,可你的儿子没有。"听到这种话,泰格斯特的心情是何等的沉重,但是对于阿斯普罗提出要她拿儿子交换证件,泰格斯特的回答很果断、坚决:"你别想打我儿子的主意!"

这才是一个正常父母应该做的,虽然她的身份和赞恩的父母一样,都是底层的难民。但她没有如同赞恩的父母一样,对子女不闻不问,甚至换取利益,她的心里有爱,有仁慈。

为人父母,对待子女生而养之,是最基本的道德基准,更是人性的底线。生而养之,继而付出爱和温暖,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做的。

三、无生而养:人性至善的表达

1.泰格斯特对于赞恩的"无生而养"

从影片中我们知道,泰格斯特不仅对于自己的儿子做到了生而养之,并且对于无家可归的赞恩做到了"无生而养",不管是出于同情也好,母性使然也罢,她收留了赞恩,这就是人性至善的一面。

被泰格斯特收留之后,赞恩便与泰格斯特母子相依为命住在一起,他承担起来照顾约纳斯生活起居的责任,把自己当成了约纳斯的哥哥。泰格斯特被捕前,他给约纳斯喂奶,带他看动画片,哄他睡觉,耐心十足。这是整部影片里少有的温馨画面,也是赞恩从未体验过的家庭温暖,而这一切都是泰格斯特给他创造的。

2.赞恩对于泰格斯特儿子约纳斯的"无生而养"

泰格斯特被捕后,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约纳斯哭闹不止,赞恩便抢别人家小孩的奶喂约纳斯。不仅如此,他还抢了别人家的儿童平板车,用它拉着约纳斯乞讨。实在没东西吃了,他就到救助站领取奶粉和尿片,度过暂时的难关。

赞恩与泰格斯特母子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生活很艰难也很温馨,他与约纳斯的关系,就像兄弟和亲人,在这一段故事里,看到最多的是赞恩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是他作为一个孩子还没有被"污染"的任性表达。

赞恩与约纳斯虽然不是亲子关系,但泰格斯特不在的日子里,他就是约纳斯的父母,他和泰格斯特一样,有着与其父母相反的品格,他有责任心、有善心,更有坚强和勇敢。

除却赞恩自身的责任感之外,这更像是赞恩对于泰格斯特的感恩与报答,也可以说是对这个家庭的报答。所以,不管是泰格斯特对于赞恩的收养也好,还是赞恩在泰格斯特被捕后对她儿子约纳斯的悉心照料也罢,这都是"无生而养"的人间大爱,也是人性至善的一种传递和轮回。

四、赞恩对于父母的控诉,是导演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控诉

回到电影最初的片段,赞恩因为故意伤人而被捕,在法庭的审判中他将自己的父母给起诉了,当他说出"我想起诉我父母"的时候,没有犹豫,内心毫无波动,表情平静冷漠得像个局外人。

他之所以表现得那么平静,因为他想要控告的对象不仅仅是他那对"不像父母的父母",更多的是对人性和无奈的社会现实的控告。作为一个孩子,他无力选择和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找不到能够发声的渠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来发起对于人性的控诉和对于命运的抗争。

导演送给赞恩的这场审判,既是理想化的,更是批判性的,是对社会现实的一场控诉,也是导演留给读者的一道思考题。感同身受从来都是理想化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感受到他人的处境艰难。如果我们也生活在赞恩父母坐在的环境里,我们又会如何选择?这值得我们思考,但是无论如何,生而为人的基本人性准则我们应该去努力坚守。

鲁迅先生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影片的最后,赞恩笑了,观众们却哭了。清醒的赞恩才更让我们心疼,孩子应该就是单纯的孩子,而不是作为"失去人性"的大人们的受害者而"成为大人"。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被贫穷所玷污,精神被贫穷所奴役。"很多职业都需要考证,唯有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他们只要想,就可以成为父母。"

一个人是否要成为父母,任凭自己的意愿,不需要考虑人品善恶,而一个孩子却没有选择父母好坏的权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天注定,这是缘分,也是一种修行,我们只有守住人性的底线,善待孩子,生而养之,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为人父母,有生无养,是原罪,是孩子的悲哀;有生且养,是人德,是孩子的依靠;无生而养,是大德,是孩子的福气。愿每一位父母,善待孩子,共同修行人生路。



我更喜欢的是李家的教育,李爸爸对李尖尖从来都是很宠爱的,并且她想要去做的事情都会支持,所以她才会这么的优秀

我最喜欢的养育态度就是尽心尽力对子女好,这样子才能让子女感觉到关怀备至。

我喜欢的就是开放式的养育态度,而且也能够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也能够尊重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何以为家》:不同的养育态度,折射出的是现实对人性的拷问,你喜欢哪种...
答:《何以为家》是一部改编于真实故事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女性导演拉巴基延续了她一贯的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挖掘,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展现手法,给观众们制造了一颗苦涩的催泪弹。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群生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当中,以一个12岁的儿童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黎巴嫩底层民众的生存掠影。故事以主人公的庭审为开端...

养而不教,教而无方:何以为家?
答:前不久,一部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何以为家》在国内上映,催人泪下。电影讲述了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因11岁妹妹被迫嫁给房东,怀孕后出血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死,愤而挥刀捅伤了房东,获刑5年。他在监狱中,获得律师的支持,起诉自己的父母: “因为他们生了我。”中国有句老话:“有生无养,断指可...

《何以为家》:孩子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才是孩子的家
答:法庭上,12岁赞恩的一句话,催哭了全世界无数人。这部耗时5年打造的影片《何以为家》,以介于纪录片和小说之间的定位,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黎巴嫩底层男孩的悲惨生活经历。赞恩的父母由于负担不起抚养孩子的费用,所以赞恩从一出生就没有身份证明,他不能获得护照,无法去上学,如果生了重病也不能得到医院...

《何以为家》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答:对于每位父母来说,养育这件事,“生”是本能,“育”是责任。不被养育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可能自我毁灭和自我救赎中挣扎,甚至将悲剧就此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愿每个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也愿每个孩子不会再质疑“何以为家?”

电影《何以为家》引发哪些深思?
答: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从而引发了许多有关于生命的深思,具体如下:1、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在剧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对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

【影评】《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孰之过?(温馨提示:有剧透,慎入)
答:其次,作为父母有责任且有义务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去教导他们,这个社会的对与错,好与坏。那样,孩子长大了,他至少会是个好人,至少不会因为误入歧途而坐大牢。最后奉劝一句,真的不要再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了,生孩子不是为了给自己谋福利的。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虽然确实因为父母,但他终究是属于他自己...

《何以为家》给你什么启示或思考?
答:《何以为家》讲述12岁的黎巴嫩男孩的悲惨生活,他的父母贫穷,但却一直生孩子,生而不养,“抛弃”妹妹,最终赞恩向法院控告父母生下了他。很经典的影片,引发我诸多思考。一、穷人适合生孩子吗?1、影片内容:在法庭上,母亲为自己辩护,坚称生下孩子是她的自由。她也爱她的孩子,即使家庭窘境,但也...

《生而为人,何以为家》
答:电影《何以为家》里,传递着一种观念:生而不养,何以为父母。而被父母生而不养的孩子,何以为家?影片根据黎巴嫩男孩赞恩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对偷渡到黎巴嫩的父母艰难地养育着一大群孩子并且还在持续生产的故事。故事中,长子赞恩十三岁,他是家里的小大人,在便利店打工为家赚外快。比他小一两岁...

何以为家什么意思
答:孩子是他们的希望,会给他们的人生以支持,他们并不明白哪里做错了。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扎因的饰演赞恩就是故事本人,他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证明自己,同时告诫天下父母,如果没有学会如何做父母,那么就不要养育孩子。《何以为家》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值得大家去观看。

《何以为家》:孩子不是工具,若是无力抚养就请别再生了。你怎么看...
答:作为新手编纂,我实际上不知道若何入手我的处女作。考虑了很长时候之后,我认为写片子会更好,因为我仍然陷溺于片子。我今天想与巨匠分享的是一部影片,它以底线《迦百侬》讲述了黎巴嫩人民的故事,该片子在大陆刊行时被翻译为《何以为家》。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每次看这类片子我都想哭。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