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是出自哪一篇?

作者&投稿:蒸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出自《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火攻篇》

孙子的“唯利原则”是公而忘私,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而利于主”,是利国、利民、利兵,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利益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以整体利益为重。这就是利则动,不利则止。

唯利原则

孙子的唯利原则,是指考虑问题,采用战术,制定方针,谋划战略,要以现实的厉害为依据,对所作所为要有一个清醒、冷静、理智正确态度。唯利原则,不是唯利是图,利令智昏最终要失败,见利就争见便宜就占,争占到手的往往是诱饵,会变成害。

利害攸关,有利就有弊,唯利原则是辩证的。所以,聪明者考虑问题做决战时有分寸的,这就要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该争则争,该弃则弃。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句话要怎么理解?
答:孙子兵法中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是说:对于战争要慎重,对国家有利才用兵,对国家不利就要停止战争。在商战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一位从商者都应顺应市场的形势,有进有退,权衡利弊有取有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当行情看好时要稳扎稳打,采取行动;当形势于已不利时,就应该谨慎行事、保存实力,以...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出处:《孙子兵法·火攻篇》原文如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礼而止”这一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哪一篇...
答:这句话在《九地篇》和《火攻篇》上都有。

请教对于“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的高见理解?或者战略布局的高见...
答:\x0d\x0a“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出自孙子兵法《火攻篇》。\x0d\x0a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火攻篇》\x0d\x0a大意是...

合于利而动,舍乎利而止,恕不以复喜,愠可以复悦。求一解
答: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贸然出战。符合国家...

孙武在《孙子兵法》的()篇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答:一、原句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二、译文 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就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气忿而出阵求战。对国家有利才能出兵,不利就应停止行动。三、赏析 此句说明了对待战争的慎重观点,战争是极严肃的事情,不能因主观感情而轻易发动的,体现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的典故
答:在中国的传统兵法中,孙子曾提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战略思想,暗示了在复杂的战争中,有时需要联合那些看似是敌人的势力,以对抗更强大的敌人。这种战略思想在后世被多次应用,例如在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结盟对抗强大的刘备,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矛盾,但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可以暂时...

军事论述题“谈谈你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如何做
答: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次...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

孙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急需!!!~~~
答: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