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词是什麽意思哇?(关于文言文)

作者&投稿:五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兼词”是什么意思啊?~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②穆公访诸蹇叔。(《肴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例如: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例如: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②居心叵测。(成语)——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叵”:—般用在“测”字前,“叵测”即不可推测。早期白话中还有“叵耐”一词,意为“不可容忍”。如“叵耐这厮无礼”等。【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词,意为“罢了”,表限制语气。例如:①“盖向来不过笼络耳。”(《谭嗣同》)——原来他一向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②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采草药》)——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要注意,“耳”还可表肯定语气,可不译。如: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⑤不复出焉。(焉:从这里。)要注意,“焉”除兼词以外,还有比较复杂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兼词是指文言文中兼有互相结合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特殊的单音节词。
文言文中几个特殊的词-兼词用法:
1,诸,读音:(zhū);
“诸”的位置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在句中时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在句末时相当于“之乎”(“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2,焉,读音:(yān);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是介词“于”和代词“之”两个词。即“于之”、“于
是”、“于彼”。
3,盍(曷),读音:(hé);
“盍(曷)”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即“何不”。
4,叵,读音:(pǒ);
“叵”是兼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即:“不可”。
5,旃,读音:(zhān);
“旃”比较少用,是“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下面,把常用兼词的具体用法介绍一下.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而用在句尾时,则见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如: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句(1)(2)的"诸"为"之于"的合词,而句(3)的"诸"为"之乎"的合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盍","曷"("曷"通"盍")两词都是兼疑问代词"何"和否定副词"不"两个词.如:
(1)子曰:"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2)时日曷丧 予及汝偕之!(《尚书·汤誓》)
  "叵"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两个词.如:
(1)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后汉书·吕布传》)
  (2)居心叵测.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如: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采苓》)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兼词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现象,就是一个词包含两个词的意思。如:“付诸东流”的“诸”就是“之于”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就是一个单音节词表示两个音节的词,一般读音是两个字的拼合,也有例外
比如诸,同“之于”,音为zh(i)(y)u
另焉,同“于之”,读音不符合规律
一般初高中就需要掌握这两个

兼词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兼词有哪些
答: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等。什么是文言文兼词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

文言文里什么叫间词
答: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常见的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

文言文兼词是什么意思 怎么用
答: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等。什么是兼词 1.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

文言文中,“兼词”是什么意思啊?
答: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文言文中,“兼词”是什么意思啊?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答: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 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 【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你知道什么是兼词吗?
答:在文言文中某些字具有两个字的意思这些字就叫做兼词。(文言文中的字是单音节词)

什么事兼词?
答:1相加关系—兼词所谓兼词,是指在语法上作一个词用,在意义上作两个词解释,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可见这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词,有的兼词不仅兼义,而且兼音 源自: 趣谈古典医籍中的加、减、乘、除法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8年 范开珍 来源文章摘要:<...

在古文里什么是兼词,连词,状语,兵语前(后)置
答:兼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在中学语文课里常见的古汉语兼词有“焉”和“诸”。“诸”的的位置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在句中相当于“之于”,在句末相当于“之乎”。“焉”根据语气的不同,可理解为“于何”(在哪里)或“于此”(在这里、在那里)。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

古文中兼词是什么用法?
答:”简单来说兼词就是指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常见的兼词有“诸”“焉”“盍”“曷”“叵”“旃”。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

文言文兼
答:1. 文言文的兼词用法和意思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