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观后感: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

作者&投稿:咎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每一场告别,都是一场修炼。无奈、难过、心酸、心痛……这些情愫在内心深处集结,集体考验心脏。

共同奋斗的同窗、曾经相伴的前任、多年归家的远房亲戚,结伴而行时,开心浪漫,不得不告别时,无奈心酸。

有的人,一别就是一辈子。来日方长,但机会甚少。彼此相聚的意愿,恐怕不再浓烈。

总有更重要的事情,占用我们的时间。时间一长,不联系的感情,就淡了。淡着淡着,再没有了相见。

上一次的再见,便是再也不见。

突如其来的告别,最心碎

《人间世》纪录片里,记录的生离死别,让我泪流满面。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告别这件庄重的事。

最突如其来的告别,莫过于亲人朋友的意外死亡。因为过于突然,毫无准备,人的悲痛一下子陷入深渊,无法自拔。

纪录片里,一位24岁的小伙,因为生日当天和朋友吃了顿海鲜,结果海鲜中毒,直接送去急救。病危之中,血换了一袋又一袋,还是没熬过来。谁曾想到,这样平常的事情,竟引发这样的结局。

屏幕前的我,心痛又心痛,眼泪流了一行又一行。真的难受。

那种被巨石堵在心口的感觉,令人窒息。

人们常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所以,要珍惜当下。

早有准备的告别,最扎心

《人间世》里,曾是上海一家医院放射科医生的梁金兰,清楚自己的病情,选择住进了临终关怀病房。在生命终止之前,她还有一个心愿未了。

她的丈夫陶家林尽管因为重度脑梗,行动十分不变,但还是坚持每天出现在医院,陪伴梁金兰。梁金兰七十一岁,患胸腺癌十一年。十多年来,独生女儿为照顾两位老人,付出了许多。

梁金兰最后的心愿就是安顿好老伴,也是她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

梁金兰和女儿商量好,为陶家林找了一家养老院。

那天,陶家林照常起床洗漱,以为要到医院去看望老伴。女儿说要送他去养老院,这是她和妈妈的决定,因为父亲的身体状况,在家无法照顾自己,女儿需要两头跑,也很无奈。

陶家林最终还是去了养老院。

心愿了后,梁金兰就去了。

陶家林坐在车里,从养老院赶往医院,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的泪点不算低,看片子比较理性,不像别人从头哭到尾,但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一场告别,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到来时,依然痛彻心扉。

最扎心的事,莫过于,你安排好了告别,却要我忍着痛,接受告别。

无可奈何的告别,最心痛

《人间世》里,有一集记录了器官移植及捐献。因为器官存活条件有限,所以器官捐献必须快速决定,移植也必须短时间内完成。时间不等人,在这件事上得到精准诠释。

每当有捐献者捐献器官,捐献者的器官信息就被录入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系统根据捐献者的器官情况,以及病人等待时间和病情的轻重缓急自动分配。

华山医院OPO是人体器官捐献获取组织。华山医院opo的秘书长张明按照分配结果,按照顺序与等待者联系。

第一位,已经等待肾源1404天,将近4年。可惜,这位患者第二天赶不到上海,只能放弃。张明再三确认,患者简单的言语中,透露出来的无奈,听着心疼。

那么多天的等待,希望出现时,不得不放弃,锥心痛难忍,机会更渺茫。

我不知道,这位患者是否还有机会,等得到第二次肾源。

器官捐献在我国,还难以被普遍接受,所以能得到器官移植机会的病人少之又少。

中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等待着器官移植,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余例。

很多家庭在面对伤痛时,还要考虑器官捐献,本就是很残酷的事情。

但犹豫时间越久,器官就可能失去捐献条件。

有一家人,反复商量,第二天早上来电话,同意捐献。

可惜的是,器官已经失去捐献条件,无法移植。

有一位捐献者捐献了两个肾脏,一个肝脏,救了3个人,挽救了3个家庭。但捐献者家属不愿意面对镜头,也不愿意将捐献者名字刻在纪念碑上,不愿意让人知道。

纪录片里叙述:他们明明做了一件好事,却带着歉意说,对不起,人言可畏。

原本是好事,却因为有些人的议论,让器官捐献变得特殊。无论这议论有无恶意,议论本身,就无形中给家属增添了许多压力。

等待器官的病人,抱着对生的希望,渴望减缓告别的时间。

患了绝症的病人,细数余生的日子,默默等待告别的来临。

器官捐献者家属,短时间内做重大决定,面对告别,最无可奈何,也最心痛。

唯一的欣慰是,救活了陌生人。

我国器官捐献移植实行的是双盲制度,被救者不知道捐献者是谁,捐献者也不知道救了谁的命。

被救者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向捐助者家庭表达谢意,相关信件也都会被转交给捐助者家庭。

感谢你,亲爱的陌生人,谢谢你让我获得重生。

告别很难,但留给人间的温暖始终还在。

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

网上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从出生起,我们就在走近死亡。

一场场告别,撕心裂肺的心痛,我们一次次经历告别,却无法习惯告别。

看了纪录片后,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什么事抵得过生死大事。

一位医生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我们无法决定生死,但可以活出生命的质量。

即使不得不面对告别,我们也应当认真生活。

保持热爱,坚守善良,用心生活,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意。

《人间世》观后感: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
答:《人间世》纪录片里,记录的生离死别,让我泪流满面。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告别这件庄重的事。最突如其来的告别,莫过于亲人朋友的意外死亡。因为过于突然,毫无准备,人的悲痛一下子陷入深渊,无法自拔。纪录片里,一位24岁的小伙,因为生日当天和朋友吃了顿海鲜,结果海鲜中毒,直接送去急救。病危...

人间世观后感日记300字5篇
答:十集,九个主题,急诊室急诊医生的无奈,救护车调度的问题,器官捐献的难题,对于生命以及器官的选择,临终关怀,儿童医院的不解与理解,妈妈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选择,太多故事,太多不完美的结局,这不是作秀,这是真真正正的人间,医院里的人间。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器官捐献的那一集,从禁止使用死囚...

《人间世》电影观后感
答:在失去亲人与朋友理解的孤寂绝境中焕发出绚烂的生命之光,火一样的《向日葵》开放了几百年而经久不衰;马克思,在“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的绝境中高昂着奋发的斗志,《共产党宣言》终于击破了历史的阴霾...

人间世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答:人间世观后感1 《人间世》,这是一听名字就很压抑的一部纪录片。片名“人间世”来自庄子,原文写为人处世之难,而现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名字,我想,医院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而我们在这里上演着人间世事的百态。和以往我看过的避重取轻的纪录片不大相同,这是一部极其真实的纪录片,不像其他视频一样只有惯有的套路...

人间世观后感简短
答:人间世观后感简短 篇1 《人世间》该剧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居住在北方某省会城市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间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对这部剧我感悟颇深,对人生有了新的认知。 对于亲情,亲情在这人世间是最难能可贵的一份最真挚的情感,老一辈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人间世》观后感
答:《人间世》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了医患关系,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发生的一些事,从这些事上面我们可是看见许多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特别现实的问题。 在我们小的时候或许许多人的理想都想当医生,但是能实现的人或许只占一半,或者更少。我们小的时候会觉得当医生特别的骄傲,白衣天使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而且也会觉得这个职业特别...

人间世纪录片观后感
答:生死轮回乃人之常态化。生是一个性命的起始点,死则是终点站。没人想随便踏入终点站,何况是赌上别人的终点站。在《人间世》第三集中,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决策签订自行放弃医治通知单。脑死亡,大部分已经宣布了这个人走到了终点站。但他的核心仍在颤动,大家就不肯认可这一已经在峭壁边的事实。小孩...

纪录片《人间世》观后感
答:孩子少了疼爱她的妈妈,哎...更多的故事,欢迎大家搜索《人间世》,也希望这部纪录片,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人生充满不确定的风险,在身体强壮的时候要考虑风险的到来,为自己、为孩子、为家庭,做好保障和规划,更要善待自己的身体,看尽人间繁华,才知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人间世》观后感100字
答:1、介绍《人间世》的内容。2、我学会或者感悟到了什么。3、我应该怎样去做。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间世》。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一个叫蔡炫安的小男孩不幸得了肿瘤,成了一位骨肿瘤患者,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很深的打击。他不能上学,他不能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更不...

《人间世》观后感100字
答:抵触的原因是对于谈论死亡是比较隐晦的。直到有一位医生说出一句话,自己才有所释然。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既然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那还有什么所忌讳的。总结来说,忌讳是我们害怕死亡,对生的留恋,才会有对死的恐惧。理解和信任是现在社会所缺失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的医患之间缺少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