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意犹未尽,“马踏飞燕”无中生有,“天马行空”名副其实!

作者&投稿:职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969年10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北郊雷祖庙雷台下发现一座东汉(晋)大型砖石墓葬,墓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其中最突出的是由99件铸造精美的青铜车马组成的仪仗队,当中最具艺术价值是一匹被世人称为“铜奔马”或“马踏飞燕”的青铜马(如图)。

青铜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该马躯干壮实、四肢修长、腿蹄轻捷,马身微偏一侧,昂首嘶鸣,右后蹄踩踏着一只回首飞鸟,其它三足腾空,呈飞驰向前,极速奔跑的姿态。

“铜奔马”于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尽管“马踏飞燕”享誉全世界,但很多读书人却不认可把它叫做“马踏飞燕”,理由很简单,因为在郭沫若先生给它起名为“马踏飞燕”前,读书人翻遍所有的书籍都找不到“马踏飞燕”这个词组及关于“马踏飞燕”的典故。所以,考古人给它一个比较耿直且科学的名称,即博物馆标牌上的“铜奔马”。

结果“铜奔马”的叫法还是令人大失所望,因为这个名称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有种好马配不到好鞍的感觉。

我认为这样一匹由祖先智慧的结晶、技艺的传承所造就的骏马,它应该存在一个更加非凡、更加响亮、更加名副其实的名称才对。

怀着不甘与好奇,我读了很多书结果还是找不到。我问老师,为什么会找不到呢?老师说,是你读的书太少了。怀着恨少的心理,我又读了十年书,还是找不到……实在忍不住了问老师,您找到了吗?老师回,我读的书也太少了!

又过了十年,我明白一个道理:假如说我是以书为命的人,老师就是以命为书的人,可天下之书却不是以命为论。若干年后,我终于找到了它名声、创意来源的蛛丝马迹:

这匹马叫天马,若非要给这个青铜造型起一个名称,我觉得“天马行空”更加匹配!

※为什么说它是天马?

一、头上生角

生角之马,必定不是凡马。

①《燕丹子》上卷:“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长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②《史记·荆轲列传》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

“马生角”被喻为不可能实现的事。而出土的青铜马又显示,它的的确确生有角,这至少说明是制作者是要把它塑造成一匹非凡的、特殊存在的马。

二、蹄踏飞鸟

在古代马是供人骑乘的、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军事、交通运输工具,良驹必须强壮、敏捷、速度快、耐力好。而出土的青铜马呈现的就是雄杰俊逸、矫健灵动的神姿,它以对侧步法向前疾速奔跑(“对侧步”俗称“走马”,即同侧二足一齐进退,两侧交替的步法,这种步法让马在运动时重心左右摇动,从而缓冲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能减少人的颠簸之感),正应了天马祭祀歌中所描述的“体招摇若永望”,活脱脱一副英姿勃发、俊逸潇洒得意之样!

制作者甚至将后居而上、越超过来的奔马,截其三足腾空、一足掠踏飞鸟的动态瞬间,将它凝固成一尊永恒不朽的青铜艺术雕像,惊叹于那卓越的工艺制作水准的同时,留给世人无穷的遐想。

如何用一尊静态的雕像,淋漓尽致地表达一匹神奇非凡的马?如果说凡间之马,是奔跑在地上,那么天降之神马,就应该能飞驰在空中。不负所望,出土的青铜马也的确是在空中飞驰而过的神马,能蹄踏飞鸟,说明此马非凡间之物。

三、天马降汉

(一)天马是汉朝皇权产物

汉朝狂热追求非凡之马的人是汉武帝。汉武帝初得乌孙马便封其流犯暴利长官职,又应了那句“神马当从西北来”的爻文,他认为此马为太一所赐,喜出望外、兴之所至,遂仿乐府体裁,亲制《天马》歌一、二。

汉武帝听说,西域大宛国的峤山上出产一种良驹,这种马耐力好、抗疲劳,蹄很坚硬,据说马蹄践踏在石头上,石头都会留下蹄印,它奔跑速度之快可以说是“日行千里”,它所流的汗看起来就像血一样红,大宛国的人视之如宝。

汉武帝为得大宛“天马”不惜派兵远征大宛国。汉武帝先是遣使前去大宛国以千金求换大宛马遭拒,汉使被劫杀后,发兵远征大宛国,初战不利败归;后又派李广利再征,最终战胜大宛国并带回千里马,名曰蒲梢。

因大宛的千里马优于乌孙马,于是汉武帝把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大宛马蒲梢独名为“天马”,并作《天马》歌三、四,(注:天马歌一、二、三见于西汉籍集中,未见天马歌四。)且将《天马》歌作为宗庙祭祀歌。

「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皇帝听了不作声,显得很不高兴。)

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宝马的痴爱程度。以他的尿性,都敢把《天马》歌用来祭祖了,要是不做天马的标准像简直说不过去。

(二)天马是汉朝的时代特征

这意味着,出土的这尊青铜马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天马在汉代是一个标志物。

①《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西汉、东汉出现很多金马(天马)的标志物。

②东汉《张衡》:龙雀蟠蜿,天马半汉。

(三)青铜马的背景和出土环境

该青铜马出土时,一并出土的还有制作精美的青铜车马仪仗队。蹄踏飞鸟的天马在最前头,带领着后面的仪仗方队,而它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是没有被人所驾驭的、姿态高于信众,包括人,所以这种仪仗队应该是迎回天马的纪念仪式。

墓中马队的等级制度,明显是高于三公、二千石官员及将军的仪仗队,这样的仪式除了帝王的车仗仪式外,就只能用在天降之神物(例如被誉为“天马”的迎回仪式),而迎天马符合此特征和要求。

综上所述,“铜奔马”应该是天马式。即使能证明墓是东汉或晋时期所葬,它采用的仍然是西汉武帝时期的迎回天马的仪式。

四、惊隹回顾

飞马蹄下踩的是什么鸟?郭沫若先生说是燕子,有的人则说是鹰……我认为它是隹。

(一)假设它是燕子

燕子的特征是什么?燕子是一种低空飞行的雀形目燕科小形鸟,它以捕捉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在树洞(缝)中营巢、在沙岸上钻穴或在人类居住的房顶屋檐下筑巢为生。燕子从外观上看最特别的地方是它像剪刀一样分叉的尾巴,而出土青铜马蹄下的那只飞鸟,尾巴平齐(如图),既然马做得形神兼备,飞鸟回首惊顾的神态也都表现出来了,没有道理在鸟的外形基本特征上不作区分。

另外,如果要以飞鸟来衬托马的神异,例如腾空之高、速度之快、耐力之好……会选择燕子么?燕子以灵活著称,低空飞行,且通常都是围绕在巢的附近捕捉昆虫,飞飞停停,不断出入,以喂养后代。若以这样的形象作为飞马对比的参照物,想塑造神威无比的马,效果肯定要打折。

(二)它应该是隹(隼)

①《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②崔豹《古今注》:柘实曰隹。

隹与隼为会意字。隼,食肉猛禽,体形较小,身体强实,两翼较宽圆,尾羽不长,具有极强的飞翔能力,在鸟类食物链中处于顶端,能在高空顶风翱翔觅食猎物,能长途飞行,被人们认为是勇猛刚毅的鸟类。

天马蹄下之鸟,符合隹(隼)之特征。

如果马蹄下的是隼,就很好解释了,天马不是凡物,在高空飞驰,以它敏捷的动作,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从后居上,踏鸟而行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样,作为傲视群鸟的飞隼,正在万里高空中翱翔,哪知背上突遭踏压,也难怪它会回首惊顾了。

※ “天马行空”才是名副其实

“天马行空”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创意,“天马行空”的创意及典故应该是源于汉武帝所制定的祭祀之歌。班固《汉书·礼乐志第二》记录,武帝定祭祀之礼,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品,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1、武帝所作祭祀歌共十九章,其中第九章《日出入》、第十章《天马》都是描写天马行空而来的景象。

诗歌中的两句“体招摇若永望”、“幡比翅回集”乃是为天马奔腾的场景量身而造,实物与诗歌吻合得天衣无缝。

《说文解字》集作雧,后三隹省为一隹。

2、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3、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这是目前典籍中所见到最早出现的“天马行空”成语。

“天马行空”的创作原型就是良驹疾行如飞,一日千里,经过作者夸张的制作手法,就变成了天马踏鸟而行。

所以,“天马行空”比“铜奔马”更匹配也更符合历史。也许,又如东汉马援所说的“行天莫若龙,行地莫若马。”所喻良驹奔驰速度之快,该青铜像把马和飞鸟塑造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一个“比”字而已,并非是马踏鸟而行。

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是什么典故?
答:《水经注》亦记载:“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平乐观。”铜马是国器,本存于西汉首都长安,后来王莽篡权,西汉灭亡。明帝指的是汉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东汉的第二个皇帝。飞廉兼铜马应该指的是1969年在甘肃出土的一尊铜马,又称“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铜奔马...

马踏飞燕什么意思
答:3、这个词不算成语马超龙雀,别称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超龙雀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4、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

马踏飞燕铜奔马发掘于哪里
答:马踏飞燕铜奔马的剧情介绍是这样的:铜奔马的造型是一匹马踩在一只飞燕的背上,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姿态。这匹马姿态优雅,身姿挺拔,马蹄踏在飞燕的背上,仿佛要将飞燕踏碎一般。整个铜奔马的造型非常生动,给人一种力量和速度的感觉。马踏飞燕铜奔马的经典台词并不多,因为它是一件艺术品,没有具体的...

马踏飞燕是什么寓意
答:展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马踏飞燕,即是铜奔马,为东汉时期的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在收藏在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是什么寓意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通高34.5cm,长45cm,宽13.1cm,重7.3kg。铜奔马呈昂首...

汉代的青铜器中著名的马踏飞燕(也称铜奔马)铜塑有什么特色?
答:汉代的青铜器中著名的马踏飞燕(也称铜奔马)铜塑,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台东汉墓,马的造型为抬头扬尾,三足腾空作飞奔状,右后腿踏着一只飞燕,体态极为优美。广西合浦出土的铜屋模型,甘肃灵台山出土的铜俑,河南偃师出土的铜奔羊等,都是极珍贵的青铜工艺品。在纹饰上,有羽毛纹、三角形纹、菱形...

马踏飞燕文物创作背景是什么?
答: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是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青铜器,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身高34.5cm、身长45cm、宽13cm、重7.15kg,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

马踏飞燕出土于哪里
答:马踏飞燕于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马踏飞燕的文化寓意 马踏飞燕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汉朝政府...

马踏飞燕文言文或马踏飞燕的历史材料
答:从这匹踏燕的奔马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先进的科学知识,看到了他们卓越的创造才能。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1]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军事长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

马踏飞燕寓意了什么精神?
答:马踏飞燕的象征意义:马踏飞燕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现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既体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厚低蕴,而且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马是古代陆地上速度的象征,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征。马踏在飞燕身上,有一种“天马行空,无所羁缚”的感觉,充满体现了自由与开放!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的成语故事
答: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