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狂人日记》具体写的是什么?是想表达什么?

作者&投稿:顾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的《狂人日记》所要表达的寓意是什么?~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不仅仅在体例上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同样也在内容以及主题的深刻程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从而成为了近代小说中极为耀眼的存在。而这部小说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可以具体概况为以下几点:其一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其二是表现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勾画。一、“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一句话是鲁迅对于《狂人日记》评价的原话,而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旨。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所思所想,以及狂人“病体痊愈”的暗喻,来表现出整个社会的畸变和错位。当“狂人”正常之时,就是其他人精神的错乱,在“狂人”看来,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正是因为“狂人”受到了这样的思想迫害,才从背后反映出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弊端,真正吃人的其实就是“封建制度”。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于中国旧社会的批判和讽刺,呼吁着人们从旧社会中脱离出来,去反省,去思考,去逃离那一种病态。
二、表现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勾画《狂人日记》在痛斥旧社会的同时,也没有将人带入到彻底的黑暗和无边的恐惧之中,《狂人日记》同样还借狂人之口勾画出了一个未来的理想国,“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这句话就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美好想象。
而最后狂人所发出的呐喊——“救救孩子”,则是一种解决途径的提出,只有让孩子免受封建思想和礼教的荼毒,才能够让整个社会步入到正轨之中,才能够让未来的社会进入到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正是作者在作品中的又一种思想寄寓。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写的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这本小说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吃人"的社会,也揭示了鲁迅先生与文学先驱的身份,对封建黑暗社会的抨击,也是对于中国但是文化制度的反思。可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是,它会历久弥新,换个时代来看,总能有新的发现。

“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此外,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提及并指出《狂人日记》产生的缘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这种“吃人”的弊害,在《狂人日记》中令人毛骨悚然。鲁迅在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这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看到此处,脊梁上冷飕飕的,心里直发毛。

对此,作家余华十分钦佩,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对文学作品来说,最严厉的考验就是时间。茅盾评价《狂人日记》:“这奇文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储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到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

《狂人日记》注定很不平凡。中国几千年的糟粕,在于“伪善”,教别人做好事,自己占便宜。鲁迅的笔中有一种刻骨的悲凉,割别人的肉,填自己的腹,发展到极致,便成了人吃人。

其中的深意,远远超过我们知道的标准答案。即便百年之后,《狂人日记》的先锋性依然存在,其光芒甚至能把今天的某些先锋文学羞死。“狂人”的忧郁、焦虑、悲愁、苦痛,时至今日仍旧沉重无比。

学者江弱水认为,《狂人日记》深刻的思想性,有几个层次,且一层比一层复杂,一层比一层震撼。

第一层,是众所周知的对四千年中国历史的批判。在写满“仁义道德”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字缝里,鲁迅看见了“吃人”两个字。中国历史不过是一场接一场人肉的宴席,在其中人人“相斫”,“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这是最明显的一层。

但是,如果鲁迅只是看见了中国的历史问题,只是用局外人的观点指斥他人,而不是把自己带入,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血迹,那就与“五四”的一众反传统的批判家没有差别了。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为中国人发明了一个“原罪”概念,这个“原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吃人”的嫌疑。“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所以,我们都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人!

这个反思比单纯的文化批判更透过一层。不仅仅解剖别人,也深刻地解剖自己,榨出了自己的皮袍下藏着的“小”。这个“原罪”,人人有份

鲁迅提倡思想独立于个性独立。当真正这样的人,出现在周围都是封建思想的人的境遇时,就会迷茫,就会彷徨。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翻开《狂人日记》,让人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遭旁人侧目遭家人延医救治遭狂人复原。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较真切。
《狂人日记》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通过“狂人视角”看周围世界: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迫害,并且成为难以遏制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身边的亲人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牵制,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的本意,他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无法抹去的,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自我毁灭。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败坏性,因此才感到绝望,在他看来,即使他内心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反抗。而这种精神在今天也有人在倡议,我们看到人类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寻找人类的终极归宿,虽然这呼声微弱,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最后一束光。



狂人日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礼教的一些反抗思想,同时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自我反思。

我认为鲁迅想借这个主人公,表达当时社会现状的认识和态度。这也反映了作为一个作家,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质疑。我觉得《狂人日记》是粉具有代表性的。

《狂人日记》主要讲述了狂人的被迫害,讲述了主人公时刻都在担心别人来迫害自己,从而抨击了封建礼教的吃人。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简介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最先觉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孔...

狂人日记写的是什么意思啊?看也看不懂。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

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底在讲什么 完全看不懂
答:内容概括 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日记前言以文言文书写,为日记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写。日记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愈。日记则以白话文书写,为作者患病时的所见所闻。作者写道古书上的“仁义道德”,字缝里却是“吃人”两个字,也写道古书中(或...

《狂人日记》主要讲了什么?
答:现代最早的著名小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鲁迅”的笔名所写,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它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著名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致狂的人的自述,描写了他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受过封建教育,目睹过宗法制度和旧...

鲁迅的《狂人日记》大概讲的是什么
答:《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

鲁迅的《狂人日记》具体写的是什么?是想表达什么?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写的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这本小说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吃人"的社会,也揭示了鲁迅先生与文学先驱的身份,对封建黑暗社会的抨击,也是对于中国但是文化制度的反思。可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是,它会历久弥新,换个时代来看,总能有新的发现。“前曾言中国根...

鲁迅 狂人日记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5月15日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

狂人日记作品主题
答: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这一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揭露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作者同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狂人日记》由13则日记...

狂人日记的简介
答:《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鲁迅曾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