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吃几顿饭?

作者&投稿:耿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人一天吃几顿饭?~

古时候多为一日两餐的,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7点——9点左右,吃的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但在上层社会和士人当中却实行三餐制,并逐渐流行开来。三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还实行两餐制外,都是一日三餐的了,但吃的时间和现代有所不同。第一餐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后;第二餐为昼食,在上下午交替之时;第三餐为飧食,在下午3——5时。

古人一天,有的吃一顿饭,有的吃两顿饭,有的吃三顿饭,也有的一天吃四顿、五顿饭,其中以一天吃两顿饭和三顿饭居多。“一日三餐”是从我国宋代开始的。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我们每一天要做的事情。每天的饭菜中富含丰富的营养,能够给与我们补充体力和需要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分,使我们胜任每天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肯定要充饥。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要靠打猎为生,直接从大自然中猎取食物资源,这造成了食物来源的不稳定性,一日几餐也无法得到保证。

按点吃饭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可以最早追溯到我国奴隶社会的商朝时期,每天吃几顿饭逐渐得到定型。而到了先秦时期,两餐制逐渐得到了确认,并称主餐为大食,副餐是小食。
当然那时候每天吃几顿饭,还要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有的家里非常穷,职能一天吃一顿饭,而有的家里是王公贵族,庭院里有很多可以使用的奴婢、丫鬟、仆人,这个时候可以达到每天进食四次、五次。
“一日三餐”在民间正式确立是从我国宋代开始的。宋朝时期,经济繁荣,晚上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一日两餐已经不能满足老百姓每天的进食需求。晚上游玩之后,需要通过进食得到体力上的补充。一日三餐,这样的饮食习惯逐步确认下来,一直传承到现在。

古代人一天只吃两顿,分别是早上一餐,晚上或下午一餐,中午是不吃饭的。现代人与古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娱乐方式,就连最平常的吃饭都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如果是回到了古代生活肯定是哪里都不适应。我觉得有意思的生活习惯,就是古人每天只吃两餐。

1.一天吃两餐的传统。

一天吃两餐的习惯是从商朝开始的。那时的人,每天只能吃两顿。不管是平民还是诸侯、君王。每天两顿是大家的共识。对于一些贫苦人家来说,有的时候一天不一定有两顿,就算有两顿也不一定能吃饱。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君王来说,即便一天只有两顿,他们饿了还是能吃很多其他的美味佳肴。一天两餐虽然是传统,还是会因为人们的家境情况有所不同。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两餐的传统,很可能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古代人没有熬夜的说法。因为他们使用的是蜡烛、油灯,天黑了不能出门干活。工作的时间就只有天亮的那段时间。一般来说早餐的时间是在7点到9点或者是9点到11点,另一餐则是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

那么古人很可能是天一亮就起床就吃早餐,然后便出门干活;或者是天一亮就干一段时间的活,之后吃早餐再接着干活,而下午那餐很可能是在这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才吃饭。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完全以太阳的起落为标准。

3.近代才出现的三餐的概念。

三餐这个概念最早是在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因为当时的唐朝有许多的外国人来往,外国人来得多了。一些城市中居住的人,也接触到了外国人的习惯,比如一日三餐。不过这种习惯只在城市居住的一部分人中流行,大部分人还是坚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后来北宋似乎也延续了这样的习惯,三餐的概念更加流行,不过对象都是那些有钱的人家。

到了清朝时期,皇宫中的人就是一天吃三餐的,但是平民还是以一日两餐为主。直到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这种一日三餐的说法逐渐流行,很多平民都接受了这样的三餐安排。到了现代,三餐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

总的来说,古人每天只吃两餐,很可能是在农活开始前和农活结束后的这两个时间段里吃饭的。



古代习俗是一日两餐,三餐的习惯大约从近代开始。

古人饮食的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依此推测,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左传·成公二年》写齐晋鞌之战,齐侯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意思是晋军不禁一打,天亮后交战,待消灭了晋军也误不了“朝食”,其傲视对方、轻敌浮躁的神态跃然纸上。《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听说刘邦要独霸关中,于是大怒,说:“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是一大早,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这时本不该吃饭。项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饭,天一蒙蒙亮就“享士卒”,早早进军,早点把刘邦消灭。一句“旦日享士卒”集中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顿饭叫哺(bǔ,补)食,又叫飧(Sūn,孙)。一般是申时(下午四点左右)吃,所以《说文》说:“哺,申时食也。”(从段玉裁改)《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悲谷(传说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谓哺时。”《后汉书·王符传》:“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铺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朝指朝食时,哺指哺食时。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晡(bū,补阴平)。宋玉《神女赋》:“晡夕之后,精神恍惚。”哺由表示晚餐引申为表示一般的吃,《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lí,离。薄酒)?”

飧,《说文·新附》作馂,“食之余也”。前人把二字割裂开看,未得其解,其实若从古人饮食习惯上考察问题就清楚了。古代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饭费时,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或是有意多做的)热一热吃。《说文》:“饔,孰(熟)食也。”意思是现做现吃的饭,这就意味着与之相对的飧是食之余,否则单说饔是熟食,难道飧则生食不成?《公羊传·宣公六年》写晋灵公派勇士刺杀赵盾,“人其大门,则无人门(守门)焉者;人其闺(小门,即二门),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闚(窥)其户,方食鱼飧。勇士曰:‘嘻!子诚仁人也……子为晋国重卿,而食鱼之飧,是子之俭也。…根据《左传》所载,知勇士是一大早去的,晨食鱼飧,即头天晚上吃剩的鱼。这确乎不是一国之正卿所当食,所以勇士叹服其俭。《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径从,馁而弗食。”既言飧,那么赵衰带的是剩饭,这正是一个逃亡者行路时的饮食。现在晋、冀、豫几省交界的山区还保留着这种每日两餐、晚餐吃剩饭而不另做的习惯,且多为稀饭。晋东南称之为酸饭,其实剩饭并不酸,酸即馂的音变。

饔飧既然是一天中的两顿正餐,因而也就可以泛指饭食。《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在这里即指自己烧饭吃。

因为一日两餐,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论语·公冶长》:“宰予(孔子弟子)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乌。涂饰)也,于予与何诛(责备)?”为什么学生白天睡个觉孔子就生这么大的气?因为“昼寝”必在两餐之间,吃了睡,醒了又吃,不久日落又该就寝,这一天将什么也干不成了。

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摄入2000大卡和1700大卡左右的热量,基本就能维持每天工作、学习、娱乐所需的能量,老年人、发育的青少年、重体力劳动者和超轻体力劳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

从大卡的角度对于理解正常人每日食物的需求不是很直观。为便于理解,可直接把热量换算成日常的食品。

早餐:一杯鲜奶250ml(160大卡)、一个蛋(75大卡)、60克甜面饱1个(210大卡),热量合计445大卡;晚餐:一份麦辣鸡腿堡套餐,麦辣鸡腿堡一个(570大卡)、薯条中(350大卡)、派(240大卡)、奶昔云呢拿小份(280大卡)、可乐中(150大卡),热量合计1590大卡。一天热量合计2035大卡已超过一个正常男性每天所需的热量,其它再多摄入的食物将转换为脂肪堆积在我们身体中。

如果认为西餐热量过高,也可以看看中餐的热量,140g白饭210大卡、咖喱饭640大卡、什锦炒饭800大卡、牛肉面540大卡、排骨饭480大卡,100g猪肉315大卡、100g羊肉217大卡,100g牛肉106大卡。一碗什锦炒饭加5个大串羊肉,就可以满足男性一天的热量需求。

现代社会,国人面对的绝不是营养不足而是营养过剩的问题。热量的摄入应该以一天的总摄入量为准,不存在那餐多吃少吃科学的问题,如果你高兴可以一天只吃一顿摄入足够的热量就可以。

人类的祖先最初以游猎采集为主,食物来源不固定,也无法保存食物,食物多的时候多吃少的时候少吃,地球上其它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也是保持着这种摄食习惯。

每日进餐也是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食物来源稳定,才发展起来的,初期一日一餐或一日两餐。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实行上下午工作制,劳动强度大且食物低劣所提供热量有限,为补充热量才逐步发展出一日三餐。

今天的社会,食物极大丰富,我们每天可选择各种营养丰富的肉质、谷类、蔬菜、水果,一餐或两餐已经足够每日所需的热量摄入。

一日一餐或两餐的好处,强制降低热量摄入保持身体健康,节省时间、降低热排放、节约社会资源。



亲爱的主人们,大家每天给狗狗喂几顿饭,每顿让它吃多少呢?

有没有这样的主人,只要一看狗宝贝的碗空了,就心疼的立即帮它补满粮食呢?

可是据大部分的“专家”建议:一天只需要喂狗狗两顿饭!

一次是在早上,另一次则是在傍晚。

除非是5个月以下的小狗需要一天喂食三到四次,

还有就是兽医交代了的需要特殊照顾和喂食的狗狗,否则应该一天只需喂食两次即可,

千万不要把可爱又帅气的狗狗当成肥嘟嘟的小猪来养。

当大部分的狗狗在你放置碗的地板上埋头享受美食时,

你会发现刚带回家的狗狗好像是个挑食主义者,但那只是一开始而已。

毕竟,它刚来到一个新家,拥有新的家人,难免感到紧张,

主人可别太心急,只需多点耐心教导它按照时间表用餐即可。

一开始训练时,把碗放在饭盆里,等10分钟左右,

时间一到,不管它有没有吃都要拿走它的饭碗。

如果这个毛孩子吃饭向来吃得比较慢,那么用餐时间可以帮它延长至20分钟,

但如果它在之间开始不想吃了,那就得随时拿走它的碗,

并逐渐缩短它的用餐时间直到10分钟。

在下次吃饭时间到的时候,再把碗放回地上,一样只给10分钟用餐。

渐渐地,它就会知道该吃饭的时候就是要乖乖用餐。

建立一个有规律的饮食时间表不仅是训练狗狗们的规律生物钟,

同时也是让主人能够监控狗狗健康的好方法。

如果狗狗可以随时享受美食,那么主人就无法确认它吃的对不对、好不好;

但如果狗狗只有在主人放碗的时间才能享受美食,

那么主人就能发现它的食欲好不好,或是有没有不舒服之处,需不需要看兽医。

除此之外,在地上放个装有狗粮的碗一整天,

很容易吸引一些讨厌的不速之客前来拜访,比如蟑螂和老鼠。

光是这点就是训练狗儿们饮食规律时钟的最佳优势。

主人们,你们说是不是?

别忘了,狗狗可是很聪明的动物。

没有教不会的狗宝贝,只有不愿意付出的主人呦!(完)



龙卷风BAO的回答很好。古人一般吃两顿饭,从古人对十二个时辰的命名也可以看出来。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其中的“食时”和“哺时”便是古人两餐的时间。
《齐民要术》有言云:“一日不再食而饥,终岁不制衣则寒”中的“再食”就是吃两顿饭的意思,“再”有“二”的意思,如“一而再,再而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来慢慢根据早、中、晚的时间变为一日三餐。具体的时间不清楚。

为什么古人“一日两餐”?贵族与普通人吃饭又有什么区别?
答:所以,一方面是穷吃不上饭只能吃两顿,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更多的工作,更多的生产,所以迫不得已压缩时间。对此,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所谓的早餐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第一次生火创造的新鲜食物,而所谓的晚餐,并不是在晚上上另外生火,再做新的伙食,而是直接吃早上做的饭菜。由此可见,古人的生活...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
答: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古人通常一日两餐。古人习惯一日两餐,朱熹在《论语集注》记载“朝曰饔,夕曰飧”,古人的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第二餐叫“哺食”,又叫“飧”。吃饭 民以食为天,在现代社会,一日三餐是人们生活的标配,三餐...

古人吃饭变迁史,“一日两餐”有何来由?
答:即便再累,古人也会在晚上给自己做一顿精美可口的饭食犒劳一天的辛苦。其实,现在很多人为了减肥,一天一餐都是正常的,而且现在人为了减肥,根本不会过多的去吃主食,所以古代人一日两餐也是正常的,不过现在为了摄取平衡,营养充足,他们是不断革新自己的食谱,毕竟吃的好,工作才能有动力。

“一日三餐”的由来
答:“一日三餐”的由来 这种习惯始于何时?古人一天到底吃几顿饭?从史料上来看,秦汉及以前民间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流行“两餐制”;隋唐时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渐形成,一天吃三顿饭成为寻常人家的基本用餐风俗……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吃两顿饭,“朝食”为主餐 从史料所记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

古时是“一日两餐”还是“一日三餐”
答:宋朝之前为一日两餐,西汉时改为一日三餐。相关介绍: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

古人一天吃几顿饭,“一日三餐”从何开始的?
答:按点吃饭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可以最早追溯到我国奴隶社会的商朝时期,每天吃几顿饭逐渐得到定型。而到了先秦时期,两餐制逐渐得到了确认,并称主餐为大食,副餐是小食。当然那时候每天吃几顿饭,还要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有的家里非常穷,职能一天吃一顿饭,而有的家里是王公贵族,庭院里有很多...

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
答:1. 在古代,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一天吃两餐。2. 这两餐分别安排在清晨和傍晚至夜间的时间段。3. 王力在《中国文化常识》中详细描述了古人的饮食习惯,指出朝食时间大约在日出后至隅击鼓之前,这一时段被称为食时或蚤时;夕食则在日昃之后至日落之前,对应的时间段称作晡时。4. 根据王力的解释,古人...

在3000多年的历史里 古人为何一天只吃两顿饭
答:网络配图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古代一直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也就是说,古人们起床和休息的时间,和太阳的规律差不多。一般来说,人们8点多出门下地劳作,到了晚上7点差不多就休息了。不但农民是这样,就连当时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是这个模式。人们一天都是吃两顿饭,一次是...

古代人怎么吃饭
答:汉代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两餐。所以,即使是有钱人,也得守规矩,吃饭是一种“政治待遇”。人们的印象里,古代很贫穷,吃饭是个大问题。一天吃几顿受经济客观条件的制约,应该是个经济问题。其实,古人一天吃几顿同样是个“政治待遇”问题。根据甲骨文的有关记载,殷商时期是一日两...

现代人一天一日三餐,古人一天吃几顿饭呢?
答:可以说在古代只要你有钱别说一日三餐,你就算是一日五餐,也没有人能说什么。富人都不缺吃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穷人却根本没有饭吃。哪怕是到现在,我们很多贫困地区的家庭,一天都只吃两顿饭。而在古代家里若是有些余粮的家庭,一天也一般只吃两顿饭。其实他们的饭更多的像是红薯土豆等饱腹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