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诗句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求解释

作者&投稿:黎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蒿里行 曹操(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思想感情 建功立业之激

意思是说老百姓九死一生,每当想到这就让人感到伤心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生民:百姓。遗:剩下。

该句出自两汉曹操所作的《蒿里行》,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全诗原文如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白话文释义: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死亡。尸骨曝于野地无人收埋,千里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创作背景: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曹操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战败。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意思是: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出自曹操《蒿里行》诗。


《蒿里行》两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幸存的人有如百分之一,想起来就让人感到苍凉

天下的百姓九死一生,每想到这里我就会感到一种伤感.

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已经毕业一年多了,工作还行。但是想修第二学位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谁写的,求全文及赏析,谢谢!
答:这句诗是曹操写的,出自曹操的《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译文:山东地区的义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诸侯歃血...

“百姓有遗一,念之断人肠。”
答: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赏析】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而后...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什么意思
答:白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千里之内没有鸡的鸣叫,百姓一百个之内只留下一人,思念的人想到这里就愁断心肠。总之就是说的战争的惨烈。好像是曹操写的……

什么谷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出自曹操的《蒿里行》。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念之断人肠上一句
答:念之断人肠上一句是:生民百遗一。两句诗描绘了一副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出自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蒿里行》,原文为: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

为何写出“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曹操会选择屠城?
答:据《后汉书》记载,曹操亲自征讨袁术,而袁术的失败和逃离导致了江淮的混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百姓饿死、冻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目睹这一幕,曹操心中满是悲悯,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为的是哀悼那些因天灾而非战乱而逝去的生命。有人不解,为何曹操既...

如何评价“携民渡江伪君子,屠城杀降真英雄”这句话?
答:曹操著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其实写的就是他自己屠杀徐州人民的情景。最终刘备虽然获得了荆州和益州,独霸西南,但曹操统一了北方最富庶的中原一代,在三国时期势力是最大的。曹操和刘备都是政治家,用伪君子真性情来形容他们,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这两个人的性格...

关于曹操写的诗???
答: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

请大家提供有关曹操曹否曹植的资料,逸事和诗文
答: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呢?
答: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那是一段堪称炼狱的历史。况且,那些所谓的诸侯,本质上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的军阀,互相间并没有道德上的高下之分,谁能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安居,那他就是英雄。而从客观功绩来看,曹操就是这种角色。在汉献帝与朝廷官员们流落在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