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聊斋志异中樱宁的人物形象和含义

作者&投稿:幸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分析聊斋志异中樱宁的人物形象和含义~

狐、仙、鬼、怪,《聊志志异》以奇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 成千上万的读者。近年来“聊斋电视剧系列”的出现,更展示了《聊 斋》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饶有趣味的是“聊斋主题歌”:“鬼也不是 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此中滋味,谁 能解得开?”是啊,谁了解蒲松龄?

读罢袁世硕和徐仲伟两先生合著的《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这个问题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在该书的内容简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介绍:“蒲松龄是清代杰 出的文学家。他生平读书、教书、著书,事迹平淡无奇,却在雅、俗两 个文学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以小说集《聊斋志异》著名 于后世,享誉世界文学之林。本书详实地描述了蒲松龄一生的行迹 和交游,对其各类作品的创作心态及先后变化多有深入的揭示。对 《聊斋志异》一书,从宗教神秘意识转化为文学审美方式来认识,从 小说形态学的角度加以评述,较前出之论著更为深刻中肯。”这就 是说袁、徐两先生对蒲松龄研究摒弃了以往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坚 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这是十分可贵的。《蒲松龄评传》在研究方 法上有三个特点:一、坚持传统的研究方式,在考证上下工夫,论定 蒲松龄行迹和交游,说明他的创作的生活基础和社会环境;二、从 作家创作心态出发,分析蒲氏“雅爱搜神”的艺术个性;三、从宗教 学、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聊斋志异》有关作品,这样得出来的认识, 就比较贴近蒲松龄,“此中滋味”,就或许解得开了。

蒲松龄生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 (1715)。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朝代变迁、社会动荡的历史年代。政治 风云变幻,固然很重要,但作家个人际遇的艰辛,更使他在贫苦而 恶劣的岁月里,以他的智力和奋斗精神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蒲松 龄评传》突出了传主成年以后两件大事:兄弟析箸和科场失第,这 样,他不得不以馆为家,过着西宾生活。正是这样相对稳定的生活 条件,蒲松龄才能可能“名园台榭红窗显。远心事鸾惊鱼奋,墨文粉 扁。幽似武陵溪畔路,止少村庄鸡犬。高士卧,尘嚣可免。齿上飞 花明月夜,姑妄言不必凭何典。”(蒲松龄《贺新凉》,见《蒲松龄评 传》第六章,第104页)这样的分析是很客观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评传援引《聊斋志异》作品102篇,占《聊 斋志异》497篇的20%。覆盖面广,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这不是简 单的作者生平事迹加作品艺术分析,而是揉合作者的生活处境分 析作者创作心态。例如在第二章《风华少年》中,结合《野狗》和《公 孙九娘》,作者指出;“这显然是曲折地表达了对清廷血腥镇压、滥 杀无辜的控诉,对被杀害的善良小民的深切同情。”作者接着指出: “随着岁月的流逝,清王朝逐渐巩固下来,成人后的蒲松龄也只能 做其顺民,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还是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但是,蒲松龄科场之路走得很艰难,也很不幸。金克木先生在 《八股新论》中还谈到蒲松龄,他说:

清初蒲松龄是《聊斋志异》作者。他屡试不第,到古稀之年 才得一贡生,相当于秀才。这是八股之过吗?八股影响他做官, 并末影响他作文。《聊斋》是叙事为主。八股不叙事。他会作 骈文。《聊斋》的《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 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八股是和骈文通 气的,“八比”对偶即为骈体。《聊斋》中仿《史记》“太史公曰”体 的“异史氏日”和八股的“小讲”往往类似,一句一转,有起承转 合。在《司文郎》中说到有趣的“破题”。不少篇涉及科举,对考 试及考官颇致不满。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作八股文应当是同样 有才华的。他应县考、府考可以高中,到省考即落第,说明决非 八股文章做得不好,也不能全归之于命运不济,而多半是他的 文章外露不合时宜,主司不肯或不便录取。《聊斋》中已有牢 骚,书外另有一故事可证。(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0年6 月版,第93页)

我们节引金克木先生的文章意在和《蒲松龄评传》相印证,说 明评传所论乃学者之共识。当然,评传论述更为精当细致。《蒲松 龄评传》中还结合康熙二十九年(1690)考场被黜,蒲松龄创作的 《三生》、《于去恶》、《贾奉雉》等嘲谑、诅咒科场黑暗、考官无文的故 事,以发泄他的气愤,“髑髅欲捉取,抽刀脔切。古来多恨,吾侪凄 咽。”(《大江东去》)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蒲松龄曾将他的志怪小说题名“狐鬼史”,这充分说明狐鬼(也 包括神仙、花妖、精魅等)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和比重。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聊斋志异》说:“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 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人人间;偶述琐闻, 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为什么蒲松龄创作出那么多令 人难忘的狐鬼艺术形象呢?评传作者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蒲松龄 的艺术爱好在“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二是在他心情悒郁又远离 家人之时,倚窗闭户,只能在青灯下冥思奇想,与鬼狐遨游周旋,既 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惩恶扬 善,激浊扬清。评传列举了许多事例,这里不能一一叙说。例如《婴 宁》中的那个爱笑和憨痴的姑娘婴宁,她的笑不顾对象,不分场合, 不懂分寸。评传分析认为这是蒲松龄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已。 “婴宁”之名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 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樱而后宁者也。”所谓“撄 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蒲松龄《趺坐》诗 云:“闭户尘嚣息,襟怀自不撄。”婴宁的形象正是这种境界的象征 和体现。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很精当的。

评传的作者在研究《婴宁》时,采用形象意义的思辨法,而在讨 论《金和尚》时,就采用了追溯本事法,把蒲松龄的创作心态提升到 另外一种具有现实斗争意义的境界。王士祯在《分甘余话》卷四中 对金和尚的生活有记载:“居别墅,鲜衣怒马,歌儿舞女,虽豪家仕 族不及焉。”一个特殊的和尚死了,“有往吊者,举人斩衰稽颡,如俗 家礼。”蒲松龄在《金和尚》中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作为净土之地的佛门腐败,而佛门的腐败又是社会腐朽 到了极尽程度的一种表现。蒲松龄殚精竭虑,通过艺术作品弹劾社 会的战斗性赫然可见。

《聊斋志异》取材广泛,既有从友朋和乡亲们那里听到的稀奇 古怪的故事,又有从古籍中撷取材料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蒲松龄 评传》中以《种梨》和《搜神记》卷一中的《种瓜》比较,极其精彩地指 出《种梨》“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生气四溢”,更有所寄托。 聊斋故事中那么多狐仙鬼怪,是不是蒲松龄宣扬封建迷信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评传中特地讨论了蒲松龄的宗教观,指出他读 过佛经,极喜欢讲佛家的话语,但他不是佛教教徒,不是佛门的善 男信女,他只是古代文人“治心以释”,在精神世界里寻求一种慰 藉,得到一种寄托的途径而已。他读过道家的书,对老庄人生哲学 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有所向往,但他不是道家的信徒。他不迷 信神鬼,不信其为实有,但却认为人们心灵中的神鬼,包括无稽的 地狱之说,对人们的心灵是有作用的,可以给人以慰藉,可以给人 以诱导、警告,知所趋避。这也贯串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造成了 这部书的内容思想相当复杂,艺术创造也优劣不一。大体说来,他 摆脱了宗教意识的限制、拘束,把写神鬼精魅作为表现方法,表现 他的生活经验感受、生活憧憬,创作思维就如天马行空,开创了志 怪小说的新境界;他将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劝惩方法,赏善罚恶,让 好人福延子孙,让恶人受到天罚、冥谴,就又与神道意识合流,与宗 教的劝善书基本上相似了。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蒲松龄评传》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聊斋杂著》,包括 《婚嫁全书》、《日用俗宇》、《农桑经》、《药祟书》、《观象玩占》、《历字 文》等等,更全面地展示了蒲松龄的学识广‘博,成就非凡,同时也印 证丁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文化背景。还介绍了《聊斋志异》是中国 古典小说中外文译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大概不下于《红 楼梦》。

我非常欣喜地阅读了《蒲松龄评传》,掩卷而不能自己,吟成俚 曲一首,调寄《浣溪沙》,以示祝贺:“难得留仙遇知音。世家践履缘 夙因。评传一卷情更亲。 聊斋室内有笑语,脂粉洗尽见真心。 春风学林又传薪。”

  《促织》的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褥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象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象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象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想象。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象鱼鳞似的排列着,真象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象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哈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象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已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象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回答者: 依凌迟 - 举人 四级 5-3 09:41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大恩不言谢,受小生一拜!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相关内容
  • 促织的译文,急
  • 促织的译文
  • 求译文?
  • 促织译文
  • 促织 译文
  更多关于《促织》的译文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促织》 译文
  其他回答 共 1 条
  《促织》的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已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复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褥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象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象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哈蟆,就好象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想象。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象鱼鳞似的排列着,真象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象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哈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象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象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已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象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此时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 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生大窘,急目瞪之。王曰:“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三、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的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却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是黠得无与伦比。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现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其实未必如此。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淫。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了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但她其实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欢乐,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啊!蒲松龄说:“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婴宁是位岁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独居幽谷,披萝带荔,仍然拂不去社会中尔虞我诈的尘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纱。这可见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无孔不入,多么强大。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 ...

狐、仙、鬼、怪,《聊志志异》以奇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 成千上万的读者。近年来“聊斋电视剧系列”的出现,更展示了《聊 斋》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饶有趣味的是“聊斋主题歌”:“鬼也不是 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此中滋味,谁 能解得开?”是啊,谁了解蒲松龄?

读罢袁世硕和徐仲伟两先生合著的《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这个问题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在该书的内容简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介绍:“蒲松龄是清代杰 出的文学家。他生平读书、教书、著书,事迹平淡无奇,却在雅、俗两 个文学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以小说集《聊斋志异》著名 于后世,享誉世界文学之林。本书详实地描述了蒲松龄一生的行迹 和交游,对其各类作品的创作心态及先后变化多有深入的揭示。对 《聊斋志异》一书,从宗教神秘意识转化为文学审美方式来认识,从 小说形态学的角度加以评述,较前出之论著更为深刻中肯。”这就 是说袁、徐两先生对蒲松龄研究摒弃了以往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坚 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这是十分可贵的。《蒲松龄评传》在研究方 法上有三个特点:一、坚持传统的研究方式,在考证上下工夫,论定 蒲松龄行迹和交游,说明他的创作的生活基础和社会环境;二、从 作家创作心态出发,分析蒲氏“雅爱搜神”的艺术个性;三、从宗教 学、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聊斋志异》有关作品,这样得出来的认识, 就比较贴近蒲松龄,“此中滋味”,就或许解得开了。

蒲松龄生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 (1715)。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朝代变迁、社会动荡的历史年代。政治 风云变幻,固然很重要,但作家个人际遇的艰辛,更使他在贫苦而 恶劣的岁月里,以他的智力和奋斗精神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蒲松 龄评传》突出了传主成年以后两件大事:兄弟析箸和科场失第,这 样,他不得不以馆为家,过着西宾生活。正是这样相对稳定的生活 条件,蒲松龄才能可能“名园台榭红窗显。远心事鸾惊鱼奋,墨文粉 扁。幽似武陵溪畔路,止少村庄鸡犬。高士卧,尘嚣可免。齿上飞 花明月夜,姑妄言不必凭何典。”(蒲松龄《贺新凉》,见《蒲松龄评 传》第六章,第104页)这样的分析是很客观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评传援引《聊斋志异》作品102篇,占《聊 斋志异》497篇的20%。覆盖面广,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这不是简 单的作者生平事迹加作品艺术分析,而是揉合作者的生活处境分 析作者创作心态。例如在第二章《风华少年》中,结合《野狗》和《公 孙九娘》,作者指出;“这显然是曲折地表达了对清廷血腥镇压、滥 杀无辜的控诉,对被杀害的善良小民的深切同情。”作者接着指出: “随着岁月的流逝,清王朝逐渐巩固下来,成人后的蒲松龄也只能 做其顺民,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还是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但是,蒲松龄科场之路走得很艰难,也很不幸。金克木先生在 《八股新论》中还谈到蒲松龄,他说:

清初蒲松龄是《聊斋志异》作者。他屡试不第,到古稀之年 才得一贡生,相当于秀才。这是八股之过吗?八股影响他做官, 并末影响他作文。《聊斋》是叙事为主。八股不叙事。他会作 骈文。《聊斋》的《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 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八股是和骈文通 气的,“八比”对偶即为骈体。《聊斋》中仿《史记》“太史公曰”体 的“异史氏日”和八股的“小讲”往往类似,一句一转,有起承转 合。在《司文郎》中说到有趣的“破题”。不少篇涉及科举,对考 试及考官颇致不满。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作八股文应当是同样 有才华的。他应县考、府考可以高中,到省考即落第,说明决非 八股文章做得不好,也不能全归之于命运不济,而多半是他的 文章外露不合时宜,主司不肯或不便录取。《聊斋》中已有牢 骚,书外另有一故事可证。(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0年6 月版,第93页)

我们节引金克木先生的文章意在和《蒲松龄评传》相印证,说 明评传所论乃学者之共识。当然,评传论述更为精当细致。《蒲松 龄评传》中还结合康熙二十九年(1690)考场被黜,蒲松龄创作的 《三生》、《于去恶》、《贾奉雉》等嘲谑、诅咒科场黑暗、考官无文的故 事,以发泄他的气愤,“髑髅欲捉取,抽刀脔切。古来多恨,吾侪凄 咽。”(《大江东去》)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蒲松龄曾将他的志怪小说题名“狐鬼史”,这充分说明狐鬼(也 包括神仙、花妖、精魅等)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和比重。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聊斋志异》说:“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 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人人间;偶述琐闻, 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为什么蒲松龄创作出那么多令 人难忘的狐鬼艺术形象呢?评传作者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蒲松龄 的艺术爱好在“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二是在他心情悒郁又远离 家人之时,倚窗闭户,只能在青灯下冥思奇想,与鬼狐遨游周旋,既 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惩恶扬 善,激浊扬清。评传列举了许多事例,这里不能一一叙说。例如《婴 宁》中的那个爱笑和憨痴的姑娘婴宁,她的笑不顾对象,不分场合, 不懂分寸。评传分析认为这是蒲松龄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已。 “婴宁”之名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 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樱而后宁者也。”所谓“撄 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蒲松龄《趺坐》诗 云:“闭户尘嚣息,襟怀自不撄。”婴宁的形象正是这种境界的象征 和体现。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很精当的。

评传的作者在研究《婴宁》时,采用形象意义的思辨法,而在讨 论《金和尚》时,就采用了追溯本事法,把蒲松龄的创作心态提升到 另外一种具有现实斗争意义的境界。王士祯在《分甘余话》卷四中 对金和尚的生活有记载:“居别墅,鲜衣怒马,歌儿舞女,虽豪家仕 族不及焉。”一个特殊的和尚死了,“有往吊者,举人斩衰稽颡,如俗 家礼。”蒲松龄在《金和尚》中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作为净土之地的佛门腐败,而佛门的腐败又是社会腐朽 到了极尽程度的一种表现。蒲松龄殚精竭虑,通过艺术作品弹劾社 会的战斗性赫然可见。

《聊斋志异》取材广泛,既有从友朋和乡亲们那里听到的稀奇 古怪的故事,又有从古籍中撷取材料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蒲松龄 评传》中以《种梨》和《搜神记》卷一中的《种瓜》比较,极其精彩地指 出《种梨》“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生气四溢”,更有所寄托。 聊斋故事中那么多狐仙鬼怪,是不是蒲松龄宣扬封建迷信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评传中特地讨论了蒲松龄的宗教观,指出他读 过佛经,极喜欢讲佛家的话语,但他不是佛教教徒,不是佛门的善 男信女,他只是古代文人“治心以释”,在精神世界里寻求一种慰 藉,得到一种寄托的途径而已。他读过道家的书,对老庄人生哲学 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有所向往,但他不是道家的信徒。他不迷 信神鬼,不信其为实有,但却认为人们心灵中的神鬼,包括无稽的 地狱之说,对人们的心灵是有作用的,可以给人以慰藉,可以给人 以诱导、警告,知所趋避。这也贯串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造成了 这部书的内容思想相当复杂,艺术创造也优劣不一。大体说来,他 摆脱了宗教意识的限制、拘束,把写神鬼精魅作为表现方法,表现 他的生活经验感受、生活憧憬,创作思维就如天马行空,开创了志 怪小说的新境界;他将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劝惩方法,赏善罚恶,让 好人福延子孙,让恶人受到天罚、冥谴,就又与神道意识合流,与宗 教的劝善书基本上相似了。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蒲松龄评传》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聊斋杂著》,包括 《婚嫁全书》、《日用俗宇》、《农桑经》、《药祟书》、《观象玩占》、《历字 文》等等,更全面地展示了蒲松龄的学识广‘博,成就非凡,同时也印 证丁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文化背景。还介绍了《聊斋志异》是中国 古典小说中外文译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大概不下于《红 楼梦》。

我非常欣喜地阅读了《蒲松龄评传》,掩卷而不能自己,吟成俚 曲一首,调寄《浣溪沙》,以示祝贺:“难得留仙遇知音。世家践履缘 夙因。评传一卷情更亲。 聊斋室内有笑语,脂粉洗尽见真心。 春风学林又传薪。”

蒲松龄的《婴宁》为何说包含了作者对封建女性的幻想?
答:故事中的婴宁,样貌娇俏可人,性格天真活泼,在嫁给王子服后,便尽心做好妻子的角色,尽心侍奉丈夫,孝顺公婆,打造了一名完美的妻子形象。《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鬼神小说的代表作品,书中描述了大量鬼狐精怪的女性角色,《婴宁》就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婴宁,可以说是包含了作者对封建...

婴宁人物形象
答:婴宁是狐狸和人所生的女儿,外貌绝丽,容华绝代,狂而不损其媚。婴宁是一个天真烂漫,不懂人情世故的女子,她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大胆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婴宁还是一个勤劳、聪慧、知恩必报的人。《新聊斋志异》是根据清代著名小说《聊斋志异》改编而成的古装神怪单元电视剧,由吴锦源执导。聊斋志...

婴宁的人物形象
答:邻居揭发婴宁是妖怪。婆母责备婴宁说幸亏县令明断,设若遇上个糊涂令宰,一定得拘捕媳妇到公堂对质,婴宁听了,发誓今后再也不笑了。一天晚上,婴宁对着王生流下泪来,就把实情相告,所靠的只有郎君,老母亲寂寞地埋葬在深山中,因而在九泉之下心有遗恨,他要是舍得花费,把老母亲与她父亲合葬。王生...

谈婴宁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
答:蒲松龄运用精粹的艺术语言,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为我们呈现了 一个美丽娇憨欢快忘忧而又心识大体的少女婴宁形象;婴宁爱笑的特点经作者的着力渲染尤其显豁醒目,整篇作品也因此而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婴宁是“隐于笑者”,即说笑是她的伪装,她的本质是合于社会规范的贤妻良母,另一 方面,通过作者...

《聊斋志异》中《婴宁》的主要人物形象
答:《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

小说婴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给你带来什么感想?
答: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聊斋志异的剧情简介 · · · · · ·《画皮》王安旭(江华 饰)沽名钓誉,贪欲炽盛,原以为生死两隔,互不侵扰,谁知枉死之人挟仇还魂,势要讨...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有哪些特点,为何蒲松龄对她极为喜欢?
答:《聊斋志异》中的婴宁有哪些特点,为何蒲松龄对她极为喜欢?关于这个问题,还是要先看看婴宁到底有哪些特点。在聊斋书中,蒲松龄确实没有掩盖过自己对婴宁的喜爱,婴宁也并不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有着不幸的经历,可自己的结局还是相对不错的。婴宁是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人,她确实是相当矛盾的,可能在...

【聊斋志异】:最爱笑的婴宁最后为什么不笑了?
答:婴宁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笔下众多鲜明人物中最鲜活的女性,没有之一。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诸多美丽的狐女,如娇娜,青凤,红玉,莲香等,但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婴宁。婴宁的形象有三个突出的地方: 一是天真烂漫,无所顾忌的痴笑;二是全然不通人情世故的娇憨,;三是透过那个促狭地...

婴宁的人物评论
答: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