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之前中国和日本的国家人口各是多少?

作者&投稿:邬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人口是多少?投入到中国战场的兵力是多少?~

一楼说的数字大体上是正确的,战争初期,日本准备不足,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兵力严重不足,1939年日本海陆总军人数为320万,训练有素,战斗力也很强悍,后期动员极限一楼说了800万,也没有那么多。因为日本也从朝鲜,台湾等地训练新兵投入战场,并不是日本本土的部队,所以,极限怎么也到不了800万,就算日本的生育政策极度血腥(鼓励多生育,但是一家只能生一个女孩,如果再生女孩就只能活埋)也没办法有足够的兵力后援维持庞大的战争消耗,到最后60岁的老人,十一,二岁的孩子都拿枪去了战场.......日本人口当时7000万(日本官方宣布)但是应该没有那么多。因为那是日本的一面之辞。投入到中国战场的军队顶峰时期为120万,在中国损失兵员也时最多的,并不是像教科书中所说的伤亡只有100多万,因为日军有很多所谓的义勇军,这个数字也时很庞大的,但是他们不穿军服,而且和中国人长的也很像。往往被中国普通民众,加大了中国民众的伤亡数字,减少了日本军队的伤亡数字

抗日战争时期是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
这个期间的人口是有变化的,在民国时期的人口总数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官方说法,一般通用的就是4万万同胞,也就是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中国人口到18世纪中叶已经超过4亿,近代以来,在籍人口不断增加,从1841年的4.13亿增加到1949年的5.41亿,在109年中增加了31%以上。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人口损失数量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独立的一场伟大全民族抗战。抗战八年,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并最终与世界反法西斯正义力量一起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逐日寇出国门,挽民族免灭绝,奠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但中国人民也为此伟大胜利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人口损失即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经过长达四年时间的研究,利用战争期间及战争胜利后形成的大量档案文献资料,对国民政府权辖区域内南京市、江西、广西、湖南、福建、河南、云南、贵州等省以及陕甘宁地区、国民政府部分中央部会机关、南洋华侨等方面的战时人口损失情况进行了分别的考察。
结合利用相关资料对部分省区的战时人口损失数目进行增补及重新核算,对中国解放区抗战人口损失进行了分析、核算,得出有关中国抗战时期人口损失的初步研究结论。
中国抗战直接人口损失可累计之估计数为2062万人,合可累计之战争直接伤残人口,军民伤亡最低限为3480万人;同时,我们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应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
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口史

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总人口没有精确的调查,据书籍记载,总数在4.78-4.92亿之间,除去东三省和华北的部分日占区,关内的总人口大致是4.4-4.52亿人之间。

日本国本土(四大岛、琉球、南库页岛)大约是5750-5950万。(不含日本侨民)

朝鲜、台湾和南太平洋的日本殖民地大约3700-4000万之间,取中位数3850万。伪满洲国3800-4100万。取中位数3950万。以上日本殖民地共计有人口7800-8000万。其中日侨估计约350万。

战前日本籍人口大约6300万,加上殖民地的7900万,日本帝国的总人口是14200-14500万人。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口史



“青少年的红星"将抗战时东三省等日占区及朝鲜台湾等日本殖民地的人都算成“日本国家人口”是不正确的。第一,按照当时日本国籍法也没有把这些划入日本国籍,即使日本强制这些人改用日本人姓名(李登辉当时就用日本姓名),当日本人并没有把这些人当成同胞。第二,当日本战败后,中国并没有对东三省人民进行重新国籍认证(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中国国籍),朝鲜,台湾当局也没有重新对殖民地居民进行国籍认证。这些都说明楼主把这些人说成是日本国民是荒谬的。

日本在二战前人口,71,380,000(包括满洲、朝鲜、台湾)
中国人口:517,568,000

中国四亿多,日本七千多万

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总人口没有精确的调查,如果除去台湾的话,据估计总数约4.78-4.92亿之间,取中位数约为4.85亿,除去东三省和华北的部分日占区,关内的总人口大致是4.4-4.52亿人之间,取中位数约4.46亿人。
日本国本土(四大岛、琉球、南库页岛)大约是5750-5950万。(不含日本侨民)
朝鲜、台湾和南太平洋的日本殖民地大约3700-4000万之间,取中位数3850万。伪满洲国3800-4100万。取中位数3950万。以上日本殖民地共计有人口7800-8000万。其中日侨估计约350万。
战前日本籍人口大约6300万。加上殖民地的7900万。日本帝国的总人口是14200-14500万人左右。
中国和日本人口的有效比重是大约3.2:1或者3.1:1.
楼上的数字中国人口规模有些大,日本人口太少了。

抗日时期 鬼子 都侵略了 哪些省以及地区? 夺回的也算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过以下国家 1、1937年7月侵入中国 2、1940年9月日本侵入老挝 3、1941年8月日本侵入柬埔寨 4、1941年12月日本侵入美国 5、1941年12月日本侵入泰国 6、1941年12月日军侵入英属新几内亚 7、1942年1月日本侵入菲律宾 8、1942年1月日本侵入马来西亚 9、1942年2月日军侵入爪哇 10...

中日关系的历史
答:2、近现代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开启了日侵华战争。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刺激了其他国家侵华的野心。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也有参与,并从中获取巨大利益。31年后,也就是1931年,日本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正式开始了...

关于满州国成立的前前后后
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陆续抽调关东军前往中国战场,满洲国国境防务日益空虚,于是在1938年颁布《国兵法》,规定全国20至23岁的男性都有服兵役三年的义务。每年春季征集20万人,予以军事训练,主要是充当工兵,修筑军事堡垒,或者协助警察维持地方治安。不适合服兵役者要参加为时三年的勤劳奉公队,从事...

日本侵略过中国哪里
答:因此,日本才能动员征用超过900万士兵,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可以同时在几条战线作战的军队。直到战争结束,日本军队还保持700多万的规模。除了人口和面积,日本在经济发展上绝非“小国”。在“二战”之前,日本经济实力稳居亚洲第一,遥遥领先于中国等国家。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元,是世界第6经济国。日本海军...

中日最早的战争?
答:最早的中日战争:唐朝与日本的白村江之战 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这...

日本侵略中国的哪两个时期
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主要包括两个时期,甲午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

中国近代遭受过哪些侵略战争?其中日本参与了哪些战争?
答: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后果。结果:日本战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战役有哪些﹖
答: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前几次相同,起因仍然是朝鲜。清军在朝鲜战败,辽东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被迫求和,签署城下之盟即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还侵略了哪些亚洲国家
答:就是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范围:大致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南海群岛、印度 支那、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澳大利亚、 新西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日本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附属国,又是什么时候脱离的
答:“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 东汉和日本人的交往,这个时候有史料记载 有史记载始于东汉初年。日本有使臣入觐大汉光武皇帝。时赐日使者“汉委奴国王”印 唐朝时期日本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政制方面: 日本派往留唐的学生及遣唐使将中国的文化及典章制度传回...